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唐懿宗咸通九年王玠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其中所译之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简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般若者,义译为智慧;波罗蜜者,义译为渡彼岸。此期出现惠礭请求重雕彼时洛阳被焚的印本,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经一千二百多年,此经犹完好留存,弥足珍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王玠刻本。框高24厘米,全长463厘米,二百九十六行,行十九至二十字不等。卷轴装,有上下边栏,无界行、版口。

鸠摩罗什(343或344—413),十六国时高僧,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祖籍天竺。七岁随母出家,九岁以后游学罽宾、月氏、疏勒等地,学小乘、大乘,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等,名满西域。二十岁还龟兹。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382),吕光破龟兹,得罗什,滞留凉州十八年,遂通汉文。后凉灭,入长安,为后秦姚兴国师。兴辟逍遥园为译场,倩罗什为译主,前后共译佛经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其中所译之一。其后,该经又有(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隋)达摩笈多、(唐)玄奘、义净等译本,但以罗什译本最为通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简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属般若部。般若者,义译为智慧;波罗蜜者,义译为渡彼岸。般若之体,其常清净,不变不移,譬若金刚之坚实。全经内容阐释一切法无我理。自古讲说此经者特多,尤以禅宗六祖慧能阐释以来更为世人所重,受众最为广泛。

此卷卷末镌“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题记一行,是本经刻于唐代的确凿证据。此经麻纸印造,有上下边栏,无界行,字体浑朴厚重,气势磅礴。镌刻刀法剔透稳健,行气严整。带有早期刻本的特有古朴。卷首所镌扉画,描写释迦牟尼坐祇树给孤独园对长老须菩提及僧众说法故事。释迦牟尼端坐中央莲花座上,妙相庄严,胸藏万法,神态怡然。长老须菩提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十恭敬而向佛言。佛的左右,雄立两尊护法天神,面目威严,精神尚武。周围环立众生和施主,神态虔诚,洗耳恭听。幡幢似在微风吹拂中浮动,两位仙女驾着祥云从两个方向飘然而来,使静止的画面有了动态。经筵前卧着两头勇猛的狮子,神态欲出,但又囿于佛法,表现得无可奈何。画面中凡人物二十有二,狮子二,与经筵、经幢、祥云、砖地、莲座、佛光、衣带等和谐地融置在一起,显得构图错综复杂,但又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人物形象各异,面部表情、站行姿态,都很生动自然。人的须发、袈裟皱褶、行云飘带等各种线条流畅明快,反映镌刻刀法如行云流水,自然不滞。一千二百多年前就能雕造如此成熟的印刷品,难能可贵。且此件孤帙单传,迄今仍是全世界现存最早、最成熟、最完整、最无争议的唐代刻本。

会昌五年(845)秋七月,唐武宗“恶僧尼耗蠹天下……乃先毁山野招提、兰若,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余僧及尼并大秦穆护、祆僧皆勒归俗。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毁撤。……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磬以铸钱”。至八月壬午“凡天下所毁寺四千六百余区,归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大秦穆护、祆僧二千余人,毁招提、兰若四万余区。收良田数千万亩。……寻又诏东都止留僧二十人,诸道留二十人者减其半,留十人者减三人,留五人者更不留”(《新唐书》卷八《武宗纪》)。这次灭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一月之间毁那么多寺院,还俗那么多僧尼,可谓暴风骤雨。这种如火如荼的灭佛运动,佛像遗经自然在劫难逃,很多印制的经像被付之一炬。

唐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九收有一篇司空图为东都敬受寺讲律僧惠礭化募欲行雕印律疏而写的奏疏。疏文说:“今者以日光旧疏,龙像宏持,京寺盛筵,天人信受。□迷后学,竞扇异端。自洛城罔遇时交,乃焚印本,渐虞散失,欲更雕锼。惠礭无愧专精,颇尝讲授。……永资善诱之方,必期字字镌铭。……敢期福报之微,愿允标题之请。”司空图,唐懿宗时进士,颇具才名。他为洛阳敬受寺僧惠礭代写请求重雕律疏,且“必期字字镌铭”的疏文,当就在懿宗时代。而唐懿宗则“奉佛太过,怠于政事。尝于咸泰殿筑坛,为内寺尼受戒,两街僧尼皆入预。又于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录梵夹”(《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三年》)。显然,唐武宗灭佛二十多年后,由于皇帝的笃信,佛教再度兴盛起来,为重行雕印佛教经像创造了新的社会氛围。此期出现惠礭请求重雕彼时洛阳被焚的印本,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经一千二百多年,此经犹完好留存,弥足珍贵。

此经出自敦煌莫高窟,1909年被斯坦因携往英国,今藏不列颠图书馆东方部。此次获英方同意,并由英方摄制底片,然后由中国方面制版加以仿真影印,收入《中华再造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