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型城区的提出

学习型城区的提出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学习型城区的提出1.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市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本书中学习型市民是指在学习型城区创建范围内的市民。其次,作为创建学习型城区的微观组成部分,培养学习型市民直接关系到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打造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培育等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成效。

一、学习型城区的提出

1.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市民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1968年,美国学者哈钦斯《学习社会》一书出版,使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三个基本概念。此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迈向学习型社会便成了全球主导性的教育浪潮。

(1)终身教育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价值蕴藏在才能里。”现代社会揭示:财富蕴藏在终身教育里。其原因是现代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已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10年缩短到3~5年。一个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仅5年,学到的知识就可能折旧50%。新一代电脑刚到商家手里,还没有投放市场又已过时了。有人预言,人类到21世纪末时的知识总量中,现有的所有知识只占5%,其余95%的知识还未创造出来。信息社会由于高科技及其产业的突破与加速发展,使得一些传统产业不断消失,一些新兴产业相继产生,伴随着这一生产变革的相关职业也在不断变动中。据统计,美国员工一生变动职业或工作达12次,欧盟8次,发展中国家3~4次。这种生产方式转轨,经济生活转型,催生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它宣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一次性教育时代已经终结,人类终身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它以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制度的开放性、教育空间的社会性,标志着人类教育正进行着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2)终身学习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与前提,被提升到整个教育的主体地位

学习首先是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认知过程,如果没有这“三性”,那就根本谈不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成员学习权、生存权、发展权的体现,它强调人一生中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在人生各个阶段社会对他的不同要求;而终身教育着眼于各种教育机构,强调社会必须建立起一个能满足社会所有成员接受学习培训的教育体系。终身学习被提升到整个教育的主体地位,而终身教育则处在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学习条件的服务地位。教与学位置的调整,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取代了传统的、过时的教育观念。与此同时,引发了教育革命、学习革命与全脑革命三大教学革命,把人类的学习与教育活动推向一个全新的局面[1]

(3)学习型市民

学习型市民是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以及学习型城区一脉相承的概念,是学习型社会中最基本的要素。本书中学习型市民是指在学习型城区创建范围内的市民。首先,作为主体性个人,学习型市民,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文化修养,扩展文化视野,提升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吸纳能力以及对艺术欣赏的水平与情趣。其次,作为创建学习型城区的微观组成部分,培养学习型市民直接关系到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打造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培育等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成效。信息化社会是一个知识共享的社会,合作学习成为提高学习品质的新要求。学习型市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与自身相关联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在参与中提高学习效率并体现学习的价值。

2.学习型社会建设

(1)学习型社会的来源

学习型社会概念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学习化社会”或“学习社会”;二是源于“学习型组织”。从第一个来源角度分析,它是一种宏观的要求,强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倡导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因此,在我国,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从这个层面理解,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要求完善教育体系,促使全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形成。从第二个来源角度分析,它是一种微观的组织管理,强调通过“五项修炼”,来促使团体和个人通过思维的转变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推动个人、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2)学习型社会的概念

学习型社会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与社会相互运动、密切交织、构成结构完整的社会形态。它既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正规与非正规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也包括社会的、文化的、专业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包括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在履行自己专业职能的同时,也行使学习、教育的职能。由此可知,学习型社会将是一个社会网络系统,它包含着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包含家庭、企业、团体等)、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政府。其中:学习型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多种多样的学习课程、活动、手段与方法,而且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织者;而学习型政府尤为重要,一方面它自身成为学习型组织,另一方面要制订学习型社会的规划、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发教育资源,并通过立法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公平、无障碍地获得学习机会与条件,确保公民的终身学习权利。

3.学习型城区创建

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历程体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从教育城市发展到创建学习型社会,创建学习型城市及同一城市内的不同城区开展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其二是它源自于欧洲国家,随后被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广为效仿。

(1)全球范围内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城区的兴起

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一项“教育城市”(Educating City)计划,从它的成员中选出了七个城市——加拿大的埃德蒙顿、瑞典的哥德堡、奥地利的维也纳、英国的爱丁堡、日本的挂川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以及美国的匹兹堡,要求它们将教育置于城市发展的战略最前线,以此来体现“教育城市”这一理念。在整个欧洲,以巴塞罗那为首成立了一个“国际教育城市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ng City),会员遍布全世界,多达250多个。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型城市运动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推进。1992年,OECD的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CERI)在一项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学习型城市的概念,同年在瑞典哥德堡召开了学习型城市会议,将发展学习型城市列入了行动日程。大会报告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学习型城市创建这一新生运动的重视。英国积极响应这一理念,于1995年创建了学习型城市网络,发展到目前已经有了超过70个会员城市。

1998年,OECD开始集中关注学习型城市或地区的不同模式。在世界其他地方,学习型城市的理念也在较大范围内传播着,进行着广泛的实践。例如,在澳大利亚几乎所有州都创建了自己的学习城市网络,将学习作为打造城市未来的关键通道。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学习型城市的创建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例如,在印度,多个城市提出了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方案,在非洲,一些城市积极加入“国际教育城市协会”,学习西方的发展经验。

(2)学习型城区在中国的兴起

目前,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城区的发展热潮仍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学习型城市运动也进入了一个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各城市都在努力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和模式。而中国在这轮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热潮中所呈现出的景象又有所不同。如果说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在国外方兴未艾,那么,中国既有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同时又有城市内的不同城区在创建学习型城区。如果从21世纪初算起,参与学习型城区创建的国内城市从长三角经济圈的上海、杭州、南京和常州到环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和大连等,数量快速增长。其中一些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或至少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学习型城区在中国的兴起,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原因,既有城区发展的利益诉求推动,也有学习型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要求。首先是中国的大城市有创建学习型城区的动力。中国的城市,尤其是由多个行政区构成的地级以上城市,其市、区级政府在发展城区经济,提升城区综合竞争力方面有着相同的利益诉求。而创建学习型城区能提升城区市民整体素质和人力资本,从而加强城区综合竞争力,正好又能满足这种利益诉求,因此,创建工作也就顺势兴起。其次,从创建学习型城市到创建学习型城区,这既符合中国城市行政管理级别之间的逻辑,也反映出创建学习型城区从属于学习型城市的整体规划。

在我国,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发轫于社区教育,并以社区教育的开展作为重要内容。我国社区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先后在上海、江苏、天津等地实地调研社区教育工作,听取意见。200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区教育的内涵和任务,并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市的8个城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确定了第一批2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以后,北京、上海、大连、常州等全国有60多个城市先后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城区)”的目标。2003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进一步扩大到60多个,基本覆盖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许多省级、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分别确定了一批省级和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2004年,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并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在全国推广。2009年,据对93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的统计,共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84.3万个,学习型家庭80.7万个。2009年8月,教育部重新公布了9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名单。2010年,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达到68个。2010年,中国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011年教育部召开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新形势下社区教育发展的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的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步入快速发展轨道。1999年,上海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列入“上海十五计划与2015年远景规划”。2003年,“首届全国学习型城区论坛”在上海举行。2004年,上海完成了《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指导意见研究总报告》。2006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沪委发〔2006〕2号),明确了推进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2007年4月,召开了“上海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会”,标志着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进入了纵深推进的新阶段。2007年由市精神文明办和市教委联合组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具体工作机构,在市教委增设终身教育处,对外作为市政府的一个职能机构,称为“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学习办”),由市教委和市精神文明办委托市远程教育集团,组建成立了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利用远程教育集团的资源,加强对区县社区学院的业务指导。2010年,上海成立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2010年7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上海开放大学”,标志着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入深化发展阶段。2011年1月,召开“2010年上海市社区教育总结表彰会”,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先进项目进行表彰。2011年5月1日,《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并制定了《上海终身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