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发展的动力探析

经济发展的动力探析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经济发展的动力探析改革开放之前,兰白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份额快速上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72.32%;而改革开放之后,兰白经济圈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发展重心东移,区域政策实施向沿海地区倾斜,加上兰白经济圈内生产要素大量流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兰白经济圈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动力探析

改革开放之前,兰白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份额快速上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72.32%;而改革开放之后,兰白经济圈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1978年兰白经济圈人均生产总值比全国高488元,是全国的2.28倍;到2009年兰白经济圈人均生产总值比全国低2078元,仅相当于全国的91.78%。那么,是哪些因素带动了兰白经济圈经济的快速增长?又是哪些因素造成兰白经济圈发展相对滞后?以下我们主要从政策、产业、投资和消费等因素对此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政策因素分析

区域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现有的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经济发展方向和途径,区域经济政策既决定了各个区域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同时还影响每个区域的外部流量(包括商品、要素和收入流量),从而影响其总体供求比例,并最终影响不同区域的增长和发展能力。建国以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兰白经济圈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1.1952~1978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防为中心,实现生产力均衡布局的区域政策,促进兰白经济圈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五”建设时期,中央将156项重点工程中14个项目安排在兰州兴建,如兰州炼油厂、西固热电厂等。“三线”建设时期,再次投资新建了白银钢铁厂的铜加工厂、小铁山的铅锌冶炼厂和红古的碳素厂等以铜、铝、碳素、铁合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并内迁了一大批包括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和电子等行业的骨干企业。奠定了兰白经济圈以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和电力为主体的重化工业

作为“一五”及“三线”建设的重点省区,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让一穷二白的兰白经济圈告别了没有工业的历史,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带动经济总量快速发展。1952~1978年,兰白经济圈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5%,比全国年均增速高7.15个百分点,比全国第一位北京的年均增速高1.65个百分点。

2.1978~1999年,政策目标由国防建设为主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区域发展战略由追求区域均衡发展转向以效率目标为主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经济开发的地区重点由中西部转移到沿海,兰白经济圈发展滞后。

得益于制度政策创新,各地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利用国家在资源配置上给予的全方位的倾斜,以广东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腾飞。

与此同时,受国家援助明显减弱、资金流出、人才流失、区位环境差、自我发展能力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兰白经济圈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1979~1999年,兰白经济圈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仅为12.51%,比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末位上海的增速低0.36个百分点;广东年均增速达21.16%,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一位,兰白经济圈增速比广东低8.65个百分点。

3.2000年以来,国家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政策开始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但兰白经济圈日益相对落后。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区域政策开始重视区域协调发展。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以内蒙古为代表的部分西部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一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兰白经济圈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失和经济结构失调等深层次问题,加上自我发展能力弱,“西部大开发”兰白经济圈并没有实现大发展。2000~2009年,兰白经济圈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为13.33%,超过全国第26位(31个省、市、自治区)甘肃的增速(13.05%),接近第25位四川的增速(13.47%);而内蒙古年均增速高达20.46%,居全国第一位,兰白经济圈比内蒙古低7.41个百分点。

从经济政策的角度看:兰白经济圈发展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大力扶持。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发展重心东移,区域政策实施向沿海地区倾斜,加上兰白经济圈内生产要素大量流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兰白经济圈的发展。

(二)产业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是三次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以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为基础,通过对比兰白经济圈、广东、内蒙古、全国三次产业结构转化、各产业增长速度及其对生产总值增长的累计平均贡献率,找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产业因素。

1.1952~1978年,第二产业超前发展与第一、三产业严重滞后相互并存的畸形发展阶段

1952年,兰白经济圈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9.11﹕15.55﹕45.35,是工业化前期典型的商贸经济区。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兰白经济圈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石化、电力、有色和机械工业为支柱的重化工业体系。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12﹕76.37﹕17.50。与全国及广东、内蒙古等地区相比,兰白经济圈工业化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强制性嵌入式的超前转换,并带有明显的重化型特征,这种重工业超前配置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同兰白经济圈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水平相脱节(见表1)。

表1 产业结构对比表

img95

这一时期,兰白经济圈三次产业发展呈以下特点:一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速高达23.10%,对生产总值的累计平均贡献率(简称贡献率,下同)高达80.19%,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二是农业在低基数的状态下的相对停滞,年均增长3.74%,贡献率为3.66%。三是“单株移植”的工业企业彼此缺乏有机协作和重化工业增长的自我服务与自我循环的特点,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仅限于厂区一隅,没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同步发展。1952~1978年,兰白经济圈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80%,贡献率为16.15%(见表2、表3)。

表2 三次产业年均累计平均增长率对比表

img96

这一时期,兰白经济圈第二产业增速及其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而第一、三产业的增速与贡献率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与全国及广东、内蒙古等地区相比,兰白经济圈第二产业增速、贡献率最高,比重上升幅度最大;而第一、三产业的增速与贡献率最低,比重下降幅度最大。

表3 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累计平均贡献率对比表

img97

重化工业的超前发展与第一、三产业严重滞后相互并存导致兰白经济圈重工业和配套产业、重工业和轻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四层断裂。

2.1979~1992年,工业缓慢增长与产业结构失衡的匡正阶段

这一时期,兰白经济圈工业的缓慢增长与改革开放之前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1979~1992年,兰白经济圈第二产业年均增速为7.20%,比1952~1978年下降15.9个百分点,是历史最低水平,其中工业年均增速仅为6.33%;贡献率为47.53%,比1952~1978年下降32.66个百分点。

与1978年相比,1992年兰白经济圈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3.1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的比重下降26.11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重上升1.5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一产业比重上升,从表面上看是工业化进程的逆转,实际是对传统体制下工业超前发展造成的产业结构失衡的匡正,是一种补偿性的回归。

同时,兰白经济圈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累计平均贡献率由1952~1978年的72.32%下降为1979~1992年的37.73%。说明国家体制改革及区域政策调整使兰白经济圈内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大量向沿海城市转移,加上此时迁入兰白经济圈各企业尚未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无力与沿海地区的新型企业竞争,导致兰白经济圈的工业发展相对停滞,影响兰白经济圈经济总量的增长,进而影响全省经济总量的增长。

3.1993~1999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失调的修正阶段

这一时期,兰白经济圈三次产业的增速分别为21.68%、18.09%和18.88%,其中工业的增速为17.07%,尽管工业的增长速度仍然既是产业最低增速,也是与全国和广东、内蒙古等地区相比较的最低增速,但与1979~1992年相比,兰白经济圈发展趋势有所好转:一是工业增长速度大幅提高,贡献率回升;二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修正;三是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幅回升。

对比分析1978~1992年和1993~1999年这两个时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全国和广东、内蒙古等地区的经济增长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特别是广东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均增速,1978~1992年分别为17.37%、17.83%和23.44%,1993~1999年分别高达15.44%、26.88%和27.20%。可见,广东的经济起飞模式是“服务业先行、工业快速、农业同步”的协调发展模式。

4.2000~2009年,第三产业主导与产业结构失调状况进一步改善阶段

这一期间,兰白经济圈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经济增长首次呈现“三、二、一”带动格局。同时和前几个时期相对比,兰白经济圈产业结构的演进表面上遵循“配第—克拉克”定律,进入工业化后期(即第一产业所占份额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所占份额是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实际上仍是产业结构失调进一步调整的结果,与其经济政治中心地位的产业格局相匹配。

这一期间,兰白经济圈的首要任务仍是结构调整,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内蒙古相比,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可以说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兰白经济圈在西部地区地位相对下降的十年。

以上研究分析看出: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起飞的启动器。产业结构强制性超前转换与嵌入式的工业化,使兰白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多层断裂,城市功能单一、辐射能力弱,加之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幅削减及生产要素大量流失的双重冲击,致使改革开放后兰白经济圈产业结构不能顺利升级换代,工业发展滞后,产品竞争力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三)投资与消费

1.投资增长乏力与投资产出效率低下并存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能有效提高经济技术装备和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起飞的引擎。1979~1992年,兰白经济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44%,比全国低0.62个百分点,比广东低8.75个百分点;1993~1999年,兰白经济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16%,比全国低11.46个百分点;2000~2009年兰白经济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15%,比全国低3.45个百分点,比内蒙古低20.75个百分点(见表4)。说明改革开放后,投资增长乏力是制约兰白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表4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平均增长率及边际产出效率对比表

img98

同时,兰白经济圈的固定资产投资边际产出效率不仅相对较低,而且持续下降。2000~2009年,兰白经济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边际产出效率为1.99,比1979~1992年下降0.4;1979~1992年兰白经济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边际产出效率比全国低0.95,比广东低0.7,比内蒙古低1.38;1993~1999年兰白经济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边际产出效率比广东低0.92,比内蒙古低1.85;2000~2009年兰白经济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边际产出效率比广东低1.3。这表明一方面兰白经济圈的固定资产投资低增长与其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结构不相适应,再次削弱了其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依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在减弱,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优化应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消费需求不足,商贸物流中心功能逐年减弱

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既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先导性因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国民经济是否合理运行,消费起着关键性作用。

表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平均增长率及其比重对比表

img99

1978~1992年,兰白经济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6.87%,比全国高1.58个百分点,比广东低3.22个百分点,比内蒙古高5.61个百分点;2000~2009年,兰白经济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1.07%,比全国低1.47个百分点,比广东低2.17个百分点,比内蒙古低6.49个百分点。说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兰白经济圈消费需求不足,最终导致投资的增长仅仅转化为库存的增加,没有真正带动经济同步增长(见表5)。

兰白经济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平均比重由1979~1992年的42.06%上升到2000~2009年的46.53%;但是占全国的平均比重则由1979~1992年的0.51%下降为2000~2009年的0.43%。说明一方面兰白经济圈作为“西北商贸物流中心”只是充当了东部地区日用工业品的集散地,资源配置中心的功能在逐年减弱,距离发达的商贸物流中心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反映出甘肃整体消费水平低下,与全国和其他省市相比,仅是“生存型、温饱型”的消费。

总之,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驱动经济增长的消费与投资双轮乏力,严重影响兰白经济圈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