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文化人才保障机制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文化人才保障机制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五是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管理体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提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必须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紧紧抓住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人才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培育沈阳对文化人才的持续吸引力,营造沈阳良好的文化人才生态环境、文化人才发展环境和文化人才创新环境,把开发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构建高端文化人才作为文化强市的战略重点和目标,努力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工作者队伍,逐步形成具备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实力的沈阳文化人才群体。

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针。沈阳市文化人才建设的总体目标定位应仅仅围绕《沈阳市2010—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在“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规划的总体方针的基础上建设好七支人才队伍,即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能够推动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一支熟悉市场、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的优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文化人才队伍;一支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发展的文化科技人才队伍;一支数量充足、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面广、语种丰富的复合型文化外交人才队伍。

二是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是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沈阳的实际情况,应以提高切实提高全体文化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出发,充分利用沈阳高校资源,建立政府、高校、学术界、产业界的制度化联系,实施“沈阳文化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好“文化名家工程”、“党政干部能力建设培训工程”、“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培养出100名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五个一批”人才,特别是培养出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使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和专业拔尖、成绩突出的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制定有针对性的各类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和培养计划,定期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尽快磨炼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大师级人才。同时,强化在职培训和岗位培训,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开办文化职业学院和特色专业,使之成为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保护机制。近20年来,沈阳市虽出现了以冯玉萍、李静文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艺术界领军人物,但总体在全国有影响的各界领军人物还是微乎其微,而且中青年艺术人才流失现象也十分严重。要充分发挥沈阳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优势和在东三省的龙头优势,着力在培养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上取得突破,真正做到以打造人才高地抢占产业高端,以加快人才集聚构筑产业集群,真正让持续涌入的人才成为加强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催化剂”,切实把沈阳打造成为文化人才成长之地、汇聚之地、创业之地。进一步推动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应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高端文化人才引进、保护专项基金”,引进高端人才,设立“文化人才发展资金”,建立沈阳文化人才信息专门网和交流平台,拓宽选人视野,面向海内外,大力引进各类精英人才。加快建立更加灵活的高端文化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采取高级雇员制、特聘专家制、客座荣誉制、协议签约制、项目合作制等有效办法,尽可能多地引进急需的海内外高端文化人才,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逐步形成强大的人才聚集效应,全力打造新的“沈阳文化”代表人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沈阳文化建设中的领军示范作用。要建立文化产业内部人才市场,并与社会人才市场相衔接;要建立文化产业人才信息储备库和网上虚拟人才市场,并与实体人才市场相衔接,探索实施“关系不转、户口不迁、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人才招聘、流动的新机制,使得文化产业经营者和各类专业人才能够通过各类市场不断流动、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吸引文化人才的优惠政策,面向全国各地和海外,着力引进外向型、复合型、精业务、懂策划、善操作、会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运作的高层次人才,确保有一批在全国文化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具备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实力的沈阳文化人才群体。

四是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奖励制度。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主导、用人单位和社会奖励为促进的人才奖励体系。应参照“国家文化杰出贡献奖”,在沈阳设立“沈阳杰出文化贡献奖”,用以奖励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的人员,以及奖励那些为文化事业做出重大、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努力形成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的局面,并为打造国家级文化工作者做好储备。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切实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体现人才、知识的市场价值。通过实行经营者岗位的年薪制、关键岗位的技术和管理津贴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允许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企业、参与利润分配,允许独立核算单位和某些特定项目的承包制,逐步拉开收入分配差距,使具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生产要素的各类高级人才的收入与贡献相适应。

五是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管理体制。建立自由流动、富于创新、崇尚竞争的人才管理机制。实践探索由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管理文化人才的途径。将其作为人才引进的重要载体,不折不扣地加以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积极营造人才成长和使用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集聚人才、鼓励创业上见成效。积极创造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识才用人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激励和选拔机制,把现有的人才开发好、利用好、发挥好。树立大人才观念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文化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库,推进人才中介机构的建立。发挥市场配置人才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通过有效措施,逐步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推进文化繁荣提供保障。

六是建立健全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评价体系是构筑沈阳文化人才高地、盘活文化企业和单位人才存量和增量的关键所在。一要研究建立逐步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办法,要重视文化人才的价值内涵,坚持四个“不唯”:即不唯性别、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注重品德、素质、能力、业绩、贡献,以实绩论人才,逐步形成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文化人才评价体系,提高人才评价的准确性和学科性。二要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符合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的有关专业评审条件,打破人才身份限制、单位限制放宽对业余文化人才和农村文化人才的职称评定,建立起真正能够得到认同和参与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建立规范的“工作绩效评估”系统,制定相对完整的分类考核制度。构建科学化人才评价体系,对党政管理人员的考评注重群众公议,德能勤绩综合评定。对经营管理人才侧重于市场认同,实行国有资产管理考核,收入直接与考核结果挂钩,对专业技术人员则侧重于行业认同。四要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提高人才工作效率。对推行的人才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制,待评估后下达人才工作经费,对各类人才,通过建立市级文化系统优秀人才信息库,进行跟踪考察,实行动态管理,进行定期考核、业务考核、技能比武等形式推动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