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建学习型城区模式研究的意义

创建学习型城区模式研究的意义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创建学习型城区模式研究的意义“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简单来说,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也就能从中发现和抽象出规律,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经验,如进一步将此类经验归纳上升到理论高度,也就形成了模式。此外,两者的共同之处还在于都选择了“三区联动”模式。

二、创建学习型城区模式研究的意义

“模式(pattern)”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简单来说,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也就能从中发现和抽象出规律,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经验,如进一步将此类经验归纳上升到理论高度,也就形成了模式。

自从1968年美国学者哈钦斯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到现在不过40余年的时间,中国从21世纪前后开始创建学习型城区的工作,到现在也不过10余年的时间。尽管参与者众多,但限于时间较短,参与的城区大多数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些即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却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还有些城区虽然走在了创建工作的前列,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创建模式,但这些模式总体上来看尚不够成熟。因此,总结不同城区的创建经验,探索其模式的合理成分与不足之处,不仅有利于不同城区完善其创建模式,指导其进一步的实践,而且有利于模式不够明显尤其是准备加入到学习型城区创建的城市更能从模式的研究中获得借鉴和启示。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对创建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深化模式的内涵,不断推进杨浦区的工作,又能推广经验,发挥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作用。

1.分析总结城区创建经验

2010年,杨浦区在创建学习型城区的过程中取得可称为标志性意义的成绩,那就是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杨浦区在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具体包括:基本形成了终身学习的社会共识和与知识创新功能相匹配的学习环境,多数社区居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了具有丰富学习资源和充分学习机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了多形式及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格局;基本形成了与“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体制机制框架相适应的,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建设学习型城区的合力;实现了各级各类学校相关教育资源向社会的开放,其中中小学校的场地资源在特定时间段全部向社区开放[4]

以上成绩的取得基于杨浦区学习型城区建设创建模式的探索和实施,对这一创建模式进一步总结、提炼,能提供有益的经验,发挥其示范效应;另外,通过模式的研究,对比“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杨浦区也可从中发现进一步的努力方向,提升发展的空间。

2.丰富发展城区创建理论

杨浦区基于其“百年大学文明、百年市政文明和百年工业文明”的历史积淀,并结合当前老工业区向知识创新区转型的历史机遇,提出了“三区联动”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无论是在打造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社区教育,还是在学习型组织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突显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三区联动”模式选择不仅合理、有效,而且成为全国众多学习型城区创建模式中的一种,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和发展了创建工作,也成为其他地区创建学习型城区寻找的学习和借鉴对象。然而,“三区联动”模式也是动态发展的,无论是在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培育学习型组织,还是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这一模式都需要进一步深化。

3.深化挖掘城区创建内涵

杨浦区建设“知识创新区”,致力于将一个百年老工业区转型为以知识创新为主的新型城区。至今走过了将近十年,成效显著[5]。知识创新区的主要内容包括:依托区域丰富的科教资源和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站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和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进程。

杨浦区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区符合杨浦区知识创新区的转型发展需要,如果说知识创新区重点在于向知识和创新的转型,那么,创建学习型城区则重在培育终身教育和学习观念,打造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组织,加强社区教育,提升市民的整体素养,“知识”、“创新”、“学习”、“教育”等构成了两者共同的主题,一致的方向和类似的目标。此外,两者的共同之处还在于都选择了“三区联动”模式。共同的发展模式、一致的方向和类似的目标,决定了学习型城区创建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呈现的不足之处都能为知识创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注释】

[1]http://www.cnsaes.org/homepage/html/publication/publicationreport/416.html.

[2]http://www.cnsaes.org/homepage/html/publication/publicationreport/416.html.

[3]http://www.cnsaes.org/homepage/html/publication/publicationreport/416.html.

[4]http://www.caea.org.cn/shifanqu.asp.

[5]http://www.ypdj.cn/ypdjweb/details.asp?id=69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