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复旦经济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的国际比较

复旦经济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的国际比较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经济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的国际比较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的比较复旦经济学本科的课程设置,几经改革调整以后,目前从数量上看,与国外著名大学差别不太大。复旦经济学科与美国名牌大学相比,课程设置的主要区别在研究生阶段。复旦经济学科的师资水平总体而言居国内同类学校前列。

复旦经济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的国际比较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的比较

复旦经济学本科的课程设置,几经改革调整以后,目前从数量上看,与国外著名大学(以美国为例)差别不太大。以经济学院为范围,我们开出约70门,美国的哈佛大学为45门,斯坦福大学为72门。虽然还有个别专业课未开出,但主要课程几乎全都有了。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方面,差别表现在:(1)普通教学课程方面,美国大学涉及面广,可选择性大。美国的大学生是没有什么专业概念的,拿一个经济系学士学位,只要选满总学时1/3左右的经济系课程就可以了,其他课程选读的自由度很大,学生被要求有广博的自然、社会人文甚至神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普通教育课程,一类是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性质的政治课,一类是英语、计算机等工具课,另一类是体育;现在虽然增加了一些扩大知识面的选修课,范围还比较窄,可选择性还不够强,专业课、必修课过多也是一个原因;(2)专业课方面,我们的数学和定量方法训练不足,专业课设置量大并渗透着过于实用的、技术性、操作性的工商管理课程内容,如外汇结算、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等;美国则偏重于经济学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复旦经济学科与美国名牌大学相比,课程设置的主要区别在研究生阶段。哈佛大学经济系首先为研究生开的课程就有75门,此外还有16门阅读和研究课程。这方面,无论数量和质量差距都很大。例如,在哈佛,经济理论(包括思想史)课程,本科生开了7门,研究生达19门;定量方法课本科生只有3门,研究生则增至8门,其中计量经济学由浅入深达到4门,包括一门讨论班课程;而我们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处于很落后状态,缺少计量经济学的高级课程和研究计量经济学的高级人才,即使课开得出,绝大多数学生也学不懂。我们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问题,不仅数量不足,更重要的还在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水平与本科生拉不开差距。

著名经济学家为研究生开设高级专门化课程和讨论班,围绕他形成一个个研究群体,从事开拓性、前沿性和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形成不同的学术风格和学术派别,是决定学校知名度的关键。诺贝尔经济学奖连续被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们获得,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教学水平看,经济系培养出的本科学生专业水平可能高于美国名牌大学学生的水平,但知识面和与社会相处的能力方面可能不如他们。研究生的总体水平应该承认比他们低,差距还相当大。

二、背景的比较分析

1.培养目标方面。美国大学本科是通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分析技术以及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这也许和美国大学教育比较普及有关。我们虽也提出本科是通才教育的要求,但“通”到什么程度,怎样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并具体落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实际上,培养目标主要还落在专业人才。这从经济学院下设几个系就反映出来了。在美国,如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属人文和自然科学学院,经济系下面是不分专业的,根本就没有国际金融系、世界经济系之类。本科生培养经济学的“通才”还是经济学的“专业人才”,决定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方面的差别。也许,在我国当前本科教育还不普及,市场经济发展又急需各种经济和管理专业人才的条件下,这种系科和课程设置还是符合实际需要的。

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是专业人才,但我们现有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似乎希望每个研究生都成为理论家和思想家,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美国的经济学研究生在有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后,有90%甚至更多是在理论指导下利用计量模型从事经验分析作学位论文的,只有少数专门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成为理论家和思想家。因此美国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收集和熟悉统计资料,熟悉和掌握计量模型及电脑软件支配了学生90%的时间。这也是中国留美学生整天忙碌不堪甚至难以为继的原因,反之又是中国研究生感到比读本科还轻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看来,把多数研究生培养成理论能密切联系实际、从事经验数据分析的应用型高级经济理论人才,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学制方面。我国目前研究生学制分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除个别有提前的以外,一般各为三年。美国这两个阶段是统一的,硕博连读,而且学制有弹性。这特别有利于高质量博士生的培养和撰写出开创性的博士论文。

3.师资条件。复旦经济学科的师资水平总体而言居国内同类学校前列。尤其是文革以后培养出来崭露头角的一批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更是复旦经济学科迈向国际一流的希望所在。但与国外著名大学相比,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有不足,主要是数学方法和计量工具的掌握上。我们研究生教学和研究水平的落后,归根结底还在于师资素质与结构达不到美国名牌大学的相应水平。

4.物质条件。这方面的差距影响教学水平和课程设置是众所周知的,这里不多谈。

三、几点设想和建议

1.招生方面。本科新生的质量是有保证的,经济学科是热门,考生十里挑一。今后能否以经济学院而不是按各系为单位招生。生源问题主要在研究生。前些年经济学科生源有限,入学考试曾取消了高等数学,现在看来必须恢复;同时,经济学院各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应该是统一的。

2.学制方面。新生入学后第一、二学年不分系,到第三学年经过综合考试后,视其成绩、潜力、素质和兴趣再分系,有些实在不行的,可作结业或大专生处理;研究生的学制和培养制度也一样。淘汰制、资格考试制、论文开题报告制等都十分重要,应逐步试行或创造条件实行。

3.课程设置和建设。经济学院本科各系的基础课应是共同的,而且除普通教育课程外应占大部分学时,这一点我们已经这样做了。本科的课程缺门要尽快补齐,计量经济学、定量方法课程急需花大力气建设,研究生已设课程要大力提高质量,拉开与本科课程的档次。某些课程应订出规划逐步开设。

应充分利用复旦与国际上的学术联系,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邀请外国学者和中国在国外留学人员归国作短期、中期讲学。

4.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一流的学科,必须有国际一流的师资。培养跨世纪的杰出人才是学科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杨校长提出的给青年人以机会确是有号召力、凝聚力和鼓舞人心的。要给一批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有定期(如每隔2—3年)出国访问、进修、合作研究、参加国际会议等的机会,接触国际上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收集资料、掌握信息、结交朋友、扩大复旦的国际知名度;要给青年教师压教学和科研的任务,使他们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也要鼓励他们到国际舞台上去大显身手,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和教材。

争取在国外留学生中学有成就者回国执教,充实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是否还可采取一点非常办法,选送政治素质好、学习拔尖的若干名22—25岁的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等著名大学师从国际级权威攻读博士学位,培养他们成为复旦下一世纪创国际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和蜚声国际的出类拔萃的著名经济学家。

载《复旦教育》,199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