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022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022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众多学者对文化的功能做过不同的研究、划分和描述。但我们觉得张谨《新时期文化的基本功能探析》最符合当代文化的功能特点。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以文化的产业化为基本条件。其一,文化经济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品牌功能或发生品牌效应。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虽然各地采用的概念表述和分类标准不同(见表1.4、表1.5),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明确的: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传统文化产业,又有别于传统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在内涵上强调文化的工业化复制和商品化推广,是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融合;而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对文化产品的简单复制,更强调运用文化艺术创造性推动经济的新兴理念和经济实践,它的核心是创意,灵魂是文化,支撑是科技,属于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是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

1.1.2 文化的分类、特征与功能

(1)文化的分类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号),对文化进行了分类。包括二大部分,九个类别。第一部分文化服务,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第二部分相关文化服务,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2)文化的特征

有学者从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结构和要素以及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观察和感悟中,归纳出了文化的10个特征。①文化是人独有的,是人超越于动物的本质特征;②自然而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就其本性而言是非自然的或反自然的;③文化产生的最低前提是人的机体需要之满足,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超体性文化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出来;④文化是一个整体,它的构成要素只能在理论上加以分析研究,而在实践中则难以分割;⑤文化是模式化和符号化的,因而是有规律可寻和可循的;⑥文化是经验的和理性的,也是历史的和多样的;⑦使用和转换能量的水平是文化进步的标志;⑧文化的欣赏或消费不仅不会造成文化的匮乏,反而会促进文化的创造和繁荣;⑨文化进化速度远快于生物进化的速度;⑩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某种先天的遗传因素,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是相辅相成的。

(3)文化的功能

社科概念知识文库显示,“文化的功能”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马克思认为,文化的功能主要是指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具有继承知识与社会经验,维持社会连续性的信息功能;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在社会及人类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具有固定、表达、储存、传递、加工社会信息,教化、培育和塑造人,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和扩大认识等多种功能。

文化是一个多功能的体系。众多学者对文化的功能做过不同的研究、划分和描述。综合看来,文化的主要功能主要有以下10种:满足需要的功能、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调节功能、价值功能、动力功能、创造功能。但我们觉得张谨《新时期文化的基本功能探析》最符合当代文化的功能特点。张谨把新时期的文化功能归纳为8个功能:

①教化功能。这是文化最一般、最基本的功能。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日益演变为一种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具有更大的渗透性和隐蔽性。如西方的一位战略家所说:“19世纪靠军事征服世界,20世纪靠经济征服世界,21世纪靠文化征服世界。”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这种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愈演愈烈,文化的教化功能成为双方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主要特征。

②经济功能。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以文化的产业化为基本条件。只有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区分开来,把一个能经营、带盈利性的文化企业推向市场,走自负盈亏、自主创新的道路,真正使各类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化的经济价值才得以真正实现。之所以把文化的经济功能摆到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学理依据。其一,文化经济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二,文化经济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其三,文化经济化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必然需求。

③娱乐功能。这是文化最原始、最自然的功能。当今时代,文化的这种娱乐功能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和谐;其二,有利于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其三,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④审美功能。这是较高层次的文化功能。

⑤传播功能。这是由文化的诸种价值所衍生的功能。与近代相比,现代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和手段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从文化传播的主体上看,由以往的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个人、文化团体、政府及企业都是文化传播的主体。从文化传播内容来看,种类繁杂,丰富多彩。既有古典的实物产品如绘画、瓷器、玉器等出土文物,也有现代工艺美术、文艺作品、科学技术等。从文化传播手段来看,通信设备和因特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使文化传播速度快,技术含量高,其范围和影响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⑥品牌功能。这是文化内在特质的最深刻表现。具体来讲,文化品牌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民族性,先进文化的先进性首先在于它的民族性,文化品牌的先进特质也在此;二是时代性,文化品牌所引领的时代风尚是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结;三是特色性,文化品牌的特色性来源于文化品牌的独创性;四是地域性,文化品牌的个性化总是与地域性相联系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方的文化。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品牌功能或发生品牌效应。首先,文化品牌是文化竞争的必然结果;其次,文化品牌是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其三,文化品牌是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相互作用的必然成果。

⑦动力功能。这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矛盾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功能。文化的矛盾性并非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根本属性,而是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而呈现出的不平衡状态。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⑧协合功能。即文化具有整合、协调的功能。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诸多活动和现象都可以通过它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得到解释或通过文化去协调各种矛盾。政治方面,求同存异的文化价值观已得到普遍认同,协商与对话成为解决政治分歧的基本途径;经济方面,经济势力的较量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经济领域里各种矛盾的解决大多也要借助普适的文化准则,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协商解决;社会关系方面,和谐文化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现时代的和谐是在承认矛盾、解决矛盾、谋求发展、全面发展条件下的和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功能进行了这样的表述即,“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一新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对文化功能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把对文化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

1.1.3 经济社会发展的衡量指标

(1)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就一般意义而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具体内容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制定和实施计划或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现在仍然是我国政府履行职责和加强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管理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计划或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需要通过各项指标来具体化和表现出来。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涉及的指标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有70多个指标,对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至关重要。周长林、周纳、许翼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解读》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十三类:

第一类:经济总量目标。包括GDP、GDP增长率、人均GDP、绿色GDP。

第二类:生产活动指标。包括:三次产业贡献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采购经理指数PM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

第三类:消费活动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通货膨胀率

第四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房地产投资。

第五类:国际贸易与收支指标。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外汇储备、汇率

第六类:财政指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国债、财政政策。

第七类:货币指标。货币的产生与职能、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货币政策

第八类:资本市场指标。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与流通市值、综合指数、市盈率。

第九类:人口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性别比、妇女总和生育率、人口年龄结构与老龄化。

第十类:民生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与富裕程度、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城市化率、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贫困人口数量。

第十一类:资源与环境指标。单位GDP能耗、人均生活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城市绿化覆盖率。

第十二类:基础设施状况。公路总里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热面积、邮电通信普及程度、广播电视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

第十三类:科教文卫指标。教育经费支出、“两基”人口覆盖率、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专利申请与授予状况。

(2)文化发展指标

目前,全国尚没有较为统一完整的文化发展综合衡量指标。有的地区和专家学者为了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继研究公布了文化强省(市)指标体系。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相关理论研究和测量指标也相继出炉。但纵观国内学者和专家的相关研究,有关建设评估文化强省(市)等一系列问题未能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客观的研究结论。

文化部对各地区文化发展统计指标主要有16项。包括:文化事业费、人均文化事业费、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购书费、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面积、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艺术表演团体个数、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观众人次、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经费自给率(事业)、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利润总额、动漫企业利润总额、文物藏品数量、博物馆参观总人次。

通常,人们把文化强市的标准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文化硬实力”的考量,比如文化硬件建设,文保单位数量,文化产业GDP,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经济对文化的支持力等。二是“文化软实力”的考量,比如文化人才队伍,文化艺术精品产出情况,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管理水平,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支撑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力,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传播力等。

相对而言,硬实力指标比较刚性,而软实力的考量更偏重影响;硬实力主要以物质为标尺,软实力则更注重非物质、精神性。硬实力有时可以在短期内突击实现,而软实力则需要长期的培育。从二者的关系看,硬实力对软实力具有重要基础支撑作用,但是没有软实力的相应提升,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受到观念、意识的限制,甚至可能导致原有优秀文化的“异化”,甚至导致经济与文化的冲突和互相制约。软实力可以对硬实力不断注入活力,没有其强有力的包容性和吸纳力,硬实力也有可能失去必要的内在支撑。

我们认为,所谓“文化发展”,就是增强文化软实力,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实现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形成城市的文化品牌,扩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化发展需要依托清明的政治、强势的经济与和谐的社会。一方面,文化必须从城市其他领域获取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息、资源和能量;另一方面,文化又潜移默化地向城市其他领域提供动力支持。

因此,综合专家学者的意见,从政府推进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从文化产业发展、政府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消费水平4个方面20个分项,衡量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较有说服力。具体指标如下所述:

历史文脉延续,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在扬弃中得到弘扬3项指标。

文化产业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人均创造增加值等4项指标。

政府文化投入包括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支出增长率、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支出等3项指标。

公共文化服务包括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机构数、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有线电视入户率、有线电视数字化率、农家书屋村级普及率等6项指标。

公民文化素质包括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公民科学文化素质2项指标。

文化消费水平包括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等2项指标。

这4个方面在衡量指标中所占权重不同。历史文脉延续主要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考量,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发展文化,提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文化产业发展主要考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是最重要的指标;政府文化投入,主要分析各地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状况,考量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现政府的主导地位,考量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文化民生,老百姓是否同步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事业与产业发展是否同步;公民文化素质主要是考量地区公民的文化程度,因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文化竞争力本质上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竞争。提升文化软实力,基础在于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们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才会形成。文化消费水平不仅与地方政府的努力有关,也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消费习惯等都有关联度。这6个方面,兼顾了文化事业和产业,要求地方文化全面发展,避免地方政府只抓事业或只抓产业的片面做法。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近些年来,国外关于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研究有很多。本节借鉴李怀亮、方英、王锦慧《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陈宪、韩太祥《文化要素与经济增长》以及霍步刚《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等专家学者对国外研究的综述成果,从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关系、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综述。

(1)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在社会有机体中经济、文化与政治相互依赖和不可分割,综观文化与经济二者关系研究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大致存在五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由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认为特定的文化观念是决定人们行为乃至市场扩展、经济进步必不可少的诸多条件中的一个。第二种观点主要由马克斯·韦伯提出,他认为特定文化特别是新教伦理是促进资本主义产生与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化与经济发展无关。第四种观点承认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影响作用,认为一些文化因素具有促进作用,而另一些文化因素会阻碍经济发展,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中性的”。第五种观点由诺思(l987)提出,他将文化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影响合约实施的不可缺少的变量,而合约的实施最终决定经济发展的状况。随着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通过宗教改革而形成的新教文化孕育了一种“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阿瑟·刘易斯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时认为经济增长依赖于人们对工作、财富、节俭、生育子女、创造性、陌生人和冒险等的态度,所有这些态度都是从人的头脑深处产生的,属于文化的范畴。诺思在运用文化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时认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同决定了经济绩效,意识形态是影响经济绩效的个人选择的关键。阿玛蒂亚·森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效运行依赖于强有力的价值观和规范系统。福山认为文化因素和经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经济效率。从上述关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文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已成为学者的共识。虽然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文化的所有核心内容诸如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等对技术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永远都是正相关的,一个社会文化中所携带的一些属性经常会在文化作用技术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这也就告诉我们,一种文化对经济的有效作用并不意味着需要将这种文化全盘推广到其他社会中去,文化的经济增长作用并不是“通用”的。

(2)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陈宪、韩太祥在《文化要素与经济增长》一文中,对国外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文献梳理。文章认为,国外对于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大致有两条思路:一是文化—储蓄率—资本形成—经济增长的逻辑线索;二是文化—经济主体行为—经济增长的逻辑线索。韦伯从宗教角度,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进而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可看作是对文化要素影响经济增长的早期分析。森岛通夫遵循韦伯的思路,但不同意韦伯认为儒教阻碍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他探讨了儒教对日本经济成功增长的作用,认为日本工业化的成功得益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和日本化的儒家伦理,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节俭观,由此提供了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本积累。刘易斯指出,在最一般意义上,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人的行为,理论研究需要根据不同层次探讨人的行为。他从文化对经济主体行为影响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文化决定经济主体对财富的态度,进而决定对获取财富的努力的态度,这两类态度决定了经济增长能否启动。诺思则将制度纳入新古典经济学框架,探讨了制度与个人选择之间的联系,他特别强调以“文化”形式沉淀下来的非正规制度对人的行为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文化—正式制度—经济绩效之间的逻辑联系。鲍尔斯放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偏好不变的假设,分析了文化、制度与偏好的相互影响和共生演化。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个体偏好和制度共生演化,个人和集体相互作用,这种思路对分析文化—主体行为—经济增长极具启发性。可见,与文化—储蓄率—资本形成—经济增长的逻辑线索不同,上述分析侧重于文化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这更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因为各种要素只有通过经济主体的行为,才能导致经济增长,并且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也决定于经济主体的节俭、冒险、创新等行为,更重要的是,文化因素主要是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所以,按文化—经济主体行为—经济增长的逻辑线索,可能更适合理解文化的作用。

(3)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李怀亮、方英、王锦慧在《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一文中归纳了国外对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四个方面的研究:

①文化生产力论

文化生产力理论认为文化就是一种生产力,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文化生产力来实现的。文化生产力是一种价值创造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特别是知识创新和社会调控能力,它的生成物是创新的观念和知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以批判的视角来研究当代文化,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最终产品是迎合大众精神消费需求的各类产品,即所谓的大众文化,认为文化不是能够产业化的生产力。英国文化学派在对英国文化保守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大众文化的独创性见解,从制度和权力等微观政治角度来考察分析文化产业,突出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中的能动作用,并主张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大力提倡大众文化。英国文化学派认为文化产品是可以批量生产的,文化是可以产业化的生产力。

②文化资本论

“资本”是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任何可以带来收入流的财产都是资本。根据资本的定义,人类所习得与遵从的特定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最普遍最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形态,因为它是人们为了换取将来的利益而在早期进行的投资活动,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增值。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首次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中。1998年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戴维·思罗斯比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十次文化经济会议上明确地将“文化资本”引入经济学范畴,指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文化资本理论主要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探讨文化资本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如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对个人事业的影响;二是研究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试图在用来交换的文化类产品中发掘文化对产品价值的影响,并以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为基础,研究文化体制、文化制度对一个企业、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

③文化产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

一是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产业下游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文化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中后端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重点。Pratt(1997)认为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的、增长的部分。在文化产品的消费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和贝克尔1977年在论文《偏好是无可争辩的》一文中指出,从音乐消费中产生的边际效用依赖于消费者已经消费的总量及其欣赏音乐的能力,而欣赏音乐的能力又是以往音乐消费的函数。音乐消费资本的投入和消费是相互促进的,音乐消费的边际效益会随着时间而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文化不再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辅助性行为,而且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二是文化产业是文化与高科技紧密结合的产业。大量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表明,高科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将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文化创新则与技术创新一起,构成了未来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了工业信息化步伐,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进步。

三是文化渗透到工业产品中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上看,文化产业几乎与传统经济的所有部门都有联系,几乎所有的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它产生了关系。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下公人提出,“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首先表现为文化对经济的渗透,产品的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大,而物质形式的价值比重正相应地下降”。Lawrence和Phillips(2002)认为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渠道之一就是文化产品渗透到原来的工业产品制造业中,提高工业产品的文化与设计的密集度,进而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优势。

四是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增长有推动作用,这一观点已成为主流。Wynne(1992)研究了英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相关城市和地区发展的关系发现,文化产业迅速增长不仅是英国的大城市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而且还是英格兰中北部一些旧的工业城镇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Gnad(2000)的研究也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德国Ruhr-Gebiet地区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Philo和Kesrns(1993),Graham,Ashworth和Tunridge(2000)认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可以升级与重塑地区文化资源,提升各地文化资源的历史和艺术的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还可以提升地区形象,吸引高层次的投资者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4)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社会影响研究

创意产业研究成为热点,形成了广博的研究成果。马克·布莱斯研究创意产业的新分类问题,扩大了以往的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分类,他论证了创意产业可以用于社会整合、城市再生和反映创意部门的社会成本。露西亚娜·拉泽雷蒂等人研究了关于创意和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问题。杰夫·达纳赫研究创意产业作为一个生产部门的出现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促进了就业。比较系统地研究创意产业的是凯夫斯,他在《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一书中研究了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电影、声像制品和图书出版业在内的艺术创作产业的组织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意产业领域,创意产业集群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Florida(2002)认为,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具有本质上的区别,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政策,而美国学者阿伦·斯科特(2004)认为,创意产业与生俱来的具有城市集聚化趋势,其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是息息相关的。Pratt.AC认为创意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个内部分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Cave(2004)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合同理论和行业组织结构理论分析了创意行为的经济特点,说明了创意产业中出现的组织结构和合同特点。Mommaas(2004)发现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多种多样,并强调这些政策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当作模型来复制。Evan(2006)认为创意产业集群与普通的产业集群不同,普通的战略对它不起作用。此外,国外对于创意产业指数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值得关注的有: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和教科文组织的《针对文化和发展的全球性报告:建立文化数据和指数》(1997),Baeker的《地区文化发展的衡量和指数》(2002)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