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调查性报道

电视调查性报道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国内电视调查性报道以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新闻调查》栏目为代表,其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图7.5 栏目的定位二、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栏目运作方式电视节目是一个“以内容为王”的产品,生产方式是内容的支撑。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1]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栏目第一次将电视调查性报道运用于电视媒体,节目播出后大受欢迎(见图7.4)。国内电视调查性报道以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新闻调查》栏目为代表,其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2010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专题节目是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节目,从播出的调查性报道作品可以看出,栏目从人的角度出发,为观众揭露复杂事件背后的真相,正如栏目所标榜的“为一个清晰的世界努力”。

图7.4 《60分钟》栏目第一次将电视调查性报道运用于电视媒体

一、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栏目定位

定位是一个栏目的灵魂和影响力所在,标志着一个栏目的品质。美国《60分钟》的栏目定位为揭露性电视报道,正如其创始人唐·休伊特所说:“当有人躲在阴暗的角落,干着损害公众利益的勾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走过去,把灯打开。”《新闻调查》的栏目定位是“最能代表国家电视台水准的深度报道栏目”,揭露事实真相,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看见》不是一个纯粹的新闻栏目,也不是一个人文节目,所以栏目的定位采取的就不是用领域或题材划分的方式,而是用节目的视野、所关照的是什么来框定栏目特色。我们要求每个选题都能‘看到人’,更准确地说是希望能看到当下这个时代的人,这可能是我们的栏目定位。”[2](见图7.5)。

图7.5 栏目的定位

二、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栏目运作方式

电视节目是一个“以内容为王”的产品,生产方式是内容的支撑。一个好的电视栏目,不仅要依靠优秀的节目赢得市场,更重要的是拥有好的节目生产方式和经营体系,确保栏目长期运作和品牌维持。

通常而言,电视栏目分成三种体制:编导为核心、制片人为核心及主持人为核心。

编导为核心,是指由编导掌握整个生产流程,在创作中体现编导的独特思想。编导中心制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编导的个人优势,个性色彩比较浓,但缺点是一个编导一种风格,不能统一整体的栏目形象。

制片人中心制主要指在制片人不仅在宏观上行使栏目的人员支配权、经费使用权和行政管理权,而且在微观上也对节目的选题、策划、拍摄、编辑等节目制作流程起着重要作用。制片人既是栏目创作的核心,又是节目运作的组织者。制片人中心制的优点是可以统一栏目整体风格,但无法保证单集节目的独创性。

主持人为核心意味着由主持人把握节目的整个生产流程,制片人、编导和策划都围绕主持人参与节目制作。主持人中心制的优点是主持人的主动性得到最大发挥,进而强化了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但是,栏目过分依赖主持人,一旦名主持因个人原因不能继续主持时,栏目的收视将会受影响。

1.CBS《60分钟》的运作方式

《60分钟》栏目最早使用“制片人制”。《60分钟》栏目创始人唐·休伊特最早将“制片人”概念引进电视业并率先使用。“栏目创办初期,唐·休伊特在负责CBS新闻节目播出时发现,导播与编辑之间缺少一个环节——即节目播出时由谁来决定播出顺序以及协调导播和编辑之间的关系。休伊特搜肠刮肚,最终从电影制作中借用了一个名称——‘制片人’”[3]

《60分钟》整个栏目大约100名员工,包括1名主编、1名执行主编、3名高级制片人、22名编导和记者、5名特派记者或主持人、20名剪辑师以及诸多摄影、录音、灯光等其他技术和行政人员。主编负责整个栏目的运作管理,执行主编负责栏目的日常运作,高级制片人分别负责各个小组的本周节目播出计划、选题策划、每天拍摄进度以及其他日常事务。编导和记者每人每年的工作量是4~5个节目,承担从选题、前期采访到现场拍摄安排和整个节目后期制作完成。5名特派记者并非等闲之辈,都是迈克·华莱士、丹·拉瑟、莫利·塞菲这样的“大人物”。他们每年参与20~25个片子,负责现场出镜采访和后期演播室录制。剪辑师专门负责后期声画编辑和制作。

2.《新闻调查》的运作方式

《新闻调查》栏目运作方式由最初编导中心制,发展到策划主导制,直至记者中心制。《新闻调查》栏目通过不断地摸索与创新,适时对节目制作过程进行调整和改革,使整个栏目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原《新闻调查》栏目制片人夏骏说过,“目前的节目运作机制就存在过于依赖编导的弊病,一个编导的能力素质高低几乎成为一个节目成败的决定因素。《新闻调查》目前的编导负责制,每一个编导必须从头到尾对每一个或大或小的环节负完全责任,这就要求这个栏目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出色编导才能达到整个栏目的发展目标,而全能编导的获得是很难的。”由此,《新闻调查》栏目开始在部分节目运作中尝试策划负责制,由几位经验丰富的编导担任策划并对节目负责。“具体的想法就是策划在经过现场的采访之后形成一种图表式的详细策划方案,这种方案已经详细到结构的设计、主要调查对象的选择、主要调查问题的设计,甚至对于每一段落的空镜和资料的要求都提出方案,后期制作中也帮助编导对节目进行调整和修改,对节目的质量负责任。”[4]

从2003年9月起,《新闻调查》栏目开始实行记者中心制,成立以3个记者为核心的3个组,组员中的编导、摄像、录音共同协助记者完成任务(见图7.6)。记者中心制加大了记者在节目中的主导地位,记者的主动性得到最大发挥,但栏目的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总制片人手中。《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这样评价记者中心制:“记者中心制是一把双刃剑,推着你往前走,你不适合把你淘汰,这样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7.6 记者中心制

三、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策划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一般由选题、策划、采访、制作、播出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7.7)。策划属于前期计划阶段,对整个节目制作做预先决策,包括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等。对媒体从业人员而言,策划既是一种行为、职业,更是一种新闻人的自觉意识。电视节目的成功离不开策划,一个栏目的良好口碑也需要精心策划。

图7.7 电视新闻制作流程

1.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策划的第一步。一则优秀的电视调查性报道首先决定于一个好的选题。

1)选题来源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选题来源与其他新闻报道的选题来源大同小异,主要通过“线人”爆料、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记者从生活中发现、其他媒体已有报道及文献资料的翻阅等渠道获取。

(1)来源于“线人”。“线人”主要指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人,包括职业新闻线人和非职业新闻线人。《新闻调查》栏目每天都会收到上百封群众的举报信件或电话,栏目组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拆看或接听,以防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被遗漏。

(2)来源于媒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选题来源不再局限于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已有报道,而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互联网。对于新闻人而言,具备搜集、发现有用信息的能力也是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的一项重要素质。网上的信息取之不尽,新闻线索用之不竭,网民在视频网站、微博、论坛发布或转发的视频、帖子,都是新闻线索的来源阵地。2006年2月,一段虐猫视频和一组虐猫图片被发至网上。几天内,网民沸腾,伴随强烈的义愤和声讨在6天内将虐猫者人肉搜索出来。两个月后,《新闻调查》根据网上的调查线索,策划一期节目——《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还原事件真相。

(3)来源于记者的发现。记者通过细心观察体会,从平常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曾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5]社会是一部百科全书,不仅能从中发现问题,也能从中找到答案。关键在于记者能否深入基层,细心观察体会,从而发现线索。

2)选题标准

《新闻调查》开播初期的选题要求必须具备“三性”:新闻性、故事性、调查性。《新闻调查》区别于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关键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应该具有揭秘性,而不是主题性或者话题性的选题。“由于主题的预先建立,它也就失去了调查的必要——你没有必要去论证‘商家应当去除商标中不良文化的倾向’,因为结论在调查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经常是毋庸置疑的正确结论”[6]。以2015年3月至2012年11月《新闻调查》的部分节目选题为例(见表7.3)。

表7.3 《新闻调查》2015年3—11月部分节目标题

(引自 《新闻调查》官网)

以上《新闻调查》节目均以该时期的热点新闻事件为选题展开调查,标题中采用“拷问”“问诊”“调查”等字眼,让观众从中感受到节目的调查性。此外,标题中包含“迷”“惑”等字眼能给观众留下悬念,吸引观众持续收看。

3)选题类型

《新闻调查》栏目的选题一般分为:主题调查、舆情调查、事件调查和内幕调查,这一分类标准是根据对“真相”的不同认识程度划分的。

所谓“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或者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集体无意识遮蔽。真相一般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属于通常所说的内幕和黑幕,那就是被权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种是复杂事物的混沌状态,那是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7]

《新闻调查》栏目2014年的选题多集中于主题调查与事件调查类(见表7.4),主题调查类选题有《新生代农民工》《电力高速路》《沉重的裸婚》等,《日本大地震》《血燕调查》《贵州水问》等属于事件调查类选题。而对内幕调查的节目则很少,只有《黑哨内幕》和《拍卖骗局》。相比《60分钟》多涉及解密档案和历史书籍类选题,《新闻调查》涉及较少。

表7.4 《新闻调查》2014年部分节目标题

(引自 《新闻调查》官网)

《看见》是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着重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刻画时代飞速发展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了解陌生,认识彼此,审视自我。《看见》栏目从开办至今播出的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选题类型与《新闻调查》有诸多相似之处,多集中于主题调查和事件调查(见表7.5)。

表7.5 《看见》中涉及调查性报道的节目标题

(引自 《看见》官网)

2.节目策划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通常有栏目策划、日常节目策划和特别报道策划。这里所指的“策划”是日常节目策划,即选题确定后如何进行节目的正常制作流程。

1)收集信息

选题确定后要开始收集大量与选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采访对象的资料、事件本身的背景资料、与选题相关的专业知识等。这样记者一旦进入采访现场,采访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就很明确。

2)设计节目样式

策划还可为记者提供一个节目的大体框架,指出采访的大致走向,让记者不至于在采访现场手足无措。设计节目样式主要包括:节目的基本结构、主要采访对象、记者出境状态、设想问题、开场白、串场、演播室包装以及摄像、照明、特技等各个环节[8]。节目样式的设计既不过分偏离主题,同时还可以让记者、编导、摄像适当发挥个性。

四、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

电视调查性报道以记者的调查过程为节目的主要内容,因而采访在调查性报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不同于其他新闻节目的采访,节目本身带有揭露性,特殊情况下需要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获取资料。因此,担任此类采访工作的记者必须具备冒险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话语选择方面。

1.采访原则

(1)平衡原则。平衡是什么? 在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里下的定义是: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收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9]。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自由表达要兼顾各方利益集团,不仅要给弱势群体,也要给他的对立面。“来自受害者的说法,往往容易得到同情或是认同”但“骗子的权利也要得到保护,不受到任何被夸张的事实的侵害。”[10]调查性报道的目的是为了揭露事实真相,而真相往往被错综复杂的表象所隐藏,只有多方参与表达,话语才不会显得单薄无力,真相才有慢慢浮现的可能。

(2)平等原则。在央视《人物》栏目之《新闻女郎——柴静》节目中这样统计:柴静在156次采访中,138次使用了手;在213次采访中,柴静的身体与地面成45°倾角;她与采访对象最近的距离是10厘米。什么是平等原则,以上柴静的采访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原则。“在传播学理论中,特伦霍姆、米勒和威尔莫特等人强调了人际交流的直接性。罗斯格兰特、桑普莱斯也指出‘把人际沟通定义为参与者拥有一对一关系的沟通’,人际沟通的本质特征是‘参与者在一对一基础上的直接沟通’。”[11]身体语言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内心感受和采访态度的一种表达。如今越来越多节目出境记者都注意到要遵循与被采访对象平等沟通的原则,例如,在2012年11月3日《新闻调查》播出的《问诊大客车》节目中,出境记者孙宝印在上海汽车站候车厅采访时,以半蹲的姿势采访坐在椅子上的乘客,面带笑意,言辞随意,更能拉近与被访者的距离。

2.采访要求

首先,要具备质疑精神。质疑是《新闻调查》的生存方式,记者必须具备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职业作风。“如果他(受访者)在说谎,我就会揭穿他的谎言;如果他的话里含有水分,我就要挤掉那些水分;如果他闪烁其词,我就要求证事实的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事实的真相传播给观众。”[12]对于调查性报道而言,只有坚持质疑,不断求证,才能逼近真相。

其次,要具有全面思维,即“钻石思维”。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犹如一颗闪着光芒的钻石,拥有多种多样的线条,每条都体现着钻石的光彩。记者在调查性报道中,切忌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断章取义。在佐证不足时,更应该多问问自己“还有其他角度吗?”“各方面是否都想到了?”

3.记者素质

《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认为,做一个调查记者“素质要求非常多,有一个最基本的,必须有责任感,必须有一种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精神,勇敢、坚定、执着、有韧性。”事实上,基于调查性报道的特殊性,记者应始终保持态度客观、姿态中立、思维理性。其中态度客观,就是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只是为了呈现事实真相;姿态中立,就是不受利益诱惑,不偏袒,以第三者身份保持相对独立性;思维理性,就是任何情感的介入都将影响事实的传达和真相的揭露。

五、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叙事与编辑

1.叙事结构

“叙事”一词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主要用于分析文学作品如何叙述故事。电视调查性报道使用文字、声音、画面三种表达形式来叙事,可以帮助观众在更容易理解事件的真相。

1)叙事路径

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叙事路径指节目在进行时以何种讲故事的顺序和逻辑来推进故事的发展,以便于观众合理地接受和理解叙事的意义。叙事路径的选择是基于观众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期待,通常有以下两种路径:

(1)事件发展路径。事件发展路径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根据“因果逻辑”来推进故事发展。这是基于观众希望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线性思维结构而进行叙事。《新闻调查》播出的《问诊大客车》节目是这样叙述:节目开始,介绍了调查报道的背景——近些年全国大客车频发事故的情况;其次,案例说明——回顾了今年8月在延安和去年在上海发生的两起特大交通事故并分析了事故产生的原因;接着,由部分到整体,追问全国范围内交通事故发生的一般性原因——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原因;再次,相应举措及效果——国家针对大客车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了哪些标准和规范,交通部门和汽车生产商如何应对;最后,卧铺大客车的未来——根据大众乘坐卧铺大客车出行的便利要求,今后将如何消除现阶段还在运营的大客车的安全隐患,并对未来是否将出现新型替代车型提出期望。

从《问诊大客车》的叙事路径来看,基本遵循了观众认识事物的线性思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未来将如何解决。《问诊大客车》的调查过程并不复杂,节目根据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来行文叙事,观众能够很快厘清其中的因果关联。

(2)记者调查路径。记者调查路径按照记者调查的逻辑顺序,根据“成因逻辑”来推进故事的发展。这是基于记者的认知过程和调查过程而进行叙事。记者的调查过程就是不断质疑、不断深入的过程。“深度意味着现场的抵达,深度意味着记者的追问,深度意味着证据的确立。这种证据的确立对调查性报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素。”[13]质疑、追问、取证,是调查性报道的调查手段,是区别于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特征。

2012年4月,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南加州大学附近遭枪击,事后美联社率先在报道此事时将死者驾驶的车辆描述为“价值6万美元的最新款宝马车”。很快,国内部分媒体和门户网站以此为标题转载此事。接着在评论中“富二代”“官二代”“大快人心”等恶评与揣测,涌至网络,甚至有人说,“感谢义士除掉了两个祸害”。惨案发生一周之后,一段名为“我们的声音”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这是南加大留学生自己制作的将近15分钟的视频,他们悼念亡者,并指责媒体报道不实。5月13日,《看见》播出《走近南加大枪击案》,走进现场,质疑追问,确立证据,还原真相。

节目开始主持人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背景:

【主持人】4月11日,两名23岁的中国留学生,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附近遇到匪徒枪击,女生被击中胸口,男生被击中头部,两人不治身亡。根据数字显示,在遇难的地点,方圆4英里的范围内,5年内发生或510起凶杀案。这一事件事后引发强烈的舆论反应,今天节目中,我们访问遇难者的家人、朋友、南加大校方及洛杉矶警方,悼念逝者,追问责任。

在最后一句“追问责任”中隐藏了本期节目的疑点:追问谁的责任? 追问什么责任?

【影像】4月13日新闻发布会(穿插案发现场画面)

洛杉矶警局南区管理局副警长:我们认为在谋杀案发生现场举办新闻发布会意义重大。而且目前的天气情况也和案发当夜如出一辙,这其中有着某种象征意义。

【解说】警方表示,当天也下着这样的雨,根据现场证据及目击者描述,受伤的男生曾经爬出汽车,艰难地走到附近房屋门口求救,倒在门廊上,而车内的女生身中两枪,警方怀疑作案动机可能是抢劫,但疑犯目前仍然在逃。这是一起无辜遇难的悲剧,但4月11日,最早的美国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将死者驾驶的车辆描述为“价值6万美元的最新款宝马车”,很快,中国部分媒体和门户网站以此为标题转载此事。

陈家峥:你想,标题当中写着,1点左右,凌晨,一男一女,宝马车内,这样的字眼,肯定会给人很大的遐想空间。

【解说】于是,在评论中“富二代”“官二代”“大快人心”等等恶评与揣测,涌至网络,甚至有人说,“感谢义士除掉了两个祸害”。惨案发生一周之后,一段名为“我们的声音”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这是南加大留学生自己制作的将近15分钟的视频,他们悼念亡者,并指责媒体报道不实。

至此,第一个追问对象产生——媒体。媒体歪曲报道,盲目转载,添枝加叶,将两名受害人污名化,严重损害受害人形象。从媒体的扭曲报道中产生两个疑问:一是事发当天受害者是否驾驶“价值6万美元的最新款宝马车”? 二是两名受害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是否如网民所说的“富二代”“官二代”?

接下来,记者采访了受害人的同学,经同学之口证实:虽是宝马车,但只是2008年买的一万多美元的二手车。

【采访】杨彪

记者:在案发之后,媒体说他开的是一辆全新的宝马三系的豪华的跑车,是这样吗?

杨彪:不是的,他那辆车是在一个二手车车行买的,二手车。那个车是2008款的一辆宝马赛车。然后当时他买来的时候,已经行了七万英里[14],大概十多万英里,那辆车买来的时候是一万多美元。

记者:你怎么能够明确这辆车的价格和买的情况?

杨彪:因为我们是一起去买的,有卖二手车行的一个收据。

记者随即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买车? 受害人的经济情况如何?

【解说】来到美国的瞿铭虽然买了车,但好朋友杨彪说,因为油价比较贵,他很少开。我们通过视频见到了瞿铭生前和好友在美国租住的公寓,不到20平米,每月房租900美金,两人平摊。

【影像】室友杨彪通过笔记本摄像头给我们介绍两人租住的房子

杨彪:我们就是一个房间,然后厨房、书桌都是在一个房间里的。我们的床就在这个房间里,这就是我们俩的床。

(影像中,他们的房间只有两个床垫,一张书桌,桌上是瞿铭从国内带来的一袋笔。)

记者:那当时他怎么会要去买车呢?

杨彪:因为要面临毕业了,要在这边找工作,然后有很多去面试,没有车的话,我们会非常地头疼。

记者:南加大所在的这个区域交通不方便吗?

杨彪:不方便,洛杉矶的公交车线路不是很多,而且每一班公交车的间隔时间也很长。

由此可见,受害人瞿铭的经济并不宽裕,买车只是因为交通不便,为找工作需要。紧接着,记者对第二个疑问进行取证:两名受害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如网民所说的“富二代”“官二代”?

【解说】:在同学眼中,吴颖是一个非常善良、特别爱笑的孩子。

【采访】夜静

夜静:她特别喜欢粉色,她的文具盒是粉色的,书包是粉色的,眼镜也是粉色的,然后电脑壳子也是粉色的,然后就是她喜欢粉色,我觉得可能她是一个很梦幻的女孩。

记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夜静:就是心里住着一个小女生,喜欢特别美丽可爱的东西。

(其他人对她的描述:她是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怎么开她的玩笑,都一笑而过,跟她在一起很开心;学习到很晚,经常在图书馆碰到;她学手语,帮助残障孩子,学姐真的是个很有公益心的人。)

受害人吴颖的同学、朋友对她的评价:善良、乐观、开朗。

【解说】:我们来到湖南省常德市吴颖的家中。吴颖的爸爸吴永新是当地一名普通的民警。4月11日晚上,他接到一通陌生的电话,说他远在美国留学的女儿疑似不幸中枪身亡。常年从事案件侦查工作的他起初不肯相信,整个晚上都守在办公室里刷新网上的消息,直到凌晨5点左右,网上发布了女儿遇害的消息。

……

【解说】吴颖爸爸说,吴颖从小喜欢小动物,大学的时候还在宿舍偷偷养过一只小免子,直到宿舍不同意才送人。吴颖爸爸说,小兔子现在还活着,女儿却不在了。他说女儿管自己叫猪腿姐姐,管他叫猪腿爸爸。女儿跟他最亲,直到上大学了,还经常坐在他腿上看电视。

……

【解说】吴永新现在月收入3000元左右,妻子几年前下岗了。为了省钱和多修学分,去年圣诞节,吴颖甚至把原本订好的机票都退了。直到今年4月8日,也就是吴颖出事的三天前,她在网上跟父母说,自己已经订好了下个月回国的机票。

受害人吴颖的爸爸只是一名普通的民警,月收入3000元左右,妻子下岗,家庭条件一般。

【解说】瞿铭,身高一米八三,钢琴十级,会跆拳道,高考以680的高分考进北航。王西与他相识六年,是他在北航读书时的“死党”,出事之后,王西写过一篇悼念文章,发在了网上,他说自己曾有段时间,一直为瞿铭的死感到内疚,觉得自己如果在美国,瞿铭就不会出事。

……

记者:为什么想着保护他?

王西:一句话,中国有一句俗语,士为知己者死。

【解说】两人以兄弟相称,王西说瞿铭长得帅、聪明、多才多艺,他曾说“哥羡慕你,曾经各种羡慕,但你说,你很羡慕我”,因为瞿铭从小就患有心脏病。

……

【解说】王西曾经因为担心瞿铭的身体,劝他不要出国了,但瞿铭不甘心,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跟朋友说,自己在农村长大,上了中学才见到足球和篮球。

受害人瞿铭的死党、同学、朋友对他的评价:讲义气、有理想、有追求。

【解说】瞿铭父亲在吉林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母亲是一名教师,他们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儿子住处时很伤心。觉得没有钱让他过更舒适的生活,因为家中老人还不知道瞿铭去世的消息,所以父母不便接受访问。

以上可见,受害男生的家庭条件也一般。

因此,经过记者调查、采访后的结果都说明了两名受害人并非“富二代”“官二代”,他们只是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两个善良、乐观、开朗、幽默、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至此,完成了第一个追问的取证。第二个追问对象是南加大校方。疑问:为什么学校周围频频发生事故?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留学生住在校外? 校方的回应如何?

【解说】南加州大学位于洛杉矶犯罪率高发区,校外的东、西小区是往年黑帮分子出没的重镇,近十年来有所控制,但治安仍不乐观。南加大学校国际留学生众多,但因为校舍不够,数以千计的研究生只提供12个住宿名额,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校外居住。就在悲剧发生之后,追悼会当天凌晨,南加州四名学生又在附近遇到劫匪,所幸学校安保人员开枪击伤劫匪腿部并抓获,但事实证明,与之前枪杀案主犯并非同一人,学校附近的安全令人担忧。

男生:昨天晚上事发地方方圆4英里,从2007年1月1日到现在发生过510起(命案)

……

【解说】我们联系南加大校方进行采访,提出留学生无法在校内住宿的问题,询问校方将采取什么措施保证学生安全,对此,校方在邮件中对我们做出回应。承诺今年内将翻新大学村,增加3000个床位,大部分将提供给研究生。在夜晚,将增派更多安保人员巡逻,并派学校车辆护送学生回到住处。

调查到此已接近尾声。在整个节目中,记者对事件提出一个个疑问,经过调查、采访取证,最终把事件的真相呈现出来。

2)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国外媒体很少用“报道”一词,多使用“故事”取而代之,比如,他们不说《华尔街日报》是怎样报道这则新闻,而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说法。唐·休伊特说过“是什么让我们成功? ——讲个故事”。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撰写政坛人物风云,从来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大量的现场描写和细节刻画,吸引受众往下读。做好电视调查性报道既需要有一个“好故事”,同时需要讲好“故事”。电视调查性报道如何讲一个故事,既让观众守着电视机,又充满期待? 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期《新闻调查》节目起码过10分钟或者15分钟要有一个高潮。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三四个回合,要有这个情节线,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来看。”[15]

3)悬念的设置

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悬念是一种叙事方法,主要分成“未来取向型”悬念与“过去取向型”悬念,整体悬念与局部悬念。[16]“未来取向型”悬念是一种顺序式结构而引起的悬念方式,叙事时间与事件时间相一致。这种悬念主要保持“接下来会怎样”的疑问。“过去取向型”悬念是一种倒叙式结构而引起的悬念方式,主要保持“发生了什么”“谁干的”“为什么”“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等疑问。整体悬念与局部悬念,即小悬念与大悬念。局部悬念指文本结构中一个部分的悬念。在2013年6月15日播出的《加纳淘金梦》中,一群为了发财而远赴非洲加纳的中国淘金客,却遭遇了难以言说的噩梦,“中国淘金客为何受到威胁”——这一悬念是贯穿文本始终的整体悬念。

4)画面的叙事功能

利用画面来叙事是电视调查性报道节目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画面的叙事功能由画面的景别、角度、色彩来承担。不同景别、角度的镜头具有不同的叙事功能。

故事的细节化。细节能够以小见大,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最出故事,电视调查性报道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常常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在《走近南加大枪击案》中,记者采访吴颖爸爸时,镜头特写了家中摆设的陶瓷猪,此时吴爸爸正说道“女儿常称自己为猪腿姐姐”。这个镜头与采访同期进行,在这里看似只为了解释吴爸爸的话,但随后从吴爸爸及朋友回忆吴颖生前的生活片段中可以感受到,这些可爱、纯真的小猪似乎就是吴颖天真、乐观、开朗的影子。从感性来讲,这种感受与突如其来的变故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反差产生的情感会对观众心理及情绪产生一股冲力。从理性来讲,通过反差的反射,观众对媒体的歪曲报道本能地产生正确的判断和对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的谴责。从符号学来看,这个特写的能指是一些可爱的小猪,所指则是谴责媒体的歪曲报道对一个灿烂鲜活的生命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叙事与写意。在《新闻调查》节目中,大部分出镜记者采用中景正面镜头。中景是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常用的景别,它既能使观众看清记者的肢体语言,又能展示周边环境,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见图7.8)。在人物采访画面中,被采访对象多使用近景正侧面的固定镜头,让观众能看清被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感受其心理活动(见图7.9)。

图7.8 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图7.9 让观众能感受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

2.文本结构

叙事结构是节目播出的内在逻辑结构,即故事讲述的逻辑顺序。而文本结构则是指节目播出的外在表现结构,即节目播出的具体结构安排。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文本建构需要明确:栏目定位是构建文本的基础,选题是文本结构的第一步,调查过程是文本结构的链条,语言是新闻调查文本的重要元素,环境在调查文本中是不可缺少的元素,现场模拟叙事、细节是叙事的点睛之笔,节目时长是电视节目文本结构时必须考虑的结构因素,出镜记者是电视调查类节目的灵魂,背景、资料、音乐、音响、图示、文字、电话等元素都可包括在新闻调查的文本之中[17]

《问诊大客车》时长42分28秒,由栏目片头、本期节目预告、本期节目片头、事件报道主体、广告以及栏目片尾构成。事件报道主体分成四个部分:

栏目片头(15秒)

本期节目预告(25秒)

本期节目片头(10秒)

介绍报道事件背景(1分06秒)

第一部分:事故案例一分析(7分15秒)

节目片头(10秒)

第二部分:事故案例二分析(7分31秒)

节目片头(10秒)

广告(75秒)

节目片头(10秒)

第三部分:大客车事故原因分析(11分19秒)

节目片头(10秒)

第四部分:应对政策(11分20秒)

栏目片尾(15秒)

《新闻调查》栏目大部分节目模式均由演播室主持人画面、记者出镜画面、解说画面和串场组合而成。新闻事件的解说和采访相配合,这两部分画面一般控制在10~20秒之间。不同形式的画面交替使用可以使文本叙述形式变换有序,而不会显得单一乏味。

3.编辑工作

较之消息类新闻,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编辑工作不只是简单地根据新闻五要素组接镜头,更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需要编辑人员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运用视听语言对报道进行故事化叙述。电视调查性报道对编辑的工作有一定要求:

1)与栏目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由于编辑在创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风格,或纪实或艺术,或平实或曲折。因而,编辑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应综合考虑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每一期节目的风格与栏目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确保栏目品质的一贯性和观众对栏目的忠诚度。

2)控制好节奏

编辑控制节奏要要根据报道内容的性质类型来决定。在《看见》之《走近南加大枪击案》中,节目在介绍案件发生、媒体报道以及加州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时采用紧凑稍快的背景音乐,而在采访受害人家属、朋友以及播放受害人生前生活视频时则相对缓慢。2012年6月9日播出的《生命的礼物》一期讲述一些人在身故后将身体器官无偿捐献给社会的故事,这是对生命的礼赞,节奏理应舒展,以真情实感感染观众。

思考题

1.评论类电视新闻的栏目定位是怎样的?

2.评论型电视新闻的人物角色有哪些?

3.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选题来源有哪些? 参考所学知识,尝试从各种来源中选取一个有价值的题目并加以讨论。

4.简述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结构,并选择一期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调查性报道,具体分析其叙事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1]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2] 胡里:《看见》,《综艺报》2012年第7期。

[3]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37页。

[4]《新闻调查》栏目组:《“调查”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49350页。

[5]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6]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6页。

[7] 吴乐珺,唐泽:《结构深度——中外电视调查性报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8] 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0页。

[9] 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0] 柴静:《话语权的另一半——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原则》,《电视研究》2005年第10期。

[11] 王梦琳:《从〈新闻调查〉栏目看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理念》,《今传媒》2010年第8期。

[12] 王志:《质疑——电视对话场中的理性因素》,《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3期。

[13] 《新闻调查》栏目组:《“调查”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5页。

[14]英里为非定长度单位,1英里=1.66934千米。

[15]《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访谈http://news.sohu.com/2004/06/26/79/news220。

[16] 胡宏云:《调查性报道中悬念的设置》,《南方电视学刊》2009年第4期。

[17] 朱羽君,崔林:《电视调查节目的文本结构》,《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