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发掘台州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掘台州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发掘台州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台州市政协“发掘台州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市委交给市政协的一个重点调研课题,也是2007年市政协的一项重点工作。台州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关于发掘台州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台州市政协

“发掘台州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市委交给市政协的一个重点调研课题,也是2007年市政协的一项重点工作。市政协组成课题调研组,分别围绕“发掘台州和合文化,丰富台州人文精神”、“发掘台州名人文化,塑造台州历史名片”、“发掘台州古迹文化,加强文化保护工作”、“发掘台州收藏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五个子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总课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州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台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台州就有人类居住。自战国至汉初为东瓯国建都之地。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设临海郡,治域包括今台州、温州、丽水和闽北部分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海州,次年改称台州。从此,台州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至南宋,随着都城南迁临安(杭州),台州一度成了辅郡,文风昌盛,被誉称“小邹鲁”。元明清以降,台州文化在曲折中持续发展,进一步奠定了自身的区域特色。由此可见,台州不仅是浙东南新兴的港口城市,更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台州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台州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道教南宗的创立地,还是南宋朱熹理学南湖学派的发源地,在浙江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隋唐至宋,台州是以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为代表的佛道文化中心。佛教天台宗,是智者大师吸取包括儒、道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养料,融合、消化、整理、创新而形成的影响深远的佛教宗派。张伯端的南宗道学,以其深邃而简洁的学理,开启了江南道学的内丹学派。南宋朱熹驻节台州,传播理学,使台州儒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明清时期,台州是以王阳明黄宗羲章学诚为代表的儒家心学与浙东史学文化重镇之一。明朝思想家方孝孺是集大成的儒学正宗,对宋明理学有重大开拓和创设。他为了捍卫儒学正统,不惜夷十族,被鲁迅先生誉为“台州式的硬气”。在台州历史长河的滚滚浪涛中,儒、释、道三教相互浸润,相互吸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天台山文化。台州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台州的“和合”文化资源,从纵的方面来看,体现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从横的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心身和谐三个方面,而集中体现在以寒山、拾得的交往为代表的“和合二仙”的传说上,进而影响到文艺、民俗、建筑等各个方面,无论婚喜寿庆、府第民居、祠堂庙宇,诗文书画、雕塑联匾、歌谣谚语,处处有它的身影。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孕育了山海灵气、台州式硬气与和合之气,极大丰富了台州人文精神。

(二)台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台州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古迹文化。在台州大地留存着新石器时代遗址、东瓯王国古遗址、三国两晋至唐宋古窑址、明清古民居、古建筑、古桥梁、摩崖石刻、近现代史迹及革命纪念地等,类型齐全,是见证台州历史延续的宝贵财富。(1)遗留着较为丰富的各类文物。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天台国清寺、临海台州府城墙、桃渚城、温岭新河闸桥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70处;各级文物部门收藏有国家一级文物35件,二级文物262件,三级文物1400余件,一般文物27000余件。(2)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天台,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8处(温岭箬山、新河、温峤、天台街头、仙居皤滩、高迁、路桥、椒江章安)。古色古香的临海紫阳古街、浓缩世纪风雨的椒江海门老街、商贾云集的路桥十里长街、沿溪而建的仙居皤滩古镇是历史街区文化的代表之作。天台国清寺,建筑风格独特,艺术手法庄重朴实,为中国四大丛林建筑之一。临海台州府城建筑构造独特,兼具军事和防洪双重功能,临海古长城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此外,还保留着路桥五凤楼、临海洪颐煊故居、温岭戴复古墓、天台张文郁故居、仙居迎晖门、三门千佛楼等一批富有价值的古建筑。(3)遍布着反映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众多历史遗迹。仙居下汤和玉环三合潭遗址,证明了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活动,与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遥相辉映,开启了浙东文明的序幕;近年来新发现的大溪东瓯王国古城,经科学发掘,已确定该古城的始建年代为战国时期。章安古镇是历史上浙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东南名郡和东部都尉的治所;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浮海远征夷洲(今台湾岛),就是从章安会集水师后出发。戚继光抗倭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第一次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戚继光在台州期间,组织台州乡兵,训练戚家军,创造适应江南水田地区作战的鸳鸯阵,撰写《纪效新书》,在台州留下了许多古迹,主要有:椒江戚继光祠(戚继光纪念馆)、临海台州府城、桃渚城等。

(三)台州名人群星璀璨

台州人才辈出,台州文化和台州精神孕育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英雄豪杰、名家硕儒,正史中立传的人物就有99人。自唐至清有文武状元各3人,文进士974人,是中进士较多的地区之一。还有台州籍两院院士21人。(1)文化名人。有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天台宗五世祖章安大师,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诗书画三绝”、开台州教化之先河的郑虔,“初唐四杰”之一、做过临海县丞的骆宾王,隐逸诗人寒山子,唐代著名诗人项斯,著名“活佛”道济(济公),宋代有儒学大家朱熹,著名理学家徐中行、徐庭筠,著名文学家、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元代有著名书画家柯九思,元末明初有著述169卷入《四库全书》的文史学家陶宗仪,明代有儒学大师、“台州式硬气”的代表人物方孝孺,史学家、茶陵派代表诗人谢铎,独树一帜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清代有著名“博学鸿词”齐召南等。(2)政治军事名人。有南宋名相谢深甫、杜范,太皇太后谢道清,与文天祥一起聚兵勤王的南宋名臣杜浒,元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抗倭名将戚继光,清台州知府、著名爱国将领刘璈,抗日将领、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的周至柔,抗日将领、为国捐躯的陈安宝,中共早期女英烈郭凤韶,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观澜,军事家张崇文,外交家章文晋等。(3)科教名人。有我国近代植物生理学创始人和奠基人、著名科学家罗宗洛,我国近代生物学的倡导人、举世公认的“冯氏效应”开创者冯德培,独创“没有外祖父的蝌蚪”学说者、著名生物学家朱洗,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专家、“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开创“断手再植”的奠基人、著名医学家陈中伟,著名经济学家周宪文,教育家林迪生等。

(四)台州民俗文化极具地域特色

台州奇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风俗。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工艺琳琅满目。历代以来,台州的传统工艺以新颖的创新设计,不拘一格的巧妙用材,精致细腻的工艺手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以及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采跻身于中国工艺美术之林,是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乡,涌现了“一绣三雕”(刺绣、石雕木雕、玻雕)、干漆夹苎造像、翻簧竹雕、草麻编制品等一系列传统工艺品。(2)乡土建筑别具一格。台州乡土建筑历史悠久,古村落、古镇、古街、古城、寺庙、祠堂、园林等建筑形式多样,是浙东建筑的典型代表。台州民居建筑数量众多,有内地民居建筑和沿海民居建筑之分,有临海紫阳街的三合院、仙居高迁古民居的三透九门堂、温岭石塘古镇的石头房子,特色鲜明,极具观赏性。在邮电部发行的《民居》邮票中,浙江民居就选了黄岩区的朱姓住宅,黄土岭山地住宅还入选《中国古代建筑史》。(3)民俗节会多姿多彩。除了春节、元宵、清明、除夕等与全国多数地方大同小异的岁时习俗以外,台州还有不少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节庆活动。如温岭市农历七月初七的“小人节”,凡是有16岁以下孩子的家庭,都要扎纸亭、当街祭拜保平安,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再如椒江区的送大暑船、路桥区的开年节及形式多样的“迎会”(庙会)等民俗节会活动都富有地域特色。(4)地方饮食特色鲜明。台州美食文化内容丰富,有糟羹、蛋清羊尾、食饼筒、玉环敲鱼面、仙居八大碗、三门小海鲜等特色食品。台州饮食文化还深受宗教文化影响,佛教素斋品种丰富,道家的健身长寿饮食习惯和养生素斋,也颇具特色。同时,台州茶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天台山茶文化在唐代东传日本、韩国,直至现在,天台山茶道艺术依然引人瞩目。

二、台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台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为人们所关注,并且提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上来。在实施软实力战略和台州文化大市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充分发挥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高度重视对台州人文精神的挖掘

在台州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成了以“硬气”、“灵气”、“和气”为内核的地域精神,市委市政府重视并加强台州人文精神的挖掘,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台州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人文精神的传承、改造、宣传和创新,使“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台州人文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及时总结和弘扬“开放开明、敢闯敢冒、守法守信、创业创新”的新台商精神,坚持文化融合,树立大台州理念,大力推进台州一体化。

(二)加强了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认真做好文物抢救维修工作。重点对临海台州府城墙、桃渚城、千佛塔,黄岩孔庙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维修,使一批濒临危境的地上地下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在国家保护为主的同时,我市积极探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新路。还配合省市重点工程甬台温高速公路台州段和上三线一级公路天台段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文物抢救发掘和学术发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开发,如临海市政府从1996年开始,先后请杭州大学和同济大学编制《临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使临海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得到了有效和严格的保护,展现了“千年府城、明清老街、唐代古刹、紫阳故里”的传统特色。天台县决定每年从全县土地转让金中拿出5%用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强化名城保护力度。仙居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入重资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皤滩古镇、桐江书院进行了修缮,椒江、路桥区投入巨资对海门老街和十里长街进行开发,并努力将保护性维修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推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积极开展民间艺术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到2006年年底,全市已收集、整理、登记建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60项,其中造型艺术类502项,有针刺无骨花灯、翻簧竹雕、石雕等;表演艺术类575项,有台州乱弹、临海词调、黄沙狮子、大奏鼓等;民俗类183项,有济公传说、送大暑船、小人节、开年节、迎会(庙会)等。其中新发现项目295项,濒危项目363项,已经失传的57项。2006年5月,我市公布了第一批5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县(市、区)也相应地公布县级名录。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市共有台州乱弹、黄沙狮子、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济公传说和仙居无骨花灯等5个项目入选,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各地通过成立保护团队、建设展示场馆、建立传承基地等有效形式,抢救和保护濒危消失的珍贵项目。如台州市和椒江区及有关企业组建了海东方乱弹剧团,抢救台州乱弹剧种;仙居县建立针刺无骨花灯保护协会,设立花灯传承基地。2006年,我市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工艺美术家协会,2007年,市里命名了台州市第一批13名民间艺术家,9个民间艺术之乡,11支民间艺术特色队伍,9个民间艺术传承基地,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四)博物馆事业初步兴起,民间收藏蓬勃发展

近十年来,天台博物馆、临海博物馆、三门博物馆、椒江戚继光纪念馆、黄岩陈叔亮书画馆、三门亭旁起义纪念馆、解放一江山岛烈士纪念馆相继建成开放,并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陈列和展览,每年接待社会各界人士达15万余人次。2003年,建筑面积6千平方米的全省一流的县级博物馆——天台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为我省最早对社会免费开放的县级博物馆。占地15.9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投资额达1亿元的台州市博物馆建设工程正式立项。在发展国有博物馆的同时,还出现了国华珠算博物馆、吴子熊玻璃雕刻艺术馆等民办博物馆,临海古城博物馆、桃渚抗倭纪念馆、临海地质博物馆等行业办博物馆(纪念馆)。丰富和拓展了我市博物馆的类型、功能和内涵,形成了一定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台州民间收藏热方兴未艾,民间藏家人数众多,其中有些人的收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如市政协常委雷国华创办的国华珠算博物馆,内有藏品1300余件,全年对外开放,被立为市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民间收藏的兴起,椒江海门老街、临海紫阳街、路桥的十里长街等地形成了多个收藏品市场,有摊位百余家,集聚了旺盛的收藏人气。

(五)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宣传工作

台州有一大批专家学者自觉潜心于台州历史文化的研究,近年来,编撰出版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丛书和刊物,有《台州文化发展史》、《台州文化概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台州历代书画篆刻家传略》、《天台山旅游文化丛书》、《台州民俗大观》、《路桥文化丛书》、《谢铎集》和四期《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等。此外,仙居县与中国邮政局联合发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仙居花灯系列邮票12张,三门县出版发行《凝固之美——三门石窗艺术的文化品读》画册。各级各部门还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临海江南长城节、温岭石文化节、玉环海岛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开展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示活动;同时在有关媒体开设专题或专栏,分期分批介绍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我市近年来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成绩仍然是初步的。无论从建设文化大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来看,还是从中心城市建设对文化支撑的内涵来看,以及与全市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尚未达成应有共识

从领导层面来说,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还很不到位,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或视而不见,或当成包袱,对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的行为麻木不仁,放任自流;有些领导干部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急功近利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对关乎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则不够重视,更忽略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层面来说,一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有意无意地造成破坏。从群众层面来说,不少人认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审批擅自在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内开工建设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缺少深入研究与科学规划

对台州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目前还是以民间自发的方式为主,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平台。比如民俗文化方面,目前我市虽然有一些社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研究,但活动不多且偏重于理论研讨,政府对此缺乏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再如名人文化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展示名人文化的著述,对台州的名人文化缺乏必要的研究,更谈不上建什么“纪念馆”、“名人馆”之类的项目。同时,我市对如何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方面还缺乏科学论证与统筹安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尚未制定。

(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的矛盾比较突出

在城乡建设中,我市不少历史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老城区得到完整保护的为数极少,许多颇有保护价值的历史街区荡然无存。在“旧城改造”中,如温岭赵大佑尚书坊、黄岩后巷的五凤楼(中共台州特委旧址)等一些很有特色的古建筑被拆除。在农村,一些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因未加保护已面目全非,或不复存在。此外,由于很多古迹位于老城区,即使文物古迹本身得到保留,但因其周围不断出现新建高楼,环境风貌往往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不少古迹除了其本身的历史、艺术价值外,已无整体景观价值可言,造成城市中古迹的“盆景化”。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交通建设、城市建设相冲突时,一些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直接被毁损。如2004年台金高速公路建设线路经过临海市古城街道梅浦村凤凰山时,对新发现的北宋越窑古窑址造成了毁灭性破坏,我国陶瓷界顶级专家张浦生到实地踏看后连叹可惜。

(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政府财力投入不足,是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普遍面临的困难。由于资金不足,文物古迹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市每年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仅60万元,而杭州、绍兴市每年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都已超亿元,与各兄弟市相比,差距很大。全市9个县(市、区)中至今仍有3个县(市、区)没有下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此外,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和可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提取1%和3%专项资金用于传统街区和城市古迹保护的规定也尚未落实。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诸如市级文保单位海门双塔——牛头颈塔和小圆山塔等一批古建筑自然损坏严重。由于资金不足,博物馆建设严重滞后。台州市博物馆于2003年年底开工,原计划在“十五”规划内完成。后来因资金问题搁浅,三年多来一直未能重新开工。我市是全省唯一没有博物馆建制和设施的地级市,这与台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需求,是极不相称的。由于资金不足,为数不少的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抢救。

(五)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队伍建设明显滞后

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缺少高素质的管理和产业经营人才。与兄弟地市相比,存在人员老化、学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文博专业为例,全市文博专业岗位的编制数为52人,其中正高级文博专业技术人员2名,占3.8%;中级文物文博专业技术人员9名,占15%;81%的人员都为初级职称或其他专业岗位借用过来的;副高级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层次断缺,人才队伍的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口授人传”、子承父业,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客观上导致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如享有盛名的黄岩翻簧、仙居无骨花灯等民间艺术都传承乏人。

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建议意见

历史文化保护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台州是一个成长中的滨海新城,又不缺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在努力建设“两个社会”,积极争取走在全省前列的进程中,立足现实,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调研组认为,在现阶段,要做好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要坚持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苍白无力、缺乏吸引力的。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台州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我市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要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抓好、抓实,为促进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二要坚持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待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前提、是基础,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合理利用;但保护又不是片面的、消极的,通过合理利用,能够进一步形成共识,促进更好地保护,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作用,让古老的文明积淀在当代重新展现其独特魅力。三要坚持有形资源保护和无形精神内化兼存并重的原则。既要通过对古迹遗存、历史文物的保护来彰显历史文化魅力,又要用“和合”文化、“台州式硬气”等人文精神来凝心聚力,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和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构建和谐理念,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和民间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发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政府责无旁贷。根据国家文物局等7部委办局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文物办发〔2003〕26号)文件精神,要认真贯彻落实“五纳入”,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明确职责,充分体现和行使政府的管理职能,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善于集中民智、借助民力、用好民资,积极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有效推动台州文化建设。

根据本次调研,我们认为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依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家底,制定台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纲要

从2007年9月30日开始,文物管理部门将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充分利用这次文物普查,积极做好台州文物资源的发现、核定、记录、资料整理等基础性工作,彻底查清台州现有的文物资源。2007年8月,《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台政发96号)已经印发,要以台州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唯一地市级综合试点单位为契机,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内容,结合各地实际,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台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纲要,全面推进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

(二)继续开展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工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要深入研究台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厚重内涵,台州式的“硬气”、“灵气”已广为人知,而作为中华“和合”文化主要发祥地的台州,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工作都较为欠缺,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台州“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以及对台州人文精神的影响,大力倡导“和合”理念,培育“和合”精神,做好市与区、南与北、内与外、人与境的“和合”文章,促进台州和谐文化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文化保障。要积极创造条件,择地建设一座集中收藏、展示“和合”文化的展馆。要重视台州传统儒学理论的发掘、整理,支持民间学术社团深入开展“台州学派”等重点课题的研究。要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充分整合全市宣传资源,把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介绍、展示台州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拍摄、制作历史文化主题宣传片、宣传手册,借助国内外主要媒体、网站深入宣传台州历史文化。

(三)加快台州市博物馆建设,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挥作用

台州市博物馆早于2003年就已立项并举行过奠基仪式,由于规划设计、资金筹措等多方面原因而搁浅。市委、市政府要把博物馆建设作为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项目,尽快提上日程,大力推动此项工作顺利实施。要进一步完善博物馆设计,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热爱、关心公益文化事业的民营企业、个人藏家对博物馆建设的参与热情,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要整合三区博物馆资源,确保现有馆藏文物的集中收藏展示。要尽早出台政策,落实民间文物的征集和收购。此外,根据县(市﹑区)博物馆收藏特色,也可考虑增挂“市级”牌子,形成以台州市博物馆为龙头的博物馆体系。

(四)深度发掘台州名人文化,塑造台州历史名片

台州的名人文化,是台州一座尚未得到很好开挖的“矿藏”,是台州的一笔宝贵财富。要把深度发掘名人文化作为我市历史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调研组建议,由市政协牵头,会同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评审组,对本市的历代名人作一次比较系统的、科学客观的评价,确定一批有宣传价值的台州历史名人。要组织力量编撰出版能集中反映台州名人的专著和丛书。要积极采取措施,修复一些重要的名人故居、墓葬及纪念馆,要积极筹建“台州名人馆”(可依托市级博物馆或白云阁建设),为杰出名人塑(画)像,并陈列台州历代名人的史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今人,教育后人。

(五)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政府投入,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各级政府必须舍得投入,建议市里每年适当增加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各县市区也要有相应保证。对各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濒危古迹、遗址和考古发现,政府部门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台州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从社会、企业、个人多方面筹集保护资金,可考虑建立相应的基金会,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采取捐资、集资、募捐等办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事业。

(六)加强政府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管理职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市县两级文化遗产保护职能机构建设,市本级要在原有文管会、文物处基础上,有效整合,建立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委员会,统筹全市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切实加大文物执法的力度,对于盗挖、盗卖和破坏文物的行为,必须给予严厉查处。要积极协调文化、规划、城建、公安、海关、工商等单位,各尽其责,各尽所能,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有力保障。要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建设,根据台州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实际,适当增加文物文博工作岗位的人员编制,建议选调一批懂业务、责任心强的专业人才,充实我市文物文博队伍。加强中青年文物文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同时要大力培育民间艺术人才,避免出现民间文化技艺人走艺绝现象。

(七)出台政策,引导和扶持台州民间收藏事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台州民间收藏事业蓬勃发展,民间收藏人数多、门类齐,其中也涌现出一批颇有眼光和实力的私人藏家,他们的藏品档次高,质量好,成系列。民间收藏是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对我市的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引导和扶持我市民间收藏事业,使之与国有收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要发展和规范台州各县(市、区)民间收藏品市场,整合资源,集聚人气;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民间藏家捐赠藏品或创办特色博物馆,进一步发挥民间收藏的社会作用。建议成立台州市收藏文化研究会,搭建收藏文化研讨交流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培训、交流、捐赠活动,推动民间收藏健康发展。

(八)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好转化文章,使其从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由无形资产转变为有形资产,为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创新观念,运用市场手段,依托产业项目,努力打造文化内涵深,经济价值高的文化旅游品牌,建成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景区。要聘请专家、学者和著名文人、艺术家,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佛道文化、山海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提高景区文化品位。要大力开发富有台州特色、工艺水平高、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注重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实现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