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要素价格如何决定收入分配

生产要素价格如何决定收入分配

时间:2022-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 分配理论学习目标1.掌握劳动的供求均衡及工资的决定。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一、生产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生产要素亦称为生产资源,是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动的投入。另外,生产要素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还是不完全竞争的,会直接影响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状况,从而又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一般而言,同一价格时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量大于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七章 分配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劳动的供求均衡及工资的决定。

2.了解资本市场上利息率的决定。

3.明确经济租金和准租金的含义。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一、生产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生产要素亦称为生产资源,是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动的投入。19世纪的西方经济学家习惯上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劳动、资本,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随之被称为地租、工资和利润。而此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曾提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公式,这就是: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到19世纪末,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出现了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于是,利润被看做是企业家才能的收益。所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又在原来公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家才能-利润,而成为生产要素的四位一体公式。

这个公式概括了经济学分配理论的中心,即在生产中,工人提供了劳动,获得了工资;资本家提供了资本,获得了利息;地主提供了土地,获得了地租;企业家提供了企业家才能获得的利润。简言之,各种生产要素都根据自己在生产中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相应的报酬。

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其实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因此,收入分配其实就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而进行分配。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由供求两方面构成的,与产品需求相比,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派生性和联合性的特点。

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消费者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而购买商品,因此,对商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求,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利益。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间接派生出来的,所以说生产要素的需求属派生需求。

生产要素的需求又属于联合需求。所谓联合需求,是指同时对多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任何生产行为所需要的都不是一种生产要素,而是多种生产要素,这多种生产要素之间是互补的。因此,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共同的、相互依赖的特点。

由于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要求在对生产要素的供求分析时,必须考虑多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变化。另外,有些生产要素可以互相替代,而有些生产要素则是相互补充,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由以上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可以看出,影响生产要素需求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影响到产品的生产与厂商的利润,从而影响到生产要素的需求。一般来说,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越大,该产品的价格越高,则生产这种产品所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2.生产技术状况:生产技术决定了对某种生产要素需求的大小。如果技术是资本密集型的,则对资本的需求大;如果技术是劳动密集型的,则对劳动的需求大。

3.生产要素的价格:各种生产要素有一定的替代性,如何进行替代在一定范围内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本身的价格。厂商一般会用价格低的生产要素替代价格高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要素的价格本身对需求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生产要素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还是不完全竞争的,会直接影响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状况,从而又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厂商购买生产要素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样,它就必须使购买的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所支付的边际成本与其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即等于价格。因此,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即:MR=MC= P。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家厂商来说,价格是不变的。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或者这种产量所带来的收益)就是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如果以实物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物质产品;如果以货币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收益产品。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因此,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也是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如图7-1所示。

在图7-1中,横轴OQ为生产要素需求量,纵轴OP为生产要素价格,MPP为边际物质产品曲线,即向右下方倾斜的边际生产力曲线,也就是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当生产要素的价格为OP0时,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为OQ0。这时使用的生产要素量可以实现MR= MC。如果生产要素价格高,就是MR﹤MC,从而减少生产要素需求;如果生产要素价格低,就是MR﹥MC,从而增加生产要素需求。

图7-1 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整个行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各个厂商需求之和,同样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个厂商来说价格并不是不变的。因此,边际收益不等于价格。而此时边际收益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还取决于价格水平。这时的生产要素需求仍要满足MR=MC,因此,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仍然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尽管两条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在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上是有差别的。这两种市场上的差别在于生产要素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同,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受边际生产能力和价格水平两个因素的影响,要比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更加陡峭一些,从而在生产要素的同一价格上,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不同。一般而言,同一价格时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量大于不完全竞争市场。

三、生产要素的供给

生产要素各式各样,不同种类的生产要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可以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来研究:

第一类是自然资源。就一个社会来说,经济分析中一般假定这类资源的供给是相对固定、既定不变的。

第二类是资本财货。在经济分析中,由于这一种行业的产品往往是另一种行业的生产要素,因此,这类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一般产品的供给一样,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要素的价格越高,该要素的供给量越多。

第三类是人的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有其特殊性,我们在工资理论中再详细介绍。

第二节 工资、地租、利息、利润

一、工资理论

工资是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务的报酬,也是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要素的价格取决于该种要素的供求关系,因此,在工资理论中应该首先分析劳动的需求与供给。

(一)劳动的需求与供给

劳动需求是指在各种可能的工资条件下,厂商愿意雇佣的劳动数量。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劳动的价格、劳动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等。但对每一个有理性的厂商而言,总是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使用劳动的数量。而且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是把所有需要劳动的企业的需求曲线沿横向相加而得到的。当工资率提高时,所有的企业使用劳动的数量将减少,从而劳动的市场需求量减少;反之,当工资率降低时,单个企业对劳动需求量的增加将导致劳动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因此,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成反方向变动。可用图7-2来说明这一点。

图7-2 劳动需求曲线

劳动供给是指在各种可能的工资条件下,人们愿意提供的劳动数量。劳动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劳动的成本,劳动的成本包括两类:一类是实际成本,即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以及培养、教育劳动者的费用。另一类是心理成本。劳动是以牺牲闲暇为代价的,劳动会给劳动者心理上带来负效用,补偿劳动者这种心理上负效用的费用就是劳动的心理成本。

图7-3 工资率与劳动供给量曲线

但是劳动的供给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一般来说,当工资增加时,劳动会增加,但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继续增加,劳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还会减少。这是因为,工资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不足以抵消劳动的负效用,从而劳动就会减少。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成为一条随工资率的不断上升而向后弯折的线,可用表7-1来说明这一情况。根据表7-1可以作出图7-3。

表7-1 工资率与劳动供给量

此外,劳动供给还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劳动力的流动性、移民的规模等因素。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的决定

劳动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了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工资水平,可用图7-4来说明。在图7-4中,劳动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于E点,该点对应的工资水平W0,是劳动市场均衡工资,即能够使劳动市场供求相等的工资。

图7-4 劳动的需求与供给曲线

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工资围绕均衡工资上下波动。当市场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时,劳动供给量将大于劳动需求量,如图7-4中,市场工资为W1时,劳动供给明显大于需求。此时,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又会迫使市场工资下降,直到跌至W0的水平。当市场工资低于均衡工资时,劳动供给量将小于劳动需求量,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迫使市场工资上升,直到升到W0的水平。

(三)工会对工资决定的影响

现实中的劳动市场往往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如工会组织对劳动供给的垄断、政府的干预等。从当前许多国家的情况来看,工会组织在工资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工会为提高工人工资,通常会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限制劳动供给:根据一般的供求法则,劳动供给减少,会使市场工资率上升。具体来说,工会限制劳动供给的常用手段包括:迫使政府通过限制移民入境、强制退休、禁止使用童工、减少工作时间等法律;提高行业的就业资格标准(如医生);实行长期学徒工制度;拒绝接收新会员,并排挤非会员工人就业;对某些行业实施歧视(如性别歧视)等。

2.增加劳动需求:根据一般的供求法则,劳动需求增加,也会使市场工资率上升。工会增加劳动需求的常用手段是:增加产品需求,从而使企业追加劳动投入,包括宣传和推销产品,限制同类产品进口,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等;提高会员劳动生产率,如组织学习和培训、激励士气、参与管理等。

3.通过谈判提高工资标准:工会可以在罢工等手段的支持下,通过谈判与雇主达成提高工资标准的集体协议。

(四)工资差异的原因

上述劳动市场均衡工资率的分析是就单一劳动技能或同一种职业而言的,在现实的劳动市场中,不同国家、地区、部门、职业、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工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工资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补偿性工资差异:不同工作的负效用是不同的,为了使人们进入吸引力较小的工作领域,企业需要支付较高的工资进行补偿。例如,煤矿工人所从事的工作危险性大、从事脑力劳动的强度较大、建筑施工受季节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较大等原因引起的工资差异,均属于补偿性工资差异的范畴。

2.生产率工资差异:生产率工资差异指因劳动质量的差异而造成的工资差异。例如,大学教授的工资高于售货员,较高的工资收入是对大学教授较高劳动质量的承认;打字速度快而且错误少的秘书比别的秘书能获得更高的工资。

3.非竞争性工资差异:劳动市场的非竞争性也是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劳动市场的非竞争性表现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劳动流动性、市场分割、非竞争性群体等方面。如西部农民知道到东部可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是,户口、住房、入学、就业等一系列制度制约了他们向东部更广泛地流动。这种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会扩大工资差异。另外,男性与女性、黑人与白人、宗教信仰与国籍等,使人们形成若干非竞争性群体,习惯、偏见、歧视与制度等若干因素会导致非竞争性群体之间的工资差异。

4.特殊的工资差异:某些个人拥有非凡的才能,并在特定的环境中获得很高的收入。个别演员和运动员可以得到上千万美元的年收入,除了天赋与后天的努力之外,媒体的宣传和公众的偏好也是他们获得高收入的重要原因。

二、地租理论

(一)地租

地租是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土地可以泛指生产中使用的自然资源。地租也就是土地所有者因为出让土地使用权而收取的报酬,而并非土地本身的价格。正因为土地有地租,所以有偿使用土地正是地租存在的表现。

(二)地租的决定

地租是由土地的需求与供给决定的。土地需求是指在各种可能的地租下,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一般来说,地租越高,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越小;地租越低,对土地的需求量越大。在理论上,这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由于边际报酬递减,所以土地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土地供给是指在各种可能的地租下,人们愿意提供的土地数量。由于土地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生产要素,因此,其供给是缺乏弹性的。在一般情况下,地租上升不会使土地供给增加;地租下降也不会使土地供给减少。反映在图像上,通常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7-5所示。

图7-5 地租的决定

地租取决于土地的供求,如图7-5所示,土地需求曲线D0与土地供给曲线S相交于E0点,此时的地租r0为均衡地租。尽管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但土地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移动,如人口增加、技术进步等因素会使土地需求增加,使土地需求曲线从D0向上移动到D1,则地租也就从r0上涨到r1

因此,从图7-5中可以看出,在单一用途条件下,地租由需求决定。需求越大,地租越高;需求越小,地租越低。

(三)准租金和经济租金

准租金也称准地租,是指固定资产在短期内得到的收入。在短期内,工厂、机器及其他耐久性设备固定性很强,不易从这个产业转往其他产业,类似土地。厂商利用这些较好的固定要素,以较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取得较大的经济利润,也类似地租。这种厂商的总收益与其变动成本的差额,即是固定要素的报酬。由于这些要素只是在短期内暂时固定,所以它们的报酬称为准地租。

经济租金也称经济地租,指要素的收入与转移收入的差额。转移收入指要素在次优用途上可能获得的报酬,即要素的机会成本。例如,一块土地用于种小麦的报酬是100元,用于种玉米的报酬是80元。那么,人们会选择用这块地种小麦,种玉米可能获得的80元是转移收入,经济租金为两者之差,即20元。又如,某篮球明星年收入500万元,如做其他工作最多可获得年薪10万元,其经济租金为490万元。

由此可见,经济地租属于长期分析,而准地租属于短期分析。经济地租是对某些特定要素来说的,而经济利润是对整个厂商来说的。厂商获得经济利润并不意味着其要素也存在经济地租。一种要素在短期中存在准地租,也不意味着长期中存在经济利润。

(四)寻租行为

人们以各种方式获得准租金和经济租金的行为就是寻租行为。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寻租行为的典型表现是垄断企业人为的减产提价,以增加企业的准租金。但从长期来看,准租金和高价格会吸引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所以,这种寻租行为往往涉及政治行为,如通过贿赂等手段获取特许权。

在发展中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寻租行为比较普遍,这与行政权力较大、法律不够完善、缺乏制衡机制和市场不发达有关。例如,为了保护民族工业,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进口配额制,即规定进口商品的最高限额。进口配额制造成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种额外利益是一种经济租金,这可能诱使一些商人以行贿手段获得进口配额。

三、利息理论

(一)利息及利息率

利息是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就是货币资本使用者向资本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它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在经济分析中通常使用的是利息率,简称利率,它是指利息额占使用资本总量的百分比。例如,货币资本为10 000元,其利息为1 000元/年,则利息率为10%,或称年息10%,这10%就是货币资本在一年内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即这一定量货币资本的价格。

(二)利息率的决定

利息率取决于资本的需求与供给。资本需求是指在各种可能的利率下,企业对资本的需求量,主要是指企业的投资需求。因此,可以用投资来代表资本的需求。资本供给是指在各种可能的利率下,人们愿意提供的资本数量,主要来自储蓄。因此,可以用储蓄来代表资本的供给,这样就可以用投资与储蓄来说明利息率的决定。

企业借入资本进行投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样投资就取决于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差额。利润率与利息率的差额越大,即利润率越是高于利息率,纯利润就越大,企业也就愿意投资;反之,利润率与利息率的差额越小,即利润率越接近于利息率,纯利润就越小,企业就越不愿意投资。这样,在利润既定时,利息率就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从而资本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人们进行储蓄,放弃现期消费是为了获得利息。利息率越高,人们越愿意增加储蓄;利息率越低,人们就越要减少储蓄。这样,利息率与储蓄成同方向变动,从而资本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利息率是由资本的需求与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可用图7-6来说明利息率的决定。

图7-6 利息率的决定

这种利息率也叫纯粹利息率,是指在理想的环境中,单纯由资本供求决定的利率。理想的环境包括以下条件:资本自由流动、不存在风险、不考虑借贷期限差异、不考虑管理费用、不考虑市场分割与借贷方式差异等。

(三)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我们上面对利率的讨论中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利率是以货币单位直接衡量的,这种以货币单位直接衡量的利率叫名义利率。也就是通常公布的,没有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校正的利率,或者说银行所支付的利率称为名义利率。

但是,在存在通货膨胀的现实世界中,我们也需要了解资本的实际收益率,即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也称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为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例如,若名义贷款利率为6%,经济中通货膨胀率为4%,此时实际的贷款利率就应该为2%。

(四)利息的作用

在经济中,利息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利息的存在可以鼓励少消费,多储蓄。增加储蓄是发展经济的关键,而刺激人们增加储蓄的最有利的手段就是提高利息率。也正因为如此,一般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时总要采取高利息率的政策。

2.利息的存在可以使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如果社会的利息水平是既定的,那么,人们就会把资本用于获得利润率最高的部门,利润率最高的部门也就是资本能最好地发挥其作用的部门。

3.企业在支付利息的情况下,就会更节约、更有效地利用资本。因此,利息的存在是刺激企业有效利用资本的最好手段。

4.当一个社会出现了通货膨胀时,提高利息率可以抑制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刺激可贷资金的供给,从而制止通货膨胀。

正因为利息有这样的作用,所以利息率在经济调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利润理论

经济学家一般把利润分为正常利润与超额利润,由于这两种利润的性质与来源都不同,因此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其性质与工资相类似,是由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与供给决定的。

厂商对企业家才能的需求是很大的,因为企业家才能是生产好坏的关键。使劳动、资本与土地结合在一起生产出更多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家才能。而企业家才能的供给又是很小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企业家的天赋,只有那些有胆识、有能力、又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才具有企业家才能,所以培养企业家才能所耗费的成本是很高的。企业家才能需求与供给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家才能的收入——正常利润必然是很高的。可以说,正常利润是一种特殊的工资,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数额远远高于一般劳动所得到的工资。

(二)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经济利润。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在静态社会里,不会有这种利润产生。只有在动态的社会中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才会产生这种利润。

动态的社会涉及创新和风险,不完全竞争就是垄断。因此经济利润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

1.创新。这里所说的创新包括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技术、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新来源、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这五个方面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带来经济利润。

2.承担风险。风险是指投资者面临亏损的可能性。企业家进行某种有可能失败的生产活动时,也就面临着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总要有人去承担风险,由于承担风险而获得的经济利润不过是社会为冒险活动所支付的保险费用。

3.垄断。垄断可以使厂商抬高出售产品的价格或者压低购买生产要素的价格,从而使厂商获得垄断利润。

(三)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利润在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正常利润作为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能鼓励企业家更好地管理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由于创新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能鼓励企业家大胆创新,而这种创新非常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由风险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能鼓励企业家勇于承担风险,从而从事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风险事业。

4.追求利润的目的使企业按社会的需求进行生产,努力降低成本,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在整体上符合社会的利益。

5.整个社会以利润来引导投资,使投资与资源的配置符合社会的需要。

第三节 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贡献的大小是市场经济中初次分配的依据和标准,由于每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有差异,所以市场经济中的分配必然引起收入的不平等,甚至两极分化

为了衡量和判断某一社会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本节介绍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两个定量的衡量指标。

一、洛伦斯曲线

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斯提出的,根据实际统计资料做出的反映人口比例与收入对应关系的一条曲线。

洛伦斯把社会各个居民依据其收入的多少分成五个等级,各占人口的20%,按他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可做出表7-2。

表7-2 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

将表7-2中人口合计百分比和收入合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上,即得到洛伦斯曲线。如图7-7所示,横轴表示人口百分比,纵轴表示收入百分比,曲线OY为洛伦斯曲线。由图7-7和表7-2可以看出,在这个国家中,收入最低的20%人口所得到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6%,而收入低的80%的人口所得到的收入才占总收入的59%。

显而易见,洛伦斯曲线的弯曲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弯曲程度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特别是如果收入都集中在某一个人手中,而其余人口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绝对不平等,洛伦斯曲线为折线OPY;另一方面,如果任意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则收入分配就是绝对平等的,洛伦斯曲线为对角线OY。如果把收入改为财产,洛伦斯曲线反映的就是财产分配的平均程度。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绝对不平等的,也不是绝对平等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洛伦斯曲线也就介于对角线OY和折线OPY之间。

图7-7 洛伦斯曲线

二、基尼系数

(一)基尼系数的概念

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应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称为基尼系数。

如果我们把图7-7中洛伦斯曲线与对角线OY之间的面积即阴影部分用A表示,洛伦斯曲线与折线OPY之间的面积用B表示,那么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当A= 0时,基尼系数等于0,这时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当B= 0时,基尼系数等于1,这时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实际的基尼系数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基尼系数越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按国际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2~0.3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平均,0.3~0.4表示收入分配基本合理,0.4~0.5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二)影响基尼系数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基尼系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1.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尼系数要低于资本主义国家,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按劳分配,而劳动能力差别所引起的收入差异一般只能相差3~5倍;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如美国收入最高的5%人口占有全部个人储蓄的2/3,这是扩大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2.经济体制: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可以存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例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全国实行统一的工资制度,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基尼系数很低。改革开放以后,在城市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制,基尼系数有所上升。在1978-1990年,城镇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15提高到0.23,农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212提高到0.31。到2003年某些大城市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0。

3.教育因素: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收入与教育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一国由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只有少数人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教育成为扩大基尼系数的因素。随着教育的逐渐普及,劳动报酬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上升,资产报酬在总收入的比例相应下降,基尼系数会逐渐变小。

4.部门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农产业的人均收入显著高于农业部门。因此,在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基尼系数将会变大。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人口离开农村之后,农村人均耕地有所增加,人均收入也相应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将会导致基尼系数变小。

5.政策因素:在市场经济发育初期,政府往往实行扶植工业的政策,这会导致基尼系数的扩大。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政府一般会通过累进所得税和社会福利措施来减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对农业给予各种巨额补贴,使基尼系数有所缩小。我国近几年也开始调整农业政策,如对农业给予各种形式的补贴,目的也是为了缩小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的运用

通常可以用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来分析比较各个国家之间,或一个国家各个不同时期之间的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以及收入分配各种政策的效应。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是很有用的。

图7-8 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的运用

如图7-8所示,a、b、c三条洛伦斯曲线分别代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如果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的是A、B、C三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可以看出,A国的收入分配最平等,C国的收入分配最不平等,B国收入分配介于二者之间。如果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一国在不同时期的收入分配状况,假设a为最近时期的,c为最早时期的,则该国收入分配呈现出越来越均等化的趋势。如果把这三条曲线中任意两条曲线看作表示一国实施某项经济政策前后的收入分配状况,假定a为实施政策前的,b为实施政策后的,则说明该项经济政策的收入效应使差距有所扩大。

同样,我们也可根据洛伦斯曲线计算的基尼系数来进行比较。

【补充阅读资料7-1】

世界各国的收入与不平等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有多大呢?表7-3比较了美国和其他7个主要国家的收入分配。这些国家的排序从最平等到最不平等。表7-3的最上端是德国,最富的20%人的收入只是最穷的20%的4倍左右。表7-3的最下端是巴西,最富的20%人的收入是最穷的20%人的25倍。虽然所有国家都有相当大的收入不平等,但各国的不平等程度并不一样。当各国根据不平等排序时,美国大约排在中间。与其他经济发达的国家,如德国和加拿大相比,美国收入相当不平等。

表7-3 世界各国收入不平等状况


资料来源: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8/99. 198~199
(资料来源:曼昆.经济学原理.第2版.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四节 收入分配平等化政策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合理的,但有一定限度。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甚至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即有损于社会公平的目的,又会成为社会动乱的隐患。因此,各国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收入分配政策,已纠正收入分配中较为严重的不公平等问题。

一、过程公平论与结果公平论

(一)过程公平论

过程公平论根据分配的机制或手段来判断是否公平。换言之,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机制是公平的,就实现了公平。在收入分配问题上,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决定收入的机制是否公平。该观点认为,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关键在于决定分配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是制度上的公平,而这种公平要以私有产权和自愿交易为基础。人们通过交易来实现私有财产的转移。只要交易是公平的,产生的结果就是公平的。在生产中,私有产权制度保证了每个人的要素由个人所拥有,各自交换自己的要素。这种交易的自愿性与平等性决定了分配的公平性。

(二)结果公平论

结果公平论根据分配的结果来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换言之,只有结果的平等才实现了公平。该观点认为,如果最穷的人可以通过从任何一个其他人那里得到收入而增加福利,那么公平就是要求进行这种分配。按这个标准,最公平的分配应该是完全平等的分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这种分配引起效率损失,会使所有人的福利减少,所以结果公平论并不是主张完全平等的分配,而是关注最穷的人的状况,通过收入再分配来增加他们的收入。

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人们对收入分配的不同看法。在现实中,无论持什么观点,都认为需要某种形式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来保证社会的某种程度公平与社会稳定。

二、收入再分配政策

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按照效率优先的市场原则进行个人收入分配。但每个人在进入市场之前所拥有的市场要素数量不同,即每个人的能力与资产不同,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人的机遇又不同。这样,收入差别悬殊,甚至贫富对立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分配状态,不合乎人们公认的伦理原则,也不利于社会安定。因此,就要通过政府的收入政策来缓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

(一)税收政策

在市场经济中,各国出于各种目的而征收税收,其主要目的还是通过税收为政府各种支出筹资。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政府运用税收来调节宏观经济。在收入分配中,政府也运用税收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税收的主要手段是个人所得税,此外还有遗产税、财产税、赠予税等。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累进税制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

(二)社会福利政策

社会福利政策是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从当前西方各国的情况来看,社会福利政策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1.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包括:失业救济金制度,即对失业人员按一定标准发放能使其维持生活的补助金;老年人年金制度,即对退休人员按一定标准发放年金;对有未成年子女家庭的补助;对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即贫困线)的家庭与个人的补助。这些补助金主要是货币形式,也有发放食品券等实物的。其资金来源是个人或企业交纳的保险金,或者是政府的税收。

2.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培训:收入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贡献的大小,而贡献的大小与个人的机遇和能力相关。政府可以通过改善穷人就业的能力与条件,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平等化。在这方面,主要是实现机会均等,尤其是保证所有人的平等就业机会,并按同工同酬的原则支付报酬。其次是使穷人具有就业的能力,包括进行职业培训,实行文化教育计划,建立供青年交流工作经验的青年之家,使穷人有条件读书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穷人的文化技术水平,使他们能从事收入高的工作。

3.医疗保险与医疗援助:医疗保险包括住院费用保险、医疗费用保险以及出院后部分护理费用的保险。这种保险主要由保险金支付。医疗援助则是政府出钱资助医疗卫生事业,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

4.对教育事业的资助:包括兴办国立学校、设立奖学金和大学生贷款、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资助学校的科研等。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对教育事业的资助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这也是有利于收入分配平等化的。

5.各种保护劳动者的立法:包括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法,以及环境保护法、食品和医疗卫生法等,这些都有利于增进劳动者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从而也减少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6.改善住房条件:包括以低房租向穷人出租国家兴建的住宅;对私人出租的房屋实行房租限制;资助无房者建房;实行住房房租补贴等。这样改善了穷人的住房条件,也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

三、平等与效率:一个永恒的矛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第一个是贡献标准,即按社会成员的贡献分配国民收入。这也是我们在分配理论中介绍过的,按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标准能保证经济效率,但由于各社会成员的能力、机遇的差别,又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分配国民收入。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后两个标准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效率则会不利于平等,有利于平等则会有损于经济效率,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平等与效率的矛盾。

收入分配要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则要按贡献来分配,这样,有利于鼓励每个社会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竞争中取胜。经济效率的高低则体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

收入分配的平等可以用三种标准来衡量。一是劳动分配率,即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二是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三是工资的差异率。

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就是既要有利于经济效率,又要有利于平等。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贡献标准,而收入分配的平等化问题则要通过其他政策来实现。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及各种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等问题。生产要素的价格同一般商品一样,取决于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们的交点决定的工资水平就是均衡的土资。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与横轴垂直的直线,土地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们的交点决定的地租水平就是均衡的地租。利息是资本的价格,资本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资本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们

的交点决定的利息水平就是均衡的利息。利息率在经济调节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超额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利润,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是没有超额利润的。洛伦斯曲线是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斯曲线得到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它的大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案例分析

漂亮与收入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哈莫米斯与杰文·比德尔在1994年第4期《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这份调查报告,漂亮的人的收入比长相一般的人的收入高5%左右,长相一般的人又比丑陋一点的人收入高5%~10%。为什么漂亮的人收入高呢?

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收入差别取决于人的个体差异,即能力、勤奋程度和机遇的不同。漂亮程度正是这种差别的表现。

个人能力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培养的能力,长相与人在体育、文艺、科学方面的天才一样,是一种先天的禀赋。漂亮属于天生能力的一个方面,它可以使漂亮的人从事其他人难以从事的职业(如当演员或模特)。漂亮的人少,供给有限,自然市场价格高、收入高。

漂亮不仅仅是脸蛋和身材,还包括一个人的气质。在调查中,漂亮实际是包括外形与内在气质的一种综合。这种气质是人内在修养与文化的表现。因此,在漂亮程度上,得分高的人实际往往是文化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两个长相接近的人,也会由于受教育不同表现出来的漂亮程度不同。所以,漂亮是反映人受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而受教育是个人能力的来源,受教育多、文化高,收入水平高就是正常的。

漂亮也可以反映人的勤奋和努力程度。一个工作勤奋、勇于上进的人,自然会打扮得体,举止文雅,有一种朝气。这些都会提高一个人的漂亮得分。漂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勤奋,与收入相关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漂亮的人有更多的机遇。有些工作,只有漂亮的人才能从事,漂亮往往是许多高收入工作的条件之一。就是在所有的人都能从事的工作中,漂亮的人也更有利。漂亮的人从事推销更易于被客户接受,当教师会更受到学生热爱,当医生会使病人觉得可亲,所以,在劳动市场上,漂亮的人的机遇更多,雇主总爱优先雇用漂亮的人。有些人把漂亮的人机遇更多,更易于受雇称为一种歧视,这也不无道理。但有哪一条法律能禁止这种歧视呢?这是一种无法克服的社会习俗。

漂亮的人收入高于一般人。两个各方面条件大致相同的人,由于漂亮程度不同而得到的收入不同。这种由漂亮引起的收入差别,即漂亮的人比长相一般的人多得到的收入称为“漂亮贴水”。

(资料来源:张淑云,李文和.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主要概念

经济租金 洛伦斯曲线 基尼系数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洛伦斯曲线

2.劳动的供给曲线

3.基尼系数

二、选择题

1.根据基尼系数的大小,比较下列国家中哪个国家的分配最为平均( )。

A.甲国的基尼系数为0.1  B.乙国的基尼系数为0.15

C.丙国的基尼系数为0.2  D.丁国的基尼系数为0.18

2.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 )。

A.劳动的供给量会一直增加

B.劳动的供给量会一直减少

C.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量不仅不增加,反而会减少

D.劳动的供给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了

3.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是( )。

A.洛伦斯曲线  B.菲利普斯曲线

C.契约线    D.工资曲线

4.如果收入是完全平等分配的,基尼系数将等于( )。

A.1  B.0.5  C.0.25  D.0

三、判断题

1.利息率与资本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 )

2.分配理论实际上是均衡价格理论在分配问题上的运用。  ( )

3.洛伦斯曲线是根据基尼系数推导出来的。  ( )

4.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 )

四、简答题

1.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

2.如何区分经济租金和准租金?

3.说明影响基尼系数大小的主要因素。

五、技能训练

1.试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一下我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2.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大的原因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