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温州市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年温州市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2015年温州市工业、商贸流通、电子信息等产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2015年,温州市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步伐,积极实施“五一〇产业培育提升工程”,促进了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市场总体运行形式来看,今年温州市行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造成企业发展生存压力过大,给电气行业造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一、2015年温州市工业、商贸流通、电子信息等产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2015年,温州市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步伐,积极实施“五一〇产业培育提升工程”,促进了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758.50亿元,比上年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7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91.32亿元,同比增长6.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3位。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16.01和675.30亿元,分别增长4.5%和7.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698.43亿元,增长3.9%,其中出口交货值731.71亿元,下降2.8%。新产品产值1195.01亿元,增长27.8%;新产品产值率为23.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01.37亿元,增长8.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6.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46.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474.10亿元,增长7.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3.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37.67亿元,增长8.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1.8%。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110.66亿元,增长9.0%。全年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达963家,比上年净增加33家。大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1.30亿元,增长6.7%;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97.31亿元,增长6.3%;小微型企业实现增加值582.71亿元,增长6.2%,表明大中型企业发展好于小微型企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5.31亿元,下降1.7%;股份有限公司54.72亿元,增长8.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4.28亿元,增长3.4%;私营企业100.91亿元,增长0.3%。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66万元/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2%。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82.76亿元,增长13.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7.61亿元,增长10.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21.85亿元,增长12.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88.51亿元,增长12.5%。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38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68.73亿元,增长6.8%;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1.9%,日用品类增长4.5%,金银珠宝类增长80.5%,鞋服、针纺织品类增长12.3%,化妆品类增长10.8%,中西药品类增长20.6%,家具类增长57.3%。

年末全市有各类市场48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66个,生产资料市场87个,生产要素市场7个,网上市场27个,服务市场2个。全年各类市场成交额1209.53亿元,其中超亿元市场78个,年成交额846.91亿元;超十亿元市场21个,年成交额647.26亿元。

二、2015年温州市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540.26亿元,比上年增长7.0%,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49.5%。其中,电气、汽摩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和10.2%,两者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24.9%,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2.5%。

(一)电气产业

2015年1—12月,温州市电气产业集群的总产值约为935亿元,其中规上企业总产值约为750亿元,外贸出口额约为9.6亿美元。根据市场总体运行形式来看,今年温州市行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造成企业发展生存压力过大,给电气行业造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截至目前,温州市电气行业现有生产企业1万多家(户),大部分是小微企业,达到70%以上。其中,上规模企业470家,年产值5000万—1亿元企业194家,年产值1亿元—5亿元企业102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26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5家,年产值20亿元以上企业6家,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2家。全市电器工业有集团企业54家,无区域企业107家,上市公司5家。全市有3家企业入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国企业500强有4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7家,获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56家。全市电气行业共获中国驰名商标9枚,中国名牌产品13个。全市电器工业从业人员25万多人,在外从事电气营销人员20万人左右。网络及网站应用日益广泛,不少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电子商务网站以及电子商务系统。

从各主要出口市场的情况来看,出口额均出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对俄罗斯的出口贸易开始复苏,俄企搭建“白色清关”平台,乐商对俄罗斯市场逐渐恢复信心,乐清对俄罗斯的出口额不断增大。

(二)鞋革产业

2015年,温州鞋革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90亿元,同比上升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5.94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3.9%,占全国规上制鞋企业产值的10%左右;实现利润21亿元,同比下降7.1%。另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3647家制鞋企业实现国税入库税收24.80亿元,同比上升4.2%,占十六个特色行业的18.65%,占全市税收的7.23%,在十六个特色行业中稳居第二位。

在外贸出口方面,2015年,全市鞋类出口6.48亿双,同比下降6.53%,出口总值为265.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3%,占到温州外贸出口总值的24.98%,占全国鞋类出口总值的7.99%。

近年来,温州鞋革行业在集聚整合、结构优化中持续升级与发展。2015年,行业制鞋企业数由2000年的6000多家,减少至目前的3647家,然而年产值达亿元以上的企业数则由2000年的24家,增加至目前的157家,规模以上企业数则由2011年的581家(从2011年开始,温州市规上企业标准由500万提高为2000万),增加至目前的798家,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鞋企业数19%。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上市企业2家,15家企业上榜“温州市领军工业企业培育”名单,29家企业上榜“温州市高成长型工业企业培育”名单,分别占两大榜单的15%和13%。

(三)服装产业

2015年,温州服装行业总产值约为6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323.10亿元,同比增长5.3%。据国税局统计数字,2015年,服装企业入库税收12.86亿元,同比增长7.9%,占十六个重点特色行业的9.7%,其中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缴纳国税3.63亿元,名列全市企业第二位。

在外贸出口方面,2015年温州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约服装及衣着附件15.53亿美元,同比降低16.35%。虽然整体形势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在出口国别的市场开发上有井喷式的发展。如在韩国、津巴布韦、利比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国都呈几百倍的增长。

2015年,温州服装产业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5年来,全市服装企业数量由2010年原有的2777家,缩减至目前的2105家,2010年规模以上(规模以上曾指500万以上产值的企业)企业数量为313家,变化为2015年规模以上(现指2000万以上产值的企业)的服装企业为221家。2010年行业产值超亿元企业26家,超10亿元企业7家。2015年,行业产值超亿元的有42家,超10亿元的有6家,分别是森马、乔顿、乔治白、法派、报喜鸟服饰、报喜鸟集团。

(四)汽摩配产业

据温州市国税局对2495户汽摩配企业统计,1—12月份销售收入244.15亿元,同比下降-1.75%;入库税收14.37亿元,同比增长28.83%。据本会对48家监测点会员企业统计,1—12月总产值135.10亿元,同比增长5.6%;销售额125.48亿元,同比增长4.3%。

据温州市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2015年汽摩配出口累计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84%。据本会对48家监测点企业统计,2015年出口交货值累计35.14亿元,同比增长0.3%。

从以上数据看出,虽然国内、国际大环境不利,但温州市汽摩配仍在艰难中前行,产销量和出口值仍保持低速增长。预计2015年完成总产值600亿元,比2014年570亿元增长约5.3%。

(五)泵阀产业

2015年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7亿元,比上年342亿元增加15亿元,同比增长4.38%。其中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98亿元,同比上年增8.2%,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20%左右,规上企业产值占全国15%左右;销售收入达270亿元,基本上和去年持平,其中出口交货值达10.4亿美元,比上年11.4亿美元减少1亿美元,下降8.8%;上缴国家税收11.56亿元,比上年11.17亿元增加0.39亿元,同比增3.49%。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9%左右。在全市2015年机电出口企业30强排名中泵阀业占4席,球豹阀门有限公司、科福龙阀门集团有限公司、超达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振兴石化机械有限公司,其中球豹公司位于全市机电生产企业前30强的第三位,同比上年增长9.2%。

到2015年末,本行业拥有企业总数2600多家。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上企业400多家,约占全国同行企业数的17%左右,各类高新技术企业70多家占全国10%左右。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80多家。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永嘉县的瓯北、龙湾、温州经开区、瑞安等地,还有鹿城、瓯海、乐清等。除已有2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外,又有3家企业在公示中,即阀工阀门有限公司、方正阀门有限公司、慎江阀门有限公司。

列入国家驰名商标和名牌的阀门产品67个,泵产品10个,省级新产品、优秀产品30多个。各类发明专利2300多项,国家、省级技术及检测中心2个,拥有“中国泵阀之乡”“中国阀门城”两个国家级行业称号。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个,分别是浙江石化阀门、宣达阀门、江南阀门、超达阀门等公司。伯特利阀门集团公司和浙江石化阀门公司发起组建的两个省级重点产业技术联盟,成员包括兰州理工大学泵阀研究院、省泵阀检测中心、行业内的骨干、龙头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30多家。通过对10家重点企业调查,2015年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2.7%左右。

三、温州市工业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相关目标及政策措施

(一)发展的主要目标

温州市“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20年达到66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200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5000元、32500元,实现“四翻番”;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00%,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使温州的综合实力更强、城乡区域发展更协调、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社会治理体系更完善。

以“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引,以“五一〇”产业为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存量提升与增量扩大并举,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温州制造和温州服务品牌,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努力构筑温州市产业发展新优势。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1.提升发展温州制造

编制实施《中国制造2025温州行动纲领》,努力建成以先进装备为核心的智能制造集聚区,全面推进温州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力争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突破2300亿元。推动电气、汽摩配、泵阀等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大力引进高端引领项目,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应用,加快培育一批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鞋业、服装等传统轻工产业向时尚智造转型,努力提升设计水平,大力培育品牌文化,推广在线定制、众筹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等柔性制造模式。加快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分层次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生产过程智能化和协同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2万元/人。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实施“温州制造”质量提升计划,加快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建设,推动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建设,全面建成质量强市,打响“温州制造”品牌。注重本土建筑业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到2020年建筑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2.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方向

电气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型、节能型、网络型为特征的第四代低压电器、高压及特高压电器、智能电网设备,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现代工业电气产业集群。以柳白电气新城为中心,建设乐清湾港区创业创新基地、乐清经济开发区传统优势企业提升基地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高端制造基地,形成“一城三基地”的空间发展布局。

鞋业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时尚休闲、健康舒适、功能专用等鞋类产品,加大产品和营销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打造国际性区域品牌的示范区。以鹿城“中国鞋都”都市工业区为中心,推进永嘉品牌鞋业产业园、瑞安休闲鞋业产业园和龙湾女鞋特色产业园的提升发展,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

服装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西服、商务休闲服、时尚女装、潮流童装等主导产品,提升温州服装的设计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中国服装品牌中心城市”。按照“一核引领南北拓展”的产业规划布局,在鹿城滨江时尚引领区、瓯海商务中心区、龙湾高新科技园、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布局发展总部型服装企业,打造“都市时尚服装中心”;在南片,重点建设平阳服饰园区,打造“现代服装生产基地”;在北片,重点建设永嘉服装辅料园,打造“现代服装辅料生产基地”。

汽摩配产业:重点发展特种车辆、总成化模块、智能汽车电子、电子控制系统、线控系统产品等领域,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汽摩配生产基地。以瑞安市国际汽摩配产业园为中心,推进平阳县新兴产业园区汽摩配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汽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中心两基地”的空间发展布局。

泵阀产业:重点发展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智能控制等高端阀门项目,注重铸(锻)、电机、智能执行器等配套件项目建设,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化系统流程装备创新设计和制造基地,以及全球重要泵阀产业集群之一。推进永嘉工业园区泵阀产业转型升级和系统流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龙湾阀门生产基地的扩容提升,形成“一区一基地”的空间布局。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突出发展金融、信息、商务、科创等重点领域。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推进商贸、教育文化、生命健康等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服务业强县(市、区)建设,提升发展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深化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品质塑造和质量提升,促进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依托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加强智能化物流基地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大中型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加快推进雁楠旅游一体化,积极打造洞头国家海洋公园、环飞云湖国家公园,支持平阳、文成、泰顺、苍南融入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打响“神奇山水·传奇温州”品牌。积极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旅游业提升发展导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商贸、信息、健康、时尚等融合,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互联网+旅游:发挥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省级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优势,支持引导建设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深化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大旅游”发展相匹配的信息管理平台,提升智慧化管理应用水平。

旅游+文化:以瓯越文化为主体,深入挖掘本地历史和地域文化,引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演艺集团,策划推出具有温州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大型实景演艺节目,提升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

旅游+农林渔业:强化与农业、林业、渔业产业间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充分挖掘森林公园、乡村农庄、海洋牧场等特色资源,开发一批休闲度假、养生健身等旅游产品。

旅游+工业:引导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开辟厂区旅游、非公党建等特色考察旅游。

旅游+体育:建设涉旅体育基地和运动休闲场所,积极举办体育品牌赛事和民间体育活动,着力培育登山、漂流、滑雪、森林徒步、龙舟竞赛等新型体育旅游产品。支持涉旅产业提升发展,加快发展户外用品、游乐设施、游艇房车等旅游装备制造业。

(三)扶持民营企业跨越发展

1.扶持企业做优做强

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联动推进与分级培育、动态管理与优胜劣汰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引导土地、能源、环境容量指标向培育企业重点项目倾斜,支持开展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创新投入,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强化人才引留支持等举措,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军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发展“四新”企业,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成长型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深入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构建小微企业成长的工作机制、服务平台和政策体系,促进小微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继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推动企业上规升级。引导企业更加重视质量建设、品牌建设和标准建设。

2.积极引导对接资本市场

围绕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推动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全面建设。多渠道做好资本市场后备资源的发掘和培育工作,加大政策和服务支持力度,探索企业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机制。鼓励和引导实体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重点支持发展潜力大、产业带动力强、有利于加快区域转型升级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各板块挂牌上市,到2020年,争取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40家。强化上市公司区域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整合各类资源。

3.强化行业联盟导向作用

鼓励行业建立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参与产业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制定。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体制改革,逐步将政府事务性、辅助性等职能,以适当方式依法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承担。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在行业自律、第三方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形成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经济结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局面。

(四)推进产业供给侧动力培育

1.培育现代新兴产业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培育和发展信息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激光与光电、临港石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十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现代新兴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导引,建立健全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实施产业项目动态管理。加快破解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推进一批有引领性、带动力强的项目建设,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力和承载力

2.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信息经济产业:发展以通讯传输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智能电子设备、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电子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广、附加值高的新型基础元器件和电子材料,培育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全面推进“电商换市”,培育发展B2B、B2C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以及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的领军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网站,着力打造集产品时尚和消费时尚于一体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旅游休闲产业:重点发展度假、休闲文化、乡村旅游等创意业态,推进观光型旅游与休闲度假型旅游同步发展,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布局在雁荡山风景旅游区、永嘉楠溪江风景旅游区、平阳北港生态休闲旅游区、文成百丈漈—飞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泰顺廊桥—氡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洞头—南麂岛海洋旅游休闲发展带。

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发展海铁公空多式联运,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城市配送等,着力打造连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主要布局在瓯江口物流园区(保税)、乐清湾物流园区、潘桥物流园区、江南物流园区等综合性物流园区。

激光与光电产业:重点发展激光器件与应用设备、光电能源、半导体照明、光通信四大领域,基本形成高端要素集聚、创新体系健全、产业配套完善、区域品牌初现的发展态势,形成以温州高新区为核心、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瓯江口新区为两翼的空间布局。

临港石化产业:积极引进大型石化项目,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等临港工业,加快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大小门岛临港石化产业园区。

轨道交通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机车与配件及配套服务业,形成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和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两大核心区域。

通用航空产业: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和应急起降点,重点发展通航运营、服务保障等领域,引进培育发展通用航空装备研发制造。主要布局在龙湾和龙港通用航空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重点培育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高端金属结构与功能材料两大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温州市新材料科技园作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主平台。建设洞头化工新材料、乐清高端金属新材料、瑞安—平阳先进高分子材料、龙湾高品质特殊钢、苍南印刷包装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文化休闲旅游、设计服务业、文化会展业等行业,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着力打造区域文化创意中心。构建沿瓯江带的文化创意产业轴线、南北密切互动的滨海纵向轴和永嘉楠溪江、文成、泰顺“三片”生态文旅产业布局。

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生命健康生产制造业(含食品制药机械、中药材种植加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中药材种植养殖等产业,成为国家级食品制药设备产业中心、浙南闽北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中心。

3.推进企业减负增效

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狠抓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分类有序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控制增量。创新破产案件审理方式,有效处置僵尸企业,促进企业兼并重整,盘活存量资产,有效解决设施和土地等要素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全面落实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千方百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工业用地成本,有效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努力提高企业效益。加强对企业的帮扶,化解企业金融风险,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

4.促进“互联网+”跨界融合

实施温州“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建设信息经济大市,到2020年,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95以上。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研发和在全社会各领域的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积极做大做强电商经济,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一批综合性电商街区,率先培育发展微商经济,促进线下与线上融合、实体与网络联动。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

5.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全面提升企业制造力、品牌优势和产品质量,促进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回流。牢牢把握消费升级的新变化和新市场,积极拓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发展新空间,培育教育、健康、文化、体育、家政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消费的转化,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和结构升级。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温州市工业经济联合会

温州市企业联合会

温州市企业家协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