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前我国电视文化节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电视文化节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9-1 电视散文《雾失楼台》画面欣赏电视文化专题类节目主要以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形式展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对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与风土人情的画面表现中进行文化寻根,融入哲理思考,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审美品味。自此,电视文化节目才真正地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节目类型,并进入蓬勃发展期。“限娱令”的出台为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图9-1 电视散文《雾失楼台》画面欣赏

电视文化专题类节目主要以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形式展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对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与风土人情的画面表现中进行文化寻根,融入哲理思考,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审美品味。这类作品中较为成功的有《江南》《苏园六纪》《西藏的诱惑》《望长城》等。以《苏园六纪》为例,该作品用镜头艺术性地展现了苏州园林的山石花木、内庭外院,并以此引出对苏州园林产生的文化背景、吴文化的特点与影响力、古代中国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人生哲学等命题的探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品味。

二、《百家讲坛》的成功标志着电视文化节目进入蓬勃发展期

图9-2 《百家讲坛》几位主讲人

1996年,随着中央电视台一档以电视读书为主要形式的节目《读书时间》的开播,全国掀起了一场兴办电视文化节目的热潮。自此,电视文化节目才真正地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节目类型,并进入蓬勃发展期。具体体现为节目数量急剧增加,节目形态日益丰富多元,并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中央电视台、各大卫视视文化节目。1999年7月,湖南经视举办了余秋雨《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的电视演讲,开启了电视学术讲座类节目发展的篇章。2001年,随着央视科教频道以及各大卫视科教频道的成立,电视文化节目更是告别了在其他节目播放空隙中争时段的尴尬局面,有了自己专属的播放平台。同时,科教频道本身的节目需求也进一步激发了文化节目的创作,部分优秀的文化节目凭借其口碑与影响力回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放。在这一时期中,央视与各大卫视都拥有了相当数量的并具有一定收视基础的文化节目,如《文化访谈录》《子午书简》《千秋史话》《百家讲坛》(见图9-2)《非常靠谱》等。与地方电视台都加大了对文化节目的投入。1996年成立的凤凰卫视更是将文化节目作为电视台的一张重要名片,在“记录新生活、创造新文化”的口号下,制作了《口述历史》《开卷八分钟》《世纪大讲堂》《凤凰大视野》《文化大观园》等一系列品质精良的电

电视文艺节目的类型在此期间也日益丰富,除原有的文化纪实类节目外,增加了读书类、讲座类、访谈类、收藏鉴宝类、旅游文化类等多个节目形式,奠定了电视文化节目的基本形态。读书类节目具有代表性的有《读书时间》《子午书简》与《开卷八分钟》等。讲座类节目以《百家讲坛》和《世纪大讲堂》影响力最大。2001年首播的《百家讲坛》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术热,造就了于丹、易中天等一批“学术超女、超男”。文化访谈类节目以央视的《文化访谈录》、旅游卫视的《艺文中国》、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观园》等为代表。收藏鉴宝类节目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大众投资收藏需求的增强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电视文化节目的一个大类。央视的《鉴宝》(见图9-3)《一棺定音》、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广东卫视的《盛世话收藏》、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都拥有相当的收视群体。与早期的文化专题类节目不同,旅游类文化节目尽管也以介绍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化特色为主,但大多数不再采取纪录片的形式,而更强调“游”,主持人带领着观众展开一段结合了美景、美食、人文故事的文化之旅。具有代表性的有旅游卫视的《畅游天下》《有多远走多远》、央视的《远方的家》等。

图9-3 《鉴宝》画面鉴赏

总的来说,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10年前后,电视文化节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节目数量激增,节目形态日渐丰富,并且随着《百家讲坛》等节目的成功,电视文化节目的观众认知度与社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成为电视荧屏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真人益智类文化节目异军突起

2010年前后,随着《百家讲坛》收视率下降,进入发展的瓶颈期,电视文化节目总体上陷入较为低迷的发展时期。央视与各大卫视仍然保留了相当数量的文化节目,但其影响力与话题性明显降低。为了挽救收视率,不少精品文化节目不得不主动进行改版以迎合观众口味的改变,如《文化访谈录》改为《文化视点》,变为集访谈、表演等形式于一体的电视杂志性节目。《子午书简》改名为《读书》,并移至央视科教频道深夜时段播出。

2011年广电总局出台的《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节目管理》与2013年出台的《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俗称为“限娱令”,要求各地方卫视在17:00—22:00黄金时段播出的娱乐节目每周不得超过三次。“限娱令”的出台为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央视与各大卫视纷纷另辟蹊径,力图开发出既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与文化品位,又具有一定娱乐性的文化节目。2013年暑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见图9-4)在央视综合频道周五黄金时段播出,《汉字英雄》在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合播出,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写汉字、了解汉字文化的热潮,这也同时开启了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的新篇章。

图9-4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这两档节目皆以传承我国悠久的汉字文化为内核,在形式上采取了真人秀节目,尤其是真人竞赛类节目的形式,一方面借由专家学者对汉字的解读推广汉语语言文化,一方面通过团队和个人汉字书写竞赛强化节目的观众参与性与娱乐性,从而取得了口碑与收视上的双赢。此后,《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等同类型节目相继推出,真人益智类文化节目推动电视文化节目迎来了发展的新篇章。

第三节 电视文化节目的特征

一、知识性

电视文化节目以文化信息的传播为内核,而文化信息在节目中具体表现为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以一种知识普及的方式传达给观众。电视文化节目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运用视听语言将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提升观众对人类文明文化的认知,并完善大众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电视文化节目的教育功能与认识功能。广义而言,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不同,电视文化节目是以文化信息的知识性传播为基础,这是其作为一个节目类型的核心特质。

几乎所有的电视文化节目都具有明显的知识普及性,《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电视讲座类节目将人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种种成果以讲课的方式传递给了观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真人益智类节目以问答的方式传播中华汉字与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寻宝》《天下收藏》等收藏鉴宝类节目以宝物为载体向观众呈现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成就,如同一部部浓缩的艺术史、工艺发展史;《有多远走多远》《远方的家》等旅游文化类节目在行走中展现出了各地的风俗人情;《口述历史》《文明启示录》等纪实类文化节目更是以纪录的方式还原了真实的事件与人物,深化了观众对历史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认识。

二、思想性

思想,一般也称“观念”,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电视文化节目的思想性体现在其不只是对文化知识进行普及性的传播,还会引导观众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时代、社会、人生及人性进行探索与追求,去思考社会生活的本质与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在更开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建构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图9-5 《非常靠谱》

图9-6 《客从何处来》

《非常靠谱》(见图9-5)与《客从何处来》(见图9-6)在对嘉宾的姓氏与家族史进行追根溯源的过程中寄托着“我们从哪儿来”“要往哪儿去”的终极追问;于丹在《百家讲坛》中讲《论语》、讲老庄思想,最终解决的是当代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自处的现实问题;《口述历史》《凤凰大视野》等历史纪实类节目,以影像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重新的解读,引导观众去思考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社会生活的本质;《世界看中国》《文明启示录》从不同的视角展现着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令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作为个体的我们在这个大背景下应承担怎样的责任与义务;而如《文化大观园》《文化视点》这类访谈节目则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观点交锋,帮助观众深化了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也更好地理解了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田本相在《电视文化学》一书中谈到电视文化的功能时,这样表述道:“电视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这两种文明物化现象的特定反映,它不但具有自身的物质结构、表现形态,而且具有自身的特有产品,并且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作用。”[9]电视文化节目将电视节目与文化以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进行嫁接,无疑是最能展现电视文化提升观众认识水平与思维水平的教化功能的。

三、题材的丰富性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极其宽泛,并不断发展着的范畴,这就为电视文化节目的题材内容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电视文化节目的题材内容既可着眼于古老的文明文化,也可反映当代的文明建设与文化现象;既可体现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如天文、物理、数学、生物等,也可聚焦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作品等;既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可替观众打开一扇了解国外文明文化的窗口;既可以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思辨,也可以是对一件具体的器物的展现;既可以是对精英文化的解读与探讨,也可以是对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推介。比如,《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见图9-7)的讲座主题就包含了哲学、文学、艺术、生物、医学、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物理、社会学等多个方面。

图9-7 学诚法师做客《世纪大讲堂》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电视文化节目更多地集中在历史文化领域,大量的纪实类节目、讲座类节目、收藏鉴宝类节目,真人益智类节目都偏重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解读。少量的访谈节目凸显了对当代文明进程,文化成果的关注。事实上,电视文化节目的题材内容如同“文化”一样是无所不包的,尚有极其广阔的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究与挖掘。

四、理性色彩

电视文化节目在外在形态上虽然是多元丰富的,可以呈现为访谈、纪录、真人秀、益智等多种形式,但其内在仍具有严格地规定性以与文艺节目和综艺节目等相区别。与后两者主要着眼于观众的感性认识不同,电视文化节目具有明显的理性色彩,更多依赖于观众的理性认识与理性思维。文化节目在对文化信息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知识性与理论性的信息为主,需要观众运用理性思维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然后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与观点。专家学者在《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上用一种讲述的方式分享自己学术研究的成果,需要观众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去思考分析;具有较强娱乐性的真人益智类节目,如《汉字英雄》《最爱是中华》等,考验的是参赛选手与观众对汉字书写、文化常识等知识性信息的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访谈类节目更是在主持人、嘉宾与观众三者间引发了一场脑力风暴,具有极强的思辨性。

图9-8 《文化访谈录》

此外,文化节目在对文化信息进行传递时,为了易于观众理解,会运用到图片、音乐、动画效果等声画手段,但最终需要观众将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以消化吸收。比如,在《文化访谈录》(见图9-8)改版而来的《文化视点》中加入了歌舞表演等元素,但其重点不在表演所带给观众的直观感受本身,而是以此来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探讨什么是美等,引发观众的理性思考,这与文艺节目主要以歌舞、相声、小品等舞台表演形式来调动观众情绪,带给观众直观的、美的享受有显著不同。

第四节 当前我国电视文化节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曲高和寡”——电视文化节目深陷生存危机

大部分电视文化节目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众思维水平与审美修养为宗旨,题材内容专业化程度高、学术性强,目标观众群体往往是具有较高学历,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兴趣的知识分子。然而,这部分人群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看或较少看电视,而掌握电视遥控器的观众打开电视更多的是为了娱乐与放松。因此,格调高、品位高的文化节目很自然地被大部分观众归类为“曲高和寡”,而不愿 “一窥究竟”。

近年来,各大电视台纷纷将收视率作为考查一个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于是不少收视率与关注度双低的电视文化节目深陷生存危机。曾经开启电视文化节目大发展序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读书类节目《读书时间》(见图9-9),虽经过多次改版,但终因收视率太低在2004年被央视彻底淘汰。一度占据各大卫视荧屏的具有较好口碑的文化节目,如浙江卫视的《雅妮专访》《风雅钱塘》,湖南卫视的《非常靠谱》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便是曾经在中国电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百家讲坛》自2008年起收视持续下滑,到2014年底时收视率已不足0.1%,难以再现过往的辉煌。目前,除了极少数综合性强的文化节目,如真人益智类节目,大多数文化节目在播放时段上没有任何的优势,相比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没有了观众,无论文化节目本身具有多高的艺术品位与文化价值,也难以实现作为电视节目的价值与功能。

图9-9 《读书时间》画面欣赏

二、题材选择“三多三少”

文化本身包含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过程及成果,这为电视文化节目的题材选择提供了永不枯竭的资源。然而,在现实层面,文化节目在题材方面呈现出“三多三少”的局面,即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少;名人名家多,普通百姓少;琴棋书画多,生活题材少。[10]具体而言,目前很多电视文化节目都围绕着历史和传统文化而展开,而较少对时代精神与当代文化现象的关注,加之表现形式上以学者讲述、纪录和访谈为主,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文化节目的主角往往是学者专家、历史名人,与文学艺术大家,而较少反映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与文化生活,显得不那么接地气。此外,文化节目展现的大多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艺术品,而较少涉及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器、装饰品与手工艺作品。虽然电视文化节目的“三多”题材确实能够起到传播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作用,但鲜活的日常生活,发生在当下的文化事件也同样具有价值与意义。文化节目的题材不只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和喜闻乐见的。

三、泛娱乐化倾向

所谓泛娱乐化,是指“原本严肃性的电视节目在内容、形式、叙述方式、主持风格等方面有明显的娱乐化倾向”。[11]为了提升收视率,在激烈的电视节目竞争中存活下来,不少电视文化节目被迫调整节目的发展方向,添加了更多娱乐性元素,这在无形中消解了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削弱了文化的深度与厚度。《百家讲坛》在收获无数赞誉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讲座主题过于通俗化、娱乐化,甚至媚俗的指责。一系列对帝王将相身世之谜、宫闱生活揭秘式的讲座被认为是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弱化了其学术价值。有的评论认为,《百家讲坛》层层设疑,讲故事的言述方式使专家学者变成了说书人,有损文化节目的客观性、理论性与学术性。很多人担忧,当文化节目融入了过多娱乐性元素后,就会沦为文化快餐,只会带给观众即时的愉悦与满足,这有悖于文化节目本身的诉求。

事实上,文化节目本身的特性、电视媒介传播上的特点,以及大众的心理取向构成了双重矛盾,让电视文化节目在发展中常常陷入两难之境。一方面,电视是一种线性传播,具有即时性。而文化节目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内涵极其丰富,很多时候需要观众反复咀嚼才能真正地消化吸收,但电视传播的转瞬即逝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很难对这些文化信息形成记忆,更不要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大部分观众看电视,要么是渴望得到娱乐与放松,要么是获得情绪的宣泄,追求的是一种即时的快感。而文化节目本身具有的知识性、思想性与理性色彩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去思考与探索。如何在文化节目的诉求、电视传播的特质,与大众的心理取向三者间找到一个平衡,实现文化节目的传播效果,将是电视文化节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去面对与解决的难题。

【注释】

[1]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J].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16-18.

[3]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2.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3):9.

[5]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764.

[6]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康新文,晓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4.

[7]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J].河北学刊,2005,25(1):5-10.

[8]陈国钦,夏光富.电视节目形态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44.

[9]田本相.电视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8.

[10]陈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定位及其发展反思[J].现代视听,2011(6).

[11]欧阳宏生,闫伟.快乐有度 过犹不及——对当前“电视娱乐化”问题的再思考[J].当代电视,20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