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部地区集群经济发展概况

东部地区集群经济发展概况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东部地区集群经济发展概况1.浙江省浙江省是我国集群经济发达的地区,产业集群现象遍及全省各地。浙江省许多产业集群是以行政区域和跨行政区域为边界发展的,形成许多跨县乡连片发展、专业化分工的区域产业集群。这表明,乡镇工业专业园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平台。

二、东部地区集群经济发展概况

1.浙江省

浙江省是我国集群经济发达的地区,产业集群现象遍及全省各地。到2001年底,浙江省产值超亿元的区域特色经济区块有519个,其中10~50亿元的区块118个,50~100亿元的区块26个,100亿元以上的区块3个。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包括温州柳市低压电器产业群、宁波服装产业群、诸暨大唐袜业群、义乌小商品集群等。浙江省典型产业集群地区分布如表1-6所示。

表1-6 浙江省各地市典型产业群

img14

资料来源:《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

浙江集群经济根据其区域范围大小之不同,可以分为3种主要类型:

(1)区域产业集群。

浙江省许多产业集群是以行政区域和跨行政区域为边界发展的,形成许多跨县乡连片发展、专业化分工的区域产业集群。如诸暨大唐袜业群、温州皮鞋产业群、嵊州领带产业群,甚至浙江服装产业群等。

大唐袜业群地处宁绍、金瓯和杭嘉湖三大经济板块的接合部,在地域上以诸暨市中西部的大唐镇为中心,包括城关镇、草塔镇、五泄镇、牌头镇、王家井镇、马剑镇、安华镇、同山镇、五一镇、青山乡等在内的11个相邻乡镇(见图1-7),120个村,1万多户农村家庭。现有上万家专业加工企业(包括家庭工场),拥有各类袜业机械6.5万余台,其中普通袜机近5万台,进口袜机0.6万台。每年生产各类袜子48亿双,实现产值近80亿元。产品销往除海南之外的全国各地,产量占全国市场的40%左右(1999年),并外销到日本、韩国、中东和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成为“中国袜业之乡”。

img15

图1-7 浙江大唐袜业群区位图

资料来源:《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

(2)特色工业园区产业群。

加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是浙江省近年来针对原有产业“低、小、散”和产业链短的状况所采取的产业规划措施。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01年10月出台了《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十五”发展专题规划》,明确提出了“把我省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创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工业新格局。”通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渐成气候。据统计,截止2002年6月,浙江省经省审批的省级重点特色工业园区102个,被列入省重点工程项目的有56个,总投资达38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达120亿元,已建成特色工业园区46个,预计当年底还将建成20个,园区内企业总数已超过2000家。

(3)乡镇工业园区产业群。

浙江省为了推动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及其集群式发展,于2001年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建设乡镇工业专业工业区的实施意见》。各地加快对乡镇工业专业区的培育、提升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整合集聚、招商引资、环境整治、科技创新、争创名牌、龙头企业培育、增加投入、政策扶持、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促进了区域块状特色经济的优化和发展。2002年,该省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县以上乡镇工业专业园区900个。其中122个省级乡镇工业专业园区已聚集企业13.6万余家,职工141万余人,年销售收入1925亿余元,利润125亿余元,完成出口交货值454亿余元。年产值约占全省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这表明,乡镇工业专业园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平台。

20多年来,浙江省一批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同类产品市场中迅速成长,成为具有国际性特色的产业集群。表1-7即是11个被浙江省2000年认定为“最具成长性的国际性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一些基本经济指标。

浙江省产业集群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产业集群在浙江县域工业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专业化产业区总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在50%~70%之间的有17个县(市、区),占70%~90%之间的有12个,占90%以上的有2个,其中52个专业化产业区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32种主要工业品调查,浙江有56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占总数的10.53%;居前十位的产品有336种,占总数的63.16%。

表1-7 浙江最具成长性的国际性特色产业集聚区①

img16

注:①资料来源:朱华晟:《浙江产业群》,2003;②小商品共分28大类,3万多种;③仅五金城内的销售企业数;④1996年绍兴县村以上乡镇纺织企业数量;⑤五大服装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在全行业中的比例。

2.广东省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改革开放早,市场经济观念超前,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外向型经济活跃。在外资“扎堆”的直接推动作用下,广东经济发展迅猛,企业聚集显著,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和专业镇经济等集群经济现象,广东的专业镇经济和“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尤其引人注目。

(1)专业镇经济。

专业镇经济是指在各个乡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大量企业集聚起来专业从事某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形成集聚经济规模效应的乡镇经济形态。比如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称号的中山市小榄镇。该镇的特色产业是五金制造业,五金制品9大类在小榄都有生产,在全国锁具市场上约占4成市场占有率。2001年,该镇共有工业企业3825家,工业销售收入132亿元。其中,五金类企业1224家,占32%;五金其配套产业销售收入65亿元,占49%;五金从业人员3.2万人。在燃气灶具方面,小榄华帝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像小榄镇这样的专业镇经济,在广东比比皆是。比如,中山古镇的灯饰、黄圃的腊味、沙溪的服装、澄海市澄城的玩具、南海西樵的纺织、大沥的铝型材制品与摩托车、盐步的内衣、平洲和里水的制鞋、南庄和佛山石湾的陶瓷、张槎的针织、顺德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东莞虎门的服装、石龙等镇的电子产品、厚街的鞋业、茂名市高州和化州的水果、普宁的凉果等等。据广东省统计局的资料,在全省的1556个镇中,2000年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有300个,其中超过20亿元的占50%,超过100亿元的也有15%。东莞、中山、南海、顺德和禅城区90个镇几乎全部发展成为专业镇。这种以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为依托的小城镇蓬勃发展,对广东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1-8 广东省部分专业镇及其特色产业

img17

资料来源:《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

(2)“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市)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是全球最大的轻工业生产基地,2001年其GDP约占广东省的80%,达到7000多亿元。2001年“珠三角”九个地级以上市制造业增加值为2777亿元,占广东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值的87.6%,在广东省工业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全省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大多数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80%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中在深圳、惠州、东莞和广州四市,形成了规模很大的“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2001年全省3354亿元的工业增加值中,深圳、东莞、惠州三市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产业群占了1200亿元;佛山(含南海)、顺德、中山三市以家用电器为主的产业群占了747亿元;珠海的生物制药、家电,江门的纺织化纤,肇庆的电子基础元器件,则分别占了162亿元、204亿元和101亿元。珠三角各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为:

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集群。20世纪90年代中期,“珠三角”IT制造业基本上是集结在东莞一带,从事计算机信息产业的企业有数千家,现在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庞大制造网,并逐步向其二级城市延伸,惠州、中山、佛山市的顺德区等地几乎都成为其供应链里的重要环节。2000年顺德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企业达到1300多家,实现年产值115亿元。惠州市电子工业总产值达390.75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全国第五位。深圳市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如华为、中兴通讯,其生产的程控交换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1.45%,为其配套的厂家大多分布在深圳、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地区。

家用电器制造企业集群。以佛山市顺德区为核心的“珠三角”家电圈集中了3000家家电企业。中山也发展起来,TCL进驻发展空调事业,长虹更是投入巨资建立产能500万台的高端彩电出口生产基地。而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康佳、创维、TCL这三家合计年产彩电1500万台。

计算机软件企业集群。“珠三角”的软件产业正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深圳、广州两地,创产值近80亿元。广州有三个软件基地——天河软件园、黄花岗科技园区和南沙资讯园区,软件企业超过1000家,2000年产值约为45亿元,比上年增长47%以上。深圳软件园于2001年经科技部批准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现有入园软件企业超过100家。

生物医药企业集群。主要聚集在广州和深圳,有100多家医药企业通过GMP认证。康泰、太太药业、海王英特龙、珠海丽珠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的产业化程度高。珠三角生物工程药物上市批准数约占全国的五成,产值也占全国五成。广东省已将医药行业确定为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进行扶持,计划在2005年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广州市已决定投资300亿元开发国际生物研发基地——“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市已经将医药行业列为继电子、服装之后的第三朝阳产业。这与香港推出的中药港计划一起,共同营造了华南地区发展制药工业及生物工程的浓厚氛围,最终将形成广州、深圳、香港为轴线的国际医药生物技术产业集群。

3.江苏省

江苏省的集群经济也比较发达,尤其是在苏南地区。其对外开放水平高,外商直接投资活跃,资本的迁移和流动对当地集群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江苏句容市地处苏南,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一个县级市。2000年句容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江苏的县和县级市中排到第3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第21位。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地区,句容的工业化主要是最近几年才加快发展的,并迅速形成一个由多家主导企业共同形成的自行车企业集群。2000年,中国台湾省立大公司到句容投资,形成句容第一个年产100万辆自行车的台商投资企业,也是句容历史上第一个自行车生产企业。2001年,台湾都茂公司在句容投资,形成第二个自行车台资企业,年产量150万辆。2002年,同样来自台湾自行车产业的澳义公司投资句容,成为第三家规模较大的自行车企业。一个原本不生产自行车的经济欠发达县,在过去3年不到的时间内聚集了30多家自行车企业,集中的生产能力规模超过300万辆,两年后将达到500万辆,形成了一个集中化的自行车工业基地。句容现在的自行车产业群中,已有的4家整车企业全部为台资企业,30余家自行车配套企业中,有21家企业是台商投资企业。由于自行车产业在句容的高度密集,以致在句容的台资已占到句容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相当比例。像句容这样由资本迁移而形成的集群经济,在江苏省各开发区更是十分普遍。

在苏州,以昆山经济开发区、苏州新区、吴江经济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四大开发区为载体,围绕跨国公司,大量IT制造企业集聚在一起,使苏州成为我国IT制造业重要基地,也是全球IT制造业集聚的重要地区,《纽约时报》称苏州是电子产品、电脑和手机的“世界工厂”。目前,苏州的IT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产业链。就个人计算机而言,除了没有生产硬盘驱动器的企业之外,其他都已经存在。2003年3月17日,全球最大的硬盘供应商美国迈拓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的新厂——迈拓科技破土动工,投资2亿美元生产Maxtor硬盘驱动器,迈拓科技建成后将改变苏州个人计算机产业链不完整的状态,使其更加完善。在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周围25公里内可达到95%的配套率,在苏州工业园周围25公里范围内则可以达到98%的配套率。苏州各开发区之间通过同类企业的投资和配套关系实现联动发展。有的同一种产品在多个开发区都有布点,例如电路板的生产,在昆山经济开发区有汇侨电子、耀宁电子、南亚电路板公司等,在苏州工业园则有日东电工(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同样,开发区内外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合作。例如电路板的上游产品覆铜板和铜箔基板在昆山也有生产,其主要企业有台光电子、台正电子、南亚电子等,而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在苏州工业园、苏州新区、吴江经济开发区均有生产,这也使得企业跨越了开发区的界限可以在苏州区域层面以最低的成本进行合作与生产,提高效率。开发区之间还通过配套关系实现联动。表1-9是苏州各开发区内的典型产业链。

表1-9 苏州各开发区内的典型产业链

img18

资料来源:《苏州IT制造业集聚情况调查》。

在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也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经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高新产业集群。其中尤以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珠江路科技园的高新产业集群为甚。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南京市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的基地,并且成为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产业的聚集地。该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0家,占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0%,是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地区,2003年实现技工贸收入为440亿元。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吸引了21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个项目进区落户,投资总额超过40亿美元,目前建成以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中国台湾省统宝光电为主体的电子产业,以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为主流的新型教育科研产业,以日本TOTO、法国英红彩瓦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2002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03.6亿元。珠江路科技园已由“一条街”裂变为集珠江路科技街、江苏软件园、东大科技园、珠江路软件产业园为一体的“一街三园”的发展格局,聚集了1700多家高科技企业,其中软件企业400多家。

4.上海市

上海浦东新区于1990年开发,经过短短10多年的发展,已经一跃成为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区。浦东开发当年,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0.24亿元,而到2002年则飚升为1251亿元,浦东正在成为上海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浦东自东北向西南,在外高桥、金桥、张江和孙桥一带,初步形成了“一江三桥”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布局,集中了浦东新区近70%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浦东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形成了以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效节能、环境保护等产业为主的高技术工业集群。张江科技园区主要以技术创新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软件产业基地和微电子产业基地为主,形成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二的金桥出口加工区形成了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电子通讯、家用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支柱产业,出口加工区成立12年来,共吸引中外项目527个,吸引投资102亿美元,其中多数为高新技术项目。外高桥保税区集聚了以著名跨国公司为龙头的计算机硬件生产企业群。2002年,浦东新区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产值911.86亿元,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41.7%。

除了高技术工业集群,上海浦东还形成了石化工业集群、冶金机械工业集群、汽车工业集群、现代服务产业集群等。2000年,新区有石化企业500户、冶金机械制造企业504户、汽车工业企业67户。2001年,浦东已集聚起128家中外金融机构和650余家中外投资性公司,吸引了31家跨国公司的区域职能总部、151家外商办事处和1400余家中外贸易类公司、综合商社。中国入世后,与要素市场匹配的现代服务机构在此快速发展,2002年已上升至4200余家。

浦东新区集群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多种集群效应,聚集规模经济效益显著。

(1)外资集聚效应。

浦东开发不仅为上海提供了能量释放和黄金空间,而且为世界经济走进中国提供了资本增值的首选之地。浦东率先开放金融、保险、贸易、商业零售、电信、旅游、中介等服务贸易领域,重点引进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现代高新技术工业项目及第三产业项目。2001年,直接吸收外商投资合同项目880个,实际到位资金23.04亿美元。到2001年底,实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注册企业5620家,期末实际注册资金额127.5亿美元,项目投产率90%以上。有90多家国际跨国公司投资了150多个项目。外商投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6.5%,外商投资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占新区工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的73.6%,全年产值702.16亿元,占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产值的76.9%。目前,进入浦东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超过200家,浦东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和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特征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内资集聚效应。

巨大外资的集聚,掀起了国内资本“追风”的热潮。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宝钢、中华国际等30个家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也进驻浦东新区,还吸引了国内巨额资本的流入。到2001年底,全国各地在浦东新区设立企业6206家,注册资金300.9亿元,其中30%来自江浙两省。上海市在沪大企业(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中有36家在浦东落户,占全市56%。

(3)会展集聚效应。

浦东工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会展旅游的发展。目前浦东共有涉外宾馆43家,客房数6593间,床位数9495个。其中,金茂君悦大酒店、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位于全国第一和第三名。此外,还有各类旅馆约150家。2001年主要宾馆会所共举办各类大型会议和展览近600次,参会人员近97万人次。其中,大型展览20次,参加人员90万人次;会议576次,参会人员7万人次。APEC会议、六国首脑会议、世界石油会议等国际性会议130项,占会议总量的22.6%,参会的外籍人士上万人。主要景点、旅行社、涉外宾馆的收入25.3亿元。

(4)现代物流集聚效应。

浦东新区不仅有现代化的商厦、遍布各处的连锁超市与便利店,更有规范化、规模化的物流配送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初具规模。聚集了3000多家国际贸易公司,600多家仓储物流企业,年港区吞吐量超过200万标箱。

(5)人才资源集聚效应。

浦东集群经济还全方位集聚国内外各类人才。先后从海外聘请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目前常年工作和生活在浦东的外籍人士已由原先的8000余人增加到1.5万人。张江“硅谷”吸引的国内、国外创业人士达到2万余人。吸收了国内大批人才来浦东共创辉煌,至1999年底进入上海人才市场交流应聘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272万人次,达成录用意向57万人次。

(6)创新资源集聚效应。

随着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壮大,产业技术创新也在向集群化发展,浦东新区形成了上海贝尔、上海日立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40多个层次较高的企业研发中心。通过浦东的辐射效应,上海工业系统已累计建立70个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23个,市级47个。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创造国内技术领先产品,并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上海的产业水平特别是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7)城市群落效应。

浦东集群经济的崛起,确立了上海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经济辐射效应,已经引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面呼应:沪宁和沪杭高速公路把长江三角洲一大批大中城市与其经济中心上海市紧密地连接起来。目前,以浦东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1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2%的陆地面积、10.4%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和28.5%的进出口总额。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5.天津市

电子信息产业群是天津市重要的产业集群。近年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98年的18%上升到2001年的24%,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14.5%上升到2001年的24.6%,利税总额自1999年以来一直占全市的30%左右。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天津工业结构中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表1-10列出了2001年六省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2000年全国信息产业的排序中,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利润三项指标分别位居全国第五位、第三位和第二位。2002年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3.3,位居全国第二,高于全国平均效益指数48个点。

表1-10 2001年六省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比较

img19

资料来源:《天津电子信息产业群的特点与发展思路》。

注:江苏电子信息产业中“三资”企业比重为该产业增加值中“三资”企业占的比重。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天津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地。它成立于1984年12月,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其经济规模多年来在中国45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保持第一。2001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2.03亿元,工业总产值865.11亿元,工业增加值242.84亿元,税收收入66.43亿元,分别占天津市总量的17.0%、29.6%、30.1%、22.2%。天津开发区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电子通信产业的最大生产基地,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500.42亿元。

天津开发区的迅速崛起,带动了电子通信、食品饮料、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截止到2001年底,这四大产业群的协议投资总额89.99亿美元,占开发区的65.2%,其中电子通信49.06亿美元、食品饮料12.29亿美元、医药化工10.82亿美元、机械制造17.82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数量824家,其中电子信息168家、食品饮料170家、医药化工131家、机械制造355家。

电子通信产业群的主要产品包括移动电话、基站、对讲机、集成电路、显示器、显像管、汽车音响、电子琴等。骨干企业有:摩托罗拉(Motorola)、三星显示器(Samaung Display Devices)、三星电机(Samsung Electro-Mechanics)、三星视界(Samsung)、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onics)、通广三星(Tong Guang Samsung)、现代多媒体(Hyudai Electronics Multimedia)、雅马哈(Yamaha)、三星高新电机(Samsung High and New Electro-Mechanics)、西迪斯(CTS)、松下电子(Matsushita Electronic Components)等。

机械制造产业群的主要产品包括:摩托车、汽车零部件、照相机、集装箱、空气短路器、铅酸蓄电池、减速机等。骨干企业有:新大洲本田摩托(Xindazhou Honda Motor)、矢崎汽配(Yazaki Automotive Parts)、三星光电子(Samsung Opt-Electronics)。

医药化工产业的发展势头较好,医药化工产业群的主要产品包括:PVC、轮胎、饲料、酶制剂、化妆品、涂料、碳素、人工胰岛素、染料中间体等。骨干企业有:乐金大洁化工(LG Dagu Chemical)、普利司通轮胎(Bridgestone Tire)、诺维信(Novo Nordisk)。

食品饮料产业集群的主要产品有:方便面、软饮料、食用植物油等。骨干企业有:顶益国际食品(Tingyi International Food)、北海粮油(North Sea Oil&Grains Industries)、正大实业(Chin Tai Group)、可口可乐(Coco-Cola)、顶园国际食品(Ding Yuan International Food)、正大饮料科技(Chin Tai Feed Tech)、康地万达(Conti Wanda)。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

一是集群企业以外资企业为主导。截至2001年底,该开发区累计批准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409家,引进合同外资146.8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85.34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496.11万美元。目前所形成的电子通信等四个主要产业的骨干企业几乎都是跨国公司在天津开发区的投资项目。例如,投资电子通信产业的跨国公司有美国的摩托罗拉、西迪斯、鹏思特、威旭,韩国的三星集团、现代电子,日本的雅马哈、松下、丰田通商等;投资食品饮料产业的跨国公司有中国台湾地区的顶新集团、大陆的中粮总公司、泰国正大集团、美国可口可乐、大陆谷物、菲利浦·莫里斯、瑞士雀巢等;投资医药化工产业的跨国公司有韩国LG、美国普利司通、仙妮蕾德、PPG、泰国正大集团、丹麦诺和诺德、日本关西涂料、德国赫斯特等;投资机械制造产业的跨国公司有日本本田、矢崎、日商岩井、韩国三星集团、法国施奈德、中国台湾的统一集团、德国SEW、美国约翰迪尔等。

二是集群企业以大企业为主导。2001年,天津开发区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68家,其产值合计占开发区总产值的88.1%;超10亿元的企业7家,其产值占61.8%。在国家外经贸部公布的2000~2001年度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以销售收入计)中,天津开发区共有12家企业入围,占天津市入围企业数量的57.1%。其中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首次跃居第一,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天津开发区2001年工业产品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共有74家,销售额总计779.7亿元,占该区总销售额的90.3%。其中电子通信产业22家,销售额合计占全行业的93.7%;食品饮料产业16家,销售额合计占全行业的93.4%;医药化工产业11家,销售额合计占全行业的88.6%;机械制造产业12家,销售额合计占全行业的58.9%。小企业在开发区所占比重极小。

三是集群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导。天津开发区成立以来,出口总额一直保持连续增长,工业产品的外销率达到35%左右。2001年天津开发区实现产品出口的企业有446家,其中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37家,出口额合计36.18亿美元,占该区出口额的89.7%;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5家,出口额合计25.13亿美元,占62.3%。主要出口产品集中在电子通信、机械设备,产品以移动电话、基站、显示器、集成电路、锂电池、片式电子元件、半导体分立器件、酶制剂等附加值较大的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为主。

天津市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产业集群,如王庆坨自行车企业集群。王庆坨是天津远郊的一个村镇。由于土地的稀少和贫瘠,该镇历来就有做小买卖、跑运输和搞手工制作的传统。1994年,几个曾经干过自行车组装的工人自发地组成手工作坊,利用从市里买来的零件,组装一些加重加粗的驮载式自行车,开始了王庆坨自行车产业的萌芽发展。一年以后的1995年,王庆坨的自行车小企业已经发展到20余家,自行车年产量达到120万辆。到2003年,王庆坨已经有整车企业108家,零部件企业160家。全镇自行车的生产量已经突破700万辆,约占天津市自行车产量的1/3,在全国的产量中接近1/10。自行车生产已经成为王庆坨镇家家参与、遍地开花的产业,被国内自行车同行称为“王庆坨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