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要素价格理论的意义

生产要素价格理论的意义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要素禀赋论接受比较优势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这一基本结论,但在分析比较优势的根源时,该理论以劳动生产率相同为出发点,力图从新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一国的要素丰裕度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决定。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1.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国际贸易。因此,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主流经济学从古典向新古典的转变,国际贸易理论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彻底抛弃了劳动价值论,而代之以一整套所谓新古典的分析框架。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要素比例理论)。该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E. F.赫克歇尔( Eli Hechscher )提出,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重要思想,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1933年,赫克歇尔的学生B.俄林( Bertil Ohlin )出版了《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对赫克歇尔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使要素禀赋理论得以成型并得到迅速传播经发展完善,因此要素禀赋理论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或简称H—O模型[12]。此后, P.萨缪尔森( Paul Samuelson )、W.斯托尔珀( Wolfgang Stolper )、T. M.雷布金斯基( T. M. Rybczynski )、J.凡内科( Jaroslav Vanek )、R.琼斯( R. Jones )等人从不同方面对该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认为,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在不同产品上存在比较优势,这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而要素禀赋论接受比较优势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这一基本结论,但在分析比较优势的根源时,该理论以劳动生产率相同为出发点,力图从新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

一、基本假设

要素禀赋理论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假设基础上的。这些假设包括:

1.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如A和B两国)或地区,用两种生产要素(分别是劳动和资本)进行生产,生产两种产品( X和Y ),又称2X2X2模型。

2.两个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两种商品分别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3.两国使用相同的生产技术,不存在劳动生产率差异,且两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比例相同。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的生产均为规模报酬不变。

5.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就是说,如果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相同,其消费的两种产品比率相同。

6.在两国国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就是说,两国的商品生产者、消费者都不能左右商品价格。

7.生产要素在国内是自由流动的,但是,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这意味着生产要素价格在国内是相等的,而在国际间,是不相等的。

8.没有运输成本、贸易壁垒等国际贸易障碍

9.两国的分工是不完全分工。即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也要继续生产两种产品。

10.在两国,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11.两国贸易平衡。

二、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介绍,首先涉及几个重要的概念。

(一)要素密集度( factor intensity )

生产任何产品都需要不同生产要素的配比。因为产品属性特点不同,不同产品生产中所要求的要素配比比例也不同。相对于另一种产品,如果生产某种产品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则该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而言,产品可以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在要素禀赋理论中,由于假定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因此产品只被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在不同的产品对比中才有意义,离开与其他产品的对比,要素密集度无从谈起。例如,X产品生产中投入1个单位的资本,5个单位的劳动,绝不能据此认为该产品为劳动密集型,如果Y产品生产中投入1个单位的资本,10个单位的劳动,则与Y相比,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要素丰裕度( factor abundance )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某种生产要素的丰裕与稀缺程度。如果A国与B国相比资本更为充裕,而劳动相对缺乏,则我们称A国为资本丰裕度高的国家,也可以称该国资本丰裕(或劳动稀缺);称B国为劳动丰裕度高的国家,也可以称该国劳动丰裕(或资本稀缺)。一国的要素丰裕度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决定。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由于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各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情况是不相同的,有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有的国家劳动资源丰富,有的国家则积累了庞大的资本存量。在要素禀赋理论中,由于假定只有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则两国应分别为劳动丰裕的国家和资本丰裕的国家。

要素丰裕度同样要在对比中去认识,离开与其他国家的对比,就没有要素丰裕度的概念。通常要素丰裕度有两种表示方法:①为实物单位定义法。例如,美国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之比大于中国,则美国是资本丰裕、劳动稀缺的国家,中国是劳动丰裕、资本稀缺的国家。这种表示法,仅考虑了要素供给情况,没有考虑要素需求情况。②相对要素价格表示法。例如,如果美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即利率)与劳动时间价格(即工资率)之比小于中国,就是说,美国资本租用价格较低,劳动时间价格较高,中国正好相反,这说明,美国的资本供给大于中国,因此美国是资本丰裕、劳动稀缺的国家,而中国是劳动丰裕、资本稀缺的国家。

三、H—O理论分析

(一) H—O理论的主要结论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要素禀赋理论给出以下一些重要的结论:

1.只有在两个国家有不同的要素丰裕度,而同时两种产品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的情况下,分工和贸易才能够产生,且分工和贸易的基本格局为:劳动丰裕的国家分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分工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2.充分的国际贸易将使两个国家原本存在的要素价格(利率和工资率)差异逐步消失,各国的要素价格将趋于一致。

(二) H—O理论分析

1.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国际贸易。H—O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每个国家要素丰裕度不同,即使劳动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劳动丰裕的国家由于劳动价格(可由工资率来代表)相对较低,而资本价格(可由利率来代表)相对较高,因而在生产消耗劳动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资本丰裕的国家,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里,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只与各国的要素禀赋直接相关。在自由贸易的秩序中,比较优势的存在必然引导劳动丰裕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时引导资本丰裕的国家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两国都将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根据H—O理论,相同产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相同产品在不同国家之所以存在这种价格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该产品时的生产成本,也就是生产要素价格不同导致的。在需求偏好相同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决定要素供给,而要素供给决定了要素相对价格。因此,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俄林认为: “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要比在另一地区便宜。在每一个地区,出口商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拥有的比其他地区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地生产的商品。简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而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 ”[13]图1-1揭示了这一逻辑关系。

2.贸易对价格与收入的影响。

(1)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要素丰裕度不同的两个国家,通过交换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这种商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要素的流动,从而使两个国家要素禀赋的差异有所缓和。贸易的结果,使贸易各国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一般而言,这一结论不难被理解:一个劳动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分工的结果是更多地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必然意味着消耗更多的劳动要素,自然有将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拉高的趋势。只要贸易按照这一格局不断进行下去,各国的要素价格将不断趋于一致。

img4

图1-1 要素禀赋决定的国际贸易

这一观点,赫克歇尔在其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已有阐述。他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在理论上将趋于完全均等化。俄林则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因为由于产业定位以及由此发生的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可能与各区域生产要素的配置完全适应,即使实现了生产要素价格的完全均等化,贸易将停止,各国将又回到封闭状态,原有的相对价格差异又将出现,贸易继续恢复。两人对此都没有严格的数学证明。

1948年、1949年和1953年,萨缪尔森( 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先后在三篇论文中进行了数学推导,证明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下,生产要素价格完全均等是必然的,不仅相对生产要素价格,而且绝对生产要素价格都是完全均等的,即国际贸易将使贸易各国劳动要素价格工资率相等,资本要素价格利率相等,资源要素价格资源报酬率相等。因此,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又被称之为H—O—S定理。

(2)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告诉我们,国际贸易会使贸易各国丰裕要素的价格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下降。如果贸易前后各国的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要素所有者的真实收入与要素价格呈同方向变动,那么国际贸易将使贸易各国丰裕要素的收入上升,而稀缺要素的收入下降。就是说,国际贸易影响收入分配,它使贸易各国的收入差异缩小。

这与李嘉图理论是不同的。在李嘉图理论中,由于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且可以在国内各经济部门自由流动,因此,当国际贸易使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部门的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将从生产进口替代品的部门转移至出口商品生产部门,分享劳动价格上升的利益。因此,无论是生产出口商品的生产部门,还是生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部门,劳动的价格是一样的。国际贸易使两个部门的劳动价格均上升。因此,国际贸易不影响收入分配。当然,也不会有人反对自由贸易。

但是,在H—O模型中,我们看到,国际贸易使出口部门的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获益,进口替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受损。国际贸易过程中,并非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是赢家,因此,会有人反对自由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事实上以此为理由反对自由贸易是站不住脚的,一国应追求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如果自由贸易的开展能使丰裕要素所有者的贸易所得大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损失,则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调节,将贸易收益在丰裕要素所有者和稀缺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再分配,那么各种要素所有者都从贸易中获利是有可能的。

四、评价

(一)贡献和现实意义

1.要素禀赋理论克服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贸易理论中的某些局限性,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情况下,将对不同生产要素的分析引入国际贸易,使贸易理论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更具有说服力。

2.要素禀赋理论的论证结构严密,环环相扣,逻辑严谨,主要结论均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加以证明,科学性比较强。要素禀赋理论自从问世以来便得到很高评价,很多流行的关于国际贸易的认识都受到该理论的影响。例如,在谈论今天中国的对外贸易时大多数人仍认为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合理的选择,这一观念追根溯源,是要素禀赋理论留给人们的影响。

(二)理论的局限性

1.要素禀赋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基础上,这是理论分析所必需的。然而,过多、过于严格的理论假设必然使该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该理论的很多假设,特别是其中一些重要假设不符合当代经济与贸易的实际,这必然导致其结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贸易的现实。例如,不存在贸易限制、生产要素在国内的完全流动与国际的完全不流动、没有规模收益以及完全竞争市场等。

2.要素禀赋理论把动态的经济视为静态经济,排除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把各国的相对优势看做是一成不变的,这实际是否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发扬潜在优势方面的必要性,限制开拓新的生产领域。

3.要素禀赋理论最终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归结到自然禀赋条件,事实上自然禀赋条件只是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和贸易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由可能性演变为现实性还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等。而且具有相对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并不意味着只能成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国家,具有相对充实资本的国家也并不一定就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