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外出版课程设置比较

中外出版课程设置比较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中外高校出版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能使我们了解中外出版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的异同,进而可透视出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造成中外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外文化传统及出版业运行机制方面的差别之外,还与办学院系的性质有关。因此,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和完善图书市场营销方面内容的教学,已成了我国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中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

对中外高校出版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能使我们了解中外出版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的异同,进而可透视出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这对改进我国出版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提高我国出版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大有裨益。

1.中外出版课程设置的相同点

中外出版教育的教学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外对出版史的教育都比较重视。只有少数学校,如美国的加拉庭出版学院及法国的出版职业学校和我国的清华大学编辑专业没有开设出版史类课程,其余的大多数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设有出版专业的高校,如英国牛津大学的出版专业、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图书专修科、四川大学中文系编辑专业、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编辑学专业等,都开设了以介绍本国出版业发展历史进程和基本情况为主的出版史类课程。

(2)中外都重视书业法律知识传授。几乎所有设有出版专业的高校都开设有出版法律法规类课程。在所开设的法律知识课程中,国外侧重版权保护法律知识的传授,而我国的高校则大多对出版法规与政策进行全面介绍。

(3)中外都很重视现代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应用。计算机在出版业中的应用成了中外出版类专业的必开课程。此外,国外开设的一些与现代科技应用相关的课程,如纽约大学开设的传播技术革命、电子出版物,慕尼黑大学开设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牛津大学开设的国际互联网络与出版等课程,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也已开设。如清华大学编辑专业开设了电子出版技术、多媒体传播学,四川大学开设了现代化编辑手段,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设了微机数据库、Internet及其应用基础等课程。

2.中外出版课程设置的不同点

中外出版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无论是所设课程的数量及结构,还是所设课程的名称,都反映出了中外出版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的明显差异。

(1)从所设课程数量可以看出,我国重教师课堂面授,国外重课外实践。国外的出版类专业,仅设置有10~15门专业课程,但安排学生课外实践的时间特别多,纯实践的课程或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甚至要超过专业面授课程。我国的出版类专业则一般设置有20~30门课程,这些课程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连学制一年的专业证书班,教育部都要求教师面授时间必须达到800课时以上,可见我国出版高等教育重教师课堂面授的特征十分突出。

(2)从所设课程的名称可以看出,我国重理论规律教育,国外重实用技能训练。在我国高校所设课程中,出版学、编辑学、发行学、印刷学、读者学等带“学”字的课程以及带“论”字的课程如文学概论、出版概论、印刷概论、逻辑学概论、新闻理论等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国外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中,纯理论内容的课程极少。以编辑业务课程为例,国外开设的此类课程,多以“编辑业务”(加拿大)、“图书与期刊编辑业务”(德国)、“文字编辑技巧”(英国)、“图书编辑技巧”(巴西)冠名,而我国各高校所开设的此类课程,均无一例外地以“编辑学”冠名。

(3)从所设课程结构可以看出,我国重人文基础素质培养,国外重市场营销知识传授。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有大量增强学生人文基础素质方面的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中文工具书使用、文献检索、辞书学、中国文化史概要等课程,在各校出版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国外高校中普遍开设的细分程度高、针对性和指导性都很强的图书销售图书市场、广告宣传、经营技术等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在我国许多高校的出版类专业,尤其是编辑类专业中都很少开设。

造成中外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外文化传统及出版业运行机制方面的差别之外,还与办学院系的性质有关。我国的出版类专业大多设在大学的中文系与图书信息管理院系,其人文素质培养课程的师资力量雄厚,目前高校课程安排中“因人设庙”的习惯,必然会使出版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人文基础课程比例膨胀。在我国出版业的调控机制由计划逐步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各出版经营单位都迫切需要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如果我们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节,就永远也摆脱不了出版类专业“招生没人报、分配没人要”的困境。因此,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和完善图书市场营销方面内容的教学,已成了我国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中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

【注释】

[1]陈斌.中国出版业10年数字全报告.中国图书商报,2005-01-07(24)

[2]罗紫初.调整运作思路,改善运作机制.见:黎小江主编.跨世纪的出版业思考.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19

[3]参见各年《中国出版年鉴》。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报告(2001~2004).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江翠平.中外书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编辑之友,2004(1):31~33

[6]中国新华书店访日考察团.日本出版发行业的概况及其特点.图书情报知识,1985(3):41~46

[7]刘文杰,瞿磊.盘点薪酬,盘点书业——2002年度美国书业工资调查.中国图书商报,2003-07-25(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