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学派的思想渊源和基本观点

货币学派的思想渊源和基本观点

时间:2022-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货币学派的思想渊源和基本观点“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另—个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早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有劳夫林、奈特、西蒙斯、明茨等人。芝加哥学派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使资本主义经济趋向均衡。

第一节 货币学派的思想渊源和基本观点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变化。

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但是,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法国学者博丹。他将16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物价上涨归因于金银数量太多,并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价值相同,其数量的增加会使人们降低对它的估价。它的价值既然被低估,与它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自然就相对上涨了,用货币来表示的商品价值(价格)也就上涨了。后来,爱尔兰银行家理查德·坎蒂隆、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赞成并研究了货币数量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洛克认为,货币的价值由其供给数量决定,货币供给的数量增加必然降低币值。休谟认为,流通中的货币只是计算和代表商品价值的符号;在交换中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成比例地上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和大部分其他古典经济学家也都持有货币数量论的观点。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凯默尔和费雪提出了“现金交易数量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皮古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说”。

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是传统货币数量说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但是,凯默尔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凯默尔在1907年出版的《货币和信用工具与一般等物价的关系》中对于信用和物价水平关系的研究对费雪很有启发。费雪1911年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了以“交易方程式”为代表的著名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自此,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开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交易方程式”为:

P=MV/T或者MV=PT

其中,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如考虑到银行存款因素,设M′为银行存款,V′为银行存款流通速度,则当银行通过信用渠道使存款流通影响物价水平时,上述方程式可以写为下面形式:

P=(MV+M′V′)/T或者MV+M′V′=PT

费雪认为,在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交易方程式中,直接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有五个,其中货币和银行存款的流通速度是由社会的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在长期内相当稳定;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乃至社会总交易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费雪由此断言,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因为费雪的理论所强调的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所以称为“现金交易数量说”。“现金交易数量说”显然成为了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主义思想的直接来源之—。

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则十分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作用和职能,认为货币不但具有随时购买商品的能力,也可以储存起来延期使用。他从人们手中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说”。1917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皮古在马歇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剑桥方程式”:

M=KPy

式中的M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Py表示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K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可以看出,“剑桥方程式”中的K等于“交易方程式”中V的倒数(1/V)。两个方程式所反映的基本观点——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在支付过程中的作用(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式”则强调人们手持现金的作用(货币需求量的作用)。在“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中,尤其是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剑桥学派特别重视货币需求分析这一理论传统的影响。

另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也对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凯恩斯提出了M/P=K(y)+L(r)的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其中,M为名义货币供给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K(y)为产生于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这个数量大致上是实际收入的一个稳定的增函数,y为实际国民收入水平;L(r)为产生于交易动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这个数量是利率的减函数,也就是说与利率r成反方向变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在结构上形成了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框架的来源。只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包含了更多的资产种类,而不像凯恩斯的模型,只包含了货币与证券两类资产。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另—个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早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有劳夫林、奈特、西蒙斯、明茨等人。弗里德曼曾经讲过,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革命性的著作使得传统的“现代货币主义”理论黯然无光,许多货币学者纷纷背弃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在这种形势下,芝加哥大学是当时少数依然讲授货币理论和政策的大学之一。西蒙斯和明茨等教授的货币理论与政策,其内容已经开始摆脱了机械式的货币数量学说,形成了一种能解释经济活动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的分析工具。这些理论观点散见于西蒙斯和明茨的论著中,形成芝加哥大学的口述传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他们虽然不像传统的货币数量论那样单纯用货币数量解释物价的波动,但是,都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一理论研究方法,承认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芝加哥学派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使资本主义经济趋向均衡。20世纪60年代后,当凯恩斯经济学日益陷入困境时,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又得以恢复和发扬。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的重新倔起与简单的凯恩斯主义被抛弃,都是对这—时期通货膨胀和滞胀现象的一种反映。

弗里德曼说:“从长期来看,‘现代货币主义’几乎全盘接受早期货币数量论。它对早期货币数量论的主要贡献,就是它对短期后果作了更详细、更深入的分析,并对这些后果作了更详细的整理概括。”

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如果货币数量增长很快,名义收入也会增长很快,反之亦然。货币流通速度尽管可以改变,但是完全可以预测。

(2)货币数量增长的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和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即有一个时间的滞后过程。

(3)货币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只影响价格,产量则是由一系列实际因素(如产业结构、节俭程度等等)决定的。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说,如果货币数量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加,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政府开支是通过印发货币(钞票)或银行信贷取得的,并且导致货币数量增长率超过了产量增长率,那么,政府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货膨胀政策。

(5)货币数量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入,它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这种行为使得现行资产(债券、股票、房地产、其他实物资本)的价格上升(货币数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鼓励了人们扩大开支,最终导致产量和收入增加。

(6)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上升。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这种步调不一致的变化关系表明,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7)货币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应该避免货币数量的变化率大幅度地摇摆,明智的政策是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稳定地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