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真人秀电视娱乐节目题材多样,贴近生活,实际有用;能够弘扬正能量,励志,催人奋进;但是也出现了拿来主义盛行,同质化模仿严重;单纯追求收视率,低俗、庸俗、媚俗时有发生等不良现象。

真人秀电视娱乐节目题材多样,贴近生活,实际有用;能够弘扬正能量,励志,催人奋进;但是也出现了拿来主义盛行,同质化模仿严重;单纯追求收视率,低俗、庸俗、媚俗时有发生等不良现象。

第三节 电视娱乐节目的特征

一、平民化

电视娱乐节目以人为本,尊重观众,为观众着想,满足观众的心理与审美需求,以选取平民视角、反映平民生活、满足平民需求为其基本特征,平民化风格不断形成、不断鲜明、不断确立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流变的过程。

电视娱乐节目的平民化趋势实际上是一个观众和电视媒体的互动趋势,互动性是现代意义上电视娱乐节目的最主要特征,也是现代意义上的电视娱乐节目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娱乐节目的一道分水岭,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娱乐节目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必要条件。观众从原来的在台下和电视机前的姿态,渐渐转变到了台上的参与姿态;从原来的被动参与到深度参与、主动参与并担任评审,充分体现了电视娱乐节目平民化的过程让平民成为主角。

无论是综艺时代的《综艺大观》、游艺时代的《快乐大本营》(见图5-3)还是真人秀时代的《中国好声音》,在节目内容选择上有三个共同点:第一,老百姓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就集中表现什么;第二,以朴素自然为美,重点展现电视录制过程中原生态的内容;第三,从人们熟悉的明星表演中,寻找人们不熟悉的内容,并将其深挖凸显出来,即把熟悉的生活陌生化,刻画明星生活空间背后人性的真实,展现其质朴与平凡的另一面,使观众看到一种普通人的状态,由此表达平民化的主旨。

图5-3 《快乐大本营》

图5-4 《超级女声》

在这方面,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超级女声》(见图5-4)无疑是很成功的例子,《快乐大本营》从开播到现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和观众保持着较好的互动,除了推陈出新的各种类型互动游戏,也不断邀请各界名流参加节目,其中也不乏“平民明星” 嘉宾和各行业楷模,于是在这个角度上,和观众大大拉近了距离,让观众觉得自己也很有可能站上舞台成为嘉宾。2005年《超级女声》火遍大江南北,“超级女声,想唱就唱”这个响亮的口号把“平民也能当明星”这个理念植入十几亿中国人的心中,湖南卫视“超女”选秀很像是一场现代娱乐圈的公开科考,率先在全国开创了平民选秀的先例,创下了高收视率。它是灰姑娘如何蜕变为白雪公主的一个宏大仪式,它最大的特点是“海选”“民选”,前者是在镜头前直接展示淘汰机制,后者是利用手机进行投票。它唤醒了平民大众的灰姑娘情结,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全国性质的大型全民选秀运动,上至80岁的老太太,下至8岁的小女孩,真真正正是达到了全民参与,仿佛每个人都可以“超女”起来。

二、偶像化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电视娱乐节目与明星偶像的关系,电视娱乐节目培养了大批偶像明星,而明星偶像进一步推动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流行。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说:“偶像: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者敬奉的人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以前生活在蒙昧中的人们,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向那些木雕或者泥塑祈祷,希望它们能指点迷津,消灾降福,这就是偶像了。“偶像”本来都是从“实力派”转过来的,人们需要偶像,有用没用暂且不说,图的就是个心里踏实。电视娱乐节目大量地生产明星偶像,从主持人的明星化到平民大众的造星运动,几首歌,一个眼神,半边脸蛋,都足以迷倒一大片痴男怨女。于是包装、炒作、绯闻、隐私、独家报道和幕后黑手接踵而至,“偶像”一夜之间仿佛就可以打造出来。“偶像”树起来以后,大批的“粉丝”也会应运而生,当年《超级女声》热播,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偶像迅速走红,而与之伴随的“玉米”“笔迷”“凉粉”等“粉丝”团队也热闹非凡。“粉丝”一词由fans音译得来,原意是“扇子”。扇子自然是煽风点火的利器,一个偶像的热度,便由扇子在手的“粉丝”的多少来决定,“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或者说追捧是无条件的,而“偶像”越出格越离奇,越受人关注。

图5-5 《星光大道》

《超级女声》《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选秀类节目随后又打起了反偶像的旗帜,反偶像是这些节目表现的一大特征,电视娱乐节目的偶像化面临着新的突破。所谓反偶像就是不再把明星、偶像作为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元素,侧重于表现选秀过程中的洋相百出,让电视娱乐秀本身就具有了后现代的解构精神。以《星光大道》为例(见图5-5),节目的主角是非专业的平民歌手,把普通寻常人打造为炫目的偶像,让参加比赛的选手真正成为舞台的中心,以“造星、打造偶像”为名进行着反偶像之实。时间较早的《超级女声》同样也具有这个特点,节目中一个选手反驳评委的话很能体现《超级女声》反偶像的本质,一位选手在评委嘲笑其歌唱水平时说:“没什么,以前你在电视里唱歌时,我也是这么笑你的。”这句话很值得玩味,在选手与评委的互相嘲笑中,偶像这一社会角色的神圣感被削弱了,受众在观看和参与节目的过程中实现了与偶像和权威的社会角色的平等。

明星式的偶像展览也好,电视大众造星的真人秀也罢,大众文化属性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商业属性都决定了偶像化是其本身发展呈现的重要特征。大众文化决定了电视娱乐节目需要偶像这一象征符号来引导受众进行满足欲望的娱乐行为,而电视的商品属性更是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和广告投放商都需要电视偶像来实现节目制作的根本目的——获得商业符号的构建。

三、商业化

电视娱乐节目从诞生之日起,天生便具有与商业合谋的元素。我国第一档带有商业赞助性质的电视节目应该说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综艺节目《正大综艺》,它一方面迅速地令电视观众知道了“正大”这个品牌,另一方面也让中国的电视台第一次尝到了与商业结合的甜头。于是商业与电视主动合作的新时代随之到来,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收视率,吸引了大量广告投放,成为电视节目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也成为电视机构主要的收入途径。

2005年2月24日,国内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频道——湖南卫视与国内乳业巨头——蒙牛乳业集团在长沙联合宣布,双方将共同打造“2005快乐中国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年度赛事活动,继续将“超级女声”进行到底。“蒙牛”是近几年高速成长起来的品牌,获得“央视标王”的它积极参与“神五飞天”等重大事件,一直以来都以独特、大胆的策划成为媒体备受关注的企业。“蒙牛酸酸乳” 将品牌定位为年轻而又有活力的年轻女孩,它用2004年“超级女声”季军张含韵担当形象代言人,并投入上千万元的电视、平面、网络、户外等形式的广告与“超级女声”活动达成战略联盟,同样投入巨资全面支持“超级女声”在各地的活动,同时还把销售系统和媒介系统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整合。2005年蒙牛向市场投放了20亿袋印有“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产品,用一场“豪赌”支持着自己与“超级女声”的发展。“超级女声”一开始就是市场化的产物,出于对品牌长期发展的考虑,天娱公司为“超级女声”进行了相关的商标注册,并尝试用于相关产业的开发。

在这个商业时代,打动人心的已不再是简单的物品了,而是塑造某种可以令人为之疯狂的“品牌”,再配合强大的媒介工具进行宣传,如报纸、电视、网络,直到这一品牌“深入人心”,足以改变你的生活、消费观念。天娱公司董事长助理王柯曾坦言,“在我看来,‘超级女声’并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它是一个品牌。这个品牌在电视媒介上体现出来的是电视节目,在唱片业中体现出来的是一张唱片,在演艺事业方面体现出来的是许多艺人”,“从电视节目、艺人合约到唱片、图书、网络等项目,都是整个‘超级女声’文化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7]以电视节目为起点构建全能的娱乐品牌,是“超级女声”商业模式的核心。“超级女声”在商业化品牌运作上的成功,使它在时下中国电视娱乐市场中的分量和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少男少女们的影响,都远远地超过了已有的同类节目,成为了一个最为璀璨夺目的“品牌”。网络和报纸上铺天盖地的报道(尽管褒贬不一)为之赚足了名头,每到固定时刻守候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发疯似的追捧和谩骂,又在无意识中推进了这一品牌延伸,看过这一节目的似乎都在口沫横飞地谈论着有关“超女”的话题。

媒介与商业的联姻无疑是成功的,“超级女声”全国收视率平均突破10%,收入总额估计超过1亿元,其中短信增值服务收入就达3 000万~4 000万元。据报道,其直接创收超过5 000万元,估计利润率有50%~60%,不包括将陆续产生的巨额后续产品开发收入。

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娱乐节目,像《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等无不进行娴熟的商业化市场开发与运作,从节目前后的广告投放到商业冠名,从商标进入节目到整档节目的商业化,在此过程中,商业不断地在寻找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电视产品,电视产品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以迎合商业广告,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了文化与商业的合谋。

第四节 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历经了四个阶段,二十余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庞大的电视娱乐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泛化历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电视娱乐节目的庸俗化趋向,电视娱乐节目同质化倾向,电视娱乐节目精英话语缺失。胡智锋在《电视审美文化论》中指出:“如果说电视娱乐热给予了观众美丽的风景,那么给予电视批评界的只能是尴尬与无奈。”[8]

一、庸俗化

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波兹曼面对电视过度娱乐化的现实,提出了“娱乐至死”的论点,波兹曼把矛头指向了娱乐的庸俗化。在中国电视娱乐流变中,唯收视率论在电视娱乐制作者中很有市场。如今,我们的电视娱乐节目正步美国、日本、港台之后尘,把娱乐化等同于庸俗化,在某些节目甚至不惜用色情、暴力等元素吸引观众。

在某些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中,也出现了庸俗化的倾向。2002年夏天,国内仿法国室内真人秀《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在湖南经视播出。它精心挑选了12名男女选手,让他们在长沙市一幢三层别墅中共同生活70天,每周两次做实时记录播出,由内部淘汰和观众投票一步步决出最后的胜者。最后获胜者将获得价值50万元的房产。制片人李开宇介绍说,节目在取向上还是作了很大改变,“丢弃了国外节目所宣扬的‘偷窥’,我们宣传的是‘坦然面对所有观众,呈现自己的弱点和优势’,而且也舍弃了性元素方面的卖点”。湖南经视网站调查显示,这个栏目的观众立场非常鲜明,63%非常喜欢,37%坚决反对,几乎没有中间派。但随后的议论则集中在游戏里出现的“打情骂俏、拉帮结派与勾心斗角”,更有人说它是“一场令人恶心的人生丑剧”。

2003年6月,曾在中国电视界掀起娱乐风暴的湖南卫视以一档《快乐中国超级女声》吹响了娱乐平民化的号角,真人秀节目正式登场。由该台娱乐频道推出的这档节目实际上是一场歌唱比赛的预选赛。与一般的比赛类节目不同,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选手个个素面朝天,站在一张背景片前清唱。在短短30秒时间之内,参赛选手的表演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真人秀节目能满足人人都有的窥视欲,且通过镜头能直接看到人性的种种弱点;而电视节目的平民化消除了媒体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激发了观众的参与欲和观看欲。娱乐平民化的电视节目就是这两种类型的结合体。”[9]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推出《快乐中国超级女声》这样的节目,更多的是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并通过制作笑料来满足观众。现在,综艺娱乐节目不再是明星、名人的秀场,让平民百姓、普通观众参与到娱乐节目中去,担当主角成为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的新趋势。比如,央视推出的《非常6+1》节目即把镜头对准普通观众,通过对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的培训,圆普通人的明星梦。该节目播出以来,平均收视率已达1.2%,名列二套首位,在央视近300个栏目中名列第17位。用该节目主持人李咏的话来说就是:“《非常6+1》的成功,是平民娱乐节目的胜利。”[10]

江苏卫视的《震撼一条龙》作为一个成功的“真人秀”节目,2005年的《现代传播》第3期开辟专版对其成功进行分析,诸多专家均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在2005年底至2006年2月,该节目连续推出两个演员的“辣妹热舞”环节,在节目中让参赛选手大跳钢管舞,一个被电视学界充分肯定的节目尚且如此,可见娱乐节目庸俗化的问题何其严重。

电视娱乐节目庸俗化首先表明了在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市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味追求高收视率往往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艺术水平高的电视娱乐节目可能在追求收视率的竞争中被庸俗化的电视娱乐节目淘汰;其次,受众本体论并不意味着电视制作者必须一味迁就电视观众的口味,由于中国电视观众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一味迁就受众口味制作电视娱乐节目,意味着电视娱乐节目将在庸俗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最后,电视娱乐节目需要精英知识分子的引导,正因为这种失语的状态,中国电视娱乐节目长期的庸俗化得不到根本的制止。

二、同质化

电视娱乐节目的同质化是指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大都停留在对成功娱乐节目的模仿阶段,“小台抄大台,大台抄港台,港台又抄日本与欧美”。[11]在同一类型的电视娱乐节目中大都雷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还停留在同质化、低层次竞争的阶段益智博彩带来平民娱乐。以《开心辞典》《幸运52》等节目为代表,“观众+游戏+巨奖”成为新的娱乐模式。有学者把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益智博彩类的,比如,仿效英国《百万富翁》的《开心辞典》《超级英雄》等栏目;一类是生存类的,比如,模仿美国《CBS幸运者》的《走进香格里拉》《幸运大挑战》等栏目。这两类节目先后以不同方式进入中国,掀起了又一轮收视狂潮。电视娱乐开始新一轮的尝试——主持人的“请听题”“确定了吗?”“究竟答对了还是答错了,广告之后再见”到“高了!低了!”的狂热呐喊。在商业竞争中疲惫的大众心灵,在电视媒体刻意营造的这种轻松娱乐、程式化的复制中得到了抚慰,焦虑得以缓解甚至获得轻微的麻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普通观众代替明星的背后,是巨额重奖的支持。[12]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及后来居上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曾因版权问题大打口水仗,前者声称自己是合法引进,江苏卫视涉嫌侵权;后者声称自己大有创新和独特之处,湖南卫视有点吹毛求疵。不管怎样,双方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复制”方,如果不摆脱同质化,此类争端必将再次上演。

同质化严重,是导致中国娱乐电视节目仍停留在同质化低层次竞争阶段的重要因素。这种“复制”和“克隆”现象背后隐藏的根源是电视机构和电视制作者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依靠浅显的模仿造出很多孪生节目,又不注重深度的挖掘与创新,只能使节目越来越无趣,而最终以结束生命告终。

电视娱乐的同质化问题的背后是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电视娱乐节目一直被学界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同质化首先表现在节目内容设置方面,当一档电视娱乐节目获得成功时其他节目纷纷模仿,节目资源在这种反复的“克隆”中被消耗;其次,同质化还表现在节目主持人的选择上,几乎所有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持都是俊男靓女,主持人除了出色的外形条件外,大都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港台腔式的主持风格更是千篇一律令人乏味;最后,电视娱乐节目的同质化还表现在对受众的选择上,几乎所有电视娱乐节目都把目标受众定位在青少年观众上,而面向更有消费潜力的中老年观众的娱乐节目却几乎没有。

摆在中国娱乐节目面前的是严峻的形势:没有源头的死水,没有创造的生命,长此以往,必将走向灭亡。当然,要避免同质化,并不排除合理地引进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电视节目,但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节目自身的精神内核。

三、精英失语

电视娱乐节目话语中,精英话语处于失语的状态。这有着复杂的原因,客观而言由于电视媒体的技术性,电视的从业者大都为掌握电视设备和技术的人员,这些人员中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乏人文修养和文化底蕴。“严格地说,绝大部分只是一些在影像艺术方面技术娴熟而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甚至匮乏的初学者”。[13]在国内电视传媒中还存在着“一流人才干新闻”的传统认识,从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者而言,缺乏精英参与。其次,电视一直被视为最没有文化的媒体,多数精英知识分子大都选择远离电视,即使观看电视,精英知识分子会选择新闻类的节目,正因为精英知识分子极少观看娱乐节目,因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一直缺乏严格的学术批评和理论引导。最后,电视实践界与电视传媒学者相脱离,在中国电视实践界,一直缺乏对电视理论以及电视学术批评的尊重,实践界和理论界的脱离使得电视娱乐节目生产与电视节目研究处于互不相干的状态中。

电视娱乐节目的庸俗化、同质化、精英失语是三个联系紧密的问题。庸俗化和同质化是精英失语的结果,精英失语是庸俗化、同质化的原因。因而,解决电视娱乐节目流变中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在于精英知识分子对电视娱乐节目的介入。精英话语的介入,将使得美誉度进入评判电视娱乐节目成功与否的标准中,收视率不再是唯一标准,才能使得电视娱乐节目的庸俗化在根本上得到抑制。精英话语的介入,精英知识分子对电视制作的介入才能使得创新成为电视娱乐节目制作的自发要求,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低层次的重复模仿,同质化问题也才能得到根本的遏止。

【注释】

[1]蒋孔阳.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622.

[2]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王至远,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81.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吴燕庭,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4]黄生晖.电视真人秀研究综述[J].新闻大学,2003(3):157.

[5]黄生晖.电视真人秀研究综述[J].新闻大学,2003(3):158.

[6]尹鸿.电视“真人秀”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2005(5):47.

[7]李静.特别关注:商业文化阴影下的青少年流行文化[EB/OL].2005-09-28.人民网,www.people.com.cn.

[8]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07.

[9]裴建林.电视湘军掀起自娱自乐风[J].钱江晚报,2004(6):11.

[10]胡波.2003年全国电视节目收视市场回顾[J].市场观察,2004(3):85.

[11]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4.

[12]覃辉.益智博彩类节目火爆的影响[J].新闻记者,2003:6.

[13]沈义贞.影视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