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文化怎么融入危机管理核心

企业文化怎么融入危机管理核心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1980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企业文化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等。

四、企业文化理论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4.1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7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战后的日本虽然经济接近零点,但经过二三十年后,居然接连超过英法德,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商品犹如旋风般占领了欧美产品传统领地。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0年代初,威廉·大内(William G.Ouchi)的《Z理论》(1981年)、帕斯卡尔(A.Pascale)和阿索斯(R.Athos)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ence 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 Kennedy)的《企业文化》(1982年)和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J.Peters)与小罗伯特·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的《寻求优势》四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1980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企业文化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等。进入199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

(1)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

(2)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

(3)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

(4)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

企业文化的研究在1980—1990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1980—1990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时代。

4.2 企业文化的主要理论

有关企业文化的学说很多,所阐述的内容也各有特色,但它们所强调的主题则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从不同角度来阐明企业文化领域的某些基本理论问题。

1.威廉·大内的《Z理论》。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

大内把美国传统企业管理方式概括为“以个人技能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把日本企业管理方式概括为“以公司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并将这两种管理方式概括为两种组织模式,即美国模式——A型和日本模式——Z型,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Z型管理方式更有优越性,更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内对Z型管理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大内认为,Z型管理的优势是确立了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也是Z型管理与A型管理矛盾的焦点与区别。Z型文化中的价值观,是由企业领导精心培育,并由企业成员普遍认同达成共识的追求、原则和标准。

2.阿索斯和帕斯卡尔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美国哈佛大学的安东尼·阿索斯和斯坦福大学的理查德·帕斯卡尔合著了《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此书中提出了美国麦肯锡公司著名的“7S管理模式”,任何一种明智的管理,都会涉及7个变量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人员(Staff)、作风(Style)、技巧(Skills)和最高目标(Supreme goals)。并在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透彻地对比分析了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在管理上的区别。认为美国企业家重视前3个硬因素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企业家不但重视硬因素,还更重视后软因素即人员、作风、技巧和最高目标。美国传统文化重视自我价值,忽视集体价值,认为自我是宇宙的中心;而日本重视集体价值,日本企业家总是反复向员工宣讲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并使员工个人目标同化于企业目标。美国人的敌人是自己的管理文化的限制。

3.沙因的组织文化研究。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发表了“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一文,1985年出版了其专著《组织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他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沙因还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功能和变化以及构建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他把组织文化划分成三种水平:

(1)表面层,指组织的明显品质和物理特征(如建筑、文件、标语等可见特征);

(2)应然层,位于表层下面,主要指价值观;

(3)实然层,位于最内部,是组织用以对付环境的实际方式。

4.3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简介

1980~1990年代,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发展迅猛。在前述大内的《Z理论》之后的第二年即1982年,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出版了《企业文化》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他们在这本书中还提出,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①企业环境;②价值观;③英雄;④仪式;⑤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同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研究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因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和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1990年,本杰明·斯耐得(Beenjamin Scheider)出版了他的专著《组织气氛与文化》(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ulture),其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与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科特(John Kotter)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James Heskitt)出版了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总结了他们在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列举了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1999年,特瑞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再次合作,出版了《新企业文化》(The New Corporate Culture),认为稳定的企业文化很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