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鲁史镇教育关爱服务调研报告

鲁史镇教育关爱服务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小分队教育关爱服务专题调研小组雷 婷(组长) 冯 勃 范 欣 杨 雨 郑棚允摘要:2015年7月,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小分队来到了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开展以“教育关爱”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鲁史镇镇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施爱琼、鲁史镇人大主席杨子旺、鲁史中心小学校长陶正培及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出席了此次仪式,并向小学生代表赠送图书,共捐赠图书2000余册,总计价值5万余元。
鲁史镇教育关爱服务调研报告_鲁史调研: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年“三下乡”实践活动成果展

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小分队教育关爱服务专题调研小组

雷 婷(组长) 冯 勃 范 欣 杨 雨 郑棚允

摘要:2015年7月,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小分队来到了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开展以“教育关爱”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此次调研实践活动分为三个方面:到鲁史完小赠送少儿读物活动、走访沿河完小进行“一对一”帮扶活动、走访鲁史古镇留守儿童家庭。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鲁史镇留守儿童人数达100名,少数民族占14%,独生子女占15%,单亲家庭占22%,91%接受了学前教育,54%是住校生。需要补助的留守儿童占56%。

关键字:留守儿童 教育 “一对一”帮扶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截至2014年2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至2015年,留守儿童人数已上升到6100多万,而有近1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的电话也接不到。据全国留守儿童状况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五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留守儿童的现状十分严峻,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呵护势在必行。当“三下乡”小分队来到了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与留守儿童接触时,他们心灵的孤僻、敏感,表现出的些许自卑。这些儿童触动着我们的心,希望我们的关注能给他们带来少许温暖。留守儿童问题关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该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需要携手社会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一、活动基本情况

1.赠送少儿读物活动

2015年7月13日中午,“三下乡”小分队来到了鲁史镇鲁史中心小学,在鲁史中心小学举行了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向该学校赠送图书仪式。鲁史镇镇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施爱琼、鲁史镇人大主席杨子旺、鲁史中心小学校长陶正培及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出席了此次仪式,并向小学生代表赠送图书,共捐赠图书2000余册,总计价值5万余元。希望此次活动能够进一步加深云大外国语学院和鲁史中心小学的关系。

2.走访金鸡村小学

2015年7月13日下午,鲁史镇鲁史中心小学陶校长带领我们走访了鲁史镇金鸡村小学。到了金鸡村小学,学生正在上课。鲁史镇教办主任给大家介绍了金鸡村完小的情况,鲁史中心小学董老师对该学校的留守儿童和教学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小学处于相对不发达农村地区,由于这个地方作物以烤烟、茶、核桃为主,相对所需的劳动力较少,该地人们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选择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所以在这里的儿童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工作。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打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我们走访的留守儿童大多属于这样的状况。

我们在与当地书记讨论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时了解到,当地的孩子大多都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只有一方在他们身边或者双方都没有在他们身边,而这些孩子大多都住在学校里,一星期才能回去一次,回去的路程较远,需要走2小时。一些家庭的留守儿童和父母一般一年才能见到一次,就是在每年过年的时候,相处的时间也不长。平时只能用老师的手机与父母取得联系。这些孩子由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并且与爷爷奶奶居住时少了严厉的管教,因此留守儿童存在着娇生惯养的问题,缺乏责任感。并且在当地,这些留守儿童因为住校、衣食和学习都要老师亲自管理和监督,目前这些学校都还存在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我们在走访这些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相比较于健全家庭的孩子性格会显得更内向一些。

3.亲情陪伴和“一对一”结对子活动

2013年7月14日下午,凤庆县委张副书记、鲁史镇人大杨主席、沿河村仲书记、鲁史镇中心小学陶校长带领我们到了沿河村小学。学院“三下乡”小分队同学们自发分成十二个小组,给孩子们进行“一对一”帮扶。我们给他们赠送了学具,并一起玩起了小游戏。随后,我们向他们了解了一些家里的情况,并互留了联系方式,希望能够和他们加强联系,把对他们的关爱一直延续下去。我们询问了孩子们想要的礼物,这些礼物大多是一些书籍,我们将根据他们的需要寄送礼物。当某个组员不能进行下去时,将委托其他组员继续和“一对一”帮扶对象通信,把这份情谊传承下去。

4.走访留守儿童家庭

2015年7月15日上午,在我校信息学院副院长下派鲁史镇党委副书记兼新农村工作队队长赵征鹏老师和鲁史镇鲁史村甘副支书的带领下,小分队的成员们带着学习用品走访了凤庆县鲁史镇鲁史村的留守儿童家庭。在留守儿童的家里,小分队的成员们和留守儿童及其家人(主要是爷爷奶奶)进行了深入交流,主要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家庭背景等情况,并赠送学习用品。小分队分成了两组,带着一些学习用具走访了鲁史古镇四户留守儿童人家,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探访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当我们走进第一户留守儿童家庭,小女孩有些害怕地躲在奶奶的身后,因为时间关系,走访小组在了解情况之后赶往下一家。第二户受访的家庭是奶奶带着孙女过日子,小女孩的爸爸在车祸中去世了,奶奶一提起这件事便不住地伤心落泪。第三户是有着两个留守姐妹的家庭,一个读小学,一个快上高中,她们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妈妈改嫁,爸爸在外,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她们。爷爷奶奶身体不好,但也不得不下地务农为家里增加收入,她们的生活费主要由姑姑负担。第四个受访的家庭的主要情况为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

二、鲁史镇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外院“三下乡”小分队前往调研的地方是临沧市凤庆县鲁史完小、沿河完小和金鸡完小。这些学校处于高寒贫困农村地区,由于这个地区作物以烤烟、茶、核桃为主,相对所需的劳动力较少,该地人们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选择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所以在这里的儿童的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工作。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打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来照顾,我们走访的留守儿童大多属于这样的状况。我们在与当地书记讨论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时了解到,当地的孩子大多都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只有一方在他们身边或者双方都没有在他们身边,而这些孩子大多都住在学校,一星期才能回去一次。再加上学校距离家的路程较远,交通不便迫使孩子们步行,而这往往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孩子和父母也只能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才能见一次面,并且相处的时间也不长。大多时候只能用老师的手机与父母取得联系。

其次,我们与这些学校的老师进行交流,了解该校的学生学习情况。据这些老师所说,这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住校,在这个镇上除了鲁史完小、金鸡完小和沿河完小以外,其他的小学都没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基本都是一个老师就要教授这个班级所有的课程,也就是所谓的“包班”。因此教学质量并不是很好。虽然每年这里都会来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但来这里的时间相对较短,不能有效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

最后,我们还走访了鲁史镇留守儿童家庭。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鲁史古镇留守儿童他们父母的状况、家庭收入来源、面临的问题等情况。大多数家庭的情况是父母均外出务工或是父母一方去世,一方外出。有些孩子的父母离异,双方均不在孩子身边,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费用及学习费用多由亲戚或者爷爷奶奶承担。许多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本身患病,医疗费用、家庭支出等增加了家庭负担,经济十分拮据。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原因

(1)深刻的社会因素

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如今,一方面是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②复杂的社会因素。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的涉足社会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对错和是非曲直,会存在打架斗殴等状况。对这些孩子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得不到改正,可能长大后会变成问题少年。这些现象将会给社会留下安全隐患。

③歧视留守儿童。

如今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没有得到落实,仍然有不少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这样的状况在鲁史完小、沿河完小和金鸡完小虽然少见,但一些同学会因为留守儿童的身份对他们进行歧视或者嘲笑,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更严重的打击和伤害。

(2)家庭原因

①留守儿童主要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

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不高或基本不识字、家庭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裕,还需要种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他们能做的只是给孩子煮煮饭、洗洗衣,一些孩子从小就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甚至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这些老人对“听话”的孩子很满意,而对不听话的孩子也仅仅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教会他们应该如何做,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而他们自己和祖父母也要忙于农活、家务,因而对于他们自己的教育、成长无人关心,使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儿童变为“早熟的大人”。走访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有好几户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居住,而老人年老多病,又忙于农活,陪孩子的时间不多,导致这些孩子性格内向,不敢出门见生人。当然,还有相反的一种现象:溺爱。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生活细节不予指导,出了问题往往是包庇、纵容,顶多不过是说说而已,使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的性格,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的体验,怕困难、怕挫折。而且溺爱或者缺乏足够的关爱使得孩子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②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良。

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在与鲁史完小的老师交流时了解到,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刚入学时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比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高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极少,有的孩子由于青春期,开始有了抵触情绪,会与老师唱反调。

③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

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在与当地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0%,一年一次的为30%,两年一次的有10%,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这样的情况使得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④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

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以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地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容易让儿童形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会影响他们形成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观念,影响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

⑤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解决的。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而背井离乡的行为使得自己的家庭关系得不到正常维系。

3.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家庭教育方面

①父母要尽可能多的保持与孩子的联系。

父母应当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认真细致地落实对孩子的监护权。并尽可能多的保持与孩子的联系,更多的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②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暂住。

如果父母在同一个地方打工,可以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暂住。很多留守儿童都希望父母能把自己带在身边,哪怕只看一眼父母或者只待上一阵子也就心满意足了。通常,短暂的相聚,亲子之间的温情,可以弥合一年的情感缺失带来的伤害。

③可以多寄一些礼物给孩子,但不要给孩子寄太多的钱。

调查发现,77.3%的孩子希望在过生日时收到来自父母的礼物,说明他们内心渴望来自父母的关爱。因此,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给他们买件礼物,孩子会体会到父母的浓浓思念之情,也就不会有被遗弃感。但是一些家长为了弥补感情,只知道给孩子寄较多的钱,这样会养成孩子好逸恶劳、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

④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回家探视孩子,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弥补亲情。

⑤父母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谈心并倾听孩子的心声。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

(2)学校教育方面

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咨询辅导,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此外,学校应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

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其生活上的困难和情感上的困惑。在对待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时,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批评说教上,要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情感上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从情感上关心他们。

③善于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留守儿童给予经常性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更何况对于那些在心理上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留守儿童。建议老师不要吝啬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多夸奖他们,给他们期望,也许这些孩子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受益者。

④重视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互助。

一些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在外打工时,有自己的亲密小伙伴,除父母以外,他们认为和小伙伴在一起最开心。教师要鼓励留守儿童一起学习、游玩。与同龄的孩子一起交流,可以大大减轻亲情缺失带来的孤僻、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有的孩子甚至看不到有心理问题的影子。

(3)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就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靠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大力关注也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

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使其能够更加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

应该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

(4)政府方面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入手,政府要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的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

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整合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时才采取补救性措施,而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5)国家的体制与制度方面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利,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女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总结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当我们“三下乡”小分队来到了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在与留守儿童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心灵的孤僻、敏感,表现出的些许自卑,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与外界交流的渴望与紧张,无一不触动着我们这些从小可以在城市里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的心。那些留守儿童求知求学的大眼睛不再是新闻上一闪而过的影像——当我们赠书时,孩子们兴高采烈搬书的身影给予我们鼓励;当我们进行“一对一”帮扶时,孩子们能够敞开心扉与我们交谈令我们感动;当我们入户调研时,孩子们内向背后的纯真与善良让我们感到一丝心酸。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经济滞后,迫使留守儿童的父母进城务工。各种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致使留守儿童学生成绩不佳,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等状况。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而言,国家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建设上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受教育的条件,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并加强监督和落实,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社会各界应以“教育关爱”为重点,伸出援手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情况对家庭、学校和我们整个社会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措施远未在农村完善,教育资源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状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虽然此次“三下乡”活动时间短暂,但给予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触动和意义很大。我们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本地和外地的毕业生可以志愿支援偏远乡镇的教育系统,也希望在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下可以给留守儿童们支起一片蓝天,任其自由翱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