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末张掖经济发展的举措

清末张掖经济发展的举措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清末张掖经济发展的举措一、移民垦荒与多种经营模式左宗棠进入甘肃后,出于当时用兵的需要,从平凉至敦煌都兴办了屯田,他认为“自古边塞用兵,无不以兴屯为首务者,此也”,其着眼点是:“筹军粮”。左宗棠提倡发展多种经营的主要措施是种棉织布。频繁的战争和连续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两相交加,灾难重重,致使张掖开发步履维艰,社会经济停滞衰退。

第一节 清末张掖经济发展的举措

一、移民垦荒与多种经营模式

左宗棠进入甘肃后,出于当时用兵的需要,从平凉至敦煌都兴办了屯田,他认为“自古边塞用兵,无不以兴屯为首务者,此也”,其着眼点是:“筹军粮”。但是,他强调:筹军粮“必先筹民粮,乃为不竭之源。否则,兵欲兴屯,民已他徙,靠兵力兴屯,一年不能敷衍一年,如何得济?”因此他提倡“军屯”、“民屯”并举。

左宗棠的屯田政策在甘肃各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军粮民食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还整顿改革了甘肃的田赋制度,原来全省的耕地分为“民田”、“屯田”、“更名田”、“监牧地”、“土司地”等类别。左宗棠到甘肃后,原来的田赋制度已严重破坏。人口逃亡,土地荒芜,农民失掉土地仍要缴纳原来规定的田粮,而地主豪绅则隐瞒地亩,以多报少。鉴于此种情况,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下令各地清丈地亩。将全省可耕地分为川地、原地、山地三等,各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丈量后的土地,一律按照数量和类别,根据原来各州县应承担的田赋总额,确定赋税征收标准。这项田赋改革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与此同时,左宗棠还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规定“从开种之日起,第一年豁免全部田赋,第二年豁免一半田赋”。从而提高了农民开荒种地的生产积极性。

左宗棠提倡发展多种经营的主要措施是种棉织布。其目的,一是为了禁止种罂粟,以种棉种粮取代罂粟;二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

由于左宗棠的极力倡导,种棉织布者逐渐普及全省,尤其原来种烟最多的河西地区,种粮植棉、家庭织布颇有成效。山丹、临泽、敦煌等地棉花长势良好,左宗棠路经这些地区时,常停车与当地群众谈话,了解到农民“皆知棉利与罂粟相埒,且或过之,一亩之收,佳者竟二十余斤,每斤千文。”

二、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劝谕农民种桑养蚕

甘肃是多民族聚居区,畜牧业向来占有重要地位。左宗棠根据这一特点,提倡在以农耕为主的同时,发展畜牧业。他说:“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本所需也”。他主张在适宜农耕的地方发展农耕,在适宜畜牧的地方发展畜牧,这样才能做到“尽地利”。他指出:“择其水泉饶沃者为田畴,择其水草丰衍者为牧地,庶将来可耕可牧,丁口滋生日藩,亦不患无可安插,正不必概行耕垦,始尽地利也。”这种因地制宜,按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特点“可耕可牧”的思想主张,不仅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各种物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左宗棠基于甘肃“地瘠民贫”的现实,决定劝谕农民种桑养蚕,为“甘肃开万年之利”。左宗棠认为:“甘肃可兴之利,耕垦之外,织呢、养蚕二者尤急。”为了推广这一“开利源”的措施,他亲自查阅前人种桑资料,了解到槲树、橡树、青树、柞树和椿树等五种树,可以饲养山蚕。他把这些树的特征、形态做了详细描绘,公布于百姓,教他们在有种此树的地方发展蚕桑事业。

三、水利、交通、城市和环境建设

1.开渠凿井,筑路修城

左宗棠在治理甘肃期间,始终把兴修水利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认为这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他指出:“西北素缺雨泽,荫溉禾稼疏棉,专赖渠水,渠水之来源,惟恃积雪所化泉流而已。地亩价值高下在水分之多少,水足则地价贵,水绌则地价贱。”

他主张:“修沟洫宜分次第,先干而后支,先总而后散,然后条理秩如,事不劳而利易见”。在左宗棠的倡导下,甘肃各地修复了已损坏的干渠,新开了许多支渠。河西地区在甘州开渠七道,修复马子渠56里,可灌田6800亩。抚彝厅(今临泽县)报开挖渠道费,支银1775两。由于开渠道耗资过大,左宗棠便提倡各地打井,引导地下水灌溉田地和解决因干旱而引起的人畜饮水困难。张掖一带,凿井历史较为久远,民间早就以打井积水防旱。左宗棠为了动员老百姓凿井,实行“以工代赈”的办法,即“于赈粮之外,议加给银钱。每井一眼,给银一两或钱一千数百文,验其深浅大小以增减之。俾精壮之农得沾实惠,而目前之救奇荒,异时之永水利,均在于此。”开渠凿井促进了张掖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工代赈”、“富者出资,贫者出力”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修路筑城是左宗棠开发河西的又一项重要措施。从1875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起,就对修整通往新疆的道路十分重视。左宗棠认为“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运难于筹粮。”所以,他决心整治道路,以解决平定阿古柏政权的交通运输问题。在兰州以西经河西走廊至新疆,左宗棠抽调了大批官军修建了一条路面宽3~10丈,可供两辆大车往来并行的主干道,一直延伸到嘉峪关,并完善了各种交通设施,沿路还植树1~2行。左宗棠修整道路虽出于军事需要,但同时也发展了甘肃、特别是河西地区的交通运输事业。

2.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左宗棠驻军河西时,看到这里树木稀少、沙漠蔓延,极目荒凉,便产生了种植树木的想法。他主张在路旁“植树一行两行,及至四五行。”其目的“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限戎马之足,三是供给夏时行旅的荫蔽”。在左宗棠的倡导下,各地种树取得了很大成功。

左宗棠不仅通过植树取得了“绿树成荫”、“千里一碧”的效果,他还十分注重美化环境。

从晚清最后20年到民国前20年之间,是河西地区社会动荡最为剧烈的时期。频繁的战争和连续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两相交加,灾难重重,致使张掖开发步履维艰,社会经济停滞衰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