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动态战略管理模式的提出

大学动态战略管理模式的提出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态战略管理模式包含战略规划,但它强调战略的分析、选择、实施和评价与战略转变的并行和连续作用,更关注战略的实施和应变。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组织维持已有的战略并不是对动态战略管理模式的否定,相反,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动态战略管理功能。动态战略管理是连续性的战略管理,它是一种“生成”范式。

(一)动态环境下战略规划管理的局限

由于对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的认识不清,很多学校把战略规划等同于战略管理,大学战略管理活动呈现出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倾向。战略管理强调目标设定和资源分配,特别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热衷于把规划做得很细很具体,以单一的线性方式思考未来,以简单具体的数字预测和规划未来,把战略管理过程视为高度理性的可控过程。其中,确定目标、环境分析、规划制定、战略实施和评估等环节构成了大学战略管理的基本要素(图6-1)。这种线性的战略管理模式在相对静态和稳定的环境中是适用的,战略管理各环节界限分明、相互分离,是一种从战略分析、选择,到实施、评估的顺次推进过程。但是,战略规划管理模式对环境变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了大学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战略的影响,即使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很少会对原有的规划进行相应调整,致使大学不能对所置身的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很多规划“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很难面向未来”。[1]对于指导大学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图6-1 大学战略规划管理模式示意图

战略规划管理是对既定战略的管理,强调的战略环境是一种有序、简单、稳定并受一些基本法则所主导的机械系统,这实际上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想化描述。战略规划反映的是大学管理者的战略意图和理想预期,这种模式的战略管理过程往往是大学的行政性动力机制加以推动的,是一个由上至下的管理过程,也是一种高度理性的过程。在这个的过程中,战略形成在战略实施之前,而管理层则作为理性的参与者不断发出各种指令,指挥协调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和院系单位,推动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种大学领导者推动的战略规划管理过程比较符合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有关思想和观点,即有这样一个基本前设:战略规划制定时与实施过程中大学面对的环境是基本上一致的,制定出来的战略在规划期间是适用于大学组织的变化与发展的。显然,这一假设与当前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大学组织的复杂性增加是相悖的,这必然导致大学领导者受制于有限理性的约束而常常无视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大学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环境的变迁当成大学战略管理的坐标,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调整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行动模式等,在对环境的主动适应中最大限度地提升组织能力。早在将战略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之初,巴纳德就曾指出:“管理者必须审视环境,然后调整组织以保证与环境的平衡状态。”[2]在大学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环境复杂多变的绝对性与战略的长远性之间有时是协调一致的,但更多时候会出现不协调状态,甚至可能发生尖锐的冲突与矛盾。当不协调状态出现或者对抗性矛盾产生时,大学发展就会陷入困境,作为协调组织和环境关系的战略就应该重新调整。因此,大学要冲破“战略规划不能变”的思想局限,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不是静态地、机械地对待战略规划,而是始终保持动态性、灵活性的战略思维,适时地检测外部环境的变化状态,将以适应性为基础的战略思考与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进行整合,构建动态化的大学战略管理模式。

(二)大学战略管理动态化模式的构建

当前,大学所处的环境呈现出一种复杂和动态的特征,这就使得大学战略管理不能仅仅是一种简单、静态的规划工作,而应该成为一种带有动态性质的、持续进行的管理活动。正如前文已述,大学战略管理的实质是使大学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匹配,根据组织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变,大学战略管理活动同时涉及和处理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问题。在共时性的维度上,大学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大学要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制定合适的战略,以实现在相应生态位上的适应与发展。在历时性的维度上,大学战略伴随着大学的成长而不断演化,大学战略管理贯穿于大学生命进化过程中,这要求我们不能静态地对待战略,而是要用一种动态、权变的思维方式,适时地检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状态,在调整和转换战略中获得可持续成长。

对于现代大学来说,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组织自身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要构造对其成长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战略,必须改变传统的战略管理模式,将战略形成、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有效地整合起来,在对大学发展机遇的把握中逐渐形成战略,在战略的实施中又根据战略生态关系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转变,形成一种动态化的战略管理模式(图6-2)。动态战略管理模式包含战略规划,但它强调战略的分析、选择、实施和评价与战略转变的并行和连续作用,更关注战略的实施和应变。动态战略管理模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大学战略管理过程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上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在该模式的“一主一辅”两条线上:主线是战略规划(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调整—战略规划,这条线贯穿于大学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大学的“生命线”;辅线是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规划(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的闭环反馈,这条线是大学在某个时点或者某一阶段的战略管理过程。这两条线是同时并行的,统一于大学成长的生命进程中。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组织维持已有的战略并不是对动态战略管理模式的否定,相反,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动态战略管理功能。这是因为,大学组织在某一发展阶段所处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管理者可以在理解组织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一定的预测,进而制定出与之相适宜的战略。如果说稳定是组织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那么变革则是为了组织更好地发展。

动态战略管理是连续性的战略管理,它是一种“生成”范式。环境以及大学的目前状态只是生成过程中暂时的存在状态,环境会不断变化,大学亦是不断成长的生命存在,所追求的并不是稳定的均衡状态,而是远离均衡状态下的有限不稳定的动态。每当大学生命系统在进化过程中达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就会遇到暂时的混沌,进而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分叉现象。这对于大学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大学能够及时抓住并有效地利用这个机遇,则意味着突破原先的诸多束缚,朝着一个更为有序的、和谐的、更能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当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暂时的混沌现象时,“与其屈服于这种发生在组织内部的不可控变化的动态,毋宁通过引发暂时的但能够充分控制的混沌自愿诱发这种变化发生”[3]。一些看似运营状态良好的大学,其背后实际上可能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危机,大学管理者必须不定期地主动打破这种均衡,实施战略变革,以求可持续成长。这里将大学成长视为一种自组织过程对于大学战略管理实践是十分有价值的。在这种自组织系统中,战略管理不再是一种由上至下、机械式的过程,战略演变的节奏、进度以及内容都是由大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决定的,变化的推动力量是来自于整个系统,而不是某一个大学领导,这实际上是一种战略管理的有机系统观。从逻辑上来说,能够保证实时的调整和应变不应是某一个战略家高度运筹帷幄的指挥作用,而应是战略家在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只有这种内在的能力才能使大学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图6-2 大学动态战略管理模式示意图

实施动态战略管理的关键是建立动态响应机制和整体协调机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伴随着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等问题,战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支撑和监控平台,能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而捕捉到发展机遇和环境威胁,以便及时修正战略计划及大学的战略目标和愿景,实现战略与环境的互动,以保持战略的适应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对于内部资源的争夺,战略可能会伴随着多方利益关系的纠缠而流于形式或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就是建立整体协调机制。高校需要组建战略管理专门机构来负责战略传达、实施、评估、调整以及组织协调、资源整合等工作,把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协调起来,通过整体的协调来确保战略的有效性。

总之,动态化战略管理是一种按照大学生命成长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的战略管理模式,使大学面临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时不再消极被动,更多的是组织主动适应的“未雨绸缪”;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随时准备改造和创造有利于战略推进的环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组织战略的方向发展;通过战略评估依据已有的战略并结合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调整与修正,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掌握主动性和主动权。其重心不再是制订长期的计划,而是根据组织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变,在组织内部建立一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其动力不再是来自大学领导的机械式推动,战略演变的节奏、进度以及内容都是由大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决定的,变化的推动力量是来自于整个系统;其目的不是为了强化大学管理者对组织秩序和办学效率的控制,而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态系统中各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促成大学发展从强行政干预情境向自组织生态演化的回归,不断提升大学生命组织的成长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