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凤庆县鲁史古镇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凤庆县鲁史古镇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主要了解了鲁史古镇的起源和发展,以及鲁史古镇的文化特色。鲁史曾一度成为滇缅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号称“茶马古道第一镇”。鲁史古镇是滇西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来到凤庆的鲁史古镇,有一处建筑则不得不去拜访,那便是与我们的云南大学有着莫大联系的云大书院。
凤庆县鲁史古镇历史文化调研报告_鲁史调研: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年“三下乡”实践活动成果展

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小分队历史文化专题调研小组

孔金秋(组长) 余思陈 琳 王海睿 谢亚芳

摘要:本次“三下乡”,我们小组就“鲁史古镇历史文化”这一专题进行了调研活动,通过当地政府的协助,了解了当地的基本情况;通过参观当地特色村落、与村民进行交流来深入农村,了解地方文化。我们主要了解了鲁史古镇的起源和发展,以及鲁史古镇的文化特色。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组每个人都有了很多收获,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同时也对鲁史古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被鲁史古镇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

关键字:古道兴衰 茶文化 古镇古韵

云南西部的崇山峻岭深处,澜沧江平缓沉静地向西南流去,在一个叫鲁史的小镇旁短暂一停,竟成就了一个奇迹——灿烂的鲁史古镇文化。

鲁史曾一度成为滇缅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号称“茶马古道第一镇”。600多年的岁月说走就走了,南来北往的马帮把丝绸、百货、布匹、盐巴以及中原文化撒播到鲁史,把鲁史的茶叶、药材以及民风民俗遥遥传播,多少商人与马帮结伴而行,多少文人墨客感受过古道之艰难,他们或在此驻足观光,或开设商号,无数有名的、无名的店铺构成了鲁史最基础的元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店铺和匆匆的过客在鲁史的各个角落静静地讲述着关于马帮的神奇故事。

远山如黛,澜沧江东流。古镇远观粉墙黑瓦,近睹人流如梭,俯视街巷悠悠,仰望飞檐翘首……鲁史古镇,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滇西茶马古道上静静地舒展。

一、浸在历史中的古镇

最能承载岁月分量的是古镇的建筑。老街有多老,没有人知道,从长辈口中相传的点滴信息,也无法拼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白墙、格窗、拱门、飞檐,一条条老街,一块块青石,一道道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每一个走进鲁史的人,都会为鲁史所折服,多少年已悄然走过,而今,她们依然在诉说着当年栩栩如生的岁月。无论是街边沧桑的老房子、回荡着古刹钟声的魁星楼、黛瓦砖墙的古戏楼,所到之处,历史无不在这里积淀、升华、延续,千年不变。

鲁史古镇是滇西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它的建设虽然在历史上没有统一的设计,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它以四方街为集镇经纬线的中心点,以此布局街巷。同时,由于鲁史古镇地处茶马古道要道上,历史悠久,南来北往的人到此定居经商,街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形成了“三街七巷一广场”的集众家之长的独具一格的格局。以四方街为集镇经纬线的中心点,呈圆状分布。民宅建筑主要以仿效北方四合院和江浙风格的三合院为主,一楼一底三格三厦屋面,泥瓦封火墙。四合院有花园,三合院有花台,并绘有壁画、诗句、对联,求其家宅方圆,藏风聚气,暖和兴旺。同时,民居建筑模式受到大理白族文化的影响,也兼具南诏风格。

现在鲁史古镇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建筑有以下数个:

兴隆寺。据史料记载,该寺为明末清初来自宾川的高僧永明和尚创建,结构为两进、三殿、六个天井、飞檐斗拱、翘角。有大小殿堂12间,是江北地区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的寺观,民国以后改为学校,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是正殿。

大水井。此井水清澈甘甜,井口正面的台阶伸向井底,水从井底分左、中、右三股向上喷出。传说因为有了此井,才有了古镇人家,才建了集市街场,井水冬不枯,夏不盈。

戏楼。当年茶马古道繁华热闹,四方商贾云集,当时鲁史街乡绅甘玉春热心公益事业,戏楼就是在他带头捐资下于1929年建成的。落成时曾邀滇戏“玉和帮”首演,观众上千人,连续唱数十场。戏楼建成后,当时富贵人家生儿育女,百姓盖庙求菩萨,天旱拜龙王,逢年逛庙会,都要请戏班来演唱。

阿鲁司官衙。它是1598年设阿鲁司巡检司时的办公地点遗址,史称“衙门”,是明代顺宁府设在夹江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该院大门朝北,直通四方街,正厅为1幢3层7格21间的土木结构平房,左右有厢房,内置花台,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大书院。来到凤庆的鲁史古镇,有一处建筑则不得不去拜访,那便是与我们的云南大学有着莫大联系的云大书院。

鲁史镇云大书院,坐落于原鲁史镇完全小学的校址,是由我们云南大学出资赞助的一项标志性建筑工程,工程建设占地13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院内藏书约有5万余册。整体建筑群由书院台门、礼殿、先贤祠堂、学门、讲堂和藏书楼构成。到目前为止,该建筑群主体建筑部分已基本完工,最后的绿化及验收整理工作仍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除去藏书、教育培训、茶马古道研究等基本功能外,云大书院也是鲁史古镇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一项重点工程,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古镇的内涵,利于促进古镇当地旅游经济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相信,这座集“观赏性”“文化性”和“旅游性”于一体的云大书院将给鲁史古镇增加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恢复古镇特色,体现古驿道文化底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会对古镇的开发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深入探访鲁史。走进鲁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迹。这里四合院的营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格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此门就自成天地,很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宽敞的院落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在临街或靠路的墙体上,有画有诗。过去,临街的人家总有一个很宽的石板走廊。鲁史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就像当地寻常人家门楣处的对联所说:“含笑看人生,平心尝世味。”

在走访询问过程中,我们有幸参观了骆家大院。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其中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规模化置买荒山种植加工茶叶的商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在他的推动下,鲁史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茶业发展的高潮。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俊昌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骆家大院是古镇上保存最完好并且是规模最大的大院。虽然中间几经波折,大院内部难免被破坏了些许,但经过骆家人努力的维护和保存,那斑驳的石墙,和那满是风霜的房顶屋檐,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大院走过的风风雨雨。另外,我们还拜访了字家大院,遗憾的是,字家大院现在已经被改造成现代建筑的风格,院内满是玻璃窗和瓷砖,唯有门口那屹立的门柱,彰显着大院昔日的富贵与岁月沧桑。这一改变,着实令人惆怅。

经当地村民以及古宅负责人的耐心介绍,我们才了解到这些古老的大院早已有了数百年的历史,虽然有些庭院是为了适应现代的需求而做了一些必要的改良与修缮,但从这些仍能保存完好的物件来看,我们都能看出整个庭院当年的繁华与兴盛,能够联想到当年大院门庭若市的热闹场景。或许整座古镇在这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到底经历过哪些故事,我们都已经无从考证、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仍能从这老街、老房、老城墙中联想到当年古镇车水马龙的场景。

或许是远离省会城市的缘故,整个鲁史古镇少了许多大城市中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喧嚣,多了几分只有小巷弄堂才有的幽静与祥和。或许鲁史古镇与其他沿海城市或地区相比,显得闭塞,但却正是这份封闭使这里的居民多了几分淳朴与率真,也成就了这个边陲小城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与平和。

也许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鲁史镇在近些年也逐渐加强同周边城镇地区的交流与沟通,也正是因为如此,神秘的鲁史古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但我们仍希望古老的鲁史镇能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始终保持自己最初的模样,同时我们也衷心祝愿鲁史古镇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茶马古道

提及鲁史古镇,不得不说到其别具特色的塘坊石头寨和有着深远历史的茶马古道遗址。

塘坊石头寨的建筑布局与现代都市建筑风格截然不同。房屋墙体由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头堆砌而成,由基层逐渐向上垒高。石缝相互切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美感,参差随意的整体中,又流露严谨,如精心安排的棋局,每一个棋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成百上千的石头经过岁月的打磨与风霜的浸润,形成了深深浅浅的、凹凸不平的、不尽相同的纹理,加上石头本身的色泽,恰似画家笔下的彩墨画,满是绮丽,诉说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屋顶由几十块材质不同的大石板构成,相比堆砌墙体的石头,这种石头偏薄,面积更大,纹路更为统一,色泽偏蓝。或许由于色泽偏浅,在阳光的照射下,影射的更像是天上的景象。环顾而视,除了石头还是石头,顿时给人一种取之于自然,坐落于自然的感觉。屋落有苍绿的核桃树守护,再加上爬上石阶的青苔,散落在大山的花红,诗人笔下的诗意而栖莫过于此。

鲁史镇与茶马古道有着渊源的联系。茶马古道实为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马道”或“古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也是我国古代西部地区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汉藏民族间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之道。它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境地。作为“茶马古道第一镇”的鲁史,曾一度成为滇缅茶马古道的咽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越在毛骨悚然的丛林里,不时有鸟雀掠过,不禁深深感受到属于茶马古道的那份壮丽,心中也对赶马人多了几分敬意。茶马古道坐落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回旋的地势也令不少有意游览的游人望而却步。所谓的路不过是由不规整的石头镶嵌而成罢了,而在石头上依稀残留深浅不一的马蹄印,行走在上面,每一步都变得不那么容易。走着走着,感觉每一个走在这上面的人都是一个虔诚的信徒,朝向心中的圣地,不辞艰辛,不畏险阻,始终如一。

现如今的茶马古道遗址,更多承载了先辈的文化与精神。祖先们用智慧开辟的路径不仅仅开阔了边贸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更是连接了各民族,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流,增进民族友谊。沿着古道溯源而上,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力量和忍耐,更是沉淀的思索与感悟。

三、茶,凤庆文明的象征

“雅燕飞觞,清谈挥座,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坐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流连。”

秦观的一首《满庭芳·咏茶》,上阕细腻传神地描写了烹茶的情景,下阕引入了充满清雅,高旷的情怀。

又有葛兆光《茶禅闲话》中提到“品茶又须有闲,闲则静,静则定,对清茗而遐思,啜茶汁而神清,于是心底渐生出一种悠然自乐的怡怡之情来”。由此可见饮茶是一种融入自然,回归纯真、宁静、从容的情致,也是身与心的修行。饮茶兴起的千百年里,茶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其中更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有着十分厚重的历史积淀。此次“三下乡”,我们就从云南凤庆开始,循着幽幽茶香,探寻那一碗茶汤里蕴含着的故事。

此行第一站便是去临沧凤庆的滇红集团参观感受,也有幸在那里品尝到了滇红茶,手捧茶盏,剔透明亮,馥郁芳香。尹老师说茶艺茶道是用来化世间戾气,创造和美安宁的。那一刻,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内心被洗涤的那种安静,韵味悠长。

凤庆被誉为“世界滇红之乡”,是“福禄贡茶”的故乡、“滇红”的故乡、“茶祖”的故乡,更是中国茶文化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凤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同季,四季如春。光、热、水、土极具优良茶树生长发育的条件,低纬度高海拔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四季雨量充足、云雾多、温高湿重,独有“高山云雾产名茶”的自然气候。

凤庆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凤庆,各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饮用茶的方式:彝族的油盐茶、罐罐茶、敬客茶,拉祜族的烧茶、烤茶、糖茶等等。千百年来,凤庆各民族把茶作为婚丧嫁娶、喜庆节日、敬客迎宾、访亲探友、祭神送鬼的贵重礼物。在长期利用茶叶的过程中,凤庆各族人民以茶治病者颇多。这些都说明了凤庆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凤庆的茶道、茶艺更是丰富多彩,凤庆四季茶茶道陶醉了不少名人行家。凤庆的茶舞也丰富多彩,有大直歌、小半翻、三翻三转等等。凤庆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

凤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茶历史中,有着巨大的成就和极高的地位,是十分有底气的,它至今一直以一种令人动容的宠辱不惊的淡然心态,默默弘扬着云南的茶叶文化。

但是仅仅依靠自身的文化积淀是不够的。凤庆的茶文化是无形的财富,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及弘扬。

凤庆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比较丰富,不论是服饰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还是社会文化,都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征,应该发挥地方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凤庆茶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绚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为背景,运用青山绿水和民族文化资源、民间习俗来吸引海内外旅客,来充分展示凤庆茶文化的魅力。

凤庆是个温柔的地方,有着温柔的气候、水和土壤。这种温柔与韵味,也渗透进那缥缈的茶香中,久久不散。

四、总结

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通过整个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互相协助完成了琐碎的工作,最终还是要感谢团队的力量。经过了六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本小组成员收获不小,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皆得到提高。

1.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小组成员通过实践,通过自己的调查了解,耳濡目染,特别是与广大群众接触,了解了地方文化特色,切身地体验到了农村的贫穷,认识到了实际的社会状况。在和当地贫困孩子的交流中,也体会到了给予他人关爱和帮助后的美好感受——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社会实践活动拓宽我们的视野,把目光投向社会,关注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2.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增长了才干

队员们既是策划者,又是实施者,队员通过按纪律、按质量认真完成各项实践活动,从中增长了才干,培养了组织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锻炼中迅速成长起来。

3.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通过不断的观察、走访与调研,我们对鲁史古镇的历史和地方文化特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文化的传承也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在被古镇那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保护文化的重要性。希望当地人民能和政府携手,共同为保护古镇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