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元化视角下发展模式

多元化视角下发展模式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多元化视角下发展模式本节是笔者在总结、整理相关文献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出的几个发展模式。因此,工业旅游产品创新需要工业和旅游业共同努力。从产业融合视角审视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工业资源、旅游体验与信息技术三者缺一不可。图6-2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型1.工业资源——原材料旅游六大要素中,游是核心。

第二节 多元化视角下发展模式

本节是笔者在总结、整理相关文献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出的几个发展模式。

一、产业融合视角下模式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创新与放松管制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顾客体验偏好的加强、产品联合的互补效应使得产业间的边界日趋模糊,产业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促进了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的形成。工业旅游是旅游业与工业交叉融合的产物,在实现工业与旅游业双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中国学者马健则指出,产业融合有三个识别原则:“首先,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共同技术基础;其次,产业间是否经历了技术融合到市场融合过程,并达到了市场融合的目标,只有市场融合才是融合产业得以生存下去的基础,只有考察融合产业或企业的市场状况和市场规模,才能判断其产业融合的真实存在;最后,原有产业之间的界限是否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产业界限的模糊,产业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技术、产品和业务相互渗透和交叉,改变了企业生产的成本结构和投资的特征,从而使融合的产品具备了多类产品的特征与功能。”

(一)工业旅游的融合过程

工业旅游是产业融合的产物。从产业融合的内涵来看,工业旅游的融合过程是:在开放的产业系统下,旅游业的旅游服务(食、住、线路设计,尤其是体验元素的注入)与工业各类资源(生产流程、企业文化、现场模拟环境等)通过非线性的网络关系进行技术、产品、企业等方面的互动,促进技术、产品、市场需要等信息与知识在两大产业中的扩散,引起负熵的流入,打破原系统的线性平衡状态,实现梯形产品的创新(梯形创新是旧惯例或实践的中断、突破或新产品的出现),促进融合了多种产品属性(功能)的产品——工业旅游的形成,如图6-1所示。

img20

图6-1 工业旅游形成过程

(二)工业旅游融合的三大抓手

1.产品

产品是指加强融合型产品创新能力。工业资源是工业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由于企业大部分企业最关心的是产值和自身产品的打造,重视的是工业生产和技术的改造和创新。而参与开发工业游的积极性不高,对工业游缺乏足够的兴趣,工业游动力不足。旅游产品开发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有限,缺乏开发工业旅游经验,对工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不知如何着手,许多极具开发价值的工业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工业游产品应该有明确的主题策划和营销方向,如科普类的可以定位学生,怀旧类的应该定位老人,而国内外同行的商务考察,也应专门设计相应线路。因此,工业旅游产品创新需要工业和旅游业共同努力。另外,和其他产品一样,工业游也需要“以销定产”,在做之前首先要了解普通消费者的需求,根据游客的需求制定详细的旅游规划,设置旅游线路。其次应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提高游客的兴趣,实现双赢。工业旅游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如果只有生硬的讲解、冷冰冰的材料和流程,游客的兴致将大打折扣。如果企业可以提供机会,让游客驾驶拖拉机或者拧个螺丝、推推工具车等,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零距离接触工业生产、工业产品,可能大大提高游客的兴趣。

2.市场

市场是指引导市场需求。许多旅游消费者由于消费惯性、消费能力、消费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仍然倾向于传统的观光游览。对于工业旅游、产业旅游等一无所知,甚至误以为是参观学习、接受企业教育等枯燥活动,没什么意思。特别是旅行社对此兴致不高。据了解,不少企业往往把工业游当成“公益活动”,旅游价格低廉,实际利润空间很小。况且,工业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组织成团游客存在诸多困难。还有就是缺乏专业的工业游导游人员,后续服务难以为继。企业有了文化陈列室、历史展览馆,但没有专业素质较高的讲解人员,游客看不懂,不能体会企业文化的精髓,工业旅游的独特魅力就难以发挥出来。

国外成熟的工业游产品,则是把工业特色融于“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美国国家造币厂工业旅游是较为成功的例子。美国国家造币厂在车间的空中建起观光平台,由平面滚梯载着游客按四方形路线观光,每位收费6美元;指导游客用仪器辨别美钞上的部分防伪秘密,每位收费6美元;出售用制钞过程中切下来的美钞纸边编成的纸花束,每束6美元;游客还可以亲手制作一张不用于流通的“纪念美钞”。只要因地制宜,这些别出心裁的做法,借鉴起来并不太难。因此,只有不断提升消费者的学习能力,加强宣传,将科学考察、旅游体验的元素植入工业旅游的产品中,使得原属不同市场的需求随着产业的融合而激发和汇聚,提高人们对工业旅游市场认知度,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才会有强劲的动力。

3.制度

制度是指完善融合制度。现存产业政策中还有许多不利于产业融合的因素,地方政府出于地区保护、产业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对产业融合管制较严,限制企业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从而阻碍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导致产业系统的封闭性较强,使产业之间的融合步履维艰。

(三)融合模式

实现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形成高质量的工业旅游新产品,需要市场需求、企业推动、政府引导这三大动力的强力驱动,如图6-2所示。

这种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三大基石是工业资源、旅游体验与信息技术。

从产业融合视角审视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工业资源、旅游体验与信息技术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工业资源是原材料,是开展工业旅游的必要条件;旅游体验则是催化剂,是构成工业旅游强大吸引力的源泉;信息网络则是桥梁,它把工业与旅游有机融合,使旅游者获得了更大的满足。

图6-2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型

1.工业资源——原材料

旅游六大要素中,游是核心。独特的工业资源是游客产生工业旅游动机的源泉,因而工业资源是工业旅游的根基。但并非所有的工业资源都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高质量的工业旅游产品需要品质优良的原材料,即选取满足游客求知欲、与游客的体验情感诉求吻合的工业资源,才能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使工业资源持续发展。如汽车制造业钢花飞溅的热轧车间震人心魄,几分钟生产一辆的汽车总装生产线令人耳目一新;食品制造业安全卫生的生产工序消除了游客对食品安全质量的忧患心理等。上万个机械零件在流水线上跳跃、组合,然后一辆簇新的汽车在眼前诞生,仿佛变形金刚一般神奇;饮料生产线上,每小时罐装3.6万~4万瓶的速度,让人感觉是过山车般刺激炫目;乳业基地里,挤奶转盘上排队等待挤奶的奶牛让人以为它们能听懂人类指令……不管你是一个对机器着迷的机械迷,还是一个看完新闻后对冰箱里的牛奶举棋不定的家庭主妇,或是一个暑假里探寻工业秘密的中学生,都能在工业旅游中获得满足。

2.旅游体验——催化剂

旅游行为的内驱力是旅游愉悦,旅游体验是旅游世界的硬核。工业旅游给游客的旅游愉悦产生于游客体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在为游客提供相关旅游服务的基础上,深入市场调研,运用体验经济理论,从专业的角度全力打造创造性旅游体验,设计如何让游客置身其中的舞台,为游客提供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体验的再现和模拟有助于延伸工业旅游产品与游客之间的交互关系,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推动工业旅游的发展。因此,旅游体验成为工业旅游的催化剂。

鸡精完全是从鸡身上提取的吗?怎样才是正确使用鸡精的烹饪方法?这些疑问,你都可以在“太太乐”的生产流水线旁以及厨艺乐园里找到答案。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线路主要包括:参观鸡处理、磨粉、干燥灭菌、包装等鸡精现代化生产流水线,领略鸡精真材实料的现代化生产过程及花园式厂区景点。另外,公司还特聘高级厨艺顾问为游客演示菜肴制作以及现场品尝。游客不但可以优惠购买太太乐产品,还会结识很多外国烹饪爱好者。目前,这是最受外国朋友欢迎的线路,国外游客占到一半以上。

3.信息网络——桥梁

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需要信息网络这座桥梁的链接。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而促进的。信息网络将两产业相关的语音、数据、视像等用信息网络进行转化,使市场上的供需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工业与旅游业各部门,构建直通路径,相互沟通,实现整合业务,打造两产业进行对话并传递给旅游者的网络平台。因此,确保信息交流的畅通,提高网络应用水平,既是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网络互联设备市场长期发展的主要途径。

通过网络对接,使工业和旅游业实现专业化分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提高信息、资金等的运转效率。信息网络技术作为连接工业与旅游业的纽带,保障了两产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这是工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关键桥梁。

媒体宣传——堪与故宫博物院媲美的服饰博物馆。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创办于2005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服饰博物馆,以收藏少数民族和清代皇族服饰为特色。所藏的苗族苗绣服饰、海南黎族的“龙被”,堪称翘楚。清代帝王服饰的藏品,从数量和质量上看,仅次于故宫博物院。该馆不仅征集到已故大师沈从文关于中国古代服饰论著的手稿作为镇馆之宝,还收藏了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设计精美的古代服饰,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前瞻性收藏眼光。媒体的报道吸引了众多的当地旅游购物者,使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游成为一条当地旅游线路。

二、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下发展模式

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三个阶段后,开始进入了第四阶段的竞争——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近年来,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热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旅游协作区域逐步成型,旅游正大步走向区域合作阶段。在一体化发展方面领先全国的长三角地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中、小城市和集镇都在迅速发展,城市等级序列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落。它在发展模式上更强调的是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连体发展、梯度分工,在发展态势上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以三角洲15市为主体、三省市一体联动、以南北两翼为腹地的“大上海”发展格局。

吴杨、沈玉芳(2007)认为[1],工业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工业资源,如工业遗产资源、生产性工业景观资源等,工业布局与工业发展的区域性指向与特征,使得这些工业旅游资源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在今后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工业旅游的区域性特征要充分重视,应针对不同空间区域、不同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资源结构和特点,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合理的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大区域合作方式,以全面、有序地推动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

(一)大旅游视角下制定工业旅游规划

1.跨省级区域的工业旅游联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区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全国及跨省级区域范围内工业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工业旅游区、工业旅游点的确定,要切合国家的工业产业区域布局现状和导向,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叠加效应,提高旅游资源的影响力,从而带来单个地域单元独自开发资源所无法获得的规模效益。

要切合不同区域的工业产业发展历史和条件,结合国家和各区域的产业规划,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具有重大区域经济促进作用、行业带动作用的工业旅游点,分阶段、有次序地逐步完善全国工业旅游的布局和组织,并打破区域壁垒、推动区域之间工业旅游的联动发展。

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四大经济区域。如果说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亮点,长三角地区便是亮点中的亮点,对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保持7%~8%的GDP增长率和新一轮景气周期的形成,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无论从增长速度、创新能力、市场化水平、科技发展、人才素质、城市化水平等各方面考虑,长三角地区都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充当起拉动作用的“龙头”。

区域经济一体化造就了区域旅游一体化,而经济互补、社会分工、先进制造模式和管理理念,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及工业旅游一体化的重要外部动力。

2.省级区域的工业旅游协作

省级区域工业旅游发展,整体规划要先行,省级区域工业旅游发展比跨区域障碍小一些。但是要发展得好,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发展思路为指导,即需要编制一个跨越市级行政区的完善、细致、务实区域旅游规划,从短期、中长期和长期三个层面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和运行进行统筹。

由于工业旅游与一般旅游不同,其发展依靠的工业旅游资源绝大多数位于城市,因此要沿循区域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路径和布局特点,选取能代表区域工业地位与特征的工业旅游点;充分重视区域内的工业传统优势,特别是传统手工业制造技术与品牌优势;结合区域内重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使部分工业旅游点分布能与一般旅游点分布相配合;参照工业产业今后的发展指向与重点,逐步形成省级区域内工业旅游发展的完善规划与空间布局。

要充分考虑工业企业特点和旅游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规划。包括:产业规划,通过提高准入标准和引导旅游公司和酒店的跨区域重组来实现省级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基础设施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造成的浪费,有效整合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政策环境统一规划,如收费标准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等,突破各地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

政府起到导向支持、协调促进的作用。可以组织市民免费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企业;结合相关节庆、文化活动的宣传效应,扩大工业旅游的影响力;以政府为主导,打破地区资源垄断,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企业应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为工业旅游的发展而安排具体旅游项目、新建旅游接待设施、提供有吸引力的特色和创新旅游商品。旅行社作为工业旅游开发的重要媒介,可以提供广泛的营销渠道,通过市场推广、人员促销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市场份额;可以提供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进行线路设计、旅游接待、人员培训、游客信息回馈等工作,确保产品更贴近游客的旅游期望,促进工业旅游逐渐走向正规化、专业化、系统化。

3.城市范围的合作

城市范围内工业旅游发展规划、工业旅游点的确定,要充分重视城市内的工业历史、工业传统、工业品牌与城市形象,结合城市游憩空间的开拓,选择有质量的工业旅游景观作为推进的对象。

城市工业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可分为:

(1)与周边城市的工业旅游资源整合。以南京为例,如与上海合作,依靠上海工业旅游的知名度,开拓长距离旅游市场;如与江苏其他城市进行合作,突出区域文化优势和旅游景观优势,获得与上海竞争的实力。

(2)区域内部的资源整合。以辽宁为例,在沈阳中部城市群组合相近区域的各类旅游景点,使资源类型呈现多样化局面,即工业旅游资源的相互联合、工业旅游资源与传统旅游资源的融合、工业旅游资源与新兴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全部整合,最终形成新的更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同时,对于因城市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因资源匮乏而无法维系的“工业遗产”,则应该从保护城市发展文脉,保护城市历史与情感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结合城市更新与改造,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无论是博物馆、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艺术场馆,还是规模较大的公园等城市游憩空间,其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其物质遗存下的历史、文化、情感,其生命的延续也由此开始,单纯的保护总是困难重重,只有合理地利用与发展,才是其价值传承的主要目的。

(二)选择合理的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

成功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模式需要不同的主体在各自的领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区域旅游合作所涉及的领域有三大类。

(1)工业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制度、政策、法规领域(这部分靠政府的有效合作)。特别是制定旅游法规是协调行业管理关系、促进旅游及相关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旅游涉及多个行业。制定旅游法,建立健全旅游相关行业协调机制和综合执法机制,将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十分必要。

(2)工业旅游资源、客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供给方面(这部分靠旅游企业的有效合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务院研究室组织的对现阶段旅游业研究,做了一个最全面、结论最清晰的报告,结论是:“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市场需求大,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这个研究是对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几大阶段性特征,对应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性任务得出的结论。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带动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

(3)协调利益关系和规范行业行为(这部分靠非政府旅游组织的有效合作)。当然这三类的合作又是相互关联的。工业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是生动和丰富的。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品牌企业已经重视旅游业与工业旅游的融合,坚持统筹发展、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改革创新,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工业旅游旅游发展之路。

1.工业经济欠发达与非均衡区域模式——点状模式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国或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和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的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而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推动性工业所诱导的增长发源于推动性工业所在的地理中心,这种地理中心又称为增长中心。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区位、交通状况、人居环境、市场信息、服务功能条件较差,从而决定其无法降低兴办工业旅游的经营成本。由于间接成本的提高,导致产品边际成本提高,从而降低边际效益。

中西部工业经济欠发达与非均衡区域可以将重要的工业旅游景点作为该区域的工业旅游基点进行开发,旅游经济上,则称为点状模式。这样的工业旅游基点,一般以区域内最有特色、最有地位、最重要的工业企业或工业历史遗迹为载体,是工业旅游活动最活跃的景点和工业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点”。在区域整体旅游产业和工业经济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工业旅游基点因其自身的功能的特殊性,在周围各个方向上会逐渐构成一个工业旅游空间吸引域或集聚点,而在合适的条件下,会不断成长发育成为该区域的工业旅游发展核心,并进一步发挥辐射与带动效应。

所以,工业经济欠发达与非均衡区域发展工业旅游,应当选择先政府后市场的混合型模式。这既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民间和市场的作用,把政府的力量与市场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具有政府主导型所具有的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的特点,又有市场主导型所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和竞争力强的特点,总体效果较好。

2.工业经济发达与均衡区域模式——线状模式

法国经济学家费朗索瓦·佩鲁(F.R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非均衡增长的,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往往集中于一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发展,形成经济活动中心(即增长极),这些中心有各种功能恰似一个“磁极”,可以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即“极化”效应)。这一理论揭示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而通过发展计划和重点投资,优先发展那些有较强增长势头的地区。当发达地区的经济已经壮大,积累因素循环造成的贫富差别过大时,应及时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刺激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在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工业门类较多、工业旅游景点分布密集、工业经济发展较为完善的区域,可将区域分为不同节点,每节点都具有不同的服务范围和辐射领域,且在特色与功能上有所区别和分工。根据组成节点的数量、等级、种类、密度、重要性等,这些发展轴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与类型,从而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连接,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工业旅游线。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因此合作是树立旅游整体形象、吸引旅游者的必然选择。国际上的加勒比海地区、东南亚地区鲜明的旅游形象的树立与区域合作的战略实施是分不开的。

从中国工业旅游的区域发展现状来看,华东、华北、中南地区工业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工业旅游景点数量较多,分布较为集中,适合选择一体化开发模式。这些区域工业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必将推进区域工业旅游一体化开发模式的构筑和运行,推动区域工业旅游资源、产品、市场、交通、政策、形象等形成联动发展的态势。

区位条件和历史因素决定了东部地区易受海外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起步快、阵痛小,较易迅速成长为亚太地区新兴的经济带。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因此合作、协作是树立旅游整体形象,吸引旅游者的必然选择,区域合作和区域旅游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在一体化开发的过程中,将区域内工业旅游节点组合为专门的工业旅游线路至关重要,如单一行业门类的游览专线(沈阳铁西工人住宅村之旅,沈阳航空博览园之旅等)、针对不同市场的专业线路(投资考察游、学生红色旅游)等。此外,也可以根据旅游交通线路将工业旅游节点与其他旅游节点组织成为综合型工业旅游线路。如大连造船厂工业旅游、大连海洋馆游、大连金石滩游和大连城市游等。

3.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模式——网状模式

“无边界管理”一词最早是由杰克·韦尔奇(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提出的。在韦尔奇执掌帅印的20年中,通用电气公司连续四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受赞赏的公司”的第一位,韦尔奇也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家和首席执行官。是什么让韦尔奇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其中,对“边界”的关注及其实施无边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韦尔奇的“无边界管理”就是想“拆毁”所有阻碍沟通与合作的“高墙”。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栋建筑物有墙壁和地板,墙壁分开了职务,地板则区分了层级,而我要将所有人全都聚在一个打通的大房间里。”他预想中的无边界组织是: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把外部的围墙推倒,让供应商和用户成为一个单一过程的组成部分。

旅游业在强调区域协调与联动发展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政府之间以对话协商的方式联合推动区域工业旅游的发展,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减少工业旅游开发的行政与地域障碍,组织合理的工业旅游线路,联合进行市场营销与开发工作,形成协调发展区域工业旅游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从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鼓励各种个体,如工业企业、旅行社、行业工会与协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之间开展自发的对话与合作,更利于消除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界限,从实施的层面来看,其合作措施也更容易投入实质化运作。因此,政府、市场、法律等也要起到调节作用,其机制职能各不相同。

(1)政府推动机制。国际国内一种通行的做法是以行政力量来推动区域分工协作,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在增进区域整体利益的同时实现各自利益的扩张。

(2)市场调节机制。这是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推动力。换句话说,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利润最大化动机,驱使旅游企业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而开展相互间的合作,通过联合和兼并来整合区域内生产要素,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形成资源有效配置。

(3)法律保护机制。这是区域旅游合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合作的法律运行机制、合作的法律规范机制和奖惩机制。

(4)人文融合机制。地域相邻、人缘乡亲、文化相同等因素可以降低合作成本,减少合作阻力。

合作也能推进政府间的协作,市场的效益与管治的效率得以交融,真正形成互利多赢的“无边界”工业旅游合作方式,可以推动区域工业旅游的一体化开发。

另外,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在产业内部力量推进下不断生长、进步和演化,也需要以开放的姿态,逐步开拓新的开发领域,扩大产业边界。在工业旅游产业链条的始端与末端,在最活跃、最有创新力、对机会与利益最敏锐的部分,工业旅游的定义范围在不断扩充,工业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边界在不断模糊,塑造出边界开放的——柔性工业旅游产业网络与域面。

旅游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各个区域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文化、信息的交互,区域内与区域外的二分法正在变得逐渐模糊。许多区域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的力量迟早要冲破行政区划的边界,从而促进经济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