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有计划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有计划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是同时形成的。同时,在商品经济前面加上“有计划的”限定词,表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

从有计划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20条

本文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单纯是一般学术问题,而且是涉及党的政治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根本性理论问题。

●市场经济指主要依靠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组织与调节社会经济的形式或体制。

●不搞市场经济,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就不可能完成,对外开放也无法扩大,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经济结构的合理也无法实现。因此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是当务之急。

1.我国正在进入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为内容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新阶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理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单纯是一般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党的政治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根本性理论问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邓小平1979年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算起,到今年“南巡”讲话中再一次讲这个问题,经历了十多年时间。它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日益表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今天已成为全党的共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涉及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特别是“姓资姓社”问题,曾经困扰着人们,并成为国际和国内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5.什么是市场经济?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指主要依靠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组织与调节社会经济的形式或体制。

6.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调节经济的手段,即全社会的经济依靠什么样的机制运行,全社会的资源通过什么手段配置到各个产业部门和各个企业,是组织和调节社会生产力的手段问题。

市场经济同时又是一定的制度规定。市场要发挥经济运行和调节手段的功能,要有一定的经济制度做载体,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首先是与市场交易直接有关的制度,如竞争规则、价格形成制度、供给和需求规范等;其次社会经济运行的各环节,如财务、税收、银行、金融、劳动工资也要有一套适应市场的制度。认为市场经济仅仅是一种手段,与经济制度毫不搭界的观点未必是正确的。

7.市场经济制度又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或社会主义制度。姓资姓社,只能是所有制决定。市场制度与所有制有联系,但非一回事。所有制决定劳动成果、剩余劳动归谁所有,是生产领域的事,因而是决定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的根本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是流通领域的事,反映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互换劳动的关系。由于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不一致性,价值和价格的不一致性,经济主体的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时,可能出现背离,他的个别劳动的实现可能高于或低于社会劳动,出现社会劳动占有上或利润上的差别。但这种利益关系与所有制占有剩余劳动的利益关系相比,只是第二位的、从属性的,从属于和服务于一定的所有制关系。

8.市场经济既可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为社会主义服务。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市场成为资本活动的场所,自然为资本的利益服务;反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市场是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的舞台,则有利于社会主义。

在市场以一定所有制为基础并为它服务的意义上,可以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这不是说,依靠供求和价格机制分配社会资源,组织和调节社会经济的市场经济实质会有所改变。

9.在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私企业在市场上并存和竞争。私有企业可以存在和发展,公有企业同样会在利益刺激机制和竞争压力机制下自主经营,改进管理,努力创造新技术和产品,降低个别劳动成本,提高效益,发挥优越性。因此,有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不是更有利于社会主义?

10.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商品生产是为市场而生产。商品生产又离不开商品交换,即从市场购进生产需要的资料,出售自己的商品。市场既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又是供求双方交换关系的总和,离开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离开价值规律的作用,就不可能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如果一定要谈两者的区别,那么商品经济侧重说明社会分工下劳动的间接社会性质,即个别劳动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被承认和实现为社会劳动;市场经济则说明生产商品劳动社会性的实现,即由供求双方构成商品流通和经济运行过程。前者说明劳动社会性质的本质,后者是它在现象上的表现。

1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历史上也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虽然也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它们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普遍形式。当时,整个社会还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至多说有市场经济的萌芽。只有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商品成为财富的元素形态,产品和生产要素都成为商品,加入市场流通,并形成全社会统一的市场,才进入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社会。所以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是同时形成的。

认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不是同时产生的,也不是同一概念”的看法,似乎缺少根据。

12.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断的提出,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的贡献。它突破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和市场的老观念;突破了社会主义只有消费品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半商品经济观念,确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全部产品(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是商品的崭新观念。同时,在商品经济前面加上“有计划的”限定词,表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这样做,能适应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转向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因此理所当然成为那个阶段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

13.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多方面采取了改革措施。根本原则是“放权让利”,逐步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表现在:进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从原来清一色的公有制变成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结构;国家缩小指令性生产和分配计划,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和比重,逐步形成计划与市场双轨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在分配上,增加国营企业支配的利润和职工的个人收入,非公有经济更是先行一步,由此带动个人消费需求的增加,并成为计划提供需求以外的新的社会需求;在财政、金融、劳动、商业等体制也有一系列改革,特别财政税收制度改革,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财力,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所有这一切,造成商品市场和投资、消费需求的扩大,使国民经济发展取得极大成功,几年上了一个台阶。

14.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看,又需要新的理论观念代替它,指导新的实践。

有计划商品经济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承认商品经济,只承认产品是商品,不承认生产商品的全部要素是商品,这就限制了商品的范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是商品的要求大体上实现了。但要素市场(包括金融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或者缺位,或者初创,或者很不规范。没有全要素市场,当然算不得真正的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这是一。

如果从传统的经济体制的立场出发来理解有计划商品经济,完全可能把经济总体看作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区别开来,实际上把商品经济变成计划经济的工具,供计划利用的一种形式。计划是经济的主观因素,商品或市场是经济的客体存在,把商品和市场看成主观计划的工具,否定了商品经济作为第一性现象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是把制定计划的主体,即国家及其体现,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看成经济主体,否定了构成市场主体即企业的独立自主地位。“放权让利”的实际含义变成放或不放,大放小放,想放想收,都由国家决定,企业没有多少权力。而且地方权力和财力越大,对企业干预越多,地方保护主义也随之而起。证实的资料表明,在政府未放弃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又规定不同政策的条件下,国营大中型企业比之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更处于不利地位。结果,出现企业不独立,竞争不公平,价格不统一,行为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苦乐太不均以及地区市场互相封锁等现象,形成不规范的计划经济和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并存,使两者应有的长处发挥不出甚至缺点叠加的局面。

由此可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大力培育全要素的商品化、货币化和市场化,建立统一而规范的、健全的市场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更新计划观念。传统的观念把计划经济看成公有制的制度特征,由社会主义国家计划机构制定年度的、中长期的国民经济与发展计划和规划,以行政指令方式下达到各部门和企业,强制保证其实现。这只是对计划的狭义理解,即国家制定的计划也有指令性和指导性的区别,直接对企业调控和通过市场间接调控的不同。用行政命令办法配置全社会资源,实质上是统制经济,极端形式的计划经济。这种计划经济,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上,都只是适应特殊条件(例如战争或原始积累时期)下的客观需要。一般情况下,它只能限定在某些投资领域(如国土整治、水利建设)和某些产业部门的局部范围。对这种计划形式,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既不能绝对否定,也不应迷信。计划性或计划经济还有更广泛些的含义。计划性就是社会有意识地经常地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或按比例发展。在这一意义上,计划经济也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凡国家在认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干预和调控市场的过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计划经济。

16.对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也不能停留在古典式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解上。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内涵,是随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变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中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们规模小,经营分散,相互之间完全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盲目生产,价值规律完全自发地调节各部门和各企业的生产,是完全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和描述的,大体就是这种古典式的市场经济。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已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垄断组织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现代市场经济已经是不完全竞争或国家干预下垄断与竞争结合的市场经济。

现代垄断竞争市场经济,全社会中、长期的发展以宏观指导性计划为主,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以统一的指令性计划为主;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市场竞争和协作;市场则受国家干预或政府调控。从具体部门看,邮电、自来水、煤气等公用事业部门实行自然垄断或潜在竞争;汽车、钢铁、石油化工等有规模效益的产业部门,是少数几个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寡头垄断竞争;其他一般性工业部门则是产品差别化的垄断竞争。

所以,垄断竞争结合型市场,即现代市场经济本身已经内含着广义的计划性或计划经济,是市场“看不见的手”和国家“看得见的手”的干预和调节相结合。不能把计划和市场两者绝对对立起来,看成水火不相容。那是狭窄地界定计划经济和把市场经济凝固起来作古典式市场经济理解的结果。

17.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干预、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从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存在多种形式或类型。主要有5种模式:①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间接调控式,企业和家庭的微观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导向;②北欧瑞典等福利国家模式,企业和家庭活动也由市场调节,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采取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③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由政府制定中、长期计划和规划,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并通过政策措施加以引导,但不对企业直接下达计划;④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国家通过立法为市场竞争建立秩序,防止“不道德竞争”,同时实行积极的经济政策和健全的货币制度保证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⑤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模式,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限制过度竞争,并与企业巨头们紧密协作来实施指导性计划经济。

采取何种国家与市场结合的模式,各国根据自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等条件确定,以某种形式为主,也不排斥其他形式,而且随客观经济形势及其他条件变化还会对它不断作些调整。诚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即使有国家干预,也无法根本解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但他们采取的国家与市场综合的各种形式,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当然,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才能使计划和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

18.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是当务之急。首先,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转变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所谓转换机制,就要从原来的行政集权的计划机制转换为企业自主的市场机制。其次,不搞市场经济,无法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是我国有望在明年初重返关贸总协定,在大幅度减让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以及承担保护知识产权义务,履行国家待遇原则陆续向外资扩散,扩大开放劳工产业后,我们国内市场和在国际市场将遇到更激烈的竞争,只有按国际规范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才能对付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再次,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使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只有建立统一而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国家的计划指导、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有良好作用。

19.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必须完成三位一体的任务。这就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计划管理职能和方式,切实使政企职责分开;真正推动企业走向市场,让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达到责权利相统一;努力发展各类市场,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同时严格执行市场管理的制度,以利于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

20.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包括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摒弃传统体制下企业是国家行政机构附属品的意识和等级观念,树立市场主体意识、销售意识、竞争意识、积累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盈亏意识等,并确保竞争在公平的前提下进行。

载《文汇报》,1992年9月25日

《计划经济探索》1992年第6期同时刊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