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末新闻业务的发展

清末新闻业务的发展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清末新闻业务的发展在清末,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通讯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加上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多变,新闻报道量大大增加。除消息外,作为新闻新体裁的通讯也开始在报上出现,当时称为“通信”或“纪事”。再次,文艺副刊也有新的发展。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一些报纸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开始发行“号外”。

三、清末新闻业务的发展

在清末,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内容上,这一时期的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首先,新闻报道开始为报纸特别是商业性报纸所重视。由于通讯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加上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多变,新闻报道量大大增加。大型日报每天刊登的新闻稿一般有20至30条,多者在50条以上。新闻报道面也相应扩大,开始划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不同门类,在固定的版面上刊载。新闻报道的体裁也日益增多,既有简明扼要的短讯,也有夹叙夹议的长篇;既有对某一事件的追踪报道,也有对全局形势的综合分析报道。除消息外,作为新闻新体裁的通讯也开始在报上出现,当时称为“通信”或“纪事”。为了增加新闻来源,不少报纸还建立起一支专业与业余结合的记者队伍,有的报刊还在外埠聘请通讯员和“特派访员”。

其次,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报纸的评论形式十分单调,大多只有长篇累牍的“论说”。辛亥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期间,由于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受到西方报刊的影响,报纸评论的形式日益多了起来,有“社论”、“社说”、“时论”、“代论”、“来论”、“时评”和“编者按”等。“时评”这种形式始于《时报》,就当日某一新闻配发短小精悍、鞭辟入里的言论,后各报纷起效法,著名的有《神州日报》的“时事小言”栏、《民呼日报》的“公言”栏和《天报》的“悱言”、“痛言”栏等。“编者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当时大多为一事一议,置于新闻的后面,用“按”、“本馆按”、“记者按”、“记者曰”等字样开头,然后就新闻中的某一事件进行评论。

再次,文艺副刊也有新的发展。《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庄谐丛录》(后改名为《快活林》)等著名的文艺副刊,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申报》的《自由谈》,创刊于1911年8月24日,由王钝根首创,初创时其内容多为滑稽小品,如“游戏文章”、“海外奇谈”、“岂有此理”、“博君一粲”等,后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其无可替代的影响与作用。有些报纸还分为庄、谐两部,将副刊与正刊相提并论。

广告在报纸上占据重要地位,广告文字的编写和美术设计也有很大的改进。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报纸已经认识到刊登广告之重要意义,但排版简陋、形式单调,表现手法也十分古板。辛亥革命时期,广告的内容进一步扩大,百货、电影、医药、银行、书籍及个人通告充斥各类报纸;广告的版面安排、编辑水平也有所提高,不仅有文字说明,而且还有彩色画面以作图解。不仅商业性报视作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政治性报刊、文教性报刊乃至刚刚出现的清政府主办的官报也无不刊登广告并高度重视广告工作。

在形式上,这一时期的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的报纸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的报纸,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在报纸编排方面,早期的报纸仍然沿袭《京报》的书册式,连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和维新时期的《时务报》都是如此。19世纪50年代后,《循环日报》和《上海新报》开始用单张印刷,但仍按中文书写习惯由右到左上下直行编排。1898年《时务日报》为了与《申报》竞争,开始用机制白报纸两面印刷,分版分栏编排,句读加点,从而揭开了我国报纸版面革新的序幕。1904年,上海《时报》对报纸版式进一步改革,将每天报纸划分为4版,根据内容拟定标题,配发时评,字号多样,力求版面醒目活泼。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期间,报纸已完全摆脱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成为对开或4开的单张报纸。如《神州日报》、《民立报》等大报,日出3大张12个版或4大张16个版。“综合编辑法”被广泛采用,即将重要新闻放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并充分利用大字、通栏标题、加框、加花边、设专栏、配图片等编辑手段,使报纸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闻标题也一改过去那种按地区归类、一文一题和题文同一字号的作法,出现了大字题和主题、眉题、副题等多行题。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一些报纸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开始发行“号外”。新闻摄影图片开始被广泛运用。摄影术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1876年,上海《格致汇编》最早刊登铜版镂刻照片。1901年后,上海的《万国公报》、《大陆》等刊出影像逼真的铜版印刷新闻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