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媒体涉华报道研究

国外媒体涉华报道研究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环球网是具备新闻采编权的大型中英文双语新闻门户网站的中央级综合性网络新闻媒体。[11]本节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各国媒体涉华报道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外媒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7月,中国与俄罗斯联合进行军事演习。中国领导人频繁外出进行国事访问,在国际上产生强烈的影响。

环球网是具备新闻采编权的大型中英文双语新闻门户网站的中央级综合性网络新闻媒体。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碰撞和融合已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一道风景。作为环球时报的网络平台,环球网继承了《环球时报》的一贯风格,继续专注于中国人视角下的国际新闻报道,不断向世界传达中国人的声音,立志成为世界与中国互相了解的桥梁。而环球网“海外看中国”频道以海外媒体视角解读中国国际国内的热点与焦点,帮助网友透过“第三只眼”看中国,了解世界媒体眼中的中国。“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0]。所以以“海外看中国”栏目中“中国影像”专栏就像是一面镜子,不仅主动向国际展示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折射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刘兢撰写的《1990年代以来SSCI和A&HCI中国研究期刊里的中国传媒镜像》中通过对1990年代以来SSCI和A&HCI这两大国际期刊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研究期刊涉及传媒论文的整理,归纳出这些论文主要分为“从传媒看中国”和“从海外看中国传媒”两类。前者关注社会各阶层通过传媒的公共参与、传媒里讲述的中国故事、政治运作中的传媒角色等话题,提醒我们向外拓展研究“作为问题的中国传媒”的提问空间。后者借鉴海外讨论近现代中国的两大主流范式,启示我们向内反思“中国传媒研究存在的问题”。本节以环球网“海外看中国”栏目中的“中国影像”专栏(2013—2014)为研究对象,属于“从传媒看中国”的研究范畴。

(一)研究设计

研究传播内容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内容分析法,这是一种实证主义范式,注重量化分析,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内容分析法具有诸多优势,如节约经费、容易弥补、可靠性较大、可重复编录、可作长时期的研究、不打扰研究对象等。[11]本节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各国媒体涉华报道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外媒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

环球网作为中国官方新闻网站,有着明确的政治立场,对海外媒体涉华报道是有选择性的,其选取的新闻报道既有正面报道,也有负面报道,虽不全面,却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以环球网“海外看中国”栏目中“中国影像”专栏的新闻报道为样本,可以管窥海外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2013—2014年“中国影像”专栏涉华报道共260篇,全部作为研究样本。

本节的分析类目主要为形式特征、内容特征和报道倾向,把研究样本按照如下类目进行编码。一是形式特征,形式特征包括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类型、消息源,报道类型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漫画、特写及其他6种,消息源主要有自采新闻、国内媒体及国外媒体3种;二是内容特征,内容特征层面,主要研究社报道的报道主题,报道主题分为10种类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外交、国防/军事、体育、科技、医疗、教育及其他;三是报道倾向,报道倾向分为正面、中立和负面3种类型。

(二)内容分析

1.各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分布情况

从表2.1可以发现,2013年下半年海外媒体涉华报道数量高于上半年。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完成换届选举后,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两岸、民生等方面开启新的局面,2013年下半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外出访问活动频繁。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率庞大经贸代表团首次到访中国,双方共同发力自贸区建设,期望韩中关系“更上一层楼”。7月,中国与俄罗斯联合进行军事演习。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10月,习近平和李克强分别访问东南亚五国,并分别出席印尼APEC峰会和文莱东亚系列峰会。中国领导人频繁外出进行国事访问,在国际上产生强烈的影响。中俄联合军演给美国带来的“威胁”,中美之间的“大国之争”让中美关系受到了冲击。在安倍晋三上台以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出现了恶化,安倍上台后更强硬表示日本对钓鱼岛的所有权,并采取了军事举措,中日关系陷入僵局。在此期间中美、中日关系引起了国际媒体广泛关注,从7月份开始,各国媒体对涉华事件的报道数量明显多于上半年。

表2.1 样本月份分布情况

2.报道篇幅

报道篇幅分为短篇报道(0—300字)、中篇报道(301—1000字)和长篇报道(1001字以上)三种。在260份样本中,中篇报道最多,为143篇,占55%,300字以下的短篇报道仅15篇,占5.8%。

图2.1 报道篇幅分布情况

通常报纸对所报道内容越重视,报道的篇幅就越大,文章篇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报纸对所报道主题的重视程度[12]。网站新闻同样如此,篇幅越大,意味着报道内容越重要。短篇报道言简意赅,但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及中篇报道和长篇报道。各国媒体涉华报道以中篇和长篇居多,一方面是因为环球网并不以速度取胜,而是更追求新闻的深度,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重要性与影响力越来越大,各国媒体对中国问题都非常关注和重视。

3.报道类型

从报道类型来看,各国媒体涉华报道以通讯(36.15%,含深度报道、专访)和消息(33.46%)为主,其次是评论,特写和漫画等非常规的报道方式极为少见。

通讯、评论、深度报道比消息等体裁反映事实更全面、更立体和更深入,外媒涉华报道通常关注中国重大事件,故在体裁上倾向于使用通讯和评论。研究发现,几乎每一篇样本都配有图片或漫画。网络时代信息超载,读者受繁杂信息所累,需要简洁的信息,“一图胜千言”,简洁生动的图片或漫画备受读者青睐。

图2.2 报道类型分布情况

4.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分为自采新闻、国内媒体和国际媒体三种。自采新闻是指由该网站记者或者驻外记者所采写的新闻稿件,国内媒体主要是来自内地、香港和台湾的媒体,其中以香港中评社、《南华早报》、中新社的报道为主。国际媒体则是指其他国家的新闻媒体。在抽取的样本中,“中国影像”使用的外来媒体的稿件大部分来源于美国《纽约时报》《侨报》、英国《卫报》、法新社、俄罗斯之声、日本《朝日新闻》等外媒,而韩国、朝鲜等其他国家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则只占很少一部分。

在全部新闻来源中,虽然国际新闻媒体有59.6%,占据报道总数的一多半,但是国内新闻媒体也有36.5%。这表明不仅仅是国外媒体在关注中国,中国也在积极地融入国际舞台中去。

图2.3 新闻来源饼状图

5.报道主题

报道主题分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外交、国防/军事、体育、科技、医疗、教育及其他。研究发现,以外交、军事/国防、政治、经济及其他为主题的报道居多,报道量分别为33、37、77、22和32篇,分别占据了报道总量的12.7%、14.2%、29.6%、8.5%和12.3%。而关于社会、体育、文化、教育及医疗等主题的报道较少。

图2.4 报道主题分布情况

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军事是2013年各国媒体涉华报道的热点。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之一,近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与他国高端合作增加,往来越来越密切。在这几个报道主题中,热点议题有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日关系、中日钓鱼岛之争、中美关系、G20峰会等。这些议题均为国家层面的高端议题,自然也受到了各国媒体的关注。

6.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直接反映媒体对报道对象的态度。在260份研究样本中,对中国持正面态度的报道占40.4%,持中立倾向的占45.4%,持负面态度的报道占14.2%。一方面,环球网选择外媒报道时倾向于选择正面报道,另一方面,各国媒体不少涉华报道是中立或正面的。

对中国持正面或者中立倾向的报道主要体现在政治、外交合作、领导人会晤、经济发展等方面,而持负面态度的报道则多是关于环境卫生及其他一些不好的社会生活习惯。例如,2013年3月25日转载的英国《卫报》的《中国人太爱吃猪肉吃素很少见》,这篇报道以黄浦江的死猪为引子,报道中国人对猪肉的巨大需求量,以及畜牧业中出现的问题。2013年10月10日报道《日媒:中国过劳死殃及在华日本人》,反映中国社会竞争激烈,不仅让中国人承受巨大压力,身体状况变差,甚至不少人走上自杀之路,成为世界过劳死大国。

图2.5 报道倾向饼状图

(三)“中国影像”中外媒眼中的中国形象

1.美国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政治、军事、科技等在世界上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对中国素来极为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势头很好,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国家。所以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量是比较大的,美国与中国在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美国媒体在选题和倾向上体现了他们的立场。

在260篇研究样本中,来自美国媒体的报道有45篇,约占总体的17.3%。这些报道主要来自《侨报》、《纽约时报》、美联社等美国主流媒体,《侨报》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最多,约占总数的40%,其中政治方面的报道很少,只有两篇报道,钓鱼岛、台湾、人权等敏感话题在环球网中很少被选择。《美媒:习近平呼吁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第三方的身份讲述习近平呼吁反腐,《美媒:奥巴马缺席APEC但围堵中国计划不会变》肯定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但是也认可了中国的强大削弱了美国的力量。

美国媒体关注更多的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民生,尤其是环境、食品安全、房地产等热门话题。《中国移民西班牙强势生存》《中国经济增长但出现通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SUV正统治中国的道路》《侨报:底特律破产对中国城市带来的警示》等一系列有关经济的新闻报道肯定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也披露出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外媒关注北京大雾天气》《美媒:中国改善民生须从食品安全与空气入手》《美媒:社会竞争加剧让中国人难以常回家看看》《美媒:房价高工资不够一线城市围城难解》等报道分别从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竞争、房价等4个方面报道了中国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遭遇的困难。在经济方面,美国媒体肯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认为中国经济潜力巨大,承认了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但是更多的是报道了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技等方面,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密。虽然美国曾经在中日问题、台湾问题上与中国有矛盾摩擦,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的加强,美国在很多地方也不得不给中国几分“薄面”。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的报道基本上做到了正负面持平,但是在政治、外交、社会法律、环境、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的负面报道远远多于正面报道。美国媒体在报道中虽然肯定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在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取得的成就,但也对中国的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批评报道。美国媒体涉华报道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认可了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但是中国在社会民生等方面依旧有所欠缺,存在很多弊病。

2.俄罗斯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样本中俄罗斯媒体涉华报道并不多,只有14篇,主要是有关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报道。

在这些报道中,涉及的政治主题主要有中俄的战略协作关系、中俄两国领导人会晤、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美关系、非洲殖民问题及“中国威胁论”等。在介绍中俄两国关系及中俄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性会晤时,报道中频繁出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中俄互信程度很高”等具有正面倾向的表达,可见俄罗斯媒体对中国是相当重视的,中国对俄罗斯而言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例如,在报道《俄专家:西方指责中国对非洲殖民毫无依据》中,俄罗斯非洲研究所专家塔季扬娜·杰伊奇认为,中国正在努力地为非洲国家作出许多有益的事情,为非洲提供了巨大帮助,“中国在非洲实施新殖民主义”的论调是彻底错误的,这代表了一部分俄罗斯人的观点。

《俄专家:中国防空系统SD 10A或执行特殊任务》《俄专家:中国东风15C导弹将威慑爱国者3》《俄媒:中国航母重大进展可同时起飞3架歼15》《俄媒:辽宁舰向美挑战2020年将建核动力航母》《俄媒:中国东风21D导弹对美航母是死刑判决》等一系列关于中国军事和科技的客观报道,以中立的态度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中国和俄罗斯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立场,俄罗斯媒体眼中的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热情友好、与人为善、以邻为伴、友好相处的军事强国。

3.日本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自1000多年起,就开始了频繁的交流,其间有经济交流,有高层互访,有民间学潮,亦不乏兵戎相见。受“历史问题”的长期影响,中日双方对于地区主导权的竞争,以及海上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端从不曾间断过。

据统计,在260篇研究样本中,日本媒体的报道并不多,只有21篇,其中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报道就约占总体的76.2%,而关于钓鱼岛以及中日双方领土争端的报道就有12篇。例如,《中国在领土问题上显示出强硬姿态》《日功勋巡视船首赴钓鱼岛令中国不安》《日拟派无人机监视钓鱼岛遭中国反对》《日中岛争升级离武装冲突仅一步之遥》等均是关于钓鱼岛的报道,日本采取的一系列军事措施,让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钓鱼岛“买卖”争端后,日本领导人曾经先后出访美国,东盟国家,希望国际社会能够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可惜没有成功。在报道《日媒:东盟不想成日本对华包围圈中的一环》中,东盟的外交消息人士表示,东盟“欢迎与日本进行经济合作,但不想卷入日中对立”。日本是一个传媒大国,其媒介的国际影响力较大。日本媒体立足自己的国家利益,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强硬的、不爱好和平的、不合作的中国形象。

4.英法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研究样本中,英国媒体与法国媒体涉华报道很少,分别为14篇和5篇,主要是中国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报道,很少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例如,报道《法媒:“土豪”一词被牛津英语词典编著关注》肯定了中国文化,表现了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英媒:〈爸爸去哪儿〉在英走红掀亲子教育热》《英国〈卫报〉:好莱坞为市场向中国“磕头”》《英媒:中国蛇年春节体现节约新风》也表现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报道《英媒:中国控烟惰性或将带来严重的疾病海啸》《英媒:空气污染让北京面临人才流失尴尬》中,对中国人吸烟而引起的健康问题,以及空气质量差而引起的人才流失情况进行了分析,体现了中国在健康和环境卫生方面的不足。总体而言,英国与法国的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是中立偏正面的。

5.其他国家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环球网“海外看中国”栏目“中国影像”专栏中,此外还有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媒体的涉华报道。在这些国家眼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主要是进步的、友好的。

新加坡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渊源,两国人民有着血缘、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关系。《联合早报》作为在中国开设记者站最多的外国媒体,既关注中国大陆最发达的都市,也关注相对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能够以理解、客观的态度观察中国的进步与不足,力求客观报道、冷静分析,向新加坡读者,以及通过早报网向数百万的海外华人读者描绘比较真实的中国图景。在报道《全球主力谋再平衡西进成中国突破口》中,不仅对中国“西进”战略进行了很好的分析,而且还对国外学者关于中国“西进”的评论进行了辩驳。文章认为:中国的“西进”,并不像有些国外学者所言,是针对美国“重返亚太”而被动实施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它是以我为主、自主能动的战略谋划。中国的“西进”不以应对美国为根本出发点,也不以抗衡美国为最终落脚点。

和西方媒体相比,因为历史、文化、语言的因素,新加坡媒体对中国更多一些认同和理解,能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中国事件,对中国的报道比较客观公正。

(四)小结

海外各国媒体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不甚相同。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一般都是以美国国家利益为立足点,在一些重大的国际事件或者是有关中美矛盾的事件中,往往与美国政府的态度保持一致。美国媒体坚持美国人“Bad news is good news”的新闻价值观,更多关注中国的负面新闻。这些报道不知不觉地在国际上营造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相比于美国,日本的媒体在对待中国事件的报道上更加不“隐晦”,在很多报道中他们直接表明其对华人态度。在钓鱼岛争端之后,日本通过其强大的媒介影响力歪曲历史真相,将其描述成正义的一方,形成反华舆论。在很多的日本媒体报道中极力地宣扬“中国威胁论”,企图孤立中国,使更多的国家站在中国的对立面。

中国要在国际民众的心中塑造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人民对中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国际的交流,中国媒体必须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国内媒体应该坚持真实、客观、全面的原则,树立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国家形象。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立一个高效的对外传播体系。当前中国不仅需要不断提升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的实力,而且需要在国际上建构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增强与世界各国进行良性沟通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努力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