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文化节目的概念

电视文化节目的概念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范畴。对“文化”的定义受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语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语境下,“文化”具有不同的意味。此时的“文化”与武威对举,基本含义为文治教化。此后,不同学者与理论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加以言述,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已多达200种。

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范畴。对“文化”的定义受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语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语境下,“文化”具有不同的意味。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在中国古代语言系统中,“文”与“化”最初不是并举使用,而具有各自的意义。“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具体指动物身上的纹理,器物上的纹样,以及各种事物的颜色混杂在一起,如“物相杂,故曰文”(《易·系辞下》),“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在《说文解字》中,对“文”的解释是“错画也,象交文”。在此基础上,“文”字被赋予了多重引申义。“文”能够指代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如《尚书·序》在记录伏羲画八卦,造书契时,提到“由是文籍生焉”。此后,因其“纹理交错”之义,“文”字又进一步被发展出修饰、人为修养的意思,并与“质”和“实”相对应。如《尚书·舜典》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则写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外,“文”还具有美德、善行之义,郑玄在对《礼记·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进行注释时,提出“文犹美也,善也”。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主要指事物物质形态的生成与改变,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所载的“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在此基础上,“化”渐渐导引出更为抽象的教行迁善之义,如《礼记·中庸》中的“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文”与“化”的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治国者须观察人伦社会规律,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而最早将“文化”合二为一使用,则出现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时的“文化”与武威对举,基本含义为文治教化。由是观之,在古代汉语语境下,“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以道德观念、礼法制度、伦理秩序等来教化民众,从而使民众内在道德修养得以提升与完善。

文化一词在英语中写作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义是种植、培养、饲养家畜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古罗马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演讲家西塞罗曾经提出“cultura animi”(cultivation of the soul),意思是灵魂的培养,最早将culture一词的运用与农业生产相分离,使其具有了精神修养的含义。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culture一词在西方仍然是作为与农业相关的概念被提出与运用。直到17世纪的欧洲,culture才被广泛地赋予了教化的意味,具体指个体的人通过教育得到提升与完善。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即“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1]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强调了文化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是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纵向上涵盖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及其结果,横向上包括了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各方面。此后,不同学者与理论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加以言述,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已多达200种。

从文化的涵盖范围来界定文化,文化可以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这也是我国文化观上的传统与主流。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一切“人化”的事物。[2]中外不少学者都持类似的观点,波兰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并且包括社会现象在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