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眸东湖(节选

回眸东湖(节选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回眸东湖(节选)王致纯主体工程1958年4月,宁德县东湖塘围垦工程指挥部成立;5月,组织准备工作;6月,正式动工;7月,行政建制变动,撤区并乡,小社并大社。宁德县东湖塘围垦工程指挥部设在金蛇头村,总指挥由中共宁德县委副书记张荣保兼任,陈言烈任副总指挥。
回眸东湖(节选_宁德市东湖塘华侨农场志

(三)回眸东湖(节选)

王致纯

(东湖塘围垦)主体工程

1958年4月,宁德县东湖塘围垦工程指挥部成立;5月,组织准备工作;6月,正式动工(有个人说是5月动工);7月,行政建制变动,撤区并乡,小社并大社。全县69个乡(镇)合并成2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也由295个合并成47个;9月10日,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一乡(镇)一社制,不久又由24个人民公社(乡、镇)合并成18个;11月,贯彻中央对人民公社一要大二要公的精神,又把原有的18个人民公社(乡、镇)调整为12个。1959年3月,宁德县官井洋渔业人民公社成立,全县人民公社(乡、镇)增至13个。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东湖围塘动工前,本县仍属区、乡的行政建制,维持在1950年民主建政时的基本构架内没有变动,主要是农村“土改”后,党领导农民组织起来,把其生产私有化的经济,逐步引向公有化的方向发展。如最初的“互助组”是以临时性的帮工形式出现,发展到“初级社”阶段,就成固定的生产结合体,农民入社的土地要计租(按土地等级约为总产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地租),山林、果树、耕畜和大宗农具折价入社(从年终结算中分期付还)。自1956年全国性的农业合作化“大风暴”后,农场把“初级社”提升为“高级社”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连同社员个人的副业收入都归社所有,取消了生产资料(土地、山林、果树等)参与分配的原则,使公有制的程度大大提高。这时的“高级社”,就具有资金聚集和劳力调配的巨大优势,但此时对农民的政策仍保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所以今天从东湖围塘旧档案的附表中仍能看出,在参与围垦的“六街五乡”中,还有占总户数8.6%,占总人口8.9%、占总劳力8.2%、的农民没有参加农业社(当时叫单干户)。东湖塘围垦工程就是在这一时期,由环湖的“六街五乡”组织起来了的农民生产结合体(即高级社)共同参与的。“六街五乡”中,除蓝田乡为漳湾区和二都、三都两乡为飞鸾区外,其余均属蕉城镇管辖。故工程上马起筑贵岐堤时,上场数百个民工都是住在该堤两端的岐头、贵岐二村民房。而当工程进行到三四个月后,也即贵岐堤筑建将近一半的时候,农村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乡长即社长,统揽政治、经济和生产组织大权。并且,人民公社越并越大,以至达到公社化前的平均6个以上建制乡和22个以上高级社的管辖规模。人民公社大,公有化程度又高,便于调动所有的劳动力,也有利于资金的筹集,东湖塘围垦工程扩大到全县范围。今从1959年7月8日宁德县人委(即县政府)的一份通知中,可以得到确证。

文件名称:宁德县人委会关于分派围垦东湖塘民工任务的通知。主送:各乡镇人委会(即人民公社)。主办:马国柞(县计委主任)。签发:李德兴(县长)。主要内容:我县正在围垦东湖塘,而积19000亩(为第一方案的面积)。围起之后,发电、养鱼、耕种三结合,并利用潮汐安装1~2部发电机,总容量为3500千瓦,可支援工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和供城乡照明……经过这次县扩大干部会议研究,决定:1.围塘民工共1800人,分配各乡(镇),按劳力、耕地派到队,现已在场的可顶任务,不足部分,立即补足,于7月15日前到东湖塘围垦工程指挥部报到。2.民工条件,政治纯洁,身体好,劳力强,有开山、打石工和开船的,上场后一般不调换。3.民工工资,经与公社研究,决定从1959年3月1日起,给工地伙食补贴。供给工资每人每月18元,以后不参加队里分配工资,由核算单位负担。指挥部按上场人数发到所在生产队,仅留7元作工地伙食费。4.民工粮食,从1959年7月1日起,按劳力每月42斤原粮,在粮食收成后分配统一扣下卖给粮站,款由队收入,亦可交指挥部顶伙食费。5.上场民工随带锄头、被盖、草席、棕衣、土箕及日用品。

从上面通知的内容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上场民工的粮食定量每月统一为原粮42斤,在粮食收成统购时由所在的生产队把其口粮部分留下卖给粮站后,办理粮食周转证并把其转到东湖塘围垦工程指挥部指定的地点供应,也可交现粮,粮价可顶伙食费。第二,所有上场的民工,指挥部只负责工地伙食补贴,不付工资。补贴标准是每人每月7元,少数供给工资的工人,每月定18元,不再回生产队记工,也不参与队里年终的分配。这种人多系外流进来做工的人员,情况特殊,不在上面计划分派的任务之内。

同时,围垦工程大量使用的石料主要来自三都乡的青山岛,为运输需要,另派沿海各社队的运石船只任务多达400多艘,后因遇到实际问题,缩减为200多艘,每艘应配驾驶的舵手和副手各一名,运输石料,常年航行于青山岛至东湖塘间。今据周边沿海老村民回忆说,那几年近海的鱼类旺发,收益甚丰,但为了东湖塘的围垦工程,社队干部动员我们要牺牲眼前利益,连船带人抽去运石料。如三都青山虾盪尾大队原有28艘艋艚船网鱼生产,一下子被抽去20艘替东湖塘运石料,队里只剩下8艘艋艚船网鱼生产,时间长达两年有余。但损失最大的仍是原鳌江渔民(1959年3月后改为官井洋人民公社鳌江大队),全乡395户计2204人应全部迁移,失去已经营多年的定居点和渔区“土改”时分给东湖内的6条港道生产场地,又需出船只、出劳力为东湖塘工程运石料当民工。

宁德县东湖塘围垦工程指挥部设在金蛇头村,总指挥由中共宁德县委副书记张荣保兼任,陈言烈任副总指挥。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从县直机关抽调下去。设行政、财务、工程、材料、民力等5个股(后改为科)。

东湖塘围垦工程项目的决定推出和匆忙上马的前提,是1958年宁德县为贯彻中央一月的南宁会议和三月的成都会议精神的结果。1958年1月,中共宁德县委贯彻中央南宁工作会议精神,传达会议上的讲话,批评了1956年下半年的纠正经济中急躁冒进偏向,会议做出围垦东湖塘的决定,责成农业水利部门的人员到实地进行现场勘测工作。

同年3月,各地贯彻中央成都会议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动员口号。例如,苦战三年,使大部分地区的面貌基本改观;在五年至七年内,使各省和自治区的地方工业总产值赶上或者超过当地的农业总产值,使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同时,还制定了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本账,主要计划指标比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本账都大幅度提高了。例如,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6.1%提高到16.2%,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10%提高到33%,这标志着经济工作开始急躁冒进起来。也成为宁德东湖塘围垦工程匆忙上马的催化剂。在此形势的促动下,同年3月10日,宁德县人民委员会以(58)县办工字第0177号《宁德县东湖塘围垦工程勘察报告书》,正式上报。福建省人委会、福安专署和省工业厅、福安地委工交部,经省人委会批准后,该工程被纳入省计划盘内,列1958年度的拨款支持。

按该《报告书》的内容,在提出3个不同方案的比较中,选定第二个方案,其堤线由北至南为曲尺塘——猴毛屿——斧山——金蛇头一金蛇山(应为贵岐岛)——岐头,计堤长4500米,土地面积1.l万亩。其理由是本方案比较经济,而且安全,留下金马口可作潮水发电,列工程规划的计算方案。同年6月,围塘开始,由南至北,顺序筑堤,也即首先筑造岐头村至贵岐岛的贵岐堤,堵住东湖的南侧门。紧接着,筑造由贵岐岛至金蛇山的“四孔桥”堤,再堵住东湖的小门(俗称门对),开挖“四孔桥”排洪闸。上面方案的金蛇山接岐头是笔误,因金蛇山和金蛇头是同一座山的东西两端,不存在连接问题,但这中间还隔着贵岐岛。以上两处塘堤的筑造很顺利,仅花7个多月时间,即在1959年1月就完成任务。此时,正值全国上下落实上年度中央南宁和成都两次工作会议精神,福建省人委会也因集中财力和上调劳力在三明、南平两地大办工业的时候,无力顾及下面的一般工程,不再拨款支持宁德东湖塘了。

1958年11月30日,宁德县委以中共宁德县委(58)028号和宁德县人委会(58)0925号联合文件报告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省人委会,要求根据目前工程进展,按原定计划给予拨款支持潮力发电,但未能如愿。在这工程的关键时刻,失去资助,对宁德县委领导来讲,的确是一严峻的考验。

这东湖塘围垦工程的启动,本来是一哄而上的,主要是靠人们的那鼓劲搞起来的,现实的客观条件已被忽视,使以后的工程一路艰辛,工期被延长,又碰到闹粮荒,工程被迫下马。宁德以前是个以农业为主、兼营海产、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县份,工业几乎为零,也无大的工程建设,即使历史上搞过围塘造田规模都不大,且技术性的用工又多是招雇外地人。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国家修建江西鹰潭至福建厦门的“鹰厦铁路”时,宁德上调了参建的民工任务,少数人在工地也学会开山爆破的技术,回乡后即被东湖塘工地所接纳。此外东湖塘还长期雇用浙江平阳、泰顺和本省连江、罗源等地的开山砌石工188名,此事于1959年10月30日被福安专员公署下文通报批评,责令辞退。后来虽未全退,但工程的进度却大受影响。可见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做事业何其艰难。

东湖塘围垦工程,全是土法上马搞人海战役,没有机械动力,连胶轮板车都很少,多以自制的木轮斗式的小车拉土和锄挖肩挑,靠的是人们“精卫填海”的精神筑塘。据当年在指挥部负责民力工作的张英峰说:“上场民工达3300多人,指挥部先在金蛇山搭盖竹棚17座,每座打统铺住200人左右还住不下。后又增加竹棚14座,供民工住宿和办食堂使用。”工地的生活很艰苦,劳动强度又大,干部与民工实行同住、同吃、同劳动的“三共同”。如老干部李怀洪长期带领几个民工,利用塘内滩涂养殖缢蛏和捕鱼捉蟹来改善民工食堂的生活。同时,由于工地的宣传鼓动工作做得深入细致,时常表扬好人好事,以保持和发扬在场民工建设新东湖的饱满热情,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如1960年5月的一个晚上,民工正在金马堤挑灯夜战,不料一场灾难降临了。潮风骤起,海水暴涨,吞噬着堤坝的新土,导致堤坝基础动摇,突然发生下陷,夺走了在上面施工的多人生命,其中有来自洋中公社的林阿财、林福生父子二人。事过一个多月后,林福生的母亲陈秀菊却忍着丧夫失子的极大悲痛,主动向当地公社请缨,带着锄头、土箕等工具来东湖塘围垦土地,继续完成林福生父子未竟的事业。此事感动了周边许多人,并激发了大家为建设新东湖所做的不懈努力。

20世纪五十年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拥护共产党、爱戴毛主席,他们没有忘记,劳动人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政治地位和经济翻身,广大农村群众提高了思想觉悟,实行的“民主建政”和“土地改革”两大运动深得人心,彻底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做到耕者有其田。所以,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是怀着感激之情。用当时的话说,就是誓死听从毛主席的话,坚决跟着党走。因此,那个时候,只要是党的号召,人们就积极响应,即使需要牺牲一点个人的眼前利益,也心甘情愿地去做。东湖塘围垦工程启动时,宁德人民即以这种最激昂的社会主义热情投入新东湖建设的。工地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层出不穷,好人好事生动感人。上述陈秀菊就是其中一例。

当时的东湖塘围垦工程,由于县委领导得力,民工情绪高涨,前段工程的进展很顺利,很快完成了从岐头至贵岐,和从贵岐至金蛇山的两条海堤的筑造任务。但至此,却因历史的缘故使该工程受到重创,并改变了原已选定的方案,给当时的宁德县委领导留下不愈的伤痕。

20世纪的八十年代初,笔者为写《爱国归侨在东湖塘续建中》一文时,带着许多围垦东湖的“历史谜团”问题,采访过当时仍健在的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陈言烈和曾在指挥部任过党总支书记的黄志登等人。他们一致说法是,按原定的理想方案,到金蛇头后的堤线应当接至塔山,塔山接斧山,斧山接猴毛屿,猴毛屿接曲尺塘,即走清乾隆十七年围就的旧塘路线,不跨越蓝田溪,规避水流和内涝的风险,无须重构金蛇头的25孔桥大型水闸,且此线地势高,塘堤基础好,原有斧山和塔山的两座双孔闸门稍加修整后仍可利用,只需在斧山南麓和金蛇山脚各建一座3孔桥的水闸,即能解决全塘的排水泄洪问。还可把北岸蓝田方面现有几个小塘堤修整一番,予以加高培固,与东湖新堤形成南北两翼的蝴蝶塘,利用中间的潮汐落差,安装机容量为4700千瓦的发电设备数台(根据港深与海洋水文计算,这里的平均潮差为5米,观测最高潮位11.1米,最低潮位3米,最大潮差8.1米,最小潮差4米),发电条件较好。当时,谁拥有电力谁就占有办厂的先机,宁德围垦东湖塘利用潮汐发电的项目在省里立项早,时属福安专员公署的办厂计划中,即决定把年产3万吨的钢铁厂及造纸、水泥、榨糖等15个工厂都放在宁德县。钢铁厂选址在金涵后山,已平整好土地,后因潮汐发电的方案被改变,其一切项目也即中止,该厂址后被改建合成氨厂。据原工程指挥部党总支书记黄志登说,他曾跟总指挥张荣保同志去厦门集美参观学习过潮水发电站,拟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英国卡布兰式的潮水发电计划,连第一台发电机组的设备都已向南平电机厂定做了。今从档案中查到1958年11月30日中共宁德县委(58)028号、宁德县人委(58)0925号文件,联合给福建省和福安专署两级党委、政府的报告一份,要求拨款支持宁德东湖塘围垦工程搞潮水发电。内称:当前该工程已完成总量的一半,在场民工尚有3000人,下一步为搞潮水发电。工程有三:一是石砌潮闸一座,闸底高程3.5米,闸顶高程12.5米,5闸孔净宽60米;二是石砌水闸一座;三是发电设备(小轮机4台,发电机4台,变压设备和输压设备等),以上三项合计投资282.92万元。要求省里按照计划给予拨款支持。据他们的回忆说,报告未能如愿以偿,因为这时省里自办的工业上马项目过多,不仅资金也有困难,还加大对各地上调民工任务的压力,直接影响县里工程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力,因此原有的方案被打乱,致使工期延长,围塘未能成功,工程被迫下马。

方案的改动使原有的总工程量和资金投入约需增加近一倍,其不利方面主要是:1.大门港水深流急,施工难,风险大,技术性要求高;2.投资过大,要在金蛇头辟建一座25孔(方案为30孔)桥的大型排洪闸,劈山重造,不利用旧;3.工期延长,遇到粮荒,难以为继,工程中辍。今从围塘档案看,工地的多起伤亡事故,也都发生在改变方案后的筑造金(蛇头)马(山)堤和金蛇头劈山造闸上。如1960年5月,金马新堤的崩塌,落水死亡4人;同年在金蛇头建造闸门,开山爆破时,因发生意外,致3死3残。同年下半年,民工家里闹粮荒,工地的粮食补贴也被缩减,吃不饱逃跑时,不习水性的民工先后有7人被海水淹死等。

从上述情形来看,这次围塘的失败,原因在于方案的改动。现在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当时是按原来选定的第二方案堤线进行下去的话,围塘肯定成功。何以见得?可从粗、细两本账中得到确证。先算粗账,工程截至1960年12月被迫下马时,共计完成土石方127万立方(不含约在大门港流失的10万立方土石),占总工程的88%。从围塘前《查勘报告书》概算方案的对比数字看,第二方案的投入资金和工日仅为第一方案的58%左右。这完成总工程量88%是按改动后的第一方案计算的,还有12%差距。换句话说,若是执行第二方案的话,却变成有30%的盈余了。故方案不改,完成工程总量,已是绰绰有余了。再算一笔细账,工程从1958年6月动工,至1959年1月,仅7个多月时间,就筑成从歧头至贵歧,又从贵岐至金蛇头的两道塘堤,计长1162米,平均造堤进度每月为146米。第二方案全堤长4500米,除去已完成1162米外,只剩3338米,按工程在1960年12月截止计算,尚有23个月时间,可造堤3258米,只差80米。这中间省去金蛇头劈山造闸的一项大工程,和减少大门港的石头流失,相互对抵,也是成功在握。

再说,当时东湖围塘碰到省里没有再给资金支持时,不是去紧缩计划或维持现有最经济的方案,却反而去扩张计划,加大工程的投资和投劳量,这种在今人看来有悖常理的做法,又该作如何解释呢?的确也成一历史谜团问题。其改动工程方案的真实原因,只有当时的决策人宁德县委第一书记史光华和分管书记张荣保二人才知道。可惜,史、张二人均因围垦东湖塘工程蒙受很大的委屈,早已调离宁德,无从查考,现在只能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形势影响去理解。围塘方案的改动,使工程量加大,施工的难度加大,给各方面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幸好当时东湖塘围垦指挥部的领导同志能刻苦耐劳,以身作则,善于走群众路线,遇事同群众相商,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故工程遇到的许多技术难题都一一被克服了。如当工程进行到后面,把水流集中到金马港一个口门进出的时候,抛下的石头不着底,都被海水冲走了,给筑堤带来极大的困难。经过调查研究和发动大家提合理化建议,有贵岐造船厂工匠赖其丰等人共同设计一种“石搭”自动卸石船,建成平底载重,甲板像双翼,装上石头,活门一开,中间鼓起来,石头向两边船舷滚落水中。这种船型很好用,一下子发展到30多艘,使难度最大的金马堤也堵上一大段。后来,随着口门的缩小,水流湍急,冲力更大,就改用竹笼装石,重约10吨,搁在左右船舷,用活门自动卸落,起了关键作用。

至1960年12月东湖围垦工程被迫下马,工程队已建成枢纽工程的金蛇头25孔桥水闸门和金蛇山4孔桥水闸门各一座,完成从岐头至贵岐和从贵岐至金蛇山的两条塘堤计长1162米,并筑造最为艰巨的金马堤的灌筑黏土夹心和两面堆石全长1325米,其中已立堵完成685米,仅余一口门640米宽,也已平堵抛石压载高达7.5米,露出一般低潮水位以上4米。据统计,以上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27万立方(内土方49.40万立方,石方77.60万立方),占总工程量的88%。已逐步迈向成功之路,却突然被终止。

1964年3月,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的决定,宁德县东湖塘围垦工程交给省侨委投资续建,作为安置归难侨的生产基地,该工程重新上马。再次成立的宁德县东湖塘围垦工程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张荣保任总指挥,县委海防部部长成毅和省侨委干部洪扣、薛峰、袁立仁等四人任副总指挥,实际工作由中共宁德县委负责。此次续建工程,实为续筑未竟的金蛇头至马山的“金马”堤。目的明确,任务简单,堵港截流,合龙闭气。唯因该工程已停建三年多时间,虽也采取过一定的维护措施,收效甚微,经受潮水进出的冲刷,原口门扩大了200米,达到840米的宽度,加大续建的工程量。还好之前构筑的堤基较牢,下陷而不大。更有利的条件是这时宁德各方面已恢复完好,尤其粮食不再欠缺,有了资金的保证和殷实的物质作基础,民工情绪稳定,思想工作好做多了。工程以调用本县2000多名民工为主体,他们多系具有实践经验的农民工,而省侨委也从同安县的竹坝、云霄县的常山、永春县的北硿等三个华侨农场调来约300名归侨劳力到工地,与本地民工一起协同作战。

这次续建东湖塘围垦工程很顺利,进度也较快。之前的筑就工程既造就了坚实的基础,又留下了造堤的宝贵经验。虽然工程越到后面,施工难度越大,但有前车之鉴,在总结上次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加以改正提高,如对原来的“石搭”船和竹笼的改造,使之更完美,也更安全可靠,于工程的关键时刻,起到关键的作用。续建金马堤的工程,经过全体民工一年零两个月的艰苦努力,又在县里组织“堵港突击队”的义务增援下,最后还割舍三艘大长艚去堵口截流,方得闭气,合龙成功。

省侨委这次续建金马堤实际投入多少资金,今未查到确定数据,而从续建前工程技术人员所做的概算报告书看,需工日26.2万工、经费82.2万元。至此,宁德东湖塘围垦工程全面竣工,全塘筑就贵岐、四孔桥(门对)、金马三条海堤,计长2570米,平均堤高7.15米,并建成金蛇头25孔大型排洪闸和金蛇山4孔桥小型排洪闸各一处。这一“大东湖”的建成,初次测量总面积为20678亩。

东湖塘围垦工程合龙闭气后,于1965年5月,正式成立国营宁德东湖塘华侨农场,定性为中央企业,由福建省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后改福建省政府侨务办公室)主管。建场后,除留下原来约300名归侨劳力中的大多数外,又陆续安置了大批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归难侨。至1967年夏,全场归难侨人数已达到2144人。随着归侨劳力的增加,农场的建设速度也加快了,塘内的部分土地被开垦出来,并种上庄稼,开始有了收成。塘内的交通路网与水利设施,得到逐步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