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是什么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是什么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企业间竞争加剧,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已不再是如何扩大生产和树立经营意识,而是要研究市场竞争态势,了解顾客的需求变化。经典战略管理理论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化的过程。这一时期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称为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1.2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企业间竞争加剧,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已不再是如何扩大生产和树立经营意识,而是要研究市场竞争态势,了解顾客的需求变化。企业管理的范围已由企业内部诸要素转到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和研究,并注重对企业长远发展和对消费者未来需求的预测进而出现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源于对企业合作和竞争关系的认识,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战略管理理论工作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巴纳德(Chester Barnard)和钱德勒(A.D.Chandler),尽管他们没有对企业战略本身进行具体分析,但却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开辟了道路。战略管理理论从发展的先后顺序上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以环境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以行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以资源和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1.2.1 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管理学派

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奠基时期。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A.D.Chandler)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一书,首先开始了对战略问题的研究。书中论述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变化和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钱德勒开创性地研究环境—战略—结构之间的关系,对战略管理理论各学派的发展影响都非常巨大。其后就战略构造问题进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战略管理学派主要有安德鲁斯(K.Andrews)为代表的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也称目标战略学派;以安索夫(H.I.Ansoff)为代表的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也称资源配置学派。

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及其同事于1965年出版了一本教材《企业政策:课文与案例》(Business Policy:Text and Cases)。他们提出设计学派的基本模型是将战略构造区分为制定和实施两部分,认为企业战略是使组织自身的条件与所处环境的机会相适应,提出:①在战略制定过程中要用SWOT分析法,即要全面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ths)和弱点(Weeknesses)、机会(Opportuniness)和威胁(Threats),这涉及到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外部空间。②高层的经理人员应是战略制定的设计师,他们还必须监督战略的实施。③战略构造的模式应是简单而又非正式的,最好的战略应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计划学派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安索夫(H. I. Ansoff)于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计划学派主张:战略构造应该是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设计过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定的战略计划。1979年安索夫又出版了《战略管理》一书,系统地提出了战略管理模式。他认为,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过程;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上述理论研究方法不同,具体主张不同,但在总体上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1)企业战略的基础是适应环境。企业制定战略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变化,分析评价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战略,然后加以优化

(2)企业制定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战略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其目标在于满足市场需求,获得理想的市场占有率,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如何获得理想的市场占有率在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

(3)企业战略的实施与组织结构的变化相适应。经典战略管理理论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化的过程。因而,在战略实施上要求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1.2.2 以行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Poter)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结构学派,按照产业组织经济学的范式“结构—行为—绩效”,提出了行业结构决定了行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企业的竞争规则、竞争范围、企业的潜在利润及企业的竞争战略。他强调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时要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竞争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两个主要因素:①行业的盈利能力。不同产业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所带来的持续盈利机会是不同的,一个企业选择朝阳产业比选择夕阳产业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要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②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在一个产业中,不管它的吸引力以及提供的盈利机会如何,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要比逆势企业更有利可图。而要正确地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以及给自己的竞争优势定位,必须对将要进入的一个或几个产业竞争状况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波特(Poter)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基于供应商、购买者、当前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和行业的潜在竞争者这五种竞争力量的模型,认为产业的吸引力,潜在的利润是源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而且波特还通过对各个具体产业,如分散型产业、新兴产业、走向成熟的过度产业、夕阳产业以及全球性产业等的环境进行分析,把上述三种通用战略具体化。波特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竞争对抗,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的行业定位。

1.2.3 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企业从传统的关注于外部市场环境转向其内在环境,注重对自身独特资源和知识的积累,以形成特有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资源观”(resource- based view)和20世纪90年代初的“知识观”(knowledge- based view)的提出正是适应这种环境的结果。这一时期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称为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以普拉拉哈德和哈默(Prahald& Hammer)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在制定战略时,内部环境比外部环境更重要,注重制定企业战略时企业内部的资源积累,企业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提供了基础,企业战略应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开发有关外部环境机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普拉拉哈德和哈默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业务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的战略核心,企业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核心竞争力理论要点是:①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能够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能力。②核心竞争力是多因素的复合体,它是技术、治理机制和集体学习的结合。检验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是:第一,是否为通往多种市场提供潜在通道。第二,是否为消费者带来显著的价值。第三,是否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③多元化的企业应是核心竞争力的组合。④构建核心竞争力及相关技术的未来路线图,通过战略构造,以保持企业内资源配置的一致性。该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重心,把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事业发展的源泉。从理论基础看,核心竞争力模型的基础是以资源作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将企业看成是一系列资源的组合。资源学派认为:一个企业可以获得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利润,在于它能够比竞争者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核心资源和能力,在于他能够比竞争者更好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能力结合起来。

核心竞争力理论从企业内部资源角度出发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它将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传统战略管理思维模式是:“目标—途径—方式”,按照这一模式进行战略规划,强调计划的作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内部资源优势的发挥,即先确定企业的能力,再制定开发这些能力的计划。同时,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也认为企业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在少数几个关键领域领先而获得成功。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这些资源传统是以人、财、物为主,而现在更主要是以这些实物为载体的知识、技能为主,这些资源的组合形成了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不是对传统战略理论的取代,而是对传统战略理论的补充,它弥补了传统战略理论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