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的集聚地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的集聚地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战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有利于生产力要素合理流动、科学配置;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和投资效益,节约土地和资源;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新型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逐步改变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结构。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的集聚地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5.2.3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的集聚地

1)作为农村经济集聚空间的必然性

小城镇将作为乡村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发挥着节约土地、改造乡村环境、促进乡村地区自下而上城市化的作用。在我国理论界长期有一种看法: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推动力,而小城镇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企业的载体。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却是:尽管国家大力引导,至今乡村工业向小城镇集聚的仍占少数,80%以上乡镇企业在自然村落,1.25亿职工仍有9 800多万处于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两栖”之间,职业转移并没有与空间转移相结合。与此同时,由于集聚不起足够的工商业生产要素,许多小城镇成了“空壳镇”,发展迟缓、人气低迷、以人口集中为前提的第三产业也根本发展不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乡村工业向城镇的迁移受到内部多种利益机制的约束和迁入门槛的阻碍;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小规模城镇对有限的经济要素的抢夺导致多数小城镇发展不足,达不到合理的规模,不具备理想的规模效益,缺乏从根本上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财力,对企业的发展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许多学者对小城镇在农村工业化、非农化中的作用和意义产生了怀疑。

实际上,我国乡村工业化走到今天,不管有多大的阻力,“集中”仍是保障其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而很长时期内,向门槛较高的大中城市的集中都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一部分乡村工业与农业和农村较为紧密的关系使其难以太过脱离农村,另外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地价高昂的大城市缺乏立足之处,因此向小城镇的集中仍然是唯一的选择。然而继续实行当前这种工业不加区分地向城镇集中的均衡化的政策,不仅使许多企业得不到真正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导致其发展不良,还分散了资源使一些真正具备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也发育不良。要真正地实现集中所能带来的规模效益,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对小城镇实行差异化政策,引导乡村工业向那些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真正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良服务、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小城镇集中。这样的小城镇并不多,一般人口在2万以上,每个县仅2~4个,东部发达地区稍多些,为3~5个,中西部要少些,仅2~3个,全国也只有5 000~6 000个。只有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促使乡村工业跳出行政区划界限,向这类小城镇集聚,才能使这些小城镇迅速地成长起来,也才能够发挥预期中小城镇节约土地、改造乡村环境、促进乡村地区自下而上城市化的作用。

因此,只有少数区位条件好、具有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基础雄厚的中心镇才具备条件成为乡村地区第二、三产业的载体。这一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村正在推行“三集中”,其中的一条就是“工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如果没有上述认识作为指导,很可能导致农村工业被“分散集中”到成千上万规模小、环境差、基础弱、发展慢的小城镇,到时候再要亡羊补牢地进行“二次集中”工程,将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当然,这一载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改变当前小城镇均衡化的发展政策,对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实施政策倾斜,同时解除不具备条件的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发展非农经济的任务,重点培育其作为农村新住区的职能。这需要多方面政策的配合,尤其是要与小城镇的体制改革相结合。

2)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组织基点

就我国国情而言,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样根据我国现状,增加劳动就业主要不是在大企业,不是在国有企业,而主要在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大企业资金技术密集,用人相对较少,而小企业面宽、量大,又多为劳动密集型,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方面,可以为我们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指明方向。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在全球经济化的巨大浪潮中,中国如何积极应对全球化是中国经济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大量跨国公司在中国入住,另一方面本地化的区域经济要有着核心竞争力才能成功地迎接全球竞争的挑战。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上。我国农村有丰富的煤炭、水电资源和其他多种矿产资源,并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良好环境。大量事实也证明了我国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的,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的。所以,正确引导小城镇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更是我国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战略。

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战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有利于生产力要素合理流动、科学配置;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和投资效益,节约土地和资源;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新型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逐步改变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结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了强大的外部经济,即聚集经济,从而能够担当起农村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推动性单位”的职能,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小康目标。综上所述,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是小城镇发展在乡镇企业存在障碍后出现的新的发展动力。

3)农村第三产业的集聚地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小城镇则是农村第三产业的集聚地。第三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而乡村第三产业的集聚点就是小城镇。实际上,我国传统社会中小城镇主要承担的就是乡村第三产业集聚点的功能。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主要表现在商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

商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形式,农村专业化市场作为小城镇发展商业的重要载体,极大地推动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由于农村专业化市场全面开放,集大量交易者于同一场所,采取平等竞争、面对面协商议价的方式交易,具有流通环节少、交易成本低、成交机会大的优点,所以在小城镇中应重点发展该市场以促进商业发展,带动小城镇的经济。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最强劲、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和生长极。在这种大的背景趋势下,小城镇发展旅游业(休闲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越来越切实可行,旅游业对于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重要。由于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拉动力大的经济文化型产业,在小城镇发展旅游业可以起到拉动小城镇经济、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发扬小城镇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旅游产业对于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和文化传统的小城镇来说,旅游业可以成为它们蓬勃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它们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全面发展。

房地产业也日渐成为小城镇第三产业的龙头。首先,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可以创造出理想的居住环境,提高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使用价值和产品的市场价格。其次,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房地产业提供高水准、低成本的基础设施服务,使房地产开发项目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再次,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可以给居住者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水准和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价格。最后,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可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间接提高为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和过程后服务的水平。

4)小城镇是带动和扩大农村市场的桥头堡

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广阔的市场,既要有国外市场,更要有国内市场。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来看,扩大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中国有13亿多的人口,9亿多在农村,这9亿多农村人口相当2倍多的欧盟的人口,或3倍多的美国人口。如果中国农民的消费达到美国、欧盟人口消费水平的1/10,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将大大增长。尽管中国农村有9亿多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土地、水等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都十分短缺。中国可耕地面积有16亿亩(1亩≈667m2),人均只有1.2亩,大大低于世界人均耕地的水平;中国人均占有淡水2 200 m3,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由于人均耕地少,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水平增长也很缓慢。如果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战略,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可以有效地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扩大投资需求,尤其是吸引民间投资,明显提高农民消费的商品化程度,扩大其对住宅、农产品、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和农产品阶段性过剩的状况,而且也为整个工业和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农民进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腾出来的土地就可以相对集中,农业生产就可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就可以相应的增加。而只有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村的消费水平才能提高。同时,城镇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城市对农副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从而刺激城市的各种消费,这样,对整个国民经济可以起到强劲拉动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