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都市经济圈发展巡礼之三·温州篇共筑滨海繁华梦

浙江都市经济圈发展巡礼之三·温州篇共筑滨海繁华梦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有60余万温州人在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经商,有175万温州人在国内各地经商创业,有204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温州商会,创办各类市场2000余个。该镇低压电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5%。在柳市镇,登记在册的大小车辆约有6.7万辆。为解决停车难,柳市镇先后设定2162个公共停车场泊位。
浙江都市经济圈发展巡礼之三·温州篇共筑滨海繁华梦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周咏南 翁浩浩 陈青华 包璇漪

背靠青山,面朝大海,独特的瓯越文化,铸就温州人独特的气质。

当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吹来时,温州人率先嗅到商机。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温州人再次敏锐握紧时代脉搏,以国际化视野谋划一场华丽的蜕变。

“1650”,一串充满热度和梦想的数字,构建起温州大都市梦想的基本框架。

1个大都市核心区,囊括鹿城、龙湾、瓯海、瓯江口加洞头、瓯江北岸(上塘),将成为温州大都市区人口、要素、经济、产业等各方面高度集聚的中心。

6个副中心,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沿海大城市和罗阳、大峃等中西部山区生态型中等城市建设蓄势待发。

50个左右西部山区中心镇,形成一镇带多乡的中心镇集聚型小城市,具备便捷舒适的都市形态。

瓯江两岸,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大海之滨,现代港口熠熠生辉;都市圈内,空港新城振翅欲飞……温州,一座全新的网络化、国际性、生态型大都市,正从蓝图走向现实,承载梦想,给人期待。

一、国际化,港城联动添活力

人不出门身不贵,是一句温州人的俗语。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总守着家,就不会有出息。在骨子里,温州人藏着一颗进取之心。

改革开放30多年,温州人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据统计,有60余万温州人在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经商,有175万温州人在国内各地经商创业,有204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温州商会,创办各类市场2000余个。这是一个覆盖大陆、连接世界的温州人营销网络。于是,定位国际化大都市,温州有了最宝贵的资源和最独特的优势。

而从发展机遇和条件看,温州位于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之间,是海西经济区北部的核心城市和我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海洋港口资源丰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具备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基础和条件。

站在永嘉县浦东村的狮子山山腰,坐北朝南远眺瓯江。500余米宽的江面,宽阔浩渺,即将贯通的诸永高速过江通道,如同巨龙蜿蜒江上。江南岸,是一片恬静的村落,农田作物葱郁。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全新的三江国际商务区将在此拔地而起。商务区规划范围总用地约为652.79公顷,总建筑面积约778.10万平方米,将形成现代居住、金融集聚、展会博览等高端产业形态,堪称温州的“陆家嘴”。2012年9月,永嘉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总投资额达210亿元的温州三江生态立体城项目成功签约。2013年,“永嘉世界贸易中心”项目也正式签约,将打造世界贸易中心城市综合体。

“三江国际商务区的开发,就是瞄准世界顶级的项目。”永嘉县瓯北城市新区党委书记金丐旦雄心勃勃。

2013年,温州永强机场正式更名为温州龙湾国际机场。这个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机场,愈来愈透出国际范:多年来一直保持80%以上的客座率,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20%以上,增速在全国名列前茅。今后,机场将进行飞行区、航站区扩建,积极开辟地区和国际航线,力争到201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4E级国际空港。

按照温州“航空大都市”的设想:以温州空港为中心向外扩散,形成3个圈层结构,即核心发展区、协调发展区、辐射发展区。核心发展区,初步规划为60平方公里的空港经济区。协调发展区,包括邻近空港四周的瓯江口新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龙湾中心区和瓯飞工程一期。辐射发展区,不仅涵盖温州整个“1650”体系,还包括温州的有形腹地——浙南闽北的丽水、宁德、台州等地区和无形腹地——拥有广大温商的国内外各个城市。

机场就像一块“磁铁”,集聚空港物流、航空维修、航空航天、电子通讯、IT与芯片生物医药、金融、会展、总部经济、休闲旅游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通过多种产业有机结合,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带动力和辐射力极强的“临空经济区”。

从地图上看,温州的行政区域轮廓就像是一只下山的雄狮。长久以来,“雄狮”缺少两只后腿。如今,瓯江口新区工程和瓯飞工程,让雄狮“生”出了茁壮的后腿,能够任意驰骋。瓯江口新区承载着温州城拥抱大海的梦想,总规划面积约133平方公里,意图打造一座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化“海上新城”。而瓯飞工程,取“温州腾飞”之意,计划在未来8年内,投入280亿元,围垦出约13.3万亩土地,并希望最终能将围垦面积拓展至约49万亩。这意味着,瓯飞工程将再造一个新温州。

沿海,却不能拥抱大海;临港,却不能吞吐未来,这一度困扰温州多年。如今,这一瓶颈终于有了突破。温州市正加快温州港“一港七区”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努力成为大宗散杂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区域性主枢纽港,争取早日跻身“亿吨大港”“百万标箱”行列。

乐清湾港区的天然水位不深,但通过“浅水深用”开发,可以供5万吨级轮船入港靠泊。目前,港区正进行一期码头建设。站在堤坝上,远远可以看到正在施工的码头主体及引桥工程,后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堆场。码头主体及引桥工程自2012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已完成80%的桩基工程和部分上部结构的施工,港区各项配套附属设施也即将上马。优越的区位条件,广阔的经济腹地,使建设中的乐清湾港区具有无限前景。

此外,温州将以打造“中国时尚消费之都”和“中国时尚精品制造之都”为目标。5年之内,初步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时尚消费品展示中心、贸易中心、集散地及精品制造基地。

二、网络化,组团发展增动力

乐清市柳市镇,位于温州北翼,是我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该镇低压电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5%。未来,这里将打造出一座国际电工电气产业城。走进柳市镇,一种兴盛而惬意的小城市气息扑面而来:高楼林立,道路宽敞,花团锦簇,车水马龙。在柳市镇,登记在册的大小车辆约有6.7万辆。为解决停车难,柳市镇先后设定2162个公共停车场泊位。

柳青南路,是该镇最著名的一条新兴商业街。在三里名品购物中心附近开百货店的周燕萍,感受到这条街的巨变。“以前,这里是大排档一条街。每天搞得乌烟瘴气,垃圾成堆,有的摊主还把废油脏水倒在人行道的树下,把绿树都弄枯萎了。”她说,现在大排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购物中心。每到晚上或双休日,人气很旺。

温州,山、江、海交错,自然地貌决定了它不可能走“环式”发展之路,也不适合走以强镇为基础单元的“点式”发展之路。但,劣势有时也可以转化成优势。温州市定下的思路是:走在中心城区带动下的“组团式”发展。1个主中心,6个副中心,50个左右西部山区中心镇,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共同朝着大都市的梦想迈进。

由于城市化程度远低于工业化程度,在温州,农村和城市是一层夹一层的。如何破解城市化瓶颈,成为摆在温州市面前的一道难题。于是,从2011年开始,温州启动3年建设城乡社区治理规范化。目前,全市5406个村已整合成为789个城乡社区。让农民带着尊严和财富进城,不再是美丽的幻想。

10年前,龙港人炸掉了镇口的“中国第一农民城”路碑,向世人展示了破旧立新的决心。如今,他们用现实昭告世人,他们实现了从农民城、产业兴城,再到现代化滨海新城的新跨越。周末,龙港公园里鸟语花香,居民们在树下闲庭信步,谈笑风生,一派惬意景象。龙港公园是鳌江流域第一座城镇水景公园,由于年久失修,一度荒废。近年来,龙港镇先后投入400余万元对公园进行全面改造,成为该镇的地标。过去10年,龙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每个龙港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都市风”。如今,龙港新城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都市区为目标,包括中央商务区、产业集聚区、港口经济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和新城拓展区等5个区块。今后20年内,龙港将成为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滨海生态都市区。

让温州人感到自豪的,远不止这些。2013年3月,随着国内首条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一张横贯大都市核心区,连接铁路温州南站与温州龙湾国际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纵穿东部沿海城镇群,总里程达140公里的市域铁路网,逐渐展示在人们面前。温州人期盼已久的轨道交通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温州市制定的市域铁路技术标准,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域铁路标准规范。”温州市龙湾区市域铁路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林森自豪地说。届时,包含国际机场、高速公路、深水港口和市域铁路在内的立体化、交互型骨干交通网络将全面形成,大大便捷市民出行。对于拉开城市框架、实现各组团均好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位档次、增强区域竞争力,解决“城市病”,促进民生改善,带动产业发展,提升装备制造水平,等等,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S1线的石坦隧道段施工现场,挖机隆隆作响,工人挥汗如雨。“原来这边是一片杨梅林,涉及100多农户,大家一听要建铁路,都很配合,确保了工程2012年10月启动。以后,我们社区附近有个龙腾站,出行更加方便。”龙湾区状元街道兴元社区工作人员朱绍娒说。

“十二五”期间,温州全力推进“井”字形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在建成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已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绕城西线、绕城北线东延线和市域轨道交通S1线、东部综合交通枢纽等一大批重大项目。随着重大交通项目的完成,温州空港的交通枢纽作用将进一步强化,温州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城市有形腹地可涵盖台州、丽水和宁德等地区约16万平方公里、2000万人口,构建起温州到台州、丽水、宁德的一小时交通圈。

不仅如此,温州市积极创建海峡两岸(温州)经贸合作区,努力使温州成为海西区对台工作的中心城市和两岸合作交流的示范高地。都市对台综合服务平台、瓯洞对台经贸合作平台、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乐清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试验区、平阳对台经济文化合作平台、文泰两岸度假养生合作平台等6大特色平台,为海峡两岸(温州)经贸合作区提供实体支撑。

三、生态型,山水辉映筑魅力

夜幕下,瓯江北岸一路流光溢彩,与江心屿的灯光璀璨、瓯江南岸的闪烁霓虹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曼妙的江景图。此时此刻,温州这座充满商机的城市,透着一种生态的柔美。

“城市如人。做人要有气质,一座城市也需要气质。如果一座城市都是钢筋水泥,就无法做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晓春说。

永嘉县瓯北镇河田村,有村民330户,依瓯江而建。这个十几年前还相对封闭的村落,如今已经和温州大都市圈紧紧融合在一起。渐渐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大家都喜欢住农村“通天房”,现在争着买商品房;以前喜欢把企业和家都安在温州市区,现在又陆续搬回来。

“生活条件好了,村民对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了。”河田村村党支部书记许建新说,这些年,村里添了绿化,亮了路灯,建了公园,环境越来越好。之前,村里聘了两名保洁员,负责环境卫生。2012年,在村民的要求下,村委请来正规物业公司,日常保洁人数有十几个人。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竞争的基础性资源。综观全球,但凡国际化大都市,除了经济发达外,必定也是一座生态宜居城市。

事实上,温州四季温润,气候很好,境内山海江河岛平原兼备,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从原先的提升品位与档次,到现在的打造宜居城市;从原先的“六城联创”,到现在的“六城九市”,温州市注重自然综合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的思路始终没有变。

如果说,瓯江是温州的血脉,那么,大罗山可以算作温州的脊梁。郁郁葱葱的大罗山处在温州“1650”大都市构架的核心区,是温州城市重要的生态资源。未来,大罗山将是温州市的“绿心”和“绿楔”,温州市区将环山发展。

大罗山的功能定位也已经明确:温州标志性城市森林公园、综合型城市休闲养生中心和一流旅游城市支撑平台。开发建设目标是3年打基础,5年出成效,8年基本完成。根据初步计划,温州大罗山投资建设有限公司3年内将投资40亿元用于建设大罗山的公共基础设施。

眼下,来到乐清市,立刻会被这座城的蓬勃朝气所感染。市域范围内,有大大小小500余个工地,孕育着乐清未来的繁华。但这并不是全部。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该市追求的目标。走进中心公园,白鹭翱翔,鸟儿鸣叫,长120米、宽12米的大型音乐喷泉划出美妙图案。中心公园是乐清十大市级公园之一,也是乐清目前已建成的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公园占地面积约17.82公顷,总投资约1.3亿元。今后,乐清将在全市建成十大市级公园和17个城郊森林公园,供旅游和市民休闲。

目前,一个全新的绿道建设项目已经启动。该项目遵循“成网、串绿、慢行”要求,按照“一心两翼”的城市总体布局分核心城区、两翼城区、镇级城区三级进行建设,串联城镇内主要的生活区、商业区、工作办公区、音乐喷泉、公园及人文历史等景点,总长约542公里,将凸显乐清境内山、海、江、河、岛、平原等自然元素。“人在路上走,宛若画中游”这幅美好惬意的图景,将在不久后成为现实。

不仅是乐清,在温州市的发展规划中,处处透着生态元素:永嘉楠溪江的休闲度假和养生养老产业,泰顺的国家级生态县,洞头的省内首个国家级海洋公园……按照温州市的发展理念,生产环境决定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生活环境决定城市的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决定城市的档次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是未来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

(原载于《浙江日报》2013年9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