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022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022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高新科技也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如高新科技带来了我国文化安全的新问题,网络犯罪行为成为社会中的常见现象。在未来,只有科技与文化交融、反映人类共同追求的人性与共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具有最为长久的生命力。明确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促使两者的结合、相互提升和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展望未来_高新科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_熊澄宇集

上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重点论述了高新科技给文化产业带来的良性作用。与此同时,高新科技也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如高新科技带来了我国文化安全的新问题,网络犯罪行为成为社会中的常见现象。网络文化会造成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互联网空间的极度扩张会带来公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淡薄等。这些问题与挑战并不是新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因噎废食和视而不见都是错误的态度,如何利用适时、合理的政策引导、利用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利用适度、完善的技术规范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为高新科技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社会环境。高新科技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凝聚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风尚和向上的人民精神风貌。文化产业的发展恰好可以为全社会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是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重要源泉,从而可以推动高新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高新科技可以提高文化产业的能级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又可以反过来为高科技发展提供创造力的源泉。“以人为最小的核心单元,以人群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和以社会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构成了我们讨论的文化产业的全部内容。”[32]文化产业是落脚在“人和社会协调发展”上的产业,新媒体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还会影响到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人们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和行为,文化消费方式、消费心理和决策等方方面面,同时这两者也在交互中不停地发展着。在未来,只有科技与文化交融、反映人类共同追求人性与共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具有最为长久的生命力。当前时代,文化产业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担负着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塑造良好社会精神风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更高目标。明确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促使两者的结合、相互提升和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注释】

[1]本篇文章选自《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原发表于《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0页;本文为2007年度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文化部委托课题“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部分成果。

[2]荚莺敏:《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浅析》,载《群众》2003年第6期,第55页。

[3]崔保国、卢金珠、李峰:《转型与创新——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总报告》,见崔保国主编《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4]孙淑艳(编译):《世界报业协会:没有数字服务报纸就没有未来》,载天极网,2005年11月。

[5]孙树凤、王全杰:《与创新同行——2005年中国广播发展改革记录》,见崔保国主编《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页。

[6]刘林森:《全球网络电视有440亿美元的商机》,载《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8月14日。

[7]《中国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载《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8月14日。

[8]荚莺敏:《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浅析》,载《群众》2003年第6期,第55页。

[9]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10]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11]转引自郭惠英《中外文化产业行业界定比较研究》,见叶取源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2页。

[12]郭惠英:《中外文化产业行业界定比较研究》,见叶取源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页。

[13]荣跃明:《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第185页。

[14]“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规模达到了1万亿元,约占GDP的8%”,载《人民邮电》2006年6月21日。

[15]费江舸:《网络游戏产业运行的基本解析》,见叶取源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16]徐昱、鲍洪俊:《国家动漫节为何落户杭州?》,见人民网,2006年3月。

[17]唐建英:《2005年中国移动媒体市场发展回顾》,见崔保国主编《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页。

[18]王琦:“2006年上半年中国电信收入达到3138.9亿元”,载《中国电子报》2006年9月7日。

[19]金元浦:《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5992,2009年8月。

[20]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21]Antti Kasvio,Media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http://www.info.uta.fi/winsoc/engl/lect/MEDIA.htm.2003年7月。

[22]金元浦:《数字化:内容文化产业的崛起》,见叶取源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23]数据引自《2005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综述》,载《人民邮电》2006年3月3日。

[24]陈金:《2006年中国彩铃业务进市场规模将达50亿元》,载《中国文化报》2006年3月6日。

[25]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6]约翰·帕夫利克著:《新媒体技术:文化与商业前景》,周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82页。

[27]Corts Henneth S,The strategic effects of verticalmarket structure Common agency and divi-sionalization in the US Motion Picture Industry,Journal of Economics&Management Strategy,Vol.10,No.4,Winter 2001,PP.509-528.

[28]王乐:“2004年网络游戏带动电信、IT产值214.4亿”,http://news.chinabyte.com,2005年10月。

[29]熊澄宇:《并存互补竞争创新——发展中的国际文化产业》,载《求是》2007年第10期,第61~63页。

[30]苗月新:《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19页。

[31]王梓伊:《呼唤网络时代电影著作权保护——试析网络电影盗版现象》,载《理论界》2006年第12期。

[32]熊澄宇:《并存、互补、竞争、创新——发展中的国际文化产业》,载《求是》2007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