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当代广告从市场营销到社会传播的思考

关于当代广告从市场营销到社会传播的思考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当代广告从市场营销到社会传播的思考■丁邦清一、广告业“大约在冬季”目前的广告业发展大幅减缓,许多方面是下降,甚至是大幅下降。这就要求我们在目前形势下,开展关于广告创意的效果的思考。

关于当代广告从市场营销到社会传播的思考

■丁邦清

一、广告业“大约在冬季”

目前的广告业发展大幅减缓,许多方面是下降,甚至是大幅下降。

大众媒体的广告收入在高歌猛进之后几乎全线下挫,如媒体的上市公司“北京青年报”去年上半年的收益是6000万,今年上半年是16万,形势可以说是判若云泥。许多媒体在叫,冬天来了,还有人认为是进入了冰河期

广告公司的收益越来越少,早早结束了高收益时代,进入微利时代,而且已经一路走低到微利与亏本的边缘,利润率越来越低,死亡率越来越高。广告业人才外流越来越多,改行去做客户的,改行去做餐饮的、做贸易的、开商店的等。

广告主对广告价值的认可越来越弱,在广告上的投入不断减少,越来越多地将广告费挪作终端费用、促销费用、活动费用、公关费用(不是有人说,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吗?)认为不做广告可能是等死,但做广告是找死。广告业源头闸门放的水逐年减少。

广告业社会形象不够好,广告业的社会评价不高。广告的信任度逐年降低,投诉率居高不下,负面议论与反应越来越多。许多人认为广告业是到了一个拐点,我认为“大约在冬季”。的确,是我们该思考与反省的时候了。

二、从市场营销向社会营销转变的背景

广告是市场营销的工具之一。目前市场营销越来越向社会营销转变,那么广告是不是也应该从市场传播转变到社会传播呢?传统的市场营销就是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把服务和产品推销出去,销售、销售、再销售!单纯关注服务与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但这种完全利己的、短视的营销方式在今天越来越有负作用,而且效果也越来越弱化。社会营销则将企业置于整个社会之中,营销中融入社会责任因素,充分体现企业来自于社会、回报于社会、发展于社会的营销理念。在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的基础上,以一种能维持或者改善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其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提供顾客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与品牌的责任形象、社会价值赢得大众广泛认同,改善人们对企业的看法,为企业与品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品牌声誉、形象与销售等得到同步提升,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互转化,最终实现企业稳定、快速、健康、良性、持久地发展。美国一项对469家不同行业的公司的调查表明:资产、销售、投资回报率均与企业的社会表现呈现着不同程度的正比关系。事实上,社会营销作为一种能够加强品牌的社会价值、情感利益、深度关联的手段将被更多企业尝试使用,国内一些外资企业如西安杨森、安利纽崔莱、默沙东、微软、强生等,就已经在社会营销中得到了甜头,受益甚多。“最受尊敬”、“有影响力”、“有社会责任感”成为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主题。广告作为传播与沟通的工具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逐步实现从市场传播向社会传播的转变,这也是追求广告有效性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广告传播才更有效。

三、广告业先天存在的问题

广告(这里指商业性广告)从其诞生来看,一开始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为了促进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所以天然地具有强烈的商业性与功利色彩。广告这种逐利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历史上的广告大师与当今的广告主都是说着同样的话:“广告是为了促进销售的,否则就不用做广告。”

广告从其传播的倾向性来看,广告一般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倾向性。倾向只说好的一面,不说不好的一面;只展示出色的一面,不暴露逊色的一面。这种片面的特性本身就必然决定其是不全面的,也不可能是客观的。

广告从其表现特点上看,必然具有一定的艺术加工的成分,具有夸张、修饰、美化的特征。这就与事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距离感与超越性。广告不是对事物进行科学的描述与说明,这就决定了广告与事物本身不完全是一码事,其间的艺术加工就隐含着某种非真实性。

广告从其传播的辐射性上看,是少数人制造内容,而向多数人进行传播。特别在充分信息化的时代,广告话语权的影响力,借助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则广告信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户外、互联网等,在一夜之间,就可以铺天盖地、家喻户晓。

从广告的诞生、传播的倾向性、其表现特点、传播的辐射性上看,广告业比许多行业都需要从社会性进行思考。

四、广告创意产生的问题

太多的广告作品水准低下,不具有专业性,社会声誉低。大量的广告作品要么是产品说明书,要么是产品纪录片;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是不知所云;要么是王婆卖瓜式,要么是请人卖瓜;要么是平淡平庸,要么是故弄玄虚;要么是歪门邪道,要么是胡说八道等等。这样的广告创意,受众看不出有多少专业水平,认为这样的广告谁都可以做得出来,而且认为自己都比广告人做得还好,许多广告平庸到甚至引起受众的反感与不满。专业水准不高,使广告业得不到社会的尊重,经常被社会所抨击;广告作品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广告的到达效果、沟通效果与促销效果大打折扣;广告人得不到广告主的尊重,自然缺乏创收能力,所以广告业的创收能力越来越低,这个行业越来越缺乏成长的后劲。广告及其创意要实现其价值,必须提高专业性。在专业性的基础上,考虑创意的社会性,考虑创意的社会影响、社会反应,而不是无所顾忌、自娱自乐。只有考虑了创意的社会性,反过来就促进了广告创意的商业性效果。

另一方面,大多数广告主没有广告、品牌、创意的基本知识,也缺乏基本认识,对创意认识、欣赏与接受的水准不高。只有朴素的原始的看法,我做广告就是为卖东西,卖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无知者无畏。所以在广告创意上基本是赤裸裸的推销,王婆卖瓜似的叫卖。古人云:放与利而行,多怨。这类叫卖式的创意越来越走向末路,走到了尽头。

这就要求我们在目前形势下,开展关于广告创意的效果的思考。在广告业20年发展之后,在消费者接受了大量的广告教育之后,广告创意还仅仅是平铺直叙的单调平庸,仅仅是围绕着卖点的单纯功利,仅仅是玩滑头的故弄玄虚,仅仅是高分贝的叫卖吆喝,都只能使创意效果每况愈下。欲速则不达,消费者是不会买帐。在充分认识社会价值、社会意识、社会意义、社会责任、社会利益等前提下,结合品牌、产品与服务的特点,去理解、认识创意,也许才是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品牌、产品与服务上去挖掘其社会价值、社会意识、社会意义、社会责任、社会利益,这种创意才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有市场,才能发挥效果。例如孔府家广告卖的是“家”的概念的时候,消费者认同度高,其市场发展好;当孔府家从社会层面的“家”退化到单纯的商品层面、物质层面的“孔府酒”,市场就开始走下坡路。其一厢情愿地功利推广,反而得不到消费者的共鸣。

五、广告挑战道德风俗与民族情感产生的问题

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素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世界。一些广告忽视了这一文化传统,甚至蔑视这一传统,挑战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风俗。这样一来不仅大大影响了品牌的传播与沟通的效果,甚至引起大众的非议,还有可能引起公愤。如某食品广告,当父亲抢儿子的食物时,儿子敲打父亲的手。如某些广告性元素的运用,过于暴露与挑逗,直逼大众的心理接受极限。一些广告总是篡改成语,“默默无蚊”、“百衣百顺”、“骑乐无穷”、“闲妻良母”等。还有一些外资品牌的广告挑战民族感情。如2003年底,日本丰田“霸道”汽车的“让两头石狮子敬礼”与“拖着抛锚的解放汽车”的广告;2004年9月,立邦漆系列广告之“龙篇”中“立邦漆滑倒中国龙”的创意之嫌;2004年9、10月间,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的名为“恐惧斗室”的耐克篮球鞋广告片中,出现了两条中国龙被粉碎的镜头;2005年麦当劳的促销广告,消费者通过下跪去恳求等。上述广告都涉嫌侮辱“中国形象”,挑战中国人的民族感情,是不能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的。结果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投诉、反感与公愤,反而是极大伤害了品牌形象,甚至并有因此而赔礼道歉的。在中国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中,传统的龙凤、石狮、长城、故宫、下跪都有其厚重的符号指向意义。如果漠视与挑战这种民族情感而随意创意,不仅没有实现有效的沟通,反而损害了正面的沟通。广告是为了沟通,是为了有效的沟通,就必须理解与尊重消费者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与心理感受,才可以使消费者接受,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在品牌推广产品与服务的时候,必须思考广告所附带的人文社会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蒙牛企业以“强壮中国人”写就品牌神话,以民族使命感为理念,以社会价值去演绎品牌价值与产品价值,真正把品牌力量转化为销售能力。从1999年开始,该企业五年间年营业额由4000万上升到100亿元,创造了令人瞠目的发展速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遵守风俗习惯、社会伦理与文化传统,结合与发挥社会价值,就可以大大发挥品牌价值与传播效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只会事倍而功半,甚至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六、广告挑战法律产生的虚假问题

我们常常说,真实性是广告创意的基本要求。“诚实的广告是最好的策略。”而现实中的一些广告夸大其辞、失实误导。比如许多房地产广告,说只有十分钟的路程,那可能要开法拉利跑车,而且还要实行交通管制。如药品保健品广告“永葆青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老弱妇孺,皆可服用。”宝洁公司的系列广告里言之凿凿的“数据”、绘声绘色的“对比”、煞有其事的“实验”、像模像样的“调查”,一直行走在法律的边线上。2003年佳洁士广告虚而无据的对比属不正当竞争,被高露洁起诉,宝洁败诉。2005年南昌消费者吕萍以SK-II护肤精华露广告“连续使用28天,细纹及皱纹明显减少47%”的诱导与实际效果不符,起诉宝洁公司。

表达的“事实”是耸人听闻的、运用的数据是伪造的、人物证言是虚假的,很多广告不断挑战法律的底线。包括一些广告主也是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一些广告总是在打擦边球,寻找法律的空白、漏洞与边线。

无视社会影响、社会责任,无视法律,首先导致广告可信度越来越低,可以说是每况愈下。例如医药广告、保健品广告、医疗广告在社会的声誉很差,可信度低。而且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消费者上了一次当,受了一次骗,就会产生抵抗力与免疫力。其次这些广告违反法律法规,引来法律上的纠纷与诉讼。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这类广告就常常成为“麻烦的制造者”,引起社会民众的义愤。再次,这样的结果,就引起投诉,相应地又引起政策的反弹与打压,这样又挤压了广告业的创作空间。实际上,这样的广告是损人又不利己,一举三失。

七、广告执行中的问题

广告应该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一些广告作品,粗制滥造,缺乏艺术感、美感。不是赏心悦目,而是惨不忍睹,所以特别引起观众的反感与厌恶,甚至是深恶痛绝。爱屋及乌,恶屋也及乌,因为对这类广告的讨厌,从而对广告业的厌恶。但由于这类粗俗的广告有大量播发费用的支持,多少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所以起了很坏的示范作用,还有了一批追随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榜样的力量也是可怕的。粗俗广告的大量涌现,也是层出不穷、后继有人。这样就无形中拉低了中国广告的欣赏水准与判断标准。低水平的恶俗广告的大量出现,甚至占据了主流的位置,普通观众认为这就是广告,那么我也可以做广告,广告很简单,损害了广告人整体的专业形象。一些新毕业的广告专业的大学生,就是以此为蓝本,认为广告就是这样的,更何况普通的消费者了。

执行上的粗俗与丑陋,当然有一些广告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准的问题,缺乏基本的艺术功底与执行训练,但更多的是因为许多广告主或者是广告主管人员,缺乏一定的文化与教养,缺乏审美的眼光和艺术的修养,所以由其把关的广告作品自然地就缺乏品位。常常在广告公司提交给广告主的几套备选作品中,最差的一套本来是广告公司作为“陪衬”的,结果恰恰是被选中的。广告作品执行上的问题,至少有一半是广告主造成的,只重视作品的数量,不重视作品的质量。实质上是小农意识在品牌与广告意识上的体现。重视有形价值,轻视无形价值——广告创意、执行技术的价值。对比一百万甚至几百万请一个明星代言人,可以大笔一挥签上“同意”,对于上千万甚至几千万的播发费用,也觉得是自然不过的事,而对哪怕是多付几万元的广告创意与广告执行的费用,都认为是吃了大亏,甚至是觉得受骗上当。这就好比说是,花了一万元购买了极其昂贵的布料,而不愿意花一百元的设计加工费用。很多人会说,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的老总本来就是洗脚上田的农民。是耶,非耶?还有是我们的企业基本都很年轻,都是在高速路上成长,都习惯于短期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这就决定了短期的销售压力,是目前的中国企业头上悬挂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在“销售第一、销售至上”的氛围中,广告的艺术性常常为了应付眼前促销需要的牺牲品。即使再土再俗的广告,只要为了促销,也在所不惜。而且一旦销售发生问题,就往往拿广告的艺术性来开刀问斩。急功近利,就会不择手段。

在人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今天,对物质与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向审美化演进。粗俗的广告越来越被消费者所唾弃,适应社会审美化潮流的广告,才可以赢得青睐。资生堂几十年来,一直扮演着“美学教育”的角色,引导美的生活,也引导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这给其带来丰厚的回报。虽然广告不能为艺术而艺术、为审美而审美,但是完全脱离了艺术与审美,一定会是以失败而告终。

八、媒介传播中的问题

一些广告运动,热衷于过度炒作,过度曝光。在一个小时的电视剧中,常常同一条广告片重复出现5次,甚至10次,引起观众的反感。许多广告主对媒介策略与媒介投放的规律,没有认识,只追求播放频次。只追求狂轰乱炸、铺天盖地,只重视投放量,而不重视投放的质。如许多企业主只追求广告的曝光率、媒介到达频次,完全忽视广告与品牌的实际到达率与记忆度,无视媒介投放的规律。许多企业的老总亲自到电视台,直接带着支票或者现金,只要求一点,给我多少次播放,黄金时间多少次,垃圾时间多少次,一共多少次,然后心满意足、凯旋而归。想当然地把广告的曝光率等同于广告的收视率,等同于广告接受率。这完全是把手段当作目的的本末倒置。广告在媒介曝光频次、曝光率,与广告和品牌的实际有效到达频次、到达效果有着极大的区别,而与消费者实际上的有效接受率、记忆度、偏好度就更是判若云泥。

狂轰乱炸、高密集投放结果适得其反,消费者没有好感,只有反感。消费者是记住了这个品牌,但记住的是这个品牌的无耻与贪婪,记住的是对这个品牌的厌恶。这样的广告投放只有负面效应与反作用。这样的广告媒体效果越来越差,企业对广告的作用越来越怀疑,这就使其在广告上的投入越来越少,这就使广告业越来越萎缩。广告业就进入了冬天,严冬来临了。在媒介投放上的无策略与瞎轰炸,引起投诉,又引起政策的反弹与打压,这样又挤压了广告业的生存空间与生存机会。造成这样的局面,还由于中国的媒介为了完成一年比一年更高的广告指标,对广告主特别是大广告主无原则的迁就,这也导致媒介传播环境的越来越不理想。

现在市场营销开始强调社会营销,营销除了功利性外,还有社会性。营销越来越重视社会营销的层面,即在营销的过程、营销的手段、营销的结果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其社会影响、社会效益。只有在社会营销的前提下,营销才更有效果,更有长远效应。就广告而言,在充分信息化的时代,广告话语权的影响力借助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忽视与蔑视社会环境、社会价值、社会影响的动机和行为,其带来的传播与沟通的效果也就事与愿违。

以上所述,广告出现的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是意识问题,二是水平问题。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对广告本质、广告创意、广告执行、广告媒介以及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不够、不对所造成的。在努力创建法制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营销已经从市场营销逐步走向社会营销,广告传播应该向社会传播嬗变。因为社会传播是让广告更有效。所谓社会传播就是要求广告再现真实性(客观性),摒弃虚假性,摒弃虚构、夸大、歪曲事实的东西;体现公益性(教育性),对消费者普及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抛弃极端的功利主义,抛弃赤裸裸的、急吼吼的、肆无忌惮的、强迫式的、威胁式的传播方式;表现审美性,美化生活,提高艺术性,让消费者赏心悦目,唾弃丑陋、粗俗。执行上惨不忍睹、丑化生活的广告应该离开广告舞台;呈现娱乐性,广告要占用别人的时间与空间,应该对其有所裨益,寓教于乐、寓传于乐,让消费者喜闻乐见;实现科学性,广告的媒介投放,应该实现科学化,放弃强迫式、狂轰乱炸,努力实现媒介选择的科学性、媒介组合的科学性、媒介投放的科学性。广告再现真实性、体现公益性、表现审美性、呈现娱乐性、实现科学性等,这都是广告传播的社会性的具体展现。

在社会性的前提下,思考广告的传播与沟通,这是提高广告传播效果的需要,也是为广告业创造良好的业界环境与氛围的需要,也是为提高广告人的社会形象与社会价值的需要。让广告更可行,让广告业可喜,让广告人更可爱。

[作者:丁邦清中广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