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0年,孔茨又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至少11个学派。管理人员要完成许多相互关联的管理职能,其中被该学派共同认可的管理职能有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经验主义学派的方法可以说在管理理论丛林中较具特色,但他们受到了许多管理学家的批评。

2.4.1 管理理论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相关研究也日臻深入。在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从事管理理论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背景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人和管理学家,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等也开始从不同的背景和角度研究管理问题。于是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学说,形成了大大小小许多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1961年12月,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哈德罗·孔茨在美国的《管理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的文章,提出了“管理理论丛林”的概念,把当时的各种管理理论划分为6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至少11个学派。下面着重介绍以下几个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传统学派或管理职能学派,它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管理的职能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先把管理的工作划分为若干职能,然后对这些职能进行研究,阐明每项职能的性质、特点和重要性,论述实现这些职能的原则和方法。他们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组织,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管理职能都是相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

管理过程学派的鼻祖是法约尔,他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古典组织理论学家厄威克、古利克等都属于这一学派的前期代表人物。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孔茨和奥唐奈。孔茨和奥唐奈合著的《管理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其理论要点如下:

(1)该学派认为,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环境,以期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人员要完成许多相互关联的管理职能,其中被该学派共同认可的管理职能有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

(2)将各项管理职能,特别是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作为分析研究管理问题的框架。将原有的和新的管理概念、原则、理论和技术都归于其中,做到了结构规整、内容广泛又易于理解。

(3)强调管理职能的共同性。任何组织机构以及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所履行的基本管理职能是相同的,只是花在每项管理职能上的时间可能有差别。

孔茨为管理理论树立了一个标志,在他的鼓励和引导下,管理过程学派这种按照管理职能对管理进行分类的方法得以推广,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行的统一框架,并为世界各地所广泛采用。孔茨和奥唐奈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5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2.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案例学派,他们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

经验学派在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领导方法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该学派主张从实际出发,研究管理经验,并在一定情况下将经验上升为理论。但在更多情况下,它只是为了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实际工作者,向他们提出有益的建议。不少学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经验学派所谓的经验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事实上,目前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很多大学都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来培训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

经验主义学派的方法可以说在管理理论丛林中较具特色,但他们受到了许多管理学家的批评。经验主义学派由于过于强调经验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原理和原则,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管理者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而无经验的初学者则无所适从。而且,过去所依赖的经验未必能运用到将来的管理中。

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鲁克,主要作品有《管理的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戴尔(Ernest Dale),代表作是《伟大的组织者》等。

3.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试验,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梅奥创建了人际关系学说——早期的行为科学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优秀著作,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新理论,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

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科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马斯洛(Maslow)的《人类动机的理论》;赫茨伯格(Herzberg)的《工作的激励因素》;麦格雷戈(McGregor)的《企业的人性面》。

4.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或社会合作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把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是该学派的创始人,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的思想,但他的见解被人们广泛接受又经过了30年时间。总体看来,该学派有如下一些主要观点:

(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

(2)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能否生存取决于三个条件:协作的效果,即能否顺利完成协作目标;协作的效率,即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使协作成员损失最小而心理满足较高;协作目标能否适应协作环境。

(3)正式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具有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沟通。这三个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围绕这三个要素,尽可能地创造一个适宜组织发展的协调环境。

巴纳德认为,组织要生存,必须保持两个平衡:对内平衡,即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的平衡;对外平衡,即组织同外部经济、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

巴纳德采用行为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连接起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卡斯特为首的一些管理学家,把系统理论全面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系统管理学派。

5.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亦称系统学派,该学派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是相互联系的网络,应用系统理论,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系统管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它是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应用系统理论的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卡斯特、罗森茨威克和约翰逊等。其理论要点如下:

(1)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2)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这种意义上讲,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从环境输入资源,通过转换过程把资源转换为产出物,一部分产出物为维持系统而消耗,其余部分则输出到环境中。系统在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3)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6.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是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战后,像杜邦那样的大工业企业开始采用军队中用来调动军队、设备和发展潜艇方面的技术,来解决管理决策问题。事实上,就是用科学技术来解决管理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决策。更具体地说,就是运用正式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管理决策,以提高经济效益。

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伯法等人。这一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应用各种数学模型和特征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其主要观点如下:

(1)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项活动都要以经济效益的好坏作为评价标准。

(2)组织是由“经济人”组成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由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要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应用于管理并通过电子计算机求解,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决策问题的复杂化、方案选择的定量化,使得企业管理活动中影响某一事物的因素变得错综复杂。建立模型后,计算任务极其繁重,要求及时处理大量数据并提供准确信息,而这些只有依靠电子计算机才成为可能。

(4)强调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如运筹学、系统分析、概率论等。

管理科学学派开辟了管理学的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从定性描述走向了定量分析,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对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但是,它把管理工作看做是数学过程、概念符号和模型,只依靠定量的分析,而忽视定性的分析,特别是忽视了人的因素,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7.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代表人物是曾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西蒙,他因在决策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代表作是《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管理行为》、《组织》等。该学派把决策看做研究管理活动的出发点,把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其理论要点如下:

(1)突出决策工作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该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是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确定目标、搜集资料,即提出所要决策的问题,针对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搜集、整理资料;提出备选方案,即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所搜集到的信息,制定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对备选方案进行论证,选出最佳或最满意方案;评价阶段,即实施方案,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反馈,以检验决策的正确性。这4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3)以“令人满意”的行为准则作为决策标准。由于受各种变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很难求得最佳方案。“最优化”准则几乎无法实现。因此,人们往往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制定出一套令人满意的标准,只要达到或超过了这个标准,就可以作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4)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认为,这两种决策就像一个光谱的连续统一体,一端为高度程序化的决策,另一端为高度非程序化的决策,沿着这个光谱,可以找到不同色度的各种决策。

决策理论学派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强调运筹学、计算机等新学科、新技术的应用,综合了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的许多优点。因此,西蒙的大部分思想被人们认为是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

8.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是继系统理论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另一个试图综合各个管理学派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卢森斯、伍德沃德、菲德勒等人。该学派认为,管理实务取决于环境,在管理中要根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其主要观点如下:

(1)突破了传统理论把组织看成是静止的、相对封闭的系统的局限,认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理想的组织管理模式。要把环境对组织的作用具体化,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分为两种:一种由社会、技术、经济、政治和法律等组成;另一种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和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包括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交流与控制以及技术状况等。内部环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的各个变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管理变量指的就是各种管理观念和技术。组织应根据不同的关系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法。

(3)为了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然后把组织的情况进行分类,建立模式,据此选择和调整有效的组织方式。建立模式时应考虑如下因素:组织的规模、工艺技术的复杂性、管理者位置的高低、管理者的权力、下级个人之间的差别、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等。

权变理论学派试图通过“权宜应变”融各学派学说于一体。权变理论学派并不排斥哪一个学派,而是认为每个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可取的,管理过程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等的理论和方法都是权变关系中的管理变量,对权变理论都能作出贡献。

权变管理理论强调随机应变,主张灵活运用各派学说的观点,为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个学派在美国等地风行一时。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发展变化很快,企业、组织也有了很大变化,使得权变理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