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要素的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

生产要素的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

时间:2022-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将放松这一假定条件,分析生产要素市场,探讨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由于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决定了各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重要性,因此要素价格决定理论又往往被称为收入分配理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市场主体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为了寻求答案,我们需要考察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和要素的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两者决定要素的市场价格和交易数量。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

前面各章讨论了市场上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决定问题,但均假定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本章将放松这一假定条件,分析生产要素市场,探讨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由于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决定了各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重要性,因此要素价格决定理论又往往被称为收入分配理论。

所谓生产要素,也称生产性资源,或简称要素,是指为社会总产品的创造作出了贡献的资源。19世纪早期的西方经济学家把生产要素划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它们的价格则分别称为地租、工资和利润(包括利息)。到了19世纪晚期,增加了第四个要素——企业家才能。于是,利润成为企业家的报酬,利息则成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地主、工资收入者则作为土地、劳动的所有者,获得地租和工资。从生产者角度看,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或生产成本;而从要素所有者角度看,则分别是各所有者的收入。因此,要素价格的决定问题,也就是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理论,就是分析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是如何被决定的。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一种是由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 B. Clark)提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另一种是由马歇尔提出的以均衡价格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前者主要考虑了生产要素的需求,而后者综合考虑了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市场主体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是满足生产需要,即要将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由此获取利润。正因如此,最终消费需求也就决定了生产要素的需求。或者说,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消费者对相关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如果消费者对某种产品需求增加,则厂商对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也会增加;反之则减少。同时,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生产要素的需求弹性也取决于用这种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所生产的商品需求弹性较大,则用来生产此商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弹性也较大;反之则较小。总而言之,企业的投入需求由消费者对其最终产品的需求间接地派生而来。

要素需求不仅是一种派生需求,也是一种“联合需求(joint demand)”。试想,要锯倒一棵树,只有一把锯子是没有用的,而两手空空的工人也同样不能生产价值。只有将锯子交给工人使用才能很容易地将树锯倒。换句话说,某种要素的生产率,如劳动生产率,取决于能够与之相匹配的要素的数量。假定在一定的技术范围内,生产一种产品需要至少两种以上要素,那么,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就存在互相替代或补充的关系。例如,生产某种产品可以采用劳动要素多一些而资本要素少一些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资本要素多一些而劳动要素少一些的形式,具体采取何种组合方式,则不仅取决于该要素的价格,同时也取决于其他要素价格的影响,或者说取决于几种要素的相对成本的高低。这表明,由于生产要素联合需求的特点,使得厂商必须权衡使用哪种要素组合能够带来较高的利润。

正是由于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是相互依赖的,才使得收入的分配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设想你负责分配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出,如果我们能够判定“土地”独立生产这么多,“劳动”独立生产那么多,而“机器”又单独生产了其余部分,那么,分配就会非常容易。在供给需求分析框架中,如果每种要素可以独自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那么它当然就能够独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但上述设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为了寻求答案,我们需要考察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和要素的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两者决定要素的市场价格和交易数量。

“边际生产力”这一术语是由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首创,并进一步用于其分配论分析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也简称为边际产品MP)。而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量所增加的货币收益,叫作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MRP),也称为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的乘积,即

MRP=MP×MR

由此可见,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边际物质产品(MP)的变化;②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MR)的变化。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当边际产品乘以产出价格等于投入价格时,厂商就得到了利润最大化的要素组合:

劳动的边际产品×产出价格=劳动的价格=工资

土地的边际产品×产出价格=土地的价格=地租

其他情况依此类推。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推理来进一步理解这一规则:假定每种投入都被打包成价值1元的单位,即投入1元的劳动,1元的土地,等等。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企业将购买各种要素投入,直至每一个“1元投入组合”的产出都恰好价值1元。换句话说,就是每一个“1元投入包”都将生产MP单位的玉米,使得MP×P恰好等于1元。那么,在利润最大化时,这些1元的要素单位MRP都恰好是1元。

将以上推理的前提推而广之,使它既可以适用于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情况,又可以适应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只要要素市场是竞争的)。这样就可以得到最低成本法则:当1元投入的边际产品都相等时,成本就达到最小。这对于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品市场上的厂商都是同样适用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边际生产力的变化特征。

假定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一种可变要素。那么,随着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其边际生产力最初上升,超过某一点后,开始下降。

图8-1 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曲线

以劳动作为可变要素为例,劳动投入量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可用图8-1中的边际生产力曲线表示。

同样的,如果假定资本是可变要素,也可用图8-1来大致表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曲线,即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最初上升,达到某一点后,出现下降。

要素边际生产力曲线之所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原因,实质上就是前面章节中讲过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后者仅仅指边际产量递减,而前者既可以指边际产量递减,又可以指边际收益产品递减。因此,“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只不过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表现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