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要素价格的均衡

生产要素价格的均衡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 分配理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决定、供给决定,掌握工资、利率、地租、利润理论,掌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重点掌握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劳动者是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基本所有者。

第七章 分配理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决定、供给决定,掌握工资、利率、地租、利润理论,掌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重点掌握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能力目标:学会如何用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来衡量社会收入的分配。

导入案例

2003年5月深圳市政府下发了《进一步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的指导意见》,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制度,这是深圳在分配制度改革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关于国有企业资本、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若干政策性意见。强调放开员工持股的比例和行业限制。对经政府部门批准的国有资本退出的企业,取消原来的35%~50%持股比例限制。扩大员工购股的资金来源,除个人现金出资外,还可以采取向公司股东借款、银行贷款、公益金划转购股等方式。另外,对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的政策垄断性企业的工资分配加强调控,实施“国家工资控制线”,防止工资过度增长。对供电、供水、公交等影响国计民生的公益性企业,实行“员工平均工资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对高新技术企业,允许其工资水平高于一般企业的工资水平。

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应当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照对产出要素作用的大小来决定分配比例结构。这样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用这种分配制度配置资源才真正有效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那么,作为要素的所有者就可以通过要素的占有量,按照要素的价格得到收入。前面几章分析了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以及相应均衡产量的决定,回答了微观经济学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的问题。这一章则是要探讨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他们的收入,因此,生产要素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也就是国民收入如何分配的问题,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要回答的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一节 生产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概述

一、什么是生产要素

所谓生产要素,也称生产性资源,或简称要素,是指为社会总产品的创造做出了贡献的资源。19世纪早期的西方经济学家把生产要素划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它们的价格则分别称为地租、工资和利润(包括利息)。到了19世纪晚期,增加了第四个要素——企业家才能。

我们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两大类:中间生产要素(或者叫中间产品)和原始生产要素。

原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消费者,消费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经济学中原始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

(1)劳动: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付出的体力或智力的活动,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是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基本所有者。

(2)资本:人类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中的经济货物,包括机器、厂房、工具等生产资料。从企业的角度看,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商标、信誉和专利权等。通常货币资本并不计入生产要素中去。

(3)土地: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矿藏、野生生物等一切的自然资源,它们得自于大自然的恩赐,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

(4)企业家才能:综合运用其他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革新、从事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冒险精神。

中间生产要素是指厂商生产出来又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产品,这类要素的所有者是厂商,厂商提供中间生产要素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对某一个企业来说是中间产品的东西,对另一个企业来讲可能就是产品。比如,钢铁对于汽车厂来讲是中间产品,但它对于钢铁厂来讲就是产品,而对于产品的供求及价格决定问题,我们在厂商理论的各章中已经讲过。所以本章主要研究原始生产要素的供求问题,而对中间产品的问题不予论述。

因此,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从生产者角度看,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或生产成本;而从要素所有者角度看,则分别是各所有者的收入,即利润成为企业家的报酬,利息则成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地主、工资收入者则作为土地、劳动的所有者获得地租和工资。从而,要素价格的决定问题,也就是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理论,就是分析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是如何被决定的。分配理论还包括了各生产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收入分配差异或平等程度及其原因的研究,国家对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调节等内容。

微观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一种是由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提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要素的价格由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指每增加或最后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生产力,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边际物质产品,指每增加或最后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二是边际收益产品,指每增加或最后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三是边际产品价值,指每增加或最后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价值。另一种是由马歇尔提出的以均衡价格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处于均衡状态所形成的、在有外部力量影响时不会自行变动的价格,也就是说,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是买主和卖主都愿意接受的价格,在图形上,均衡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直接决定的,是这两种曲线相交时的价格。马歇尔把生产要素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种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即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所形成。

要素的市场价格与其他商品价格一样,也由其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决定,只是对要素的需求来自于厂商,而要素的供给为居民,且对要素的需求和要素的供给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的特点,不同的要素其供给曲线也不同,因此决定了不同要素均衡价格决定上的不同特点。在两种分配理论中,前者主要考虑了生产要素的需求,而后者则综合考虑了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特点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市场主体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中,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厂商,供给者是消费者。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派生需求或称引致需求;二是联合需求。

派生需求指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是人们对要素所产出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厂商对要素的需求不同于一般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是一种直接需求,也就是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欲望。厂商购买要素是为了用要素来生产产品以供应市场。所以,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取决于产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不同,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取决于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生产出产品的能力。

联合需求也叫共同需求,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赖的需求。这个特点是由生产的技术上的原因决定的,因为厂商要进行生产活动,必须把所有的生产要素同时购买才能够进行生产,通常只拥有一种或两种生产要素是无法进行生产的。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这种共同性特点带来了一个重要后果,即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生产要素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因此,严格地说,生产要素理论应该是关于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使用的理论。但是同时研究多种要素的价格和需求,将使分析过于复杂。为了简便分析,往往还是集中于分析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

三、生产要素价格的均衡

1.生产要素的需求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如果以实物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称为边际物质产品(MPP);如果以收益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称为边际收益产品(MRP)。

这里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例来说明。从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收益来看,增加1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量为劳动的边际产量(MPL),而产量变化1单位所带来的收益的变化量为边际收益(MR),因此,厂商增加1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收益的变化量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和边际收益的乘积,即MPL·MR。一般将生产要素变化1单位所带来的收益的变化量定义为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按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提法,也称为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为:

MRPL=MPL·MR

同样,可以定义资本的边际收益产品为:

MRPK=MPK·MR

对于任意生产要素来说,边际收益产品就是:MRP=MP·MR。

由于某要素的边际产量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收益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不变,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随产量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因此,边际收益产品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呈递减变化。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也就是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如图7-1所示。

图7-1 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在图7-1中,横轴OQ表示生产要素需求量,纵轴OP表示生产要素价格,MRP曲线是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是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2.生产要素的供给

生产要素的供给,是指在不同的报酬下,生产要素市场上所提供的要素数量。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对提供一定数量生产要素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一般来说,如果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就会增多;如果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降低,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就会减少,其供给数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所以,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如图7-2所示。

图7-2 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

图中,横轴OQ表示生产要素供给量,纵轴OP表示生产要素价格,S表示生产要素的市场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特点表现为:要素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人数众多,单个卖者和买者的要素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化不影响要素价格。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而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第二节 工资、利率、地租、利润理论

一、工资理论

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劳动力所提供的劳务的报酬。劳动价格是在劳动市场上形成的。同一般商品的价格决定一样,在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工资的决定也有不同的情况。

1.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这里所说的完全竞争是指在劳动市场上的完全竞争状况,无论是劳动力的买方或卖方都不存在对劳动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完全是由劳动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1)劳动的需求。

在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就是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如果我们将每一个要素价格水平下,所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水平加总起来就可以得到该要素的总的需求量,由此形成整个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这个一般性结论同样适用于劳动市场。由于单个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整个劳动需求曲线同样向右下方倾斜,如图7-3所示。反映了随着工资水平(劳动价格)下降,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增加。

图7-3 劳动的需求曲线

在图7-3中,横轴OL表示劳动的需求量,纵轴OW表示工资水平,D表示劳动的需求曲线。

(2)劳动的供给。

从供给方面说,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最初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在达到一定点以后,便开始转向左上方弯曲。即劳动供给量开始时随工资的提高而增加,后来则随工资的提高而降低。如图7-4所示。

在图7-4中,横轴OL表示劳动的供给量,纵轴OW表示工资水平,S表示劳动的供给曲线。

劳动的供给取决于两个因素:

1)劳动的实际成本:维持劳动者个人和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费用以及劳动者的教育、劳动技能的学习、培训等费用。

2)劳动的心理成本:因为劳动是以牺牲休闲和享受为代价的,劳动会给劳动者心理上带来负效用,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闲暇需求量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减少;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闲暇需求量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通常收入效应要小于替代效应,但闲暇价格变化有时也会超过替代效应。当工资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会很大,从而可以超过替代效应。因此,供给曲线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开始向后弯曲。

图7-4 劳动的供给曲线

(3)均衡工资的决定和工资差别。

将所有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即得到整个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尽管许多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向后弯曲,但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却不一定也是如此。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现有的工人也许提供较少的劳动,但高工资也吸引进来新的工人,因而总的市场劳动供给一般还是随着工资的上升而增加,从而市场劳动供给曲线仍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由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和产品的边际收益递减,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通常总是向右下方倾斜。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也不例外。将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综合起来,即可决定均衡工资水平。如图7-5所示,劳动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了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在图7-5中,纵横两轴分别代表工资水平和劳动数量。劳动需求曲线D向右下方倾斜,劳动供给曲线S开始向右上方倾斜,而过一定点后,转而向左上方弯曲。曲线D和曲线S的交点E,决定了劳动要素的均衡数量为L1,劳动的均衡价格为W1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水平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者素质的差异。这种因素造成的工资差异称为补偿性工资差异。主要由于劳动者接受的教育、习得的技能、生活阅历、职业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不同,即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不同,由此工资水平出现差异,较高质量的劳动获得较高的工资。

图7-5 劳动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第二,劳动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安全度、舒适度、心理压力、社会地位、承担责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社会中普遍不愿意接受的工作岗位,如果工资水平不提高到足够高的水平,就不会吸引人去从事这些工作,这类工资差异实际上是对从业者的一种补偿。

第三,劳动市场进入壁垒。由于某些行政性规章、垄断、地域等造成劳动力无法进入某些行业或者某些地区时,限制进入行业和地区的工资水平一般要高一些。主要是因为这些限制降低了劳动市场的竞争性,同时使这些行业和地区能够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较高的利润,从而抬高了工资水平。

案例研究

如下图所示,横轴表示每天的闲暇时间,纵轴表示工资收入。开始工资率是10元/小时,预算线由PQ给定,如果一个工人全天24小时工作,则得到240元的收入。如果该工人效用最大化选择是A 点,则每天有16小时的闲暇,8小时工作,有80元的收入。当工资率为20元/小时,预算线由PQ变动至RQ,该工人在B点选择每天20小时的闲暇,4小时工作,同样有80元的收入。若只有替代效应起作用,较高的工资率会鼓励该工人工作12小时(C点所示),而不是8小时;然而收入效应起相反的作用,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使工作时间从8小时降低至4小时。

2.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不完全竞争是指劳动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劳动不完全竞争市场主要是指劳动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工会组织对劳动供给的垄断,即劳动者组成工会,垄断了劳动的供给。②厂商对劳动需求的垄断。劳动的购买者是“独家买主”的厂商,劳动的供应者则是众多的相互竞争的劳动者。③“双边垄断”,即卖方与买方都有一定的垄断,主要是劳动者工会通过集体谈判与买方垄断者“独家买主”协定工资和其他雇佣条件。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存在着工会的条件下工会作为劳动供给的垄断者,控制了劳动的供给。这样,劳动市场就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工会可以影响工资的决定。主要表现为:

(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在劳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对劳动的需求的方法来提高工资,不但会使工资增加,而且可以增加就业。比如,工会通过提倡保护关税、扩大出口等办法扩大产品的销售,从而提高对劳动的需求,也可以提高工资。如图7-6所示。

在图7-6中,劳动需求曲线从D0右移增加到D1,工资水平和劳动数量分别从W0、L0上升到W1、L1。说明工资水平提高了,就业水平提高了。

(2)减少劳动的供给。在劳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减少劳动的供给同样也可以提高工资,但这种情况会使就业减少。比如,工会通过限制非会员受雇、限制移民、限制童工的使用,缩短工时、实行强制退休等方法来减少劳动的供给,从而提高工资。如图7-7所示。

在图7-7中,劳动供给曲线从S0左移减少到S1,工资水平从W0上升到W1,劳动数量从L0减少到L1。说明工资水平提高了,就业水平下降了。

图7-6 需求增加引起的工资变动

图7-7 供给减少引起的工资变动

(3)最低工资法。最低工资法是规定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能低于某阶段水平(最低工资)的法律。工会迫使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这样在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也可以使工资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如图7-8所示。

在图7-8中,劳动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E,决定了工资水平为W0,就业水平为L0。最低工资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为W1。这样能使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劳动的供给量LB大于需求量LA,有可能出现失业。

工会对工资的影响是有限度的,一般来讲,取决于工会本身的力量大小、工会与资本家双方力量的对比、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以及政府干预的程度等。

图7-8 最低工资法

二、利率理论

利息是资本的价格,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或使用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报酬。资本之所以能带来利息,这是因为使用资本,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1.对资本支付利息的原因

(1)时间偏好。在未来消费与现期消费中,人们更加偏好现期消费。也就是说,现在多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大于将来多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人们预期未来的物品稀缺性会减弱;二是人们认为人生短促,也许自己活不到享受未来物品的时候;三是人们不太重视未来的欢乐和痛苦,习惯于低估未来的需要、低估满足未来需要的物品的效用。时间偏好的存在,决定了人们总是偏好现期消费的。一旦人们放弃现期消费而把它变成资本,就应该得到利息作为补偿。

(2)迂回生产与资本净生产力。迂回生产就是先生产生产资料(或称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迂回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迂回生产的过程越长,生产效率就越高。现代生产的特点就在于迂回生产,但迂回生产的实现必须有资本。而资本使迂回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就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由于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就是资本的净生产力。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

(3)效用补偿与利息。由于货币可以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效用和幸福,但把货币借给别人使用后,就意味着失去了这种幸福和效用。所以,利息就是作为这种效用和幸福损失的补偿代价。

2.利率的决定

利率取决于对资本的需求与供给。资本的需求主要是企业投资的需求,因此,可以用投资来代表资本需求。资本的供给主要是储蓄,因此,可以用储蓄来代表资本的供给。这样就可以用投资与储蓄来说明利息率的决定。

(1)资本的需求。

企业之所以要借入资本进行投资,是因为资本的使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在于资本具有净生产力。由于投资的边际效率随着投资增加,即随着资本的存量的相应增加而递减,所以,对资本的需求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表示在利润率既定时,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如图7-9所示。

图7-9 资本的需求曲线

在图7-9中,横轴OK表示资本的需求量,纵轴Oi表示利率水平,D表示资本的需求曲线。

(2)资本的供给。

资本的供给,就是资本的所有者在各个不同的利率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资本的数量。它依存于人们的收入用于个人消费以后的余额——储蓄。利息是为了诱使人们抑制或推迟眼前消费,进行储蓄以提供资本的一种补偿。这种补偿随放弃现时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增,只有相应地提高利率,人们才愿意提供更多的资本,所以,资本的供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示利率与储蓄成同方向变动。如图7-10所示。

在图7-10中,横轴OK表示资本的供给量,纵轴Oi表示利率水平,S表示资本的供给曲线。

图7-10 资本的供给曲线

(3)利率的决定。

利率是由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在市场供求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必将有一特定的利率,在该利率水平上,人们自愿在手中持有的货币(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的供给。这种使得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的利率,称为均衡利率。和普通商品均衡价格实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普通商品市场上,价格的上升一方面引起供给增加,另一方面导致需求减少从而导致供求平衡。而在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场合,由于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给定的,因此货币的供求由失衡趋向平衡只是通过货币的需求一方的变动来实现的。

利率是由资本的需求与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如图7-11所示。

图7-11 资本市场的利率决定

资本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的交点为E,均衡利率为i0,它表示利率水平为i0时,投资者对资本的需求恰好等于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本,两者均为K0

三、地租理论

1.地租的决定

经济学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其特点被描述为“原始的和不可毁灭的”。说它是原始的,因为它不能被生产出来;说它是不可毁灭的,因为它在数量上不会减少。土地数量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因而是固定不变的。或者也可以说,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着土地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地租是土地的价格,同劳动和资本的价格由该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一样,地租的高低也由土地的供求决定,租地人对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但由于土地这种自然资源并非人类劳动的产物,也不能通过人类劳动增加其供应量,它具有数量有限、位置不变,以及不能再生产的特点。因此,地租大小的决定具有与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息不完全相同的特点。由于土地的供给量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将所有单个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即得到整个市场的土地供给曲线。再将向右下方倾斜的土地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土地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即可决定使用土地的均衡价格。参见图7-12,需求曲线D与供求曲线S的交点是土地市场的均衡点。该均衡点决定了土地的地租水平。特别是,如果假定土地没有自用价值,则单个土地所有者土地供给曲线为垂直线,故市场的土地曲线便成为垂直线。

在图7-12中,横轴ON代表土地量,纵轴OR代表地租,垂线S为土地的供给曲线,表示土地的供给量固定为N0,D为土地的需求曲线,D与S相交于E,决定了地租为R0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的供给不能增加,这样,地租就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图7-13所示。

在图7-13中,土地的需求曲线由D0向右方移动到D1,表明土地的需求增加了,但土地的供给仍然为S,均衡点由E0移动到E1,相应地,地租由R0上升到R1。说明由于土地的需求增加,地租上升了。

图7-12 地租的决定

图7-13 地租的变动

2.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

(1)租金。地租是当土地供给固定时的土地服务价格,因而地租只与固定不变的土地有关。但在很多情况下,不仅土地可以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有许多其他资源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某些人的天赋才能,就像有些土地一样,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固定不变的资源也有相应的服务价格。这种服务价格显然与土地的地租非常相似。为与特殊的地租相区别,可以把这种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叫做“租金”。换句话说,地租是所考虑的资源为土地时的租金,而租金则是一般化的地租。

(2)准租金。租金以及特殊的地租均与资源供给固定不变相联系。这里的固定不变显然对(经济学意义上的)短期和长期都适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生产要素尽管在长期中可变,但在短期中却是固定的。例如,由于厂商的生产规模在短期内不能变动,其固定生产要素对厂商来说就是固定供给:它不能从现有的用途中退出而转到收益较高的其他用途中去,也不能从其他相似的生产要素中得到补充。这些要素的服务价格在某种程度上也类似于租金,通常被称为“准租金”。正式的定义为:所谓准租金就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3)经济租金。经济租金指支付给生产要素的超额报酬,以及报酬中超过为得到要素的某种服务而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部分,称为经济租金。经济租金是要素收入(或价格)的一个部分,该部分并非为获得该要素于当前使用中所必需,它代表着要素收入中超过其在其他场所可能得到的收入部分。简言之,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

经济租金的潜在吸引力使资源所有者和把资源用于生产的企业家产生了动力。企业家的行动必然推动市场向前发展,寻求利润的企业家始终力图找到新的机会赚取经济租金和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机会,从而造成连续不断地进行资源再分配的充满生气的过程,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所有经济租金势必会逐渐减少或者消灭。但是,如果政府行为对于市场的干预大大超出由最低限度的或保护性的状态所规定的限度(主要指政府保护个人权利、人身和财产及实施自愿签订的私人合同),逐渐干预市场调节过程,那么,租金下降或消失的趋势就会被抵消,并且有可能完全停止。

四、利润理论

在经济学上,一般把利润分为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这两种利润的性质与来源都不相同。

1.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的决定类似于工资决定,它是由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在一个厂商中发现市场机会,并安排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以获利的才能。由于企业对于企业家才能这种要素的需求水平较高,而这种特殊才能的供给缺乏弹性,因此,其价格或正常利润水平高于一般工资水平。因为正常利润包括在经济学分析的成本之中,所以收支相抵就是获得了正常利润。在完全竞争中,利润最大化就是获得正常利润。超过正常利润以后的超额利润在完全竞争之下并不存在。

2.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这样的利润在完全竞争下并不存在。根据超额利润的来源和性质的不同,具体分为:

(1)垄断或者不完全竞争。一个市场上少数几家厂商独占了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时垄断者就可以通过限制产量,提高价格,获得经济利润。垄断可以分为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卖方垄断指对某种产品出售权的垄断,抬高商品卖价以损害消费者而取得的利润。它能够为厂商提供超过正常利润的纯利润。买方垄断指对某种产品或生产要素购买权的垄断。垄断者可以压低收购价格,以损害生产者或生产要素供给者的利益而获得超额利润。垄断所引起的超额利润是不合理的,是市场竞争不完全的结果。

(2)创新与超额利润。创新是指企业家把新的发明引入经济领域,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活动。它包括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生产要素、发明或应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等。创新使厂商可以获得优于其他厂商的市场需求条件和成本条件,从而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带来支付其他要素价格后的收益余额。这个余额被视为企业家的创新报酬,它具有准租金或才能租金的性质。任何创新都会被他人模仿,因而在竞争性市场,一次创新只能为企业家带来短期利润。随着他人的仿效,这部分利润就会消失,企业家只能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获得利润收入。

因此,由创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合理的,是对创新者给予的鼓励和补偿。

(3)风险与超额利润。超额利润也被看作是企业进行冒险所承担风险的一种报酬。风险是指厂商决策所面临的亏损可能性。任何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不确定的,因而,企业决策总存在风险。一家企业可以从原来未曾料到的事件中获得意料之外的利润,也可能蒙受没有预料到的损失,前者像其他超过正常利润的企业利润一样,可列入超额利润这个范畴之中。因此,由承担风险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也是合理的,从事具有风险的生产就应该以利润的形式得到补偿。

总之,利润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动力。它能够激励企业家努力工作,推动社会创新,勇于从事风险投资,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第三节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一、洛伦茨曲线

洛伦茨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它由美国经济学家洛伦茨提出。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洛伦茨提出了著名的洛伦茨曲线。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茨曲线。

洛伦茨曲线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财富不平等,该曲线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洛伦茨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茨曲线成为折线OEX,另外,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茨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线OX。如图7-14所示。

图7-14 洛伦茨曲线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的,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茨曲线,既不是折线OEX,也不是45°线OX,而是像图中这样向横轴凸出的弧线OX,尽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

二、基尼系数

将洛伦茨曲线与45°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茨曲线成为折线OEX,OEX与45°线之间的面积A+B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积”。则基尼系数等于A与A、B之和的比,这个指标是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系数,由20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也称基尼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基尼系数=A/(A+B)

如果基尼系数为零,说明面积A为零,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如果基尼系数为1,说明面积B为零,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在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说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如图7-15所示。基尼系数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公认为一种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也被现代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作为衡量各国收入分配的一个尺度。按国际上通用的标准: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基本合理;

图7-15 洛伦茨曲线的变动

0.4~0.5表示差距较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0.4。

三、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市场经济社会中这一问题更突出。各个社会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对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人的收入差别及原因要进行具体分析。

(1)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研究,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变动的规律是,在经济开始发展时,收入分配不平等随经济发展而加剧,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收入分配才会随经济发展而较为平等,他根据一些国家的资料做出了反映这种收入分配变动规律的库兹涅茨曲线。

(2)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个人原因。包括个人的能力、个人的勤奋程度、个人的机遇不同等。一个人赚钱的能力要由身高、体重、力量这类体力因素和记忆力、数学与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智力因素决定。比如,高智力的人可以从事需要专门知识的高收入职业,而智力较低的人只能从事不需要专门知识的工作,人的这种能力差别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此外,特殊行业和危险部门具有较高的报酬率,甚至运气也有收益。

(3)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社会原因,如户籍制度、工会制度等。在我国户籍中有农户和城镇户之分,城乡户口差别背后隐含的社会不公还有很多,诸如社会地位、收入标准、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保、福利、高考、升职、培训等,这直接或间接导致收入分配不公。

本章小结

1.分配理论涉及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基本生产要素,对应着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2.要素需求是从产品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间接需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生产要素的供给是指在不同的报酬下,生产要素市场上所提供的要素数量。

3.工资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决定劳动供给的变动。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劳动供给曲线表现为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4.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是由劳动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

5.利息是资本要素的价格,利息的数量在理论分析上一般以利率来表示,利率的高低决定于资本的供求状况。利率取决于对资本的需求与供给,对资本支付利息的原因在于时间偏好、迂回生产与资本净生产力。

6.地租也称为土地租金,是使用土地的价格,它构成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土地具有数量有限、位置不变,以及不能再生产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7.在经济学上,一般把利润分为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创新与风险取得的超额利润是合理的,而垄断取得的超额利润是不合理的。

8.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主要有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越弯曲,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收入不平等是客观事实。

基本概念

中间生产要素 原始生产要素 派生需求 边际收益产品

地租     准租金    经济租金 边际生产力

迂回生产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思考与练习

1.劳动市场上工会存在条件下,工资是如何决定的?

2.假定对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为DL=-10W+150,劳动的供给曲线为SL=20W,问:

(1)在这一市场中,劳动和工资的均衡水平为多少?

(2)若政府宣布法定最低工资为6元/日,则在这个工资水平下将需求多少劳动?失业人数是多少?

3.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

4.土地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

5.试述资本的供给曲线。

案例分析

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国企经营者赋予了新的职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经营者收入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产生不少问题:有的经营者业绩很好,却不敢领取应得收入,只拿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或企业内部确定的基本工资)和企业的平均奖金;而有的经营者并没有付出相应的劳动,收入却高出职工几倍甚至十几倍。

针对现行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企业的通行做法,很多国有企业中实行经营者收入年薪制,以年度为单位确定经营者的报酬,并视其经营成果发放风险收入。经营者年薪一般由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组成,基薪是经营者的“基本身价”,是经营者的劳动报酬,风险收入则是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收益,要根据经营者在经营期间企业上缴利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风险程度等因素来确定。风险收入在年薪收入中所占份额往往大于基薪收入,是年薪制激励作用的主要体现。

有人认为,年薪制的实施,有利于克服国有企业短期行为和腐败现象,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措施,造就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必由之路。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年薪制的看法。

单元实训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个人致富的原因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