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韩民春 杨晶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活动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流动在国际经济中呈现出新的特点。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韩民春 杨晶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活动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流动在国际经济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假设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各种国际经济现象。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应当建立在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并且应当将信息要素纳入其中。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要素流动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生产要素不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假定上。虽然要素并不是完全不在国际间流动,但是因为时空差异和进入壁垒等多方面原因,其流动形式比较有限。因此,对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只需要对其假设做稍微的修改,就不会影响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相比之下,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则是建立在国际互联网的基础上,由于网络所独有的无时空限制和自由传输的特点,使要素的流动也呈现出新的特性,因此这些变化正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造成有力的冲击。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要素流动的特点

1.劳动力要素的流动特点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呈现出全球化、快捷化、虚拟化、低廉化、透明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它不仅要求劳动力素质高,而且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例如技术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补充新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高级专门人才,如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授等迁移到其他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这种劳动力的流动是必须和劳动者本身一起移动的。但是由于各国移民政策的限制,劳动者并不能在国际间自由地流动。而且,这样的流动是显性的,可以通过各国的统计资料看出流动量。由于流动被限制,因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不明显的。

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情况则变得复杂了。在传统的劳动力流动的模式存在的同时,出现了新型的流动方式。由于电子商务的空间是依赖国际互联网所形成的空间范围,它没有地域界限,劳动力(智力)在任何地点可以通过Internet流动到虚拟的目的地。即劳动者自身可以在某一国,而其劳动力已经通过Internet流动到了另一国,为目的国的企业或政府工作。这样,就出现了劳动者和劳动力两者相分离的情况。因为Internet的自由传输性和虚拟性,任何劳动力可以随时自由地流动到其希望到达的目的地,将不再受到各国移民政策的影响;同时,劳动力的流动也转为隐性的。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获得劳动力通过Internet进行智力流动的数据,但是我们通过有关数据分析发现,高素质劳动力通过Internet流动的现象日益频繁。

例如,国外IT业正大规模地在中国收罗人才,仅在北京一地,就吸纳IT业的高级人才两万多人;2000年,英特尔公司斥资5 000万美元成立中国研究中心。同年,微软投资8 000万美元在北京成立中国研究院,使得中国的人才不出北京就能为它们工作。这些数据表明,国际上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量很大,仅上述通过外国企业在我国所建立的研究中心就表明我国显性的IT业劳动力流动量很大,但是还有许多隐性的通过互联网的智力流动,如教育、技术服务等则是我们无法统计的。

可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二元模式,即劳动者与劳动力分离模式(隐性模式)和不分离的模式(显性模式)。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下的高素质劳动力流动量将比传统模式下的流动量大得多,而智力服务可以视为完全的自由流动。显然,这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产生极大的冲击。

2.资本要素的流动特点

电子商务正在加速资本的流动,加快资本在开放环境中的积聚和撤离,加大进出国的金融风险。首先,由于电子商务中网络的作用,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快。银行从仅仅提供商品交易中的资金运作服务(传统的国际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发展到介入商品交易的全部环节,形成供应链融资的新理念。将供应环节中商品、信息、资金三方面的循环进行一体化整合管理,将国际贸易周期各个环节上的服务综合为一个产品包。银行开始通过信息科技手段,将原来大量手工操作的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自动化和网络化,并且向国际贸易中的各有关方面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例如,在信息整合和单据制作方面,摩根大通银行主要基于网络技术的产品——TradeDoc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带来自动化的高效率。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信息咨询公司也加入了提供国际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市场。

由于国际融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子商务使金融资产交易更为便捷,从而将进一步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金融产品创新和电子商务在银行营销中的应用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潮流。新的金融产品往往需要借助于便捷的信息化服务手段才能扩大客户范围,满足更多客户关于金融新产品信息咨询的需求。电子商务使银行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方便地获得银行提供的各种服务。证券交易的电子商务也正在席卷全球,投资者利用互联网,获取国内外各交易所的及时报价,查找国际国内各类与投资者相关的经济金融信息,分析市场行情,并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的委托下单,实现实时交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加深,国际资本流动也更多地通过电子商务或互联网的途径来进行,导致资本跨国流动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

其次,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促进了风险资本的聚集和撤离。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置身于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的应用,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资本流动的规模。任何一个国家的年度收入总额和产品的大部分是投资支出,投资支出主要包括商业企业在资本商品以及商业企业用来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商品上的花费。20世纪最后的5年里,美国的信息技术投资公司是最吸引风险资本的领域,信息技术领域吸引的风险投资持续增长。像思科网景亚马逊雅虎等这些信息产业的巨头们能迅猛发展,部分原因是它们在早期就得到风险资本,并能凭上市后在股票市场筹集到的大量资金而得到迅速的发展。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推动了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带动了投资支出,加大了资本的流动,尤其是风险资本的流动。

最后,资本的逐利性决定其具有流向有利可图的市场的特点。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金融、保险业等跨国公司的趋利性行为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资本快速流入或流出某国。这对一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很不利的,尤其是在金融预警系统和防范金融危机冲击的基础保障系统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会导致金融危机。由于资本的快速流动,尤其是风险资本的快速流动,如何在资本跨国流动电子化的新形势下保持金融与经济的稳定,将引起国际金融界在监管理念、电子金融交易规则、电子交易监控手段、电子交易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要素流动新特点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例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乃至赫-俄的“要素比例说”都假设要素在国际间不可流动,即使放宽假设也要求不可完全自由流动。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劳动力要素中的智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在理论上可以实现自由流动。

1.要素流动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冲击

传统理论赖以成立的许多极为重要的假设与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现实经济相差很远。首先,如果分析高素质劳动力的特性,我们会发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两要素假设已经不能成立。因为从里昂惕夫之谜中可以看到,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而从事复杂劳动的高素质劳动力应该归为人力资本(即工人拥有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工作培训、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性状)这一类。人力资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劳动力要素或是资本要素,因为它既具有劳动力的特点也具有资本要素的特点。所以,在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要素贸易理论中,凯南将人力资本也列入生产要素之一。可见,要素的多样性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下的一大特色。同时,相对于“自然资源”(如可耕土地、非熟练劳动力)而言,经济越来越依靠于“创造性资源”(如资本、人力资本、知识、信息等)。

其次,传统理论中要素不可以在国际间流动的假设也受到了冲击。在传统理论中,各国只能接受和固守由自然禀赋所决定的分工格局,这样企业只能在其所处的区域内识别最佳产品去生产,利用比较优势获得国际分工利益。从而传统比较优势论强调的是利用成本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通过贸易获得国际分工利益。而要素的流动性却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大特色,而且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创造性资源”在国际间流动性极强,这样每个国家生产受要素禀赋的限制越来越少。那么每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将无法判断,可能某些国家在表面上是具有某种比较优势的,可是实际贸易出口的却不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因此,我们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这样一个国家就有可能不仅可以利用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贸易获得收益,而且还可以通过贸易,在扩大了的市场条件下,利用国际资源来赢得比较优势而获得收益。由于传统理论赖以成立的极为重要的假设与现实不相符合,如生产要素同质、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不流动以及各国的技术水平相同等。因此,若将该理论应用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则要极为慎重。

2.对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全球经济实力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可得性增强。而在传统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中,资本和技术在国家间是不能轻易流动的。在这种假定下,发达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而发展中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但是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信息技术使得技术数字化。因此,“技术”能在全球范围内很快地扩散,从而发展中国家也能得到“技术”。同时,“技术”加上其劳动力优势,发展中国家就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这样一来,似乎上述的两个贸易理论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就不适用了。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比较优势的内容之一是劳动力的技能差异。即使“技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技能差异,发展中国家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大部分数字化产品包含的劳动技能较低,而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所含的劳动技能就明显较高。这就表明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人力资本变得更为重要了。由于劳动者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不同,发达国家仍然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出口的仍然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这并没有违背比较优势理论。

同时,电子商务下的比较优势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的范围不一样。传统的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世界经济信息化背景下,信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国与国之间对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与使用能力上的差异——即信息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除了上面提到的人力资本在比较优势中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成为比较优势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国家信息技术设施的发达程度和信息产业规模比重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国在世界贸易甚至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这种情况使得发展中国家原来具有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降低。

3.电子商务对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的影响

(1)对自由贸易理论的影响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出现了自由贸易区。发达国家将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领域一种积极的贸易工具,主张全面自由化。1997年5月,克林顿政府就公布了一项政策,即(互联网免税区,Internet-Tax-Free-Zone)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购销的商品不征收税,包括关税和商业税。这个政策已得到加拿大、日本、欧盟等不同程度的支持。因此互联网免税区,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同时各国也倡导WTO达成多边电子商务协议,以推进电子商务自由化进程。

信息在国际范围内通过信息网络自由流动,信息的跨国传递和资源共享突破了国家、地区、行业和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对市场信息的限制和垄断,信息技术导致的这种完全信息的市场环境,消除了一些贸易及投资障碍。信息的公开性、平等获取原则使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具备了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竞争的条件,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发展空间。

(2)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影响

世界各国和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导致了全球网络化发展很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加剧了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贫富悬殊。发达国家试图控制和垄断世界信息资源,以达到继续主导国际贸易主流的目的。美日两国在世界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中占据了1/3,以它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贸易占国际信息贸易的90%~92%,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只占其中的8%~10%。这种国际贸易中新的信息技术壁垒将不发达国家排除在国际贸易潮流之外,从而导致了国际贸易中新的“边缘化”倾向。但是,网络经济要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保证,信息流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重要,这就意味着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同时,还要实行一定的贸易保护政策。

4.电子商务对跨国公司理论的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斯蒂芬·海默提出垄断优势论后,跨国公司理论纷纷涌现。其中,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综合了各家学说,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主流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

电子商务出现后,企业战略联盟与虚拟经营这一跨国公司创新的合作竞争经营方式成为当今的新宠儿,也因此揭开了信息社会中公司组织及运作方式变革的序幕。同时通过非资本参与型的自发协议而联结成的信息网络体,打破了传统公司组织机构的层次和界限,使跨国公司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这种外部资源“虚拟”内部化的形式,使公司的经营向柔性化、弹性化的方向发展。

跨国公司的所有生产经营环节被纳入现代信息网络,利用网上“虚拟现实”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直观的生产协调。这不仅淡化了公司活动的地域边界,而且有效地利用了公司的经营资源和经营能力,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增长,也带来了国际贸易总额的扩大。

跨国公司由原来二维、平行的实物流动变成开放化、立体化、多维化、网络化的物质与非物质共同组成的流动,从而引发了对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厂商理论等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使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从传统的“你赢我输”向着“双赢”的合作型竞争模式演进。

三、电子商务环境中基于要素流动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思考

首先,要改变传统理论的两要素假设。新要素贸易理论将要素的多样性考虑在其中。例如,瓦内克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凯南则区分了不同质的劳动,并且指出了人力资本这个要素。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则应该将信息这个重要的要素纳入其中。

其次,要改变传统理论要素不流动的假设。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比较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强调利用资源优势,也强调随时间的推移,机遇在变化。它不是致力于要素禀赋不变和成本递增来利用比较优势,而是强调要素的流动性、可获得性以及基于学习曲线和规模经济基础上成本下降的可能性,通过贸易来创造比较优势。这一理论不仅关注短期利益,而且更重视长远利益;不拘泥于原有的比较优势及企业间的自由竞争,而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包括要素和市场),创造比较优势、营造有利的环境。

根据传统理论,那些在高增长、高附加值产业中占比较优势的国家,在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中居于有利地位;而那些在低增长或技术进步慢的产业中占比较优势的国家,在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中则处于低一级的地位。因此,若固守这一由“自然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则等于接受低增长率、低技术进步和低一层次的生活水平。因此,经济界的“自由竞争”和生物界的“物竞天择”一样,这一机制必然使强者更强,最终使得落后国家更难追赶上发达国家,是“弱肉强食”的霸道理论。

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要素流动频繁的电子商务世界里,不同的产业在产量和生产率增长方面具有不同的增长率,而且有些产业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趋势。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各国所做的政策选择不是简单地接受已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产业,而是应该专业化地生产具有高增长率的产品,利用一切资源和措施来创造比较优势,不论它们的比较成本优势产品是什么。

参考文献

[1]蒋国庆,焦芳.成长中的电子商务及其应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崔亚娜.关于开展网络贸易的思考.外贸经济,2001(6).

[3]孙丽云,燕春蓉.优化环境促进外贸实务电子化.对外经贸实务,2001(4).

[4]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朱宝宪、吴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覃征等.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6]李文主编.国际投资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7]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电子商务与WTO的作用:贸易、金融和金融危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世界贸易组织司编译,法律出版社,2001.

[8]甘道尔夫.国际经济学(第一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9]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编.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朱娟英、杨冰之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