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战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战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战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则是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阶段。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能力。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传统途径和现代途径。

一、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战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经典战略理论阶段。这是一个确定战略管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阶段。该阶段建立了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套体系内容涉及制定战略的科学程序、企业环境分析、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决策实施与评价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战略分析方法是所谓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方法,波士顿战略组合技术则是该阶段战略理论为企业提供的一项非常富有操作性的经营战略分析与制定技术。二是波特开创的产业结构分析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波特开拓性地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经营战略分析,[1]从而把经营战略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波特在其代表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中,把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框架(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与企业战略问题研究相结合,确立了“产业与竞争分析—一般竞争战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企业战略管理基本框架。波特开拓性的贡献还体现在他为产业结构分析提供了一套规范的分析方法,即所谓的五种力量分析(潜在竞争对手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产业内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客户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的力量)框架。为了弥补这种分析框架过于注重产业分析而忽视企业作为战略主体的缺陷,波特还提出了以企业价值链为核心的战略管理观念。由于波特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使得战略分析具有成熟的产业组织理论支撑,同时他的分析又融入了获取竞争优势的实务途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而,波特的理论成为20世纪8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观点,迄今为止,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仍有巨大的影响。第三阶段则是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阶段。90年代以后,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随着交易费用经济学发展、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尤其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的进展和核心能力概念的提出,人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企业战略的模式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步入了一个以核心能力理论为“核心”的新的阶段。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能力。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首先识别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并判断在一定的市场机会中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价值,然后确定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与未来可能的市场机会对企业资源和能力要求的差距,最后制定弥补这些差距的战略决策,包括自我培养和发展战略、战略联盟、企业兼并等。

一般认为,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2]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前线执行能力构成。洞察预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知识、独有的数据、产品的创造性、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前线执行能力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会因前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而发生改变。核心能力是一个过程,能够把企业的许多创新构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特殊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难模仿性、不可交易性、难替代性等特征。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基本战略。因为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等职能战略是企业外在和显性化的战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任何企业单是依靠某一项或某几项职能战略,最多只能获取暂时的优势。唯有培育核心能力才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战略。具有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传统途径和现代途径。传统途径就是产品经营,指企业为了实现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包括技术创新、供应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在战略上体现为内部型战略、实业扩张战略、产品扩张战略。现代途径是企业重组(其核心是资本运营),指企业为了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更为复杂的管理行为,包括兼并、收购、分拆、上市、联营、破产等,在战略上体现为外部交易型战略、金融扩张战略、资本扩张战略。

国外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在经济学中,与企业能力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源于Penrose的“企业成长理论”。在此基础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的一种新的企业理论——资源基础的企业理论(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它用于探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基础,可以认为是一种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3]这种理论进一步演化为“资源基础论”、“企业动力能力论”、“企业知识基础论”等不同流派。在管理学中,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Hamel等人为代表的非正规的企业能力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企业核心能力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企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储备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逐渐被管理学界和管理实践工作者接受和重视。[4]从战略管理的发展过程看,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代表战略管理演变的最新发展,代表继波特“五种力量分析模式”、“价值链分析模式”之后的新的战略管理分析思想,较好地解释了许多大公司的战略行为,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战略行为。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能力是对企业分析的基本单元,而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积累、保持、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国外已有的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重要意义,以及核心能力竞争的多层次性、核心能力的管理等。尤其是具体到谁有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持久性、可转移性和可仿造性等问题,国外大量文献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作为90年代新兴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虽然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①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严密的由概念、命题和定理组成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发展一个类似于波特建立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式”那样的操作性强的分析框架。这使得企业核心能力分析有一套科学的程序。在对核心能力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把核心能力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深入研究,探索将核心能力概念应用于除战略管理领域以外更为广阔的管理领域中。②探讨产业特性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虽然企业核心能力是以企业为对象进行分析,但企业所处的产业差异会对企业核心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产业规模、产品特点、技术进步影响程度、市场结构、竞争程度、进入和退出壁垒等都对企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形成,进而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发生作用。应该详细分析这些影响和作用,寻求规律性的东西,指导企业根据所处的产业特性辨识和培育核心竞争力,寻求经营战略的正确基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代表性产业的核心能力问题,如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家电产业、服务业、金融业等。③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解释现代企业的战略行为。现代企业的战略选择,如跨国经营战略、战略联盟、兼并战略、多角化经营战略、差异化战略等,可以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进行评定。对这些企业日常采用的战略行为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归纳出这些战略的适用条件,从而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已有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新的评价和判断。④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体系与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这涉及相互关联的两方面指标体系内容的建立,一方面的指标是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识别、评价企业的核心能力,需要有一套全面、科学的指标,没有这套指标的建立,就不能判断企业核心能力的差异,使基于核心能力制定经营战略无法操作。另一方面的指标是对企业绩效的衡量。这套指标用于测度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制定和选择企业战略行为的结果。⑤大多数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仅仅集中于战略管理领域或企业经济学领域,有必要将核心能力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深入研究,把核心能力的概念应用到其他管理领域中,并积极发展有关核心能力积累和使用的有效管理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