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要素

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要素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众的环境意识会因一个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环境管理体制而发生变化。例如,如果公众在媒体中的曝光度较高,他对自己的道德和行为期望较高,那么他们可能会更为关注环境保护,自觉的提高其环境意识;再如,如果公众对于社会关系中其他人的态度变化比较敏感,那么如果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比较高,或者他所在的团体中的环境意识较高,他会自觉的提高个人环境意识,以与团队中的其他人达到同等水平

学者们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要素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体上围绕着宏观环境要素、人口统计特征、公众个人心理期望等几个方面。

(一)宏观环境要素

1.经济环境

环境意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总体发展趋势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相对应的。许多学者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公众环境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公众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公众对于环保的追求越强烈,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也越能保持平衡;反之,一个地方经济越落后,就越会把发展经济当做第一要务,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有时候就会出现破坏性的使用资源,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也相应偏低。

2.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环境

人类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科学的兴起和流行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人们理解经济、社会、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也为社会实现环保目标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同时,现有研究表明,社会的整体文化程度与公众环境意识明显成正比关系。一个地区平均文化程度较高,对环保知识的涉猎就越多,环保意识也就越强。而且,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文化要素也都会对公众环境意识产生影响。

3.管理体制

公众的环境意识会因一个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环境管理体制而发生变化。例如,在政府为绝对主导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公众往往缺乏主体意识和独立性,因此在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方面也会缺乏主动性,更多的是等待政府推动;再如,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有着非常严格的环境管理体制,对于项目的审批、环保的测评、环保的投资与责任认定等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那么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也会相应提升,往往当地会有较高的公众环境认知水平。

4.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水平

公众环境意识的高低会影响当地的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水平,但是同时,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水平也同时会影响该地公众的环境水平,这是一个双向的作用。因此,当环境质量差、环境保护水平较低的区域想要提高其环境质量时,需要多管齐下,不能陷入越来越差、公众信任缺失的恶性循环当中。

5.环境教育

在各项宏观影响要素当中,学者们关注最多的,当属环保教育水平。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在《2007年全国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中提出,环保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少以及环保信息使用的频率高低,是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影响要素;《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项目课题组(2010)也在环境意识的影响要素中,特别强调环保宣传教育,认为环保宣传教育程度是决定环保意识高低的重要要素之一;李玉文和孙洪刚(2004)也同意这样的观点,将社会引导作为重要的影响要素;申秀英和刘沛林(2006)将教育力度、宣传渠道、责任意识、全民行动和资源配置,作为影响城市公众环境意识的要素;巫喜玲(2008)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媒体和媒体的环保内容对城市公众环境意识的促进作用。

(二)人口统计特征要素

在人口统计特征方面,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户口、性别、甚至政治面貌,都被看做是可能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要素(Brody,1997;王凤,2008;刘悦,2008;龚文娟,2008)。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公众人口特征对于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有显著影响(赵卉卉等,2012)。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对于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其中,受教育程度与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呈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公众环境意识水平越高;年龄与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呈负相关,说明老年人群对环境的认知较低,其群体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仍待提高。婚姻状况和经济收入水平对于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实证结果并不一致,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公众个人心理期望

除了人口统计特征要素之外,公众环境意识还会受到公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期望,可能影响其环境意识。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多数个人因素的研究都围绕人口统计特征展开。事实上,个人心理期望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要素。例如,如果公众在媒体中的曝光度较高,他对自己的道德和行为期望较高,那么他们可能会更为关注环境保护,自觉的提高其环境意识;再如,如果公众对于社会关系中其他人的态度变化比较敏感,那么如果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比较高,或者他所在的团体中的环境意识较高,他会自觉的提高个人环境意识,以与团队中的其他人达到同等水平(Brody,1997;Hossam,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