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节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节选)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3],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后秦]鸠摩罗什[2]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癨树给孤独园[3],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4]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5],我皆令入无余涅槃[6]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7],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8]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9]

……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10]

【注释】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大乘佛教流通最为广泛的经典之一,“金刚”为宝石名,具有坚、利、明三义,“般若”即智慧,含有实相、观照、文字三义。此经用金刚之利,无物不摧比喻般若纵横无尽,擘开尘世之迷妄,显现佛法之光明。“波罗蜜”为梵语音译,意为到达彼岸。《金刚经》之宗旨亦即乘般若智慧之舟,自迷界之生死此岸,抵达悟界之涅槃彼岸。中国佛教各宗派自古讲说此经者非常多,禅宗自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以来更受重视。此经有多种异译本,比如北魏菩提流支的同名译本、唐代玄奘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但以鸠摩罗什的译本影响最大。

[2]鸠摩罗什(343~413),又意译为童寿,简称罗什,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佛经翻译家之一,龟兹人,主要生活在十六国时期的后秦,为当时重要译经师、教育家。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文字优美凝练,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罗什一生致力弘通之法门主要为般若系之大乘经典,以及龙树、提婆系之中观部论书之翻译。

[3]癨树给孤独园: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賅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略称癨园或癨树、癨园精舍逝多林等。癨树乃只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传说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只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癨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佛教著名遗迹。

[4]须菩提:或译为“须浮帝”“苏部底”等,意译为“善现”“善见”“空生”等。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出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称,为《金刚经》的当机者,故此经中不断重复其名。

[5]以上自“若卵生”开始,指各种各类有情众生,这些众生皆出于六道轮回之中。

[6]无余涅槃:涅槃,意译为“灭度”“寂灭”等,可以分为四种:(1)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又称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2)有余涅槃,谓断尽烦恼障所显现之真如之理。烦恼障虽灭,然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称有余涅槃。(3)无余依涅槃,略称无余涅槃。谓出离生死苦所显现之真理。即烦恼断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失去一切有为法之所依,自然归于灭尽,众苦永寂。(4)无住处涅槃,谓断所知障所显现之真理。即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之深智,于二者无有欣厌,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与大智大悲相辅,穷未来际,利乐有情,然虽起悲智二用而体性恒寂。

[7]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执着“我”为真实的个体存在;人相,执着我与彼的对立存在;众生相,执着个体组合成的阶级、种族等的存在;寿者相,执着我、人、众生等诸事物为真实不虚,持续不坏,可以传之长久。《金刚经》的宗旨即在于破除此四相,此为“降伏其心”的首务。

[8]以上一节举“六度”中的“布施”一法,说明在布施中如何去除“四相”,即在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著之相,称为三轮体空。(1)施空,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2)受空,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3)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其他五度皆可做如是观。

[9]以上一节说明修学佛法要破除一切“相”,也没有一定的法、固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佛陀的种种教法都是方便渡岸的船筏,在登上岸时必须舍弃。同时指出般若实相,是无法用语言来诠释的,既不能执着于实有菩提可得,也不能执着于没有菩提可得,要“法”与“非法”“空”“有”两边皆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佛法。《金刚经》的这些论述充满辩证法的智慧,显示大乘佛教没有丝毫迷信、彻底圆融的态度。

[10]这一节综括上文,揭示《金刚经》的意旨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