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前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及重点

当前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及重点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当前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及重点(一)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近期,国内农产品连锁式的价格上涨引发各方关注:先是绿豆、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价格飙升,再是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价格较快上涨。8月中旬,陇南市出现特大暴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37亿元。

二、当前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及重点

(一)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近期,国内农产品连锁式的价格上涨引发各方关注:先是绿豆、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价格飙升,再是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价格较快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一方面增加了城乡居民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农民从农产品涨价中得到好处被下游生产资料等其他物品价格高速上涨所抵消。据甘肃省发展改革(价格)部门监测显示,9月10日,平均小麦、玉米收购价分别为每500克1.02元、0.98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10.87%,19.51%。富强粉、粳米零售价分别为每500克1.47元、2.6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8.09%,15.56%。从长远看,国内粮食形势不容乐观,下半年国内粮食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粮食价格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但同时要做好防范部分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一是马铃薯产业加快发展。依托项目,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马铃薯良种补贴,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速度,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发展。2009年,省上筹措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马铃薯原种网棚生产和贮藏库建设,新建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8000亩,原种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25万亩,一级种薯扩繁14.3万亩,二级种薯扩繁50多万亩,可供今年500万亩商品薯生产用种。建设1000吨马铃薯原种贮藏窖16座,新增马铃薯原种贮藏能力1.6万吨;新增1000吨一级种薯贮藏库100座,新增贮藏能力10万吨,完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示范推广250万亩。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鲜薯总产量超过1200万吨,鲜薯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建成专业批发市场10多个,购销网点1500个,甘肃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在全国知名的农业主导产业。

二是肉牛肉羊产业大县建设,促进了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按照农牧优势互补、资源高效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所产丰富的秸秆资源,从加强畜种良繁与改良体系建设入手,加快发展规模养殖,推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2009年整合筹措1.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养殖小区、良种繁育体系、市场体系和产业大县建设,带动39个牛羊大县投入资金13.8亿元。16个肉牛产业大县肉牛出栏比上年增长11.1%,27个肉羊产业大县肉羊出栏增长12.5%,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力地带动了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全省畜牧业已经从牧区资源约束型逐步走上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发展草食畜牧业的路子,农区牛羊饲养量占全省的80%以上、牛羊肉产量占全省的85%以上。

三是中药材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省上筹措5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优良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向优生区和适生区集中,建设道地中药材原种繁育基地240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近2万亩。组织开展了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在5个中药材主产县建设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全省中药材面积发展到246万亩,初步形成了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湿带栽培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栽培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栽培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栽培区4大中药材生产基地。全省地产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主要品种产量占全国的70%~95%,“岷归”、“纹党”等名贵道地中药材驰名中外,享誉东南亚。全省中药材年交易量18万吨左右,出口量占全国的75%。

(三)扶贫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甘肃省的重视和支持。意见中将扶贫开发放在了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战略的规划中,并明确提出以“两州两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陇南市)为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是当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两项重要制度,实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新时期深化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举措。甘肃省农村“低保”和扶贫政策两项制度自6月份在全省全面展开,目前全省55个扶贫重点县的260多个乡镇已进入建档立卡阶段,占试点乡镇数的40%以上。我省立足省情实际,合理确定了农村低保不低于年人均850元的标准。目前,全省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补助水平和覆盖面分别为850元、每人每月65元和13.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形成标准低、补差高、保障比例高的格局,已使260.9万农村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下半年全省将在保持目前低保标准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保障范围,把15个重点帮扶县的农村低保人数由目前的74万人增加到98.66万人,低保面由20.4%扩大到27.2%;34个其他国家帮扶、省帮扶的低保人数由130余万人增加到162.3万人,低保面由13.9%扩大到17.3%,把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全面实现“应保尽保”。

(四)农业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

甘肃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不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也对全年农业后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年夏季甘肃省区域平均气温相对常年同期偏高1.4℃,是自1994年以来连续第17个偏高年份,为近4年最高;同时,今年夏季省内各地出现了暴雨(洪)、局部地区强降水、冰雹、连阴雨、高温、干旱、干热风沙尘暴等气候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今夏气候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2.47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达50.29亿元。

今年夏季省内各地出现暴洪、泥石流的强度较大,部分地方受灾较严重。今夏,在河东的镇原、崆峒、两当、康县、崇信、安定、临夏、和政等17个县区出现暴雨22日次,较常年同期略偏多,为近4年最多,集中出现在盛夏7月下旬。7月22-26日,平凉、庆阳、陇南、天水等市出现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农作物受灾面积4465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7.1亿元。8月中旬,陇南市出现特大暴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37亿元。8月7日舟曲县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遇难1478人,失踪287人,受灾4496户、20227人;水毁农田1417亩,水毁房屋307户、5508间。

河东23个县区的部分乡镇出现局部地区雹灾,其中正宁、榆中、宕昌雹灾较重。据不完全统计,夏季局部地区雹灾造成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5714公顷,成灾面积16634公顷,绝收面积6612公顷;损失粮食2833万斤,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861万元。

(五)农业生态环境是甘肃生态问题中最突出的基础性问题

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治理已经成为甘肃农业持续发展的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近几十年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加剧,甘肃省局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居于首位的是缺水问题,干旱缺水一直是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作为以灌溉农业为主的三大内陆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用水量大大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据中科院测算,到2010年,甘肃缺水量将达8.69亿立方米~13亿立方米,水的问题将严重制约着甘肃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水土流失问题,甘肃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不仅损失了农业生产赖以发展的土壤基础,流失了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而且对下游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影响到水利建设、电力开发、农牧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削弱了各流域的容洪、泄洪能力,从而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构成极大的危害。其三是天然草地退化严重,由于超载过牧、掠夺开发,致使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突出表现为草原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目前全省退化草地面积达10693万亩,占年利用草地面积的39%,其中,重度退化草地33万亩,中度退化草地面积3956万亩;沙化面积达4587万亩;盐渍化和沙漠化面积达6.8万亩。甘南是全省最大的草原牧区,全州近90%的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3260万亩,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80%,严重影响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