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瓯海区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瓯海区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二是“亚社会”逐渐出现。外来人口在我区滞留后,有的以地缘、血缘为纽带,有的以工业区为依托,形成了一个外来人口高度密集的“村中村”和“亚社会”等比较封闭的生活圈。这些“村中村”、“亚社会”,有的已成为社会边缘人的聚居区、社会管理的薄弱区,以及黄赌毒等各类案件多发区,给社会管理和稳定带来极大挑战。

瓯海区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瓯海区政协

为了改善民生,加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我区和谐社会发展,从2008年8月下旬开始,区政协组成以虞文成主席为组长的区政协常委会专题调研组,由五位副主席分别带队对全区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及与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关系密切的12个区属部门进行深入调查,还就有关问题到外地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研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外来人口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全区2007年底有户籍人口为40.7万人。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全区共登记外来人口65.6282万人,其中男性占58.56%,女性占41.44%,此外还有不少未登记在册和申领暂住证的外来人口。2008年外来人口登记数比上年同期增长5.14%,全区外来人口流入继续呈上升趋势。从暂住时间来看,居住1年以上的占5.6%,居住1个月至1年的占87.16%,居住1个月以下的占7.24%。从来自地区分析,省内的占17.12%,省外的占82.21%(包括港澳台11人),国外的占0.67%。从居住处所分析,居住在出租房的占59.32%,居住在单位内部的占23.74%,居住在工地现场、旅馆、居民家中的占16.94%。从行业结构分析,务工人员占94.94%,比上年增加5.14%,以加工业、建筑业、餐饮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本地人不愿干的“脏、累、苦、差、险”的工种和行业为主。同时,我区外来人口具有如下特点。

(一)文化水平低

外来人口多数来自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居多。据2007年底调查显示,我区16周岁以上外来人口中,小学文化占46%,初中占37%,高中以上仅占11%左右。文化素质明显偏低。

(二)社会保障低

由于社会保障机制问题,外来人口尽管大多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但一般都无法享受到普通城市市民的福利待遇。据调查显示,外来人口在较稳定企业务工,参加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仅为3.5%、8.5%和9.3%,大大低于户籍人口的保障水平。

(三)居住条件差

据调查,全区现有50人以上外来人口的用工单位约2500家,雇用外来务工人员约17万人,但居住在“安心公寓”或用工单位集体宿舍的不到6万人,约60万~70万外口分布在全区农户出租房和其他各类工棚中。根据梧田、新桥、丽岙等地反映,过去的猪栏、违章棚如今都改为工棚出租给外来人口,行情十分火热,疫情、火灾隐患很大。

(四)就业状况差

目前,在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就业的外来人口不足8万人,只占外来人口10%不到,绝大多数的外来人口在“低、小、散”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报酬低,还有拖欠工资等情况。同时,由于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影响,还极易失业。全区大约有4%左右外来人口属无业闲散人员,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极易成为社会安定、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高危人群。

(五)社会隐患多

一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率高。2008年1—6月份全区刑事作案成员总数777人,其中外来人口737人,占总数的94.59%。自2006年以来,外来人口占犯罪总数都在80%以上。2008年列管的高危人群外来人口有9973人,占登记总数的1.5%,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54.6%。二是“亚社会”逐渐出现。外来人口在我区滞留后,有的以地缘、血缘为纽带,有的以工业区为依托,形成了一个外来人口高度密集的“村中村”和“亚社会”等比较封闭的生活圈。如梧田街道北村,外来人口数量是当地户籍人口的10倍。这些“村中村”、“亚社会”,有的已成为社会边缘人的聚居区、社会管理的薄弱区,以及黄赌毒等各类案件多发区,给社会管理和稳定带来极大挑战。

(六)遇到困难多

一是外来人口子女上学困难。我区在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应读尽读”目标。但是,随着新的工业区建成、新的企业不断进场,外来人口及子女不断增多,配套学校建设没有同步规划,现有镇(街道)学校办学容量已趋饱和,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需求。同时,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难的情况也较突出,上公办学校承受不了高额的借读费、捐资费,上民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又遇到师资力量弱、教学质量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困扰。二是外来人口“看病难”问题突出。卫生服务工作现在的管理体制是规划、编制、经费预算等按照户籍人口来编制,而工作任务和服务对象按照现居住地所有人口(包括外来人口)来要求,所以工作人员编制、医务人员数量、医疗服务网点等都明显不足,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三是外来员工维权困难。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51%,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签订率更低。另外,劳动合同的内容普遍不完整、不规范,甚至不合法。2008年上半年,发生劳资纠纷案件1682件,其中属于拖欠工资的案件有1325件,目前仍有不少企业没有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企业超时加班现象严重。

二、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的外来人口管理起步较早,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跟形势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认识观念存在“人为排斥”现象

(1)在理念上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和“边缘化处理”的偏见。长期以来,带有“重管理、轻服务”的防范式特征和“边缘化处理”的偏见,在许多问题上外来人口与管理者情绪对立。外来人口在登记、办证、就业等过程中与本地人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带有计划经济思维观念的种种措施,忽视了外来人口参与和服务引导,使大量外来人口游离在社会保障、教育宣传、政治参与等边缘。新闻媒体和舆论氛围对外来人口的宣传也多为防范式的宣传。

(2)在工作中采取“经济上吸纳”和“社会上排斥”的双重态度。虽然对外来人口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财富、注入了活力是认可的,但是对解决外来人口突出问题却视为包袱和额外负担,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不够,也舍不得投入资金。

(3)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歧视多于尊重”和“戒备多于信任”的现象。在一些人眼里,一讲到外来人口就联系到违法犯罪,一有风吹草动,就把外来人口当作怀疑对象。在调研中就有企业主反映,前几年少数新疆外口多打架、江西修水县外口多偷盗,他们在招工时就拒招这两地外口。由于外来人口在情感上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在服务管理工作中阻力不断,困难重重。

(二)资源配置存在“僧多粥少”现象

(1)公共资源不足。我区现有公共资源是按户籍人口40.7万人配置的,而外来人口达65多万人,资源配置根本无法满足数量如此庞大的外来人口服务需求。这种“僧多粥少”的现状,在管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巨大,使得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到位,工作力不从心,导致部分群众看不到服务管理所带来的好处。同时,还有不少工作在鹿城和龙湾、居住在瓯海的外来人口,无形中占用了瓯海的公共资源。

(2)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是制约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的一大“瓶颈”。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一是经费紧缺,如地方财政在预算安排中,并没有把所有服务人口纳入预算计划,虽逐年有所增加,但远远赶不上外来人口增长的实际需要。二是经费浪费,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政,产生很多重复劳动,造成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三是税收征管漏洞,房屋、摊位出租户,以及外来人口中的部分经营户税收大量流失,如果加强征管力度,讲究征管方法,可以增加大量的财政来源,外来人口管理服务经费完全可以得到保障。

(三)管理体制存在“各自为政”现象

(1)统筹协调机构有名无实。我区于2003年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党政负责、综合协调、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综合服务管理新思路,实行了公安、计生、劳动“三位一体”的服务管理机制。经过几年的探索,2006年我区又重组为公安、计生、劳动、消防安全的“四位一体”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因为这种服务管理体制在全市尚属首次,省市及上级部门均未实施,受公安、计生、消防安全、劳动等省市级线上硬性考核影响很大,导致相关部门思想认识难以统一,工作难以深入。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观念滞后,导致重治安轻服务;管理不顺,导致情况不明、条块矛盾(主要是公安、计生、镇和街道之间)、部门各自为政;经费不足,导致队伍稳定性差和素质低下;外口办综合协调能力弱,只管发钱却管不了事。造成“管理多头”与“服务缺失”。

(2)服务管理队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为了解决外来人口服务管理队伍问题,2003年就组建了一支520人的由公安派出所负责日常管理的外口协管员队伍。2007年按照500∶1的要求,确定公开向社会招聘1350名外口协管员。协管员队伍实行分块运作,据外口办统计:公安723名,镇(街道)445名,交警四大队20名,工会专职调解员31名,其余还未到位。分块运作因公安和镇(街道)工作强度和福利待遇不尽相同,也影响了部分协管员工作积极性。协管员队伍管理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模式。在协管员待遇方面,市区两级财政按人头每年各自拨付1万元,在扣除保险、制服、办公费用以后,协管员每月工资一般在1000~1200元左右。由于待遇低,吸引力差,自身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协管员还存在态度粗暴和工作方式简单等问题,绝大多数协管员把此职业作为走入职场的过渡和实习基地。日常工作中侧重于治安管理,协助计生、消防安全、劳动等综合治理服务不多,被挪用到与外口不相干的工作不少,“服务”色彩缺乏,“一职多能”作用不明显,与组建时的初衷相差甚远。

(3)“各自为政”造成资源不能共享。尽管各部门对外来人口的管理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由于管理多头,隶属多家,对外来人口的工作和信息处理难免从各自利益出发。其后果:一是缺乏共建共享信息平台。由于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涉及很多部门,每个部门按各自工作需要采集数据,往往造成信息分散、交叉、重复,而对一些事关瓯海发展大局的重要数据却无处查询。二是信息不能共享造成漏管失控。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间的信息尚未得到有效整合,有效信息利用率低、传递不及时,对外来人口无法做到实时、动态管理。出租房屋、旅馆业、网吧、建筑工地等流动人口密集场所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漏管失控问题也比较突出,以致相当一部分高危流动人员未能及时纳入工作视线,时常出现“登记的不作案,作案的没登记”问题。三是增加了管理成本。各自为政造成资源和工作重复配置、重复开发、重复管理,增加了管理成本。如《外来人口情况登记表》,有就业、计生、居住、消防安全等各方面综合信息,公安、计生、劳动、消防安全等各自登记,造成相关信息采集不及时、不全面。而且,有时还有轮番“轰炸”,今天有人去登记外来人口,明天有人去搞计划生育,后天有人去检查消防安全,既浪费管理资源,又增加行政成本,还严重干扰了外来人口的正常生活。

(四)管理机制缺乏“服务深度”现象

(1)服务管理体系落后。目前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还没有构筑起一个真正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组织体系,特别是服务体系。有些部门虽初步建立起自己的服务工作网络(如计生部门),但全社会的服务组织体系尚未构建完成,现有的服务组织体系亟待完善。各部门职责不清,责任得不到真正落实。

(2)服务管理方法简单。外来人口的权益和义务不对称,规定的义务多,给予的权力少。采取“防范式管理”,致使重行政管理轻利益导向问题突出,往往造成管理者与外来人口意愿有一定差距,致使外来人员本人、房东、用人单位甚至村干部普遍不配合,服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管理手段落后,基本上以手工操作为主,纸型文本为主,思想简单,方法简单,管理部门机械地为登记而登记,为发证而发证,外来人口信息系统和婚育信息系统没有实现计算机联网,其他人口信息系统、治安管理系统、旅馆住宿登记系统等也没有实现接口兼容,社会资源不能共享。

(3)服务管理效率低下。外来人口的管理效率不高,外来人口管理越完善的地方,管理手续越多,工作任务越重,效率越低,越是给外来人口造成很多的麻烦。你管的恰是你的放心对象,你管不到的正是你不放心对象;你管的是本来就服从你管的,不服你管的你依然管不了;谁管得多,管得到位,谁的工作就越做越多、越做越累,并且还得贴钱赔本;管得负责、管得好的地方,各类问题显性化,工作业绩反而差,对外来人口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一走了之,许多问题不明不白,工作业绩反而好。

三、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外来人口作为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有分享财富的权利;外来人口作为城市的既成事实的一分子,他们的快速融合事关城市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用开放、包容、平等的理念善待外来人口,从观念和制度上接纳外来人口,实现外来人口市民化、本地化服务和管理。为此建议如下。

(一)调整经济结构,设置准入“门槛”

(1)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我区现有企业6954家,个体户27706户,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92.85亿元,工业总产值530.56亿元,财政总收入22.12亿元,经济总量虽然不错,但企业个体质量普遍不高,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仅679家。传统支柱产业鞋革、服装、烟具等行业,绝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对员工不仅需求量极大,且对素质要求相对较低,造成大量素质低下的外来人口涌入我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区企业的“低、小、散”决定了我区外来人口的庞大数量和低下素质。因此,从长远来看,优化调整我区经济结构是改善外来人口素质结构的决定因素,也是做好我区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关键所在。近期,要加大打击无证无照企业力度,通过打击和政策限制,促成“低、小、散”企业关停并转,引导其做大做强。同时,我区要加快科技轻工区建设,切实抓好“一区六园”建设管理和改造扩容工作,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努力把开发区建成为传统产业提升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扎实推进“强龙计划”,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逐步减少纯体力劳动就业岗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白领阶层来瓯务工创业。

(2)加快推进城市化。我们可采取两种办法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是城市拉动。以中心区建设为龙头,以沿海高速铁路枢纽建设为重点,以文教事业推进为形象,以工业区六园规范建设为抓手,彻底改变城郊结合部“脏、乱、差”和违章出租现象。二是农村推动。主要通过加快农业科技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民知识化建设和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来改变面貌。

(3)继续深化户籍改革。我们在考虑外来人口享受“同城同待遇”的同时,也要把区情、财政承受能力、外来人口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情况等综合起来考虑。为此要设置准入“门槛”,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一启用“居住证”制度。我区在“居住证”方面可先行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分步进行,可以附加一些前置条件作为其享受市民待遇的前提,如本人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居住年限、税金贡献率、有特殊贡献者、各类社会保险金的交纳情况、住房情况等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人员,准予优先入户。在目前实施居住证管理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建议先对我区的外来人口统一做好登记、核发、管理暂住证工作,改变外来人口因居住地址变动就需重新登记的现象,将暂住证的有效期与劳动合同的期限统一起来,以劳动合同的期限来确定暂住证的有效期,由企业统一办理登记、变更等手续。

(二)调整资源配置,纳入发展规划

(1)资源配置要纳入发展规划。制定区域性公正、公平的保障外来人口合法权益和具体利益的规定或配套政策,将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社保体系、卫生医疗体系、子女上学教育体系、权益保障体系、计划生育体系和参与政治文化建设体系等。

(2)资源配置要突出重点。目前的公共资源和经费保障与我区40.7万户籍人口大致相适应,而要在短期内确保100多万人资源配置是有困难的。因此,要按照轻重缓急,教育、社保、卫生医疗先行,并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等要留足教育用地、规划卫生医疗网点等。在此基础,根据逐步推进的方式解决资源配置不足问题。

(3)理顺经费保障机制。要以确保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事业发展、队伍稳定、素质提高为目标,多渠道筹集经费。一是政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外来群体创造GDP相匹配的水平,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区政府应保障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适当提高协管员福利待遇。二是镇(街道)加大筹资力度。各镇(街道)要采取措施,适当补助经费,确保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所必需的经费。引导企业主动捐助,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鼓励外来员工较多企业捐助部分经费。三是鼓励村居(社区)加大投入。要鼓励我区各镇(街道)经济较发达、治安形势较复杂的村居(社区)加大群防经费投入。四是向上级建议出租房征税返作管理费。目前外来人口行政事业收费基本被取消,逐级向上级政府建议出台新规,将个人出租房应征税收全部返还用于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开支,以填补不向外口收费后出现的服务管理经费空缺。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其他筹资渠道。经费筹措后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三)创新管理体制,强化专门机构职能

(1)强化专门机构职能。如何理顺管理体制,在调研中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协管员全部由公安管理,一种是强化外口办综合协调职能,我们倾向于后一种。要解决部门各自为政和外口办没有管理职能问题,就要开始从现在“以条为主、部门沟通”向“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向发展,对有关外来人口的公共事务进行综合管理,其基层机构合署办公,为外来人口提供综合化服务和管理。为此,要完善并强化外口办“统筹谋划、综合协调、检查指导、考核评价”等职能。当前,外口办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力量,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区外来人口综合管理局,实行综合管理。各镇(街道)特别是外来人员较多的镇(街道),应将对本辖区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作为重要职责。外来人员较多的镇(街道)的干部配置应视情增加职数,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负责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

(2)强化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专职协管员队伍作用,完善“一支队伍,两块运作,各有侧重”的管理模式。公安协管员除抓治安外,兼抓外口,切实改变“单打一”现象;镇(街道)协管员一律配备到村(居)、社区,实现一线工作制,专职从事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包括综合信息的采集,协助职能部门对出租房、公安、计生、维权及对外来人口进行普法、社会公德、卫生安全等宣传教育工作。专职协管员队伍的聘任管理在区相应机构的指导、监督下,由镇(街道)负责。经费按财政体制分级给予保证。

(3)实现工作重心下移。一是推行社区化服务。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的重心应放在基层社区(包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实行服务、管理、教育、维权“四位一体”的全程服务、综合治理,即属地管理模式。强化村委会、居委会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职能。完善村(居)、社区警务室的工作平台,做到以村(居)为阵地,夯实基础,抓好服务。建议区外口办抓好镇(街道)、村(居)、社区不同类型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二是推行网格式管理。外来人口服务管理要参照安全生产网格管理的办法,实行“定人、定位、定责”的三定网格式责任管理,制定并落实考核机制。同时,在外来人口集聚的村居要特别注重加强沟通联系,吸引优秀外来人员参与管理,减少隔阂,增进和谐。三是推行“五员合一”制度。建立由外来人口代表、社区干部、派出所民警、镇(街道)综治办、司法所、行政执法中队、社保所和规模企业相关负责人组成的社区和谐促进联谊会。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以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服务员、监督员“五员合一”为特征的社区和谐促进员队伍,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每个村(居)、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的社区和谐促进员,提高信息收集率,大力化解社会矛盾。

(四)创新管理机制,创建服务平台

(1)实现资源共享。要将外来人口信息化管理纳入实有人口信息工作,建议区外口办筹建统一网络信息平台,统一开发软件,建立融采集、统计、分析、查询、交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网。为了解决有关信息保密问题,可分设内外信息平台,内部信息属于个人保密档案,外部信息为社会共享系统。借助区、镇(街道)、村三级信息网络,要求达到:上下联动自如。纵向要实现国家、省、市、镇(街道)、村(居)五级联网;左右互通畅达。横向要实现公安、计生、民政、劳动、消防等部门资源共享;来往管控有效。为保证数据来源及时全面准确,应该实行“以房管人,以静制动,人来登记,人去注销”制度。专职协管员在外口登记或入户调查时,要对有关信息数据集中采集、统一录入、实时更新。有关部门要加强分析比对。

(2)实行分类管理。为了更好地体现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合理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应建立多层次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为此,要实行分类管理:一是相对固定对象管理。即指那些有长期固定住址,有固定职业,生活稳定,能及时办理各种证件的人员。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流入地的发展有显见贡献的知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资本型人才,要打开“城门”欢迎,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于那些一般打工者,只要他们遵纪守法,按要求进行了异地居住登记,就要将他们纳入政府的“怀抱”,在政治、经济、法律上一视同仁。相对固定对象的管理与常住居民同管理。二是流动性较强对象管理。即指人员复杂,进出频繁,无固定职业,生活无着落的、不稳定的人员。流动性较强对象作为关注对象,给予较多关注。三是重点控制对象管理。即无固定住址,生活反常,有犯罪嫌疑的外来人员。重点控制对象由公安部门列为重点人口强化管理。通过分类管理,使管理工作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控制有效。

(3)实行社会保障新政策。2008年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社会保险是签订合同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区、我市现行的社保政策,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员工的投保积极性。建议以“广覆盖、低费率、可选择、能转移”为原则,向上建议为我区、我市外来人口量身设定专门的社保政策。可借鉴广州、宁波等地对外来人口专门设定的融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险合一”的社保政策,创新保险机制,以“低标准、低享受”为原则,合理确定我区外来员工社保费率。

(4)实行计划生育“市民化服务、属地化管理”新举措。在“安心公寓”和外来人口集中地方,成立外来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实行“以外管外”。实行“暂住证、就业证、计划生育证”三证合一。采取“五同、五联、五免费”(同宣传、同管理、同考核、同参与、同服务;宣传联动、服务联同、维权联合、整治联手、信息联享;宣传咨询免费、领取避孕药具免费、落实计划生育四项手术免费、查孕查环免费、办理婚育证明免费)的方式。针对外来育龄妇女在瓯海生育的问题,实施人性化、关爱性扶助措施。

(5)多措并举改善居住条件。要采取多种措施,加紧构建适应外来人口需求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一是加快“安心公寓”建设。目前已规划了八个组团的外来人口“安心公寓”占地300亩,前期已建10.89万平方米,现有两个组团1.5万名外来员工入住。据说,近期有两大问题困扰“安心公寓”建设:一种说法是资金困难要暂停建设,另一种说法是出租价格低建设积极性不高。为此,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安心公寓”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出台政策,让有二、三产返回地村建设“安心公寓”。二是用工单位自主解决。用工单位是外来员工住房问题的责任主体,可采取政府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自建、原拆原建、改扩建的方式,扩大职工集体宿舍居住容量。三是建造活动板房。在城郊结合部及外来人口集聚处,利用三角地、边角地、二三产返回地,政府出台政策,允许有条件的村委会、企业搭建一批活动板房,让不同需求的外来人口有安心之居。四是加大违章棚屋的拆除力度。严惩棚屋出租者,对租住者进行疏导,从而杜绝违章棚屋居住现象。

(6)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是外来员工的社保、计生、住宿、文体娱乐等责任主体,政府不应大包大揽,要督促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规定,鼓励企业积极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外来员工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