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府参与经济运行的结果及发展

政府参与经济运行的结果及发展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2.3 政府参与经济运行的结果及发展凯恩斯提出政府应当参与经济运行的理论之后,凯恩斯经济学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派,政府参与经济运行的思想也被西方各国政府所接受。

11.2.3 政府参与经济运行的结果及发展

凯恩斯提出政府应当参与经济运行的理论之后,凯恩斯经济学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派,政府参与经济运行的思想也被西方各国政府所接受。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据的各种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凯恩斯最初提出的政策主张,即那种主要是仅仅预防经济危机的措施,到1950年以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所提出的长期增长政策和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所取代;同时,在法国等国家,加强了具有一定目标的中期和长期的经济规划。同一时期内,在欧洲那些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都未曾发生比较深刻的经济危机;在美国,从1960年开始出现了持续八年的罕见的长期经济高涨。这一切都被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府参与经济运行的巨大成功,从战后到60年代中期的20年被称作“凯恩斯时代”,凯恩斯本人也被称作“战后繁荣之父”。

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和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由于凯恩斯经济学无法对此作出有效解释,出现“滞胀”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同时这也被认为是政府长期执行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各种新自由主义流派,凯恩斯主义不再一家独大,各流派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试图对政府参与经济运行的决策产生影响,西方政府也不再坚持执行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而是以非常务实的态度对经济进行管理。如1981年里根总统把供给学派理论作为美国官方经济学,由此产生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经济学小贴士11-2】 发达国家政府如何抑制贫富差距?

贫富差别并非都是坏事,保持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对我们的社会是必需的,是有益的和健康的。它既是一种激励机制,又体现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

由于人的个体天生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必然会反映在收入的分配上。我们甚至不能想象,完全没有了贫富差别的社会会是个什么样子。

可问题是,怎样确定和保持“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即适度的贫富差别?如果不控制好这个“度”,以致贫富差别过大(过大过小对我们的社会都是一场灾难),那也会导致对社会公平的破坏,从而引发一种强烈的仇富心理以及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冲动,会引发动乱和暴力,那将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

在发达国家,对富人在银行的存款有严格的限制,超过一定的限额将被课以重税,以强迫其储蓄进入消费和投资。在税收上的收入累进制,也强迫富人缴纳更多的税赋。还有,高达50%的遗产税将使富人不可能将他的大部分财产留给其后代。于是,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的富人,在他们拥有了一定的财富后,他们发现,除了他们自己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对于绝大多数的能被称作“富人”的人来说,那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其余的财富都是社会的,他们不过是这些财富的托管人而已。

正是由于发达国家对富人的政策,强迫许多富人成为这样的人:他一方面是企业家,另一方面,他又同时是慈善家,他必须把企业所赚来的钱,流水似的大把大把地花出去,大把大把地捐给穷人或公益事业。通过这样的调节,实现一种社会公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