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调查报道的分类

电视调查报道的分类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电视调查报道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电视调查报道作以下分类。调查的事件首先必须具有重大性。事件性调查应该充分展现事件的过程,让事实说话。对事件的调查不仅要交代事件发生的始末,还应该分析造成事件的深层次原因。3.主题性调查即针对某种问题或现象而展开的专项采访调查。这类调查是对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做全面的调查、分析,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

第二节 电视调查报道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电视调查报道作以下分类。

一、根据调查内容分类

1.人物调查

围绕一个人物进行采访调查的节目,一般是通过对话的方式讲述人物的人生道路,探析人物的心路历程,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最终通过典型的人物以小见大,折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1)新闻人物调查。新闻人物是在一段时间内人们关注的热点人物。比如《新闻调查》中的“贪官胡长清”,原是江西省副省长,因贪污受贿罪被最高法院核准判处死刑,他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因贪污腐败罪被处以死刑的最高官员,自然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节目通过对胡长清行刑前的独家专访向观众讲述了他是如何走上腐败之路,以及他自己如何认识和看待自己的罪恶行径这些内情。《与神话较量的人》节目中的刘姝威,她对蓝田股份财务状况的质疑以及因此引发的与蓝田的纠葛受到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成为一段时期以来舆论漩涡的中心。《与神话较量的人》也是通过访谈的形式讲述了刘姝威与蓝田股份较量的过程,展示了刘姝威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正义的力量。

(2)普通人物调查。普通人物虽平凡普通,却代表了某个受关注的群体。例如《新闻调查》的《戒毒者的自白》节目中的宋玉生、《艾滋病人小路》节目中的卢鼎盛(别名小路),他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但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却分别代表了戒毒者和艾滋病患者这两大人群,通过对他们的关注可以折射出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在《戒毒者的自白》中,宋玉生袒露了他从开始吸毒、戒毒到再复吸、再戒毒的艰难历程。《艾滋病人小路》则展示了艾滋病患者卢鼎盛的真实生活状况和真切的内心感受,这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超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它展现的不仅是对这些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而且还有对生命的尊敬和珍爱。

2.事件性调查

通常是围绕一个新闻事件展开调查,有时也可能是由某一新闻事件而引发的对一系列事件的调查。事件调查从选题、采访到制作的过程要注意以下环节:

(1)事件的显著性。调查的事件首先必须具有重大性。比如,《经济半小时·追寻1700台问题起搏器》,这期节目是对走私心脏起搏器的调查,它关系到起搏器安装者的生命健康。《焦点访谈·城管的一次非常执法》节目中,记者调查了安徽省淮南市城管行政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在一次执法行动中,将华联商厦的十几名员工打伤的事件,这不仅仅是十几人受伤的问题,它涉及政府的形象等重大问题。

(2)展现事件过程。事件性调查应该充分展现事件的过程,让事实说话。例如,《新闻调查·寻亲十八年》一期节目,详尽讲述了5岁时从陕西拐卖到600公里以外的河南农村的程娜娜寻找亲生父母的18年漫漫历程;《焦点访谈·城管的一次非常执法》节目也通过采访事件当事人、事件目击者回顾了事件的始末,让观众看清事实真相。

(3)揭示内幕。事件调查过程中往往会揭开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例如《生活》之“热线3·15”板块节目《上海市场出现摇身变脸垃圾肉》,通过记者的调查揭开了上海市场上不能食用的垃圾肉怎么样蒙混过关、瞒天过海被加工成猪油,并销售到外地市场的内幕。《经济半小时·揭开偷渡的暴力黑幕》节目中,记者跟随潮州市公安边防支队的官兵,记录了该市15年来最大的一宗偷渡案件破获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揭露了蛇头怎样招揽偷渡客、组织偷渡等黑幕。

(4)分析原因。对事件的调查不仅要交代事件发生的始末,还应该分析造成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例如,《经济半小时·不同的矿难,相同的原因》,在节目中记者调查分析了19天时间里,山西连续发生4起煤矿事故,夺去113名矿工的生命的原因,让人警醒。《六省“三农”问题报告———冗员篇》中记者报道了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减负、乡镇财政压力却有增无减的情况,并调查分析了背后的原因。

(5)预测趋势。事件性调查不仅展现事件真相,分析事件原因,还往往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一期节目中,记者不仅调查出了双城的几名小学生自杀的真正原因,在节目的最后记者还了解到“各省市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正在修改中,专家提议应该在全国中小学校增加心理教师”,这表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加强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和辅导是大势所趋。

3.主题性调查

即针对某种问题或现象而展开的专项采访调查。主题性调查内容包罗万象,它强调对于主题的发现和挖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1)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调查。这类调查是对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做全面的调查、分析,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它可以是正面的关怀,也可以是负面的批判,注重引导观众去关注、思索某些问题。例如《新闻调查·白血病儿童》,这期节目就是通过对几个个案的采访调查,反映我国白血病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的情况,显现出了我国大多数白血病儿童都因其父母承受不了高昂的医药费而濒临死亡边缘的问题,从而引起全社会对白血病儿童和他们的家庭的关心。《经济半小时·洋大学机密》节目针对我国“洋大学”热的现象,揭开了在中国招生办学的国外大学的面纱,呼吁相关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

(2)对新问题、新事物的调查。党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问题都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这类调查与上述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调查在内容上有重叠交叉的部分,但它更强调时效性,突出了一个“新”字,给观众新的知识、新的启迪。例如,《新闻调查·上海再就业的新思路》,对上海为解决四十岁以上的女性和五十岁以上的男性的再就业问题而出台的“4050工程”的运作情况进行了采访调查,为其他省市的再就业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新闻调查·性教育课堂》这期节目,对我国首部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教材第一次走进中学课堂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他学校的青少年性教育以很大启发。

(3)对思想观念的调查。调查人们对某一事件、现象、问题的看法,探讨社会伦理、人生价值观等问题。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这类调查日益受观众欢迎,它给了人们一个表达观点的舞台,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例如,2002年8月7日,北京大学山鹰社五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西藏希夏邦马峰登顶途中遭遇了雪崩而不幸丧生,五位年轻生命的消逝引发了一场有关探险活动的争论,为此《新闻调查》制作了《探险之路》这期节目,采访了各方代表、各界人士,探讨了“人为什么要挑战自然?人为什么要超越自我极限?在恶劣的环境中追求实现精神价值的同时,如何保持一种科学与理性的态度”等问题,发人深省。2001年4月10日,荷兰议会上议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将安乐死在特定条件下合法化的法案,这一法案的通过顿时引起了全世界关于安乐死的新一轮讨论,《新闻调查》记者走访了我国两位不堪忍受病痛折磨而请求安乐死的重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属,采访了法学专家、医学专家、中国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采访了普通百姓,探讨安乐死的伦理、法理问题,制作了《死亡可以请求吗?》这期节目。

(4)对消费生活调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觉醒,消费生活调查节目有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这类调查揭露消费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倡导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是观众的消费指南针。例如,《生活》之“热线3·15”板块的《央视〈生活〉千里追踪 揭秘垃圾明胶》这期节目,记者通过调查揭露出了河北、浙江、山东等地的一些加工厂把皮革废料加工成食用明胶的黑幕,提醒相关部门和广大消费者的注意。《为您服务》“非常调查”板块的《凉席今年流行保健》节目中,记者通过采访商家、找科研单位核实、咨询医疗保健专家,调查出了一些“保健凉席”不保健的科学结论,还消费者知情权,以防消费者上当受骗。

二、根据调查目的分类

1.揭露性调查

这类节目往往是通过采访调查来揭露隐藏在事件、现象背后的内幕和问题,它比较接近西方传统揭丑式调查,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揭开一些不法活动、不法行为的黑幕。这类调查让人们更清楚这些不法活动、不法行为的危害,让全社会都提高警惕、远离之、抑止之。例如《经济半小时·亲历传销骗局》节目就在广东肇庆揭开了某传销组织的骗局内幕,以引起群众的警惕和有关部门的注意;《揭开偷渡的暴力黑幕》揭露出了偷渡组织的幕后运作过程,让人怵目惊心。

(2)揭露一些“合法外衣”掩饰下的违法、违规活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披着合法外衣,不容易被人看出破绽。对这类问题的调查最能体现新闻记者的洞察力和正义感。例如,《新闻调查·深圳外贸骗局揭秘》就揭开了深圳一些貌似手续齐全、合法经营的外贸公司怎样空手套白狼,诈骗中小企业的秘密;《焦点访谈·慈善义演幕后》节目,揭露了打着“捐助贫困儿童和孤寡老人的”慈善公益演出的幌子,而实际将门票收入最后落入演出中间商和一些演艺明星的口袋这一欺骗行为。

(3)揭露国家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工作中的不当之处。这类调查是媒体作为群众的耳目喉舌对党和政府、国家公务人员行使监督的权利,它代表了群众的利益,反映了群众的呼声,能有效地促进政府工作的改善。例如《焦点访谈·城管的一次非常执法》节目中,就披露了安徽省淮南市城管行政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对群众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的不当行为。

2.揭示性调查

这类节目大多是通过对某一典型事件或典型人物的调查采访,揭示出其背后的原因和深层次矛盾,抓住其本质,以引发人们对这一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所代表的同一类问题或现象作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经济半小时·八达岭:万辆汽车大拥堵》节目中,记者首先驱车亲赴现场亲历堵车滋味,接着记者调查分析了堵车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如果作为普通的报道,节目做到这两层,任务也完成了。但作为调查报道,记者并没有止于对现象的形象展示,他们还进一步分析出了造成堵车的原因,原来道路的维修只是直接原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货车司机的严重超载使路面不堪重负。这则报道于2003年10月播出,不仅引起了人们对八达岭高速路的关注,还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对公路运输中的超限超载现象的关注,它已经成为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为此2004年5月,国家交通部等七部委便联合开展了治理车辆超限超载的行动。再如《新闻调查》之《双城的创伤》一期节目报道,2003年5月下旬,在甘肃武威连续发生少年服毒事件,六天时间有6个人服毒,其中2人死亡,4人获救,他们当中有五个人是同一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正值人生的花季。获救之后孩子们一直没有向家长开口解释服毒原因,于是记者在琢磨“是什么使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围绕这个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记者经过详细、确凿的调查,终于解开了这个谜,这起少年连续服毒事件并没有幕后操纵者,也不是因为孩子们经受了在成年人看来多么痛苦的事情、打击,原因竟在于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沟通障碍。事件的原因比事件本身更让人痛心、发人深省,它引起了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心理教育问题的关注和重新思考。

三、根据调查模式分类

《镜头里的第四势力》一书中,著者将美国《60分钟》的所有报道分成三种模式,分别为侦探模式、分析者模式和游客模式。不同的模式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不同,对调查事件的介入方式不同,调查手段也略有区别。在西方,传统意义的调查报道都是侦探模式,我们这里讨论的调查报道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这三种模式在我国的调查报道中均有使用。

1.侦探模式

在这类调查中,记者是智慧与正义的化身,记者像侦探一样介入某调查对象,力求在善与恶、是与非或真与假的二元对立中,挖掘出事物的真相,揭开恶、非、假的面具。从搜寻线索、搜集证据、质问坏人到揭开罪行,记者积极地介入调查事件或人物、事物,如《新闻调查·深圳外贸骗局揭秘》这期节目中,记者通过调查揭开了深圳假冒外贸公司的骗局。假的外贸公司,用假的外商合同、假的预付款收取了企业的各种现金费用,数量、金额相当惊人。在这个调查中,记者好比机智的侦探,通过采访受骗者、采访从事行骗多年的知情人,用镜头记录一家企业受骗过程等调查手段,使骗局的内幕一层一层被揭示出来。

2.分析者模式

这类调查中,记者是以社会评论员的角色或以精神分析学家的角色,客观地描述人物、事件或现象,透视人的心灵深处,透析事件的深层矛盾和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双城的创伤》(《新闻调查》)就是典型的分析者模式。记者的调查并不拘泥于事件本身的始末,调查的目的也不在于揭示被人掩盖的黑幕,记者通过调查事件的直接原因从而分析出掩藏在事实背后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成年人与青少年的沟通矛盾、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心理教育问题。此刻,记者不是以侦探的身份介入调查,而是以社会评论员的身份调查分析问题。再如,《新闻调查》之《艾滋病人小路》、《戒毒者自白》等人物调查中,记者则是以精神分析学家的角色透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挣扎、痛苦,展示他们的毅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对吸毒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偏见甚至是歧视。

3.游客模式

这类调查中,记者作为亲历者或目击者介入调查事件或现象,对事件本身的干扰较小,原汁原味地展示事物面貌,调查的过程更具客观性、现场感,也更能调动观众的参与感。例如,《经济半小时·亲历传销骗局》就是记者亲历型的调查。记者通过线人进入传销组织的秘密现场,目睹了传销人员煽动气氛、编造神话、诱骗新人加入组织的种种招数,这样的调查过程颇具形象性和信服力。

当然这三种模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在一个节目里,两种甚至三种模式均有体现。例如,《经济半小时·八达岭:万辆汽车大拥堵》,记者首先开车亲赴现场报道堵车路段的现场情况,这就是采用的亲历型的游客模式,随后记者又调查分析造成堵车的直接原因并挖掘背后的因素,这又转换成了分析者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