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伪个性的文化

伪个性的文化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文化风格、审美标准来批判大众文化是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研究大众文化的重点。阿多尔诺认为,标准化和伪个性化是流行音乐的显著特点。阿多尔诺给出了流行音乐伪个性化的特征。

文化风格、审美标准来批判大众文化是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研究大众文化的重点。他们接受了康德关于美的无功利性的思想,十分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他们认为,艺术创作是一个自由自觉的过程,不受外在目的的支配,从而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目的,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艺术没有世俗目的性,它不受社会生产功利性目的的制约,却能达到否定、超越现实的目的。相对于作为高雅文化的艺术来说,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表现出了相反的特征。它不仅没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所有大众文化产品的风格都统一为程式化,而且完全屈膝于世俗性的目的,从而丧失了作为文化本身的超越、否定的本质思想内容,即它是“合目的的无目的性”。

(一)文化工业的风格就是程式化

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开宗明义地指出,那些认为现在的文化现象是混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恰恰相反,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看,文化工业都表现出统一性。从宏观上看,不管是在独裁国家还是在其他国家,装潢美观的工业管理建筑和展览中心都一模一样:城市中心周围是贫民窟,城市周围是按国际标准建造的新别墅;单元房聚集成住宅区,住宅区集结成住宅群。从微观上看,电影、无线电广播、报纸杂志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而且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即使在政治上针锋相对的人,也在审美活动中同样颂扬铁一般的韵律。“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统一性,说明了……在垄断下的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47]因此,文化工业的风格就是程式化。

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认为,文化工业的程式化风格表现在它的各个方面。文化工业少数的生产中心与众多需求类似的、分散的接受者之间的矛盾,决定着它在生产和制作方式上的标准化。文化工业不同类型的产品内容也都是标准化的,他们指出:“不仅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电影明星和短广播剧循环地固定下来,而且游艺节目的特殊内容,似乎变化的东西,都是由他们演变出来的”[48]。一切文化产品都具有了僵化不变的模式,即使是特定内容本身也是由工业模式生产出来的,电影、轻音乐、短篇故事,甚至逗乐的技术、效果和讽刺幽默的方式,都是按照一定模式设计出来的。在语言和词汇方面,“从出版的一切作品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些作品都一目了然地采用了规定的语言”[49],即它的语言也是标准化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用规定的语言进行谈话和交流的。即使是大众对文化工业产品的消费模式也是标准化的。公众来自不同等级和水平,但由于他们已被事先作为统计资料,划分为不同集团并被加以专门研究,因此每个人都似乎是自发地按照为他们那种类型的人所生产的大众文化作品范畴来掌握作品的,按照他事先通过象征确定的“水平”来衡量作品的。

由此可见,在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看来,文化工业在它的各个分支都表现出了标准化的特点。伟大的艺术作品所否定的风格,总是具有与其他作品相类似或雷同这样的弱点。今天,文化工业却是绝对雷同的,它最终使模仿绝对化了,所以在文化工业中,所有艺术作品都只有一个风格,即无风格。“谈到文化,总就已是违背文化了。文化这个总称呼,可能已经包含了把文化编入行政管理领域内的编辑、排目录、分类等等意思。”[50]

流行音乐是阿多尔诺批判大众文化的典型。阿多尔诺认为,标准化和伪个性化是流行音乐的显著特点。在《论流行音乐》一文中,阿多尔诺不仅指出了流行音乐从结构到内容的整体标准化特征,还考察了流行音乐的标准化特征的危害性。在阿多尔诺看来,流行音乐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是标准化的:从内容上看,流行音乐“只是重复熟知的主题的有限范围”;而从形式上看,“不管怎样,正是节拍与和声是流行歌曲的基石……向千篇一律的作品加一些风味而又不会对千篇一律有所威胁”。[51]

阿多尔诺通过对流行音乐的考察,指出标准化是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今天,这一结论仍然适用于概括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大众文化产品。就连一些批判阿多尔诺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分析很有道理,“众所周知,在该论文出版之前的二十年时间里,流行音乐的歌曲结构和音乐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阿多尔诺对流行音乐的分析并非完全不合理”。[52]

在指认了流行音乐的标准化特征之后,阿多尔诺进一步分析了导致流行音乐标准化的原因,他主要把这一原因归结为模仿。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直到现在我们仍可以随处可见一首好的歌曲被竞相模仿的情景,问题在于单靠模仿并不能解释清楚流行音乐的标准化与其他一般商品标准化的真正区别。正是由于这一点,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标准化的分析遭到了质疑。吉安德隆指出:“在寻找流行音乐标准化的一般工业模式的努力中,阿多尔诺毫无所获。他的分析忽视了文本性产品和功能性产品的内在差别。”“用大规模生产技术或市场化经济来解释文化产业的工业标准化,永远是一个错误”。[53]吉安德隆对阿多尔诺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尽管阿多尔诺对流行音乐的分析已深入到其内部结构,但他对其标准化的解释依然是从经济这一大的维度展开的,这就导致他会忽略一些更细微的差别。但总体来看,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尤其是流行音乐标准化特征的指认是准确的。

流行音乐无疑是标准化的。按照常规,听众应该会对总是不停重复、毫无新意的歌曲不再感兴趣;可事实却正好相反,听众不但没有对流行音乐产生抗拒,反而沉迷其中自得其乐。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阿多尔诺给出了流行音乐伪个性化的特征。

(二)文化工业的伪个性化特征

文化工业的标准化风格意味着文化工业的产品永远是雷同的,可阿多尔诺同时指出,在一个以机器的快速转动为机制的社会里,一切东西都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样子上,它们都必须快速地更新,这样才能适应这个社会高速度的机器生产和再生产。为了适应社会机制,继续存在下去并扩大范围,文化工业就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有了个性化的外表,即伪个性化。

与音乐标准化必然相关的就是伪个体化,因为“流行音乐必须同时迎合两种需求,一是能引起听者注意的刺激,另一是素材限制在一定范围内”[54]。一边是刺激性的要求,一边是素材的标准化,这就必然导致伪个性化的出现。阿多尔诺指出:“音乐标准化的必然关联物是伪个性化。我们的意思是通过伪个性化,赋予了文化上的大量生产以标准化本身为基础却可以自由选择或开放市场的光环。”[55]歌曲的标准化通过听众的不断聆听来控制听众,而伪个性化部分地通过使他们忘记自己听的是早已为他们安排好的歌曲来控制听众。这样一来,流行音乐就可以从两方面保证对大众的控制:“歌曲的标准化通过大众的收听活动而把顾客安排在预定的队伍中,而虚假的个体主义则使顾客忘记他们自己所听的恰恰是他们收听的和预先消化过的,另一方面又使听众任其摆布”[56]。看来,音乐的标准化和伪个性化不仅是对音乐的破坏,更是对听众的损害。

标准化与伪个性化更严重的后果在于导致文化产品消费者的伪个性化。马克思曾指出,有美的音乐,还要有能够欣赏音乐的耳朵。然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消费者提供了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貌似大众可以按照自己的趣味和个性去挑选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而事实却是他们无不陷入大众文化标准化的圈套。看似千差万别的大众文化产品和不同的文化体裁,其实却有着内在的雷同性和根深蒂固的一致性。大众别无选择,于是他们变得越来越没有个性。

总之,在阿多尔诺看来,文化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和程式化,以及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者的伪个性化,导致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彻底丧失了文化的自由创造性,从而沦为文化用品,更严重的是它还导致了大众听觉的倒退。于是,经过这一层层论证之后,阿多尔诺眼中的流行音乐就成了“社会水泥”,是和其他文化工业产品一样的意识形态工具。可以说,对流行音乐的分析和批判是阿多尔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最精彩、最具体的部分,为他那些抽象和晦涩难懂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例证。

尽管这一分析是阿多尔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和事实最接近的部分,但还是遭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和抨击。斯道雷就曾指出:“流行音乐真的像他想让我们相信的那样是铁板一块吗?比如伪个性化真的能解释1956年摇滚乐的出现、1962年甲壳虫乐队的走红,以及1956年反文化音乐的喧嚣吗?”[57]另外,吉安德隆、格拉西克等人也都对阿多尔诺关于流行音乐标准化、伪个性化及“社会水泥”等观点作出了指责。[58]面对这些对阿多尔诺的批评,尤其是在众多市场调查数据表明流行音乐并不总是标准化的、伪个性化的“社会水泥”,大众的听力也并不总是衰退时,任何要为阿多尔诺进行辩护的努力都会变得很困难。我们必须承认,阿多尔诺的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他个人思想的成果,因此他的理论除了必然地要打上他所身处时代的烙印外,还必然有他自己个人情感的好恶。这就决定了阿多尔诺的理论原本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理论。总之,我们认为,主要通过对流行音乐的分析和批评,阿多尔诺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的特征,具有合理性;但他把文化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的成因简单地归结于机械复制技术和模仿等经济上的原因,显然对文化产品与功能性产品之间的区别没有足够的重视,因而对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解释缺乏强有力的证据,造成了理论上的缺陷和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