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私营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私营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这些劳动力也为私营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私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吸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与当时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紧密相关。只有私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才可能消化更多的过剩劳动力。由此,农村劳动力生产要素获得了更为有效的配置,亦有助于私营企业的企业家将其才能更好地向生产性活动领域配置。
私营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_制度与企业家才能配置:中国经验

个体私营企业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私营企业通常是从家庭作坊逐步过渡到股份合作,再到形成现代企业;从个体经营过渡到雇工经营,再到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私营企业,这个过程有力地推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本地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还为大量外来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这些劳动力也为私营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

1979年至1983年,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开始起步,但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行了严格的限制。1984年至1988年是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阶段,1992年至1996年为稳步增长阶段,1997年至2001年为平衡增长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总量上呈上升趋势,在流向上呈现“西出”“东迁”趋势(李晓西等,2008)。中国的私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这一特点正好适合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要素价格较低的就业要求。同时,私营企业一般不会对劳动者的城乡、户籍等方面存在歧视,注重的是劳动者本人的真实素质和技能,这对于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是一个不错的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率,容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并呈不断扩张之势(杨静等,2006)。私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吸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与当时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紧密相关。只有私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才可能消化更多的过剩劳动力。由此,农村劳动力生产要素获得了更为有效的配置,亦有助于私营企业的企业家将其才能更好地向生产性活动领域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