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价值的形成与国际生产价格

国际价值的形成与国际生产价格

时间:2022-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1.1 国际价值的形成1)国际价值的含义前面已经学习了价值规律及其转化形式。商品的国别价值并不能构成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2)国际价值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世界市场作为自己国际价值理论体系研究的起点。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只是初步地研究了国际价值问题,没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国际生产价格的问题。

8.1.1 国际价值的形成

1)国际价值的含义

前面已经学习了价值规律及其转化形式。 在那里某一种特定的商品,在一个国家可能由若干个生产者生产,不管各个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量是多少,最终由于部门内企业的竞争会形成一个同一的价值量,这就是商品的国别价值,或称为国民价值。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国别价值的对称。 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生产,由于生产条件、平均劳动强度不同,相同的劳动时间或是劳动量所生产的商品数量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它所凝聚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是不同的,因而国民价值也会不同,即不同国家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是不同的。

商品的国别价值并不能构成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 正如恩格斯所言:“大规模的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尤其是世界贸易,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他们作为商品所有者来说是有平等权利的,他们根据对他们的平等的权利进行交换。”在世界市场上,国际商品交换的原则仍然是等价交换,它要求使用唯一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不同国家生产的商品,也要求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不同国家商品间进行交换的比率,这也是与同一商品具有不同的国别价值相矛盾的。 为了解决这一商品交换中的根本矛盾,国际价值便应运而生了。 所谓国际价值,是指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性一般社会劳动的凝结。 国际价值是价值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最高阶段,它是人类无差别抽象劳动的最充分体现,反映了世界市场上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对外贸易,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能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

2)国际价值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世界市场作为自己国际价值理论体系研究的起点。 世界市场是在各国国内市场基础上形成的,是商品交换突破国家的界限拓展到世界范围的结果,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反映的是国际商品的交换关系。 就世界市场的形成而言,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和条件,而根源则在于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 从本质上说,世界市场就是推广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是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 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之中。

由于资本天生所具有的对利润的追求和扩张的冲动,使其自身不断处于膨胀积累的状态,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处于不断扩大的循环运动中。 随着资本的发展和在国内取得的统治地位,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市场变得越来越小,以至于不能满足资本扩张的需要。 于是,资本就要按照自身发展的逻辑,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走向世界。 新航线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由此,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大机器工业生产的优势,对殖民地国家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与倾销,从而把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纳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中,这不仅打破了殖民地国家的自然经济,而且还使它们卷入了国际交换,从而形成了欧洲殖民者国家与广大亚非拉等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形式。 以此为基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隶属于自身并成为自身的生活条件,促使其达到巨大的规模。 与资本推动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的发展相适应,以世界市场的扩大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实践成为国际价值形成和实现的前提。

8.1.2 国际生产价格

在一国范围内,商品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只是初步地研究了国际价值问题,没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国际生产价格的问题。 但是,马克思关于一国范围内的价值转型理论为我们分析国际价值转型问题提供了思路。 因此,我们要结合全球化的现实对国际生产价格问题进行探讨。

随着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不再局限于国内。 在国际市场上,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依然要发挥作用,因为资本“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社会权利;每个资本家都按照他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而分享这种权利”。 激烈的国际竞争引发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尽管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由于受国家利益的影响,各国难免都会推行保护主义政策,但是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是势所必然。

商品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要比国内生产价格的形成复杂和困难得多。 在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上,生产要素流动远不及国内市场自由和顺畅,资本自由化,劳动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等往往名不副实。 发达国家在强调资本自由化,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的同时,常常对劳动力流动横加干涉,而发展中国家在呼吁劳动力自由化的同时,却在努力放缓资本自由化的步伐。 这两种相反的态度受历史因素制约,在一定时间内还难以避免。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由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社会信用的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强权政治的存在,都会使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进程受到制约。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条件在不断变化,阻碍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因素也将日益减少,因而国际资本取得国际平均利润率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国际价值也就必然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

8.1.3 价值规律在国际商品交换中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针对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发生,国际商品交换是依据什么原则来进行的,马克思是在价值转型的理论框架下,通过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内在逻辑体系来说明。

1)作为一般的抽象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后,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劳动时间就由其外在尺度货币来衡量,价值也就表现为价格。

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也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 价值规律的这种客观要求,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自发得以实现的。 这种竞争是在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变动中展开的,当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生产者为了卖出手中的商品不得不削价竞争,导致商品的价格跌到价值之下;相反,当某种商品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的购买者为了获得该商品也不得不相互竞争,在市场上抬价收购,导致商品价格上升到价值以上。 但是,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现象不会持续太久。 当价格高于价值,对于商品的生产者来说有利可图,必然会增加该商品的供应量。 随着该商品市场上供应量的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时候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逐渐与价值接近。 同样的,当价格低于价值,对于商品的生产者来说获利降低,甚至是无利可图,必然会减少该商品的供应量。 随着该商品市场上供应量的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时候商品的价格就会上升,逐渐与价值接近。 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种现象正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 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不断自发地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导致商品生产者不断产生两极分化

2)资本主义一国市场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前,在国内商品交换中,商品是按照价值进行交换的,价值一直是价格的中心。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后,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厂商为了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市场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 从一个部门内部来看,同一种商品的各种生产条件的生产者生产部门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产品所消耗劳动形成的个别价值,与部门产品统一的市场价值是有区别的。 劳动生产率低于部门平均水平的那部分企业的产品,其个别价值或价值要高于市场价值,在整个部门产品都按统一的市场价格出售时,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那部分企业的产品就会以高于自身价值的市场价值或是社会价值出售,这些企业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就会实现一个比自己实际投入的劳动量更多的价值。 相反,劳动生产率低于部门平均水平的那部分企业的产品,其个别价值或价值要高于市场价值,在整个部门产品都按统一的市场价格出售时,劳动生产率低于部门平均水平的那部分企业的产品就会以低于自身价值的市场价值或是社会价值出售,这些企业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就会实现一个比自己实际投入的劳动量更少的价值。 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恰恰只能由价值规律来解释。

就一个国家而言,社会总资本的各个部分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各个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因而有等量资本使用不等量劳动,从而创造不等量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情况。 如果商品按照价值出售,或者说如果商品按照其市场价值出售,就会有极不相同的利润率。 因此,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就是商品不再按照其价值或是市场价值出售,而是按照其生产价格出售。 在全社会的资本以平等的身份瓜分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时,就形成了平均利润率,这时,全社会的商品就不是按照各自商品中所凝结的价值出售了,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由此出现了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的部门,以较少的商品价值与较高的商品价值进行交换的现象。 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与作为抽象的一般的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一致的。 因此,马克思的价值转型理论回答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机制在平等交换原则下所必然导致的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

3)资本主义国际市场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随着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利润率的平均化不再局限于国内。 在国际市场上,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依然要发挥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激烈的竞争引发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最终将导致世界市场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从而使商品的国际价值也就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然而这一发展过程是漫长的。 由于受国家利益的影响,各国难免都会推行保护主义政策,导致竞争规律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充分展开。 在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生产要素不能像国内市场上那样自由流动,但从长远看,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是必然的。

在世界市场上,由于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生产率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产品的国别价值差别也就比较明显。 但在国际交换中各个国家生产的同种类同质量的产品只能有同样的价值,因此商品只能是按照国际市场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但是,在等价交换下,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国别差异,在同一部门内部,发达国家较少的劳动产品和落后国家较多的劳动产品由于按照同一价格出售,在竞争中发达国家往往采取压低产品价格等手段,逼迫落后国家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在不同的部门之间,两国相同的资本生产不同的产品,发达国家的产品以较少的劳动创造较少的国别价值转化为相应的国际价值,与落后国家以较多的劳动创造较多的国别价值转化为相应的国际价值,却按照相同的国际生产价格进行交换。 交换的结果就是发达国家的产品实现更多的价值,而落后国家则在平等交换下实现较少的价值。 因此,在等价交换条件下,较富有的国家实现了对较贫穷国家的剥削。 在当代,尽管国际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世界市场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和完善,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和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但价值规律优胜劣汰的功能依然未改变。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具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在价值规律优胜劣汰功能的作用下,通过国际市场交易所实现的利润不断地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这也是导致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