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过程学派强调对管理的过程和职能进行研究,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

2.4 管理理论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管理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重视,管理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学说,形成了众多学派。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作过一个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发展到11个学派,这11个学派分别是管理过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经理角色学派。

一、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称为传统学派或管理职能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管理过程学派强调对管理的过程和职能进行研究,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其基本研究方法是:首先,把管理人员的工作划分为管理职能,如法约尔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孔茨的计划、组织、用人、领导、控制职能等。其次,对管理职能逐项进行研究,从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中总结管理的基本规律,以便详细分析这些管理职能。

管理过程学派是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分析管理的理论框架。框架中包含的范围广泛并且容易理解,管理学方面的任何一种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几乎都可以纳入到这个框架之中。

二、人际关系学派

这一学派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人类行为学派演变来的。这个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这个学派注重于对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以个人心理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具有社会心理性质的个人行为的动机,进而指出,处理好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技巧。

这个学派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梅奥教授,代表著作有《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其他著名的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论”等。

三、群体行为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与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但前者更侧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人的行为,而不是纯粹的人际关系。这一学派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着重研究各种群体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都在它研究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组织行为学”。“组织”一词在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机构、医院或其他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他们从事的研究主要有:研究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行为的影响,研究组织中个人的从众行为,研究组织中的信息沟通等等。

这个学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动也是梅奥和霍桑试验。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提出的“不成熟—成熟交替循环的模式”也是该学派的一个代表理论。

四、经验主义学派

这个学派通过分析经验(常常就是案例)来研究管理。该学派开展研究的理论前提是:通过对管理者的个别情况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研究,会使人们懂得在将来相应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因此,这个学派的学者把对管理理论的研究集中于对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上。他们通过分析实例或案例,总结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来向管理者或学习管理学的学生传授,使他们也能从中学习到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学派的最早代表人物主要有: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代表著作有《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欧内斯特·戴尔(Ernest Dale),代表著作有《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威廉·纽曼(William H.Newman),代表著作有《经济管理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技术》等。

五、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这个学派注重对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它看作为对人际关系学派和群体行为学派的修正。该学派把组织中的人看成是有各种社会的和心理的愿望和需求的人,而组织就是由许多具有这种社会和心理需求的人及其行为所形成的合作社会系统。因此,组织成效的高低,就取决于组织中个人的成效高低及人们相互之间合作的成效,其中,组织的管理者是创造必要的个人努力和成员间有效合作的关键。所以,这个学派的学者从分析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出发,着重研究组织中的管理者在这个合作系统中如何才能有效地维护和协调这个系统。其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代表作为《经理的职能》。他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由物质子系统、人员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组织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复合的协作系统,经理的职能就是维持好这个协作系统。

六、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英国的特里司特(E.L.Trist)及其在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其代表著作有《长壁采煤法的某些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意义》、《社会技术系统的特性》等。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有关生产问题的研究,发现仅仅分析企业中的社会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其技术方面。企业中的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和采掘方法)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重大影响。因此,他们认为,组织是由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形成的社会技术系统,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巨大影响;管理不能光研究社会系统,而要把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

七、系统管理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Fremont E.Kast)和罗森茨韦克(James E.Rosezweig),他们的代表著作是《系统理论和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系统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所组成、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它同时又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它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组织从外界环境接受能源、信息、物质等各种投入,经过转换,再以产品或劳务的形式向外界环境输出产品。这种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观点,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即把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管理者必须从组织的整体出发,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组织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组织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组织和外界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系统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将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以整个组织系统作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这突破了以往各个学派仅从局部出发孤立地对组织的各分系统进行研究。例如:管理过程学派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群体行为学派强调社会心理分系统,管理科学学派强调技术分系统。

八、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西蒙和马奇。他们的代表著作主要是《组织》和《管理决策新科学》。决策理论学派认为,决策贯穿了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决策不单是最上层人员的工作,而是从上层到中层、基层乃至作业人员的共同工作;决策中只有“令人满意”的标准,才是更合理、更可行的准则,传统决策的“最优化”准则是一种超于现实的理想境界;管理决策时,必须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创造条件,以解决知识不全面性、价值体系的不稳定性及竞争环境的可变性等问题;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类,组织中的基层管理人员主要处理日常业务中常见的、重复性的问题,利用常规的、标准的工作程序进行程序性决策,组织中的高层管理人员主要针对非定型的、复杂性问题,采用非程序性决策。图2-6表示了不同问题类型、决策类型以及组织层次之间的关系。

img22

图2-6 问题类型、决策类型以及组织层次之间的关系

九、管理科学学派

尽管各种管理理论学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应用数学方法,但只有数学学派把管理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系统。从历史渊源来看,管理科学学派是在泰勒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派认为,只要管理、或组织、或计划、或决策是一个逻辑过程,就能用数学的模型来加以描述和表达,研究的重点放在建立管理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最优解的问题上。可以说,它同决策理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当然,编制数学模型决不限于决策问题。同时必须明确的是,数学模型和数学分析方法仅仅是管理研究中的方法和工具。

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布莱克特(P.M.S.Blackett)、丹齐克(George Dantzig)、丘奇曼(C.West Churchman)、阿考夫(Russeu L.Ackoff)、贝尔曼(Richard Beuman)、伯法(E.s.Buffa)等人,主要代表著作有布莱克特的《运筹学方法论上的某些方面》、伯法的《生产管理基础》等。

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运筹学

运筹学是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它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科学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数学的方法),进行数量分析,统筹兼顾地研究对象的整个活动所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为选择出最优方案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便做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最经济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达到最大的效果。运筹学的主要分支有:

(1)规划论。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完成各项计划任务以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规划论可根据不同情况分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

(2)库存论。研究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数量、从什么地点来补充库存,既保证企业能有效运转,又使保持一定库存和补充采购的总费用最少。

(3)排队论。研究在公用服务系统中,设置多少服务人员或设备最为合适。

(4)对策论(博弈论)。研究在利益相互矛盾的各方竞争性活动中,如何使自己一方获得期望利益最大或损失最小,并求出制胜对方的最优策略。

(5)搜索论。研究在寻找某种对象的过程中,如何合理使用搜索手段以便取得最好的搜索效果。

(6)网络分析。这是利用网络图对工程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技术,常用的有“PERT图”和“关键路线法”。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1949年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把系统的观点和思想引入管理方法中,运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系统中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其特点是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正确的决策。系统分析一般有如下步骤:

(1)首先弄清并确定这一系统最终目的,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2)必须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统一的系统,然后确定每个局部要解决的任务,研究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3)寻求达到总体目标及与其相联系的各个局部任务和可供选择的方案。

(4)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5)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

3.决策科学化

这是指决策时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采取严密的逻辑思考方法,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从而做出正确决策。上面提到的“运筹学”和“系统分析”就是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分析思路和分析技术的,同时,“管理科学”所使用的计算机和管理信息系统也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十、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形成的一个管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尼布拉加斯大学教授卢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是其系统论述权变管理的代表著作。

权变理论学派的基本思想是:管理中并不存在什么最好的办法,相反,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了解这些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把握原因与结果的复杂关系,从而针对不同情况而灵活变通。管理学的任务就在于,归纳出管理中的情境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所组成,它们又有多少种存在状态,有多少种管理方法。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对管理中的各种可变因素,可以着重从六个方面加以考察,包括:

(1)组织规模的大小;

(2)组织中人员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程度;

(3)组织成员的技巧、能力、志向、兴趣以及个人性格

(4)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5)决策层次的高低;

(6)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等。

十一、经理角色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主张对经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考察,以发现经理人员在现实中的活动规律,并以此纠正纯粹的管理理论所造成的理解偏差。该学派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的亨利·明茨伯格,为了描述所有经理在进行实务工作中的种种活动,明茨伯格定义了3大类10种角色。孔茨如此评价明茨伯格的研究:观察管理者实际上在做什么是很有用处的。但是,现在的研究成果对于建立一个更完善、更符合实际的实务性的管理理论而言,尚长路漫漫。

需要指出的是,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各学派虽有各自的理论主张,但在管理学界并未形成权威的理论。在此期间,管理学家也曾企图用系统的方法和权变的方法把管理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一套一般的管理原理。虽然管理学家做出了许多努力,原本希望使管理理论走出丛林,长成一棵“大树”,但却导致了更多的雨水使丛林中的叶子长得更加茂盛,形成一片繁茂的“丛林”。

管理故事

惠普的敞开式办公室

美国惠普公司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管理办法”,鼓励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直接接触广大职工。

为此目的,惠普公司的办公室布局采用美国少见的“敞开式大房间”,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厅中办公,各部门之间只有矮屏分隔,除少量会议室、会客室外,无论哪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同时不称头衔,即使对董事长也直呼其名。这样有利于上下左右通气,创造无拘束和合作的气氛。

单打独斗、个人英雄的闭门造车工作方式在现今社会是越来越不可取了,反而团队的分工合作方式正逐渐被各企业认同。

管理心得:不要在工作中人为地设置屏障分隔,敞开办公室的门,制造平等的气氛,同时也敞开了彼此合作与心灵沟通的门。

对一个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营造一个快乐、进步的环境,在管理的架构和同事之间,可以上下公开、自由自在、诚实地沟通。

■本章小结■

1.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我们引用周三多的精辟总结,将其概括为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2.西方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体现在管理教会、治国施政和指挥军队作战等方面,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在这些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的开始、工厂制度的出现、生产组织的变化和专业化协助的需要,使企业管理应运而生。亚当·斯密的“经济人”观点,成为后来整个资本主义管理理论的基础。

3.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效率。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L·甘特等。科学管理对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时间和动作研究、作业管理、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等方面。科学管理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标志。

4.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法约尔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的5种职能以及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后来的管理理论发展一直起着重大的作用,西方把他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5.行为科学的产生源于梅奥教授领导的著名的“霍桑实验”,并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职工是“社会人”的观点;奠定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行为科学还进一步对人的需求、动机及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麦克雷戈的“X—Y”理论等。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管理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重视,管理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学说,形成了众多学派。哈罗德·孔茨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归纳为11个学派,分别是管理过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经理角色学派。

[问题与讨论]

1.讨论中外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2.什么是科学管理?为什么泰勒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3.什么是组织管理?为什么法约尔被尊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4.梅奥的霍桑试验有什么意义?梅奥对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5.分析和比较X理论、Y理论、超Y理论和Z理论的不同点。

6.讨论“管理理论丛林”中,各种不同管理流派的特点,对管理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实战练习]

查阅有关管理思想与理论方面的文献资料

目的: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掌握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和分析管理思想与实践方法的能力。

内容:①学习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与方法。

②要求学生了解各管理流派的主要观点。

③分析各管理流派对管理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读书笔记,教师批阅,并优选部分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

[案例思考]

案例一 管理问题分析

王中是一个冷冻食品厂厂长,该厂专门生产一种奶油特别多的冰淇淋。在过去的4年中,每年的销售量都稳步递增。但是,今年的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到8月份,累计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7%,生产量比原计划的少15%,缺勤率比去年高20%,迟到早退现象也有所增加。王中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可能与管理有关,但他不能确定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情境。他决定去请教管理专家。

▲思考题

1.你认为,具有不同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的管理专家,会认为该厂的问题出在哪里?

2.你的观点是什么?提出你的解决办法。

案例二 海尔OEC管理法

在20世纪80年代海尔的几年奋斗历程中,张瑞敏的卓越才能与海尔管理实践的融合产生了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思想,这就是OEC管理法。张瑞敏后来说:“海尔集团的最大成功就是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战斗力极强的管理系统,这就是以OEC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所谓OEC管理(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也称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法,也就是说今天的事必须今天做完,今天做的事情应该比昨天有所提高。“OEC”管理法由三个系统构成:(1)目标系统;(2)日清系统;(3)激励机制。这三个系统是海尔生存的基础,并成为海尔企业集团对外扩张、推行统一管理的基本模式,也是海尔走向世界的最好发展资本。

一、确立目标系统

目标体现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标。目标提出的高度必须依据市场竞争的需要,低于竞争对手就毫无意义。海尔刚开始生产冰箱时,就确定争中国第一的目标,1988年夺得了冰箱行业第一块金牌。随即又确定创国际名牌的目标,从出口策略上坚持先难后易,先进入发达国家,形成高屋建瓴之势,再进入发展中国家。目前产品已出口102个国家和地区。

目标的实施首先是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将总目标分解为各部门的子目标,再由子目标分解为每个员工的具体目标值,从而使全公司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在日清日高管理法中,目标的建立有这样几个重要特征。

(1)指标具体,可以度量。如在质量管理上,海尔把156个工序的545项责任进行价值量化并汇编成小册子,小到一个门把螺钉上好不好都有明确规定。

(2)目标分解时坚持责任到人的原则。各项工作都按标准进行分解,明确规定主管人、责任者、配合者、审核者、工作程序、见证材料、工作频次,从而做到企业内的每件事都有专人负责,使目标考核有据可循。海尔对每一台冰箱的156道工序,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即规定不准出二等品。

(3)做到管理不漏项。企业中的每件物品(大到一台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规定具体的责任人,并在每件实物旁边明显标示出来,保证物物有人管理。不但车间、办公室的玻璃,就连材料库的每块玻璃上也均标有责任人。

这样一个目标系统就保证企业内所有工作、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样物品,都处于有序的管理控制状态。企业内的所有人员,上至总经理下到普通工作人员,都十分清楚自己每天应该干什么、干多少、按什么标准干、要获得什么样的结果,从而保证了企业各项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减少了浪费与损失。

二、日清控制系统

日清控制系统是目标系统得以实现的支持系统。海尔在实践中建立起一个每人、每天对自己所从事的每件事进行清理、检查的“日日清”控制系统。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日事日毕”。即对当天发生的各种问题(异常现象),在当天弄清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问题积累,保证目标得以实现。如工人使用的“3E”卡,就是用来记录每个人每天对每件事的日清过程和结果。二是“日清日高”。即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不断提高。要求职工“坚持每天提高1%”,70天工作水平就可以提高一倍。

“日清”控制在具体操作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全体员工的自我日清;二是职能管理部门(人员)按规定的管理程序,定时(或不定时)地对自己所承担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对象进行现场巡回检查,也是对员工自我日清的现场复审。组织体系的“日清”控制,可以分为生产作业现场(车间)和职能管理部门的“日清”两条主线。两者结合就形成了一纵、一横交错的“日日清”控制网络体系。无论是组织日清还是个人自我日清,都必须按日清管理程序和日清表进行清理,并将清理结果每天记入日清管理台账。

日清控制体系最关键环节是复审。没有复审,工作只布置不检查,便不可能形成闭环,也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日清中重点抓管理层的一级复审。复审中发现问题,随时纠偏。在现场设立“日清栏”,要求管理人员每两小时巡检一次,将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填在“日清栏”上。如果连续发现不了问题,就必须提高目标值。

三、有效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日清控制系统正常运转的保证条件。海尔在激励政策上坚持的原则:一是公开、公平、公正。通过“3E”卡,每天公布职工每个人的收入,不搞模糊工资,使员工心理上感到相对公平。二是要有合理的计算依据,如海尔实行的计点工资,从12个方面对每个岗位进行了半年多的测评,并且根据工艺等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所谓“计点工资”,是将一线职工工资的100%与奖金捆在一起,按点数分配,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在一、二、三线对每个岗位实行量化考核,从而使劳动与报酬直接挂钩,报酬与质量直接挂钩,多劳多得。

在激励的方法上,海尔更多地采用及时激励的方式。如在质量管理上利用质量责任价值券,员工们人手一本质量价值券手册,手册中整理汇编了企业以往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并针对每一个缺陷,明确规定了自检、互检、专检三个环节应负的责任价值及每个缺陷应扣多少钱,质检员检查发现缺陷后,当场撕价值券,由责任人签收;操作工互检发现的缺陷经质检员确认后,当场予以奖励,同时对漏检的操作工和质检员进行罚款。质量价值券分红、黄两种,红券用于奖励,黄券用于处罚。

▲思考题

1.结合本章所学的内容,分析海尔OEC管理法中体现了哪些管理思想?

2.结合你所了解的中国企业的管理状况,你认为,如要学习海尔OEC管理法,应从哪些方面做起?为什么?

资料来源:改编自一起培训网http://www.17px.net。

[阅读书目]

1.D·A·雷恩著.《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巴纳德著.《经理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3.孙武著.《孙子兵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4.曾仕强、刘君政著.《管理思维》.东方出版社.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