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8.2.1 中国制造业发展目标定位根据预测,21世纪前20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经济仍将持续地以较高速度增长。根据上述预测,在新世纪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可以定位为:力争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的制造基地与供应基地之一。实现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目标,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8.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

8.2.1 中国制造业发展目标定位

根据预测,21世纪前20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经济仍将持续地以较高速度增长。其中,2000~2010年间,GDP年均增长率可为7%~7.5%,2010~202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6%~6.5%。以此增长率为基础,应用一般均衡模型方法,可以预测未来2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长率,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增长率情况。预测结果具体见表8-3。

表8-3 21世纪前20年中国制造业增长情况预测结果

img27

资料来源:朱高峰主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第26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根据上述预测,在新世纪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可以定位为:力争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的制造基地与供应基地之一。其中,作为制造业核心组成部分的装备制造业,力争利用15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装备制造和供应基地之一。实现目标的主要标志为:一是把中国的制造业做强做大,使中国的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分别上升至世界第3位,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二是形成一大批重要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国际知名品牌,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三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供应商。四是形成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各具特色的、富有竞争能力的制造业集中地。

8.2.2 实现目标的现实可能性分析

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和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当然,目前中国是一个经济、技术实力还不强大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要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成为世界重要的装备制造与供应基地,这无疑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但通过对实现目标的现实可行性进行认真分析,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个经过努力有望实现的目标。实现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目标,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协调一致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幅宏伟蓝图,郑重提出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和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按照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目前的水平,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也就是实现了我国连续4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7%以上,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根据以往经验,在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作为装备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机械工业往往要以超前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如果按机械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计算,2020年机械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将达到2.7万亿元(16)。实现小康目标时的装备制造业在规模总量上将超过日本等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中国发展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将成为可能。

(2)加快信息化步伐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前提

进入21世纪的制造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加工制造业,而是一个综合利用机械、电子、电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管理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高新技术成就的新型制造业。信息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经济的核心技术,通过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准,改造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竞争基础,给世界制造业带来了柔性、快速响应和网络化的新趋势。伴随信息化日益成为影响和支配未来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力量,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步伐,实现信息化水平赶超已经成为国内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前提。

自1998年开始,我国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一些具有规模和资金能力的大企业都先后对信息技术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目前,我国已有接近40%的制造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了信息技术系统。从投资总量看,2002年制造行业IT整体投入约为150亿元人民币,2003年全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增长速度接近17%左右,达到175亿元的投资规模。“十五”期间,制造业大企业平均每家信息化规划投资为2461万元,平均每年投入492万元。在行业信息化方面,钢铁、电子、石化、石油、汽车、机械、医药、冶金、纺织、烟草等行业企业都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领先者。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化的支撑产业,随着信息化对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作用日益突出,以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先进制造业正在成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支撑点。展望未来,随着我国信息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和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而稳步增强我国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

(3)中国制造业顺应了现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作为工业化标志的制造业,在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一些令人忧虑并有着自我强化趋势的沉重代价:一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主要建构在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上;二是大规模工业产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产生的大量污染,牺牲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脆弱不堪;三是传统制造业虽然适应了现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其生产过程却在日益严重地泯灭着劳动者的个性,以牺牲劳动者个体的独立自主性来成全整体的协调一致性,同时,高度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不断排斥着劳动力,消灭着就业岗位。制造业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的背后,却隐藏着对于自然资源的穷尽式消耗和对于生态环境的自杀式破坏,以及对于劳动者人为的、强制的逆人性干预。传统制造业无疑已经面临深刻的危机。

基于全人类和各国自身的根本利益,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制造业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关注焦点。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等世界制造业强国最受重视的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之一。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和经营向集约型增长和经营转变,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两个转变是高度一致的。或者说,探索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化组织程度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现代化制造业,正是这两个转变的基本内容。

(4)中国装备制造业已具备“由大变强”的坚实基础

统计结果表明,200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居第四位。值得说明的是,在以上比较中,几个发达国家的数据中包含了15%~30%的消费类机电产品,而中国的数据不包括规模以下非国有企业的产值,这一长一消表明,中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实际差距要比上述数据小。据对德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预测,2005年其制造业增加值将达4994.54亿美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将达1906.21亿美元;2010年其制造业增加值将达5433.76亿美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将达2114.94亿美元。根据表8-2中对中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预测结果,按现行汇率,200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将达到5711亿~5880亿美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将达到1602亿~1651亿美元;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将达到8145亿~8554亿美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将达到2687亿~2819亿美元。由此可见,以增加值反映的生产规模,中国将在2005年超过德国处于世界第三位,装备制造业将在2010年超过德国处于世界第三位(17)

自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一批重要产品(如机床、汽车、发电设备、个人计算机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东北、西南、西北、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已初现雏形;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组合,一大批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制造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正在茁壮成长;出口贸易连年大幅度增长。这些都为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安定、政局稳定,并具有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经济以较高速度持续增长,国企的进一步改革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活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企业改造与提升提供了机遇;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也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