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市场与市场体系及经济运行

金融市场与市场体系及经济运行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金融市场与市场体系及经济运行人们一般认为,我国的金融市场理论发端于1984年。

第一节 金融市场与市场体系及经济运行

人们一般认为,我国的金融市场理论发端于1984年。(1)而理论毕竟是实践的产物,所以,现实中的金融市场早已开始萌芽。除了传统的银行存款活动之外,还有承兑汇票的贴现(1981年)、发行股票(1980年)、发行国库券(1981年)等。可以说,我国直接融资性金融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而兴起的,既是改革的需要,又是改革的产物。如果认为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唯一出路和必然选择,那么在改革中引进市场机制,培育和逐步拓展金融市场,就是顺理成章和理所当然的。

一、建立金融市场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

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在世界范围内迄今尚不存在无市场的商品经济。金融市场的功能就是实现资金灵活地从长余向短缺、从低效向高效的转移。一方面使资金的供给达到最大的数量,另一方面又使资金供给达到最优的配置,取得最佳的资金使用效益,从而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提供第一推动力。所以,就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金融市场的内在要求而言,除了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资金,以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外,还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剂资金余缺,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灵活融通资金。事实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某些耗资巨大的重点建设工程的投资,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筹集。如上海的30万吨乙烯工程所需的30多亿元巨额资金,就是通过利用外资和发行国内债券来解决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金积累与资金融通都是极端重要的。后者将对前者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在这点上,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金融抑制”理论(2)和“金融深化”理论(3)尽管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却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都认为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抑制”(如人为的低利率政策,金融业内的垄断,信贷和外汇的硬性配给,财政税收政策对金融资产的抑制等)必然阻碍甚或抑制经济的发展;而消除“抑制”,走“金融深化”(其状态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的存量、流量金融体系的规模、结构,金融资产的价格——利率等指标来衡量)即发展金融市场之路,是资金相对短缺、资金供求矛盾较为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当然更是经济和市场都高度发达的国家促进经济成长的重要支柱和依托。

二、建立金融市场是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商品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市场经济。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这是自不待言的。众所周知,现代市场作为一个系统,是由众多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多种市场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金融市场居于中枢、轴心地位。金融市场是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先导,是启动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润滑油”和“助推器”。因为,资金是商品经济运动的“血液”,是社会再生产运动的发端性环节。生产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流动都要首先以货币资金的投入和流动为前提。一切经济往来,都需要通过资金作媒介来实现。因此,社会信用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货币资金的运转效率,直接牵涉到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营运状态。传统体制下银行效率的低下,信用工具的单调,特别是金融市场缺位所导致的货币资金的大量沉淀和流转迟滞,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商品(物资)流转上的阻滞;科技开发及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的资金短缺,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和风险机制;劳动力流动因缺乏资金市场导向和有偿使用约束所呈现的僵化态势,等等,就是这方面的种种佐证。

三、建立金融市场是提高资金使用效能进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金融市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1)它可以最广泛地筹集资金。金融市场通过众多的子市场和多种多样的信用工具,既为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资金来源和筹资形式,又为投资者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投资抉择,从而达到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最大限度地运用资金,不断提高其使用效益的目的。(2)金融市场还可以通过利率、期限、风险等约束促使生产和经营者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谋求最大的产出,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四、建立金融市场是实现宏观管理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正在逐步由产品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转化。传统的以直接、行政调控手段为主的宏观管理格局正在受到冲击。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已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机构之一——中央银行运用诸如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必要的作用环境。理论和实践表明,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国家对经济运行的间接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就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制约。

五、建立金融市场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客观需要

从本质上讲,有效配置资源和合理调整结构,主要是通过利益导向实现的。随着融资渠道在我国的日益扩展,融资性资金来源在社会总资金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价格——利率变动,对资金流向的“指示器”作用,也将随之而日渐增强,其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功能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实施的一种有效手段和不可或缺的经济杠杆

总之,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直接融资市场的兴起和逐步发育,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培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甚至风吹草动都将直接牵连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态势,是社会经济中最为敏感的一根中枢神经,那么,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育和渐趋完备,其作为经济发展输血大动脉,作为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生产经营活动重要手段的作用也必将日益显现。正因如此,改革以来,国家金融形势和金融政策的变化,资金供给上的紧缩或扩张效应,融资渠道的开拓和畅通与否,金融工具、相关调节手段的运用及其变动趋向,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密切关注,成了促进或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微观经济活动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